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子祿、徐師曾撰

《經絡全書》~ 前編·分野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前編·分野 (22)

1. 四十七、〔背〕

統屬足太陽膀胱經(《靈樞》曰:足太陽所生病者,項背腰尻皆痛。《素問》曰: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拘攣背急,引脅而痛。又曰:巨陽虛,則腰背頭項痛。又曰:足太陽脈,令人腰痛引項脊,尻背如重狀。楊上善曰:三陽為經者,謂足太陽之脈,從目內眥上頭,分為四道,下項,並正別脈,上下六道,以行於背,與身為經)。

又屬手太陰肺經(《靈樞》曰:手太陰所生病者,氣盛有餘,則肩背痛,風寒汗出;氣虛,則肩背痛寒,少氣不足以息。又曰:巨肩及膺陷喉者肺高,合腋張脅者肺下;好肩背厚者肺堅,肩背薄者肺脆;背膺厚者肺端正,脅偏踈者肺偏傾也。《素問》曰:背為陽,陽中之陰肺也。

又曰: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故病在背。又曰:秋脈太過,則令人逆氣,而背痛慍慍然。又曰:咳嗽喘逆,肩背痛,汗出。李東垣曰:肩背痛,風寒汗出,中風,小便數而少者,風熱乘其肺,使肺氣鬱甚也,以通氣防風湯主之可也)。兼屬足少陰腎經(《靈樞》曰:心痛引背不得息,刺足少陰。

《素問》邪在腎,則病肩背痛,取之湧泉,崑崙,視有血者盡取曰:之。李東垣曰:腎氣不循故道,氣逆挾脊而上,致肩背作痛,宜和氣飲,加鹽炒小茴香半錢、川椒十粒)。又屬衝脈(《靈樞》曰:衝脈起於胞中,上循背裡,為經絡之海)。

又總屬五臟(《靈樞》曰:五臟之俞,出於背者,胸中大俞,在杼骨之端,肺俞在三椎之間,心俞在五椎之間,膈俞在七椎之間,肝俞在九椎之間,脾俞在十一椎之間,腎俞在十四椎之間,皆挾脊相去三寸取。則欲得而驗之,按其處,應在中而痛解,乃其處也。灸之則可,刺之則不可。

唐太宗曰:朕讀《明堂》針灸書,云人五臟之系,咸附於背,自今毋得笞囚背。「椎」舊作「膲」,古通用)。

白話文:

背部,主要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(《靈樞》說:足太陽經發生病變時,會出現頸項、背部、腰部、尾骶骨等部位的疼痛。《素問》說:邪氣侵襲足太陽經的絡脈,會使人肌肉拘攣、背部僵硬,並牽引到脅肋而疼痛。又說:巨陽(足太陽經)虛弱時,會出現腰背、頭項疼痛。又說:足太陽經脈,會使人腰痛,牽引到頸項、脊椎,屁股和背部感覺像有重物壓著。楊上善說:所謂三陽為經,指的是足太陽經的脈絡,從眼睛內角上行到頭部,分為四條路徑,下行到頸項,與主幹和分支的脈絡匯合,形成上下六條路徑,在背部運行,與身體構成經脈)。

背部也歸屬於手太陰肺經(《靈樞》說:手太陰經發生病變時,如果氣盛有餘,就會出現肩背疼痛、風寒出汗;如果氣虛,就會出現肩背疼痛、怕冷、氣短、呼吸不足。又說:如果肩膀高聳、胸部凹陷、喉嚨突出,表示肺的位置偏高;如果腋下張開、胸脅擴大,表示肺的位置偏低;如果肩膀背部厚實,表示肺的功能強健;如果肩膀背部單薄,表示肺的功能虛弱;如果背部胸部厚實,表示肺的位置端正;如果胸脅偏斜疏鬆,表示肺的位置不正。《素問》說:背部屬於陽,陽中的陰就是肺。又說:西方對應白色,與肺相通,所以肺的病變會表現在背部。又說:秋天的脈象太過時,會使人氣逆,而感到背部疼痛、悶悶不舒服。又說:咳嗽、喘息、肩背痛、出汗等症狀都與肺有關。李東垣說:肩背痛、風寒出汗,可能是中風,如果同時出現小便次數多而量少,是因為風熱侵襲肺部,導致肺氣鬱結,可以用通氣防風湯治療)。

背部還歸屬於足少陰腎經(《靈樞》說:心痛牽引到背部,導致呼吸困難,可以針刺足少陰經。《素問》說:邪氣在腎時,會出現肩背疼痛,可以取湧泉穴、崑崙穴,檢查是否有血絲,然後盡量將血絲去除。李東垣說:腎氣不按正常路徑運行,氣逆而上,夾脊椎而上,導致肩背疼痛,應該用和氣飲,加入鹽炒過的小茴香半錢、川椒十粒)。背部也歸屬於衝脈(《靈樞》說:衝脈起於胞中,上行於背部內側,是經絡之海)。

背部總體也與五臟相關(《靈樞》說:五臟的腧穴,分佈在背部,胸中大俞在第一胸椎棘突下,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,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,膈俞在第七胸椎棘突下,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,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腎俞在第十四胸椎棘突下,這些腧穴都距離脊椎兩側三寸。如果想要知道是否取穴準確,可以按壓該部位,如果感覺疼痛並緩解,就表示穴位正確。可以艾灸,但不可以針刺。唐太宗說:我讀《明堂》針灸書,書中說人的五臟都與背部相連,從今以後,不可以鞭打囚犯的背部。「椎」以前寫作「膲」,是古代通用的寫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