沈子祿、徐師曾撰

《經絡全書》~ 前編·分野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前編·分野 (20)

1. 八十八、〔趾〕

(足趾也,大趾亦名拇趾)〔內廉〕屬足太陰脾經(《靈樞》曰:足太陰之脈,起於大趾之端。所生病者,足大趾不用。又曰:足太陰之筋,起於足大趾之端內側,其病足大趾支,內踝痛。又曰:脾出於隱白。隱白者,足大趾之端內側,為井木)。〔外廉〕屬足厥陰肝經(《靈樞》曰:足厥陰之脈,起於大趾叢毛之際。

白話文:

足趾。大趾也叫做拇趾。

[內側]屬足太陰脾經。(《靈樞》說:足太陰的經脈,起於大趾的端端。得病的症狀是:大趾不能活動。又說:足太陰的筋,起於大趾的內側邊緣,得病的症狀是:大趾的分支、內踝疼痛。又說:脾經的原穴在隱白穴。隱白穴在大趾的內側,是井木穴。)

[外側]屬足厥陰肝經。(《靈樞》說:足厥陰的經脈,起於大趾的根部。

又曰:足厥陰之筋,其病足大趾支,內踝之前痛。又曰:肝出於大敦,大敦者,足大趾之端,三毛之中也,為井木)。又屬足陽明胃經、少陽膽經(《靈樞》曰:足陽明之脈,其支者別跗上,入大趾間。又曰:足少陽之脈,其支者別跗上,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,還貫爪甲,出三毛)。

白話文:

另有說法是:當足厥陰經的經筋有病時,相應的證狀就是腳的大拇趾無力,腳內踝前方疼痛。又說:肝經從大敦穴流出,大敦穴就是腳的大拇趾端,在三個腳趾甲的中間(為肝經的井穴)。另外,大敦穴還屬於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(《靈樞》說:足陽明胃經的支脈,從跗骨的上面分出,進入大拇趾之間。又說:足少陽膽經的支脈,從跗骨的上面分出,沿著大拇趾的骨頭內側向外,貫穿到指甲,最後從三個腳趾甲中出來)。

〔第二趾〕屬足陽明胃經(第二趾,經亦稱大趾之次趾。《靈樞》曰:胃出於厲兌。厲兌者,足大趾次趾之端也,為井金)。〔中趾〕屬足陽明胃經(《靈樞》曰:足陽明之脈,循脛外廉,下足跗,入中趾中間;其支者,下廉三寸而別,下入中趾外間。所生病者,骭外廉、足跗上皆痛,中趾不用。

白話文:

第二趾

  • 屬於足陽明胃經(第二趾,經也稱為大腳趾附近的腳趾。《靈樞》:「胃出於厲兌」。厲兌即是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的末端,是井金)。

中趾

  • 屬於足陽明胃經(《靈樞》:「足陽明之脈,循脛外緣,下足跗,入中趾中間;其支者,下三寸而別,下入中趾外間。所生病者,小腿外緣、足跗上皆痛,中趾不能用。

又曰:足陽明之筋,起於中三趾,結於跗上,其病足中趾支,脛轉筋)。〔第四趾〕屬足少陽膽經(第四趾,經亦稱小趾之次趾。《靈樞》曰:足少陽之脈,循足跗上,入小趾次趾之間。所生病者,小趾次趾不用。又曰:足少陽之筋,起於小趾次趾,上結外踝上,其病小趾次趾支轉筋,引膝外。

白話文:

又說:足陽明經的筋,起於中間三個腳趾,連結在腳背上,它的病症是足中部三個腳趾伸不直,小腿筋脈攣縮。〔第四腳趾〕屬於足少陽膽經(第四腳趾,經脈亦稱小趾的次腳趾。《靈樞》說:足少陽經的脈絡,沿著腳背向上,進入小趾和次腳趾之間。所生的病症,是第四、第五趾頭無法使用。又說:足少陽經的筋,起於小趾和次腳趾,向上連結在外踝上,它的病症是第四、第五趾頭攣縮伸不直,牽引到膝蓋外側。

又曰:膽出於竅陰。竅陰者,足小趾次趾之端也,為井金)。〔小趾〕屬足少陰腎經(《靈樞》曰:足少陰之筋,起於小指之下,並足太陰之筋,卻走內踝之下,結於踵)。又屬足太陽膀胱經(《靈樞》曰:足太陽之脈,循京骨至小趾外側。所生病者,小趾不用。又曰:足太陽之筋,起於足之小趾,上結於踝,其病小趾支,跟腫痛。

又曰:膀胱出於至陰。至陰者,足小趾之端也,為井金)。

白話文:

又說:膽經出自竅陰穴。竅陰穴在足部的第二個腳趾上(屬於井金),它屬於足少陰腎經。(《靈樞》記載:足少陰的筋從小指下面起,與足太陰的筋相會,向後走內踝下,止於跟骨)。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。(《靈樞》記載:足太陽的經脈,沿著京骨至小趾的外側。病症表現為:小趾不能活動。又說:足太陽的筋,起於足的小趾,向上止於腳踝,它的病症表現為:小趾萎縮,腳後跟腫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