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絡全書》~ 後編·樞要 (14)
後編·樞要 (14)
1. 三、〔胃〕
(大一尺五寸,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)《靈樞》曰:足陽明之脈,起於鼻之交頞中(頞,鼻莖也,亦曰山根。交頞,其脈左右互交),旁納太陽之脈(納,入也。足太陽起於目內眥睛明穴,與頞相併。陽明由此下行,故入之也)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(鼻外,即承泣、四白、巨髎之分),還出挾口環唇,下交承漿(環,繞也。
承漿,任脈穴),卻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(腮下為頷,頷中為頤,由地倉以下大迎也),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(頰車本經穴,在耳下,上耳前,下關也。客主人,足少陽經穴,在耳前,循髮際以上頭維至額顱,會於督脈之神庭。額顱,髮際前也);其支者,循大迎前,下人迎,循喉嚨,入缺盆,下膈,屬胃絡脾(人迎、缺盆,俱本經穴。
屬胃,謂諸經之所屬也,絡脾,胃與脾為表裡也,此支自缺盆入內下膈當上脘,中脘之分,屬胃絡脾);其直者,從缺盆下乳內廉)直者,直下而外行也,從缺盆行氣戶等穴以至乳中、乳根也),下挾臍(天樞等穴也),入氣街中(自外陵等穴,下入氣街,即氣衝,也在毛際兩旁,鼠鼷上一寸);其支者。
起於胃口,下循腹裡,下至氣街中而合(胃口,胃之下口,當下脘之分,《難經》謂之幽門者是也。循腹裡,過足少陰肓俞之外,此即上文支者之脈,由胃下行,而與直者復合於氣街之中也),以下髀關,抵伏兔下膝臏中(膝蓋曰臏),下循脛外廉(䯒骨曰脛),下足跗(足面曰跗),入中趾內間(髀,股也,抵,至也。髀關、伏兔,皆膝上穴名。
膝脛外廉,即犢鼻、三里、巨虛等穴之次,乃循內庭,入中趾內間而出歷兌,足陽明經止於此);其支者,下廉三寸而別,下入中趾外間;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趾間,出其端(廉,上廉。下廉三寸,即豐隆穴也,是為陽明別絡,故下入中趾外間。又有支者,自跗上衝陽,別行入大趾間,斜出足厥陰,循大趾出其端,而接乎足太陰經也)。
其別,名曰豐隆,去踝八寸,別走太陰;其別者,循脛骨外廉,上絡頭項,合諸經之氣,下絡喉嗌。其病氣逆則喉痹瘁瘖,實則狂癲;虛則足不收,脛枯,而取之所別也(足陽明之絡,名豐隆,在外踝上八寸,別走足太陰者也。此經循喉嚨入缺盆,胃為臟腑之海,而喉嗌、缺盆,為諸經之孔道,故合之也)。
其正上至髀,入於腹裡,屬胃散之脾,上通於心,上循咽,出於口,上頞䪼(䪼,顴也),還系目系,合於陽明(此脾胃二經表裡相為一合也。足陽明上至髀關,其內行者,由氣街入腹裡,屬於胃,散於脾,上通於心,循咽出於口,上頞䪼,入承泣之次,系目系,為目下網,以合於足陽明之本經也)。
白話文:
三、〔胃〕
足陽明胃經全長約二尺六寸。《靈樞》記載: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根處,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,然後沿鼻外側下行,進入上齒,再繞過嘴唇,下行至承漿穴,然後沿下顎後方下行,至大迎穴,沿頰車穴上行至耳前,經過客主人穴,沿髮際上行至額部。
其中一支從大迎穴前下行,經過人迎穴,沿喉嚨,進入鎖骨上窩,下行通過橫膈膜,歸屬於胃,並與脾經相連。另一支從鎖骨上窩直行下行,經過乳房內側,沿腹部下行至肚臍旁,進入氣衝穴。
還有一支從胃的下口(幽門)開始,沿腹部內側下行至氣衝穴與前一支會合,然後經過髀關、伏兔、膝蓋,沿脛骨外側下行至足跗,進入足中趾內側。
其中一支從小腿外側下廉三寸處分出,進入中趾外側;另一支從足跗分出,進入大趾內側,並從大趾末端出來。
胃經的支脈豐隆穴位於外踝上八寸,與足太陰脾經相連。另一支脈沿脛骨外側上行,與其他經脈相連,下行至喉嚨。胃經氣逆則會出現喉嚨阻塞、聲音嘶啞等症狀;胃經實證則會出現狂躁、癲癇等症狀;胃經虛證則會出現腳趾不能屈曲、小腿瘦弱等症狀。
胃經的主幹上行至大腿內側,進入腹腔,歸屬於胃,並與脾經相通,上通於心臟,沿咽喉上行至口部,上行至顴骨,再連接眼部經絡,最後與足陽明胃經相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