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絡全書》~ 前編·分野 (20)
前編·分野 (20)
1. 八十八、〔趾〕
(足趾也,大趾亦名拇趾)〔內廉〕屬足太陰脾經(《靈樞》曰:足太陰之脈,起於大趾之端。所生病者,足大趾不用。又曰:足太陰之筋,起於足大趾之端內側,其病足大趾支,內踝痛。又曰:脾出於隱白。隱白者,足大趾之端內側,為井木)。〔外廉〕屬足厥陰肝經(《靈樞》曰:足厥陰之脈,起於大趾叢毛之際。
又曰:足厥陰之筋,其病足大趾支,內踝之前痛。又曰:肝出於大敦,大敦者,足大趾之端,三毛之中也,為井木)。又屬足陽明胃經、少陽膽經(《靈樞》曰:足陽明之脈,其支者別跗上,入大趾間。又曰:足少陽之脈,其支者別跗上,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,還貫爪甲,出三毛)。
〔第二趾〕屬足陽明胃經(第二趾,經亦稱大趾之次趾。《靈樞》曰:胃出於厲兌。厲兌者,足大趾次趾之端也,為井金)。〔中趾〕屬足陽明胃經(《靈樞》曰:足陽明之脈,循脛外廉,下足跗,入中趾中間;其支者,下廉三寸而別,下入中趾外間。所生病者,骭外廉、足跗上皆痛,中趾不用。
又曰:足陽明之筋,起於中三趾,結於跗上,其病足中趾支,脛轉筋)。〔第四趾〕屬足少陽膽經(第四趾,經亦稱小趾之次趾。《靈樞》曰:足少陽之脈,循足跗上,入小趾次趾之間。所生病者,小趾次趾不用。又曰:足少陽之筋,起於小趾次趾,上結外踝上,其病小趾次趾支轉筋,引膝外。
又曰:膽出於竅陰。竅陰者,足小趾次趾之端也,為井金)。〔小趾〕屬足少陰腎經(《靈樞》曰:足少陰之筋,起於小指之下,並足太陰之筋,卻走內踝之下,結於踵)。又屬足太陽膀胱經(《靈樞》曰:足太陽之脈,循京骨至小趾外側。所生病者,小趾不用。又曰:足太陽之筋,起於足之小趾,上結於踝,其病小趾支,跟腫痛。
又曰:膀胱出於至陰。至陰者,足小趾之端也,為井金)。
白話文:
[腳趾]
(腳趾,大腳趾也稱為拇趾)
-
[內側]:屬於足太陰脾經。《靈樞》說:足太陰經脈,起於大腳趾的末端。所產生的疾病有:大腳趾不能活動。又說:足太陰經筋,起於大腳趾內側的末端,它的病症是大腳趾僵硬,內踝疼痛。又說:脾經的井穴在隱白穴。隱白穴,在腳大拇趾內側的末端,屬木。
-
[外側]:屬於足厥陰肝經。《靈樞》說:足厥陰經脈,起於大腳趾叢毛處。又說:足厥陰經筋,它的病症是大腳趾僵硬,內踝前方疼痛。又說:肝經的井穴在大敦穴。大敦穴,在腳大拇趾末端,三根毛髮之中,屬木。
-
還屬於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。《靈樞》說:足陽明經脈,它的分支在腳背分開,進入大腳趾之間。又說:足少陽經脈,它的分支在腳背分開,沿著大腳趾分叉骨內側,出來到腳趾尖端,又繞回進入指甲,從三根毛髮處出來。
-
[第二腳趾]:屬於足陽明胃經。(第二腳趾,經脈上也稱為大腳趾的次趾。《靈樞》說:胃經的井穴在厲兌穴。厲兌穴,在腳大拇趾次趾的末端,屬金。)
-
[中趾]:屬於足陽明胃經。《靈樞》說:足陽明經脈,沿著脛骨外側,往下到腳背,進入中趾之間;它的分支,在膝蓋下三寸處分開,向下進入中趾外側。所產生的疾病有:小腿外側、腳背都疼痛,中趾不能活動。又說:足陽明經筋,起於中三趾,結於腳背上,它的病症是腳中趾僵硬,小腿轉筋。
-
[第四腳趾]:屬於足少陽膽經。(第四腳趾,經脈上也稱為小腳趾的次趾。《靈樞》說:足少陽經脈,沿著腳背,進入小腳趾次趾之間。所產生的疾病有:小腳趾次趾不能活動。又說:足少陽經筋,起於小腳趾次趾,向上結於外踝上方,它的病症是小腳趾次趾僵硬、轉筋,牽引膝蓋外側。又說:膽經的井穴在竅陰穴。竅陰穴,在腳小趾次趾的末端,屬金。)
-
[小趾]:屬於足少陰腎經。《靈樞》說:足少陰經筋,起於小腳趾下方,與足太陰經筋並行,向後走到內踝下方,結於腳跟。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。《靈樞》說:足太陽經脈,沿著京骨穴到小腳趾外側。所產生的疾病有:小腳趾不能活動。又說:足太陽經筋,起於腳的小趾,向上結於腳踝,它的病症是小腳趾僵硬,腳跟腫痛。又說:膀胱經的井穴在至陰穴。至陰穴,在腳小趾的末端,屬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