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絡全書》~ 後編·樞要 (15)
後編·樞要 (15)
1. 三、〔胃〕
其筋起於中三趾,結於跗上,斜外上加於輔骨,上結於膝外廉,直上結於髀樞,上循脅屬脊(中三趾,即足之中趾,厲兌之旁也。結於跗上,衝陽之次,乃從足面斜行,出太陰、少陽兩筋之間,上輔骨,結於膝之外廉,直上髀樞,行少陽之前,循脅後,內屬脊);其直者,上循骭,結於膝;其支者,結於外輔骨,合少陽(骭,足脛骨也。
其直者,自跗循骬,結於膝下外廉三里之次,以上膝臏中;其支者,自前跗上斜外上行,結於外輔骨陽陵泉之分,與少陽經相合也);其直者,上循伏兔,上結於髀,聚於陰器,上腹而布(此直者由膝臏直上,循伏兔髀關之分,結於髀中,乃上行聚於陰器,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也。
乃自橫骨之分,左右挾行,循天樞、關門等穴而上布於腹,此上至頸皆剛筋也),至缺盆而結,上頸,上挾口,合於頄(即䪼也),下結於鼻,上合於太陽,太陽為目上網,陽明為目下網(自缺盆上頸中人迎穴,乃循頤頰,上挾口吻,與陽蹺會於地倉,上合於顴髎,下結於鼻旁,復上睛明穴,合於足太陽。太陽細筋,散於目上,故為目上網。
陽明細筋,散於目下,故為目下網也);其支者,從頰結於耳前(其支者,自頤頰間上結於耳前,會於足少陽之上關、頷厭,上至頭維而終也)。是動則病洒洒然振寒,善伸數欠顏黑;病至則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心欲動。獨閉戶塞牖而處,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,賁響腹脹,是為骭厥。
是主血所生病者,狂瘧濕溫汗出,鼽衄,口喎唇疹。頸腫喉痹,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,循膺、乳、氣街、股、伏兔、䯒外廉、足跗上皆痛,中趾不用。氣盛則身以前皆熱,其有餘於胃,則消穀善飢,溺色黃;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,胃中寒則脹滿。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胃的經筋起始於足部中間三趾(即足中趾,厲兌穴旁),連結到跗骨上(衝陽穴附近),然後斜向上外,經過外踝骨,向上連結到膝蓋外側,再直向上連結到髖關節(髀樞),沿著脅肋向上,連接到脊柱。較直的一支經筋,則沿著小腿向上,連結到膝蓋;分支的經筋,則連結到外踝骨,與少陽經相合。
較直的一支經筋,從跗骨沿著小腿向上,連結到膝蓋下方外側(三里穴附近),再向上到達膝蓋骨中間;分支的經筋,從足部前跗骨斜向上外,連結到外踝骨(陽陵泉穴附近),與少陽經相合。
較直的一支經筋,向上沿著伏兔穴,連結到髖部,聚集於生殖器,向上佈於腹部。這支經筋從膝蓋骨直向上,沿著伏兔穴和髀關穴,連結到髖部,然後向上聚集於生殖器,這是陰陽總合經筋的交會處,匯聚於氣街穴,而陽明經是其主要的經絡。
它從橫骨分出,左右分佈,循行天樞、關門等穴位,向上佈於腹部,直到頸部都是堅韌的經筋,到達鎖骨上窩(缺盆)而連結,向上到達頸部,向上經過面頰,與頷厭穴相合,向下連結到鼻部,向上與太陽經相合。太陽經是眼睛上方的經絡網絡,陽明經是眼睛下方的經絡網絡。分支的經筋,則從面頰連結到耳前。
經筋活動異常,則會出現渾身發抖、畏寒、善於伸懶腰、打哈欠、面色黑等症狀;病情嚴重時,則會厭惡他人和火,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嚇,想要活動卻不能,只能獨自關閉門窗呆著;更甚者,會想爬到高處唱歌,脫掉衣服奔跑,胸部發悶、腹部脹滿,這就是足厥陰經脈病變。
胃經筋病變可導致各種疾病,如狂躁、瘧疾、濕溫病、汗出、鼻衄、口角歪斜、嘴唇起疹、頸腫、喉嚨阻塞、大腹水腫、膝蓋腫痛,以及胸部、乳房、氣街穴、大腿、伏兔穴、膝蓋外側、足部跗骨等部位疼痛,足中趾不能活動。氣盛則身體前面都感到發熱,胃氣過盛則消化良好、容易飢餓、小便顏色黃;氣虛則身體前面都感到寒冷,胃寒則腹部脹滿。氣盛時,人迎脈的脈象比寸口脈大三倍;氣虛時,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。
2. 四、〔脾〕
(廣三寸,長五寸,掩乎太倉,附著於脊之第十一椎)《靈樞》曰:足太陰之脈,起於大趾之端(隱白穴也),循趾內側白肉際(大都穴也),過核骨後(太白穴也,核骨在足大趾本節後約二寸,內踝骨前約三寸,如棗核,橫於足內側,赤白肉際者是也,竇太師指為孤拐骨者非),上內踝前廉(商丘穴也)。上踹內循脛骨後,交出厥陰之前(踹,足肚也,亦名腓腸。
本經自漏谷上行,交出厥陰之前,即地機、陰陵泉也),上膝股內前廉(股,大腿也。一曰髀內為股。前廉,上側也,當血海、箕門之次),入腹,屬脾絡胃(自衝門穴入腹內行,脾與胃為表裡,故於中、下二脘之分,屬脾絡胃也),上膈,挾咽、連舌本,散舌下(咽以咽物,居喉之後,自胃脘上行至此,連舌本,散舌下而終。本,猶根也);其支者,復從胃別上膈,注心中(足太陰外行者,由腹之四行。
上府舍、腹結等穴,散於胸中,而止於大包。其內行而支者,自胃脘別上膈,注心中,而接乎手少陰經也)。其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;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(足太陰之絡,名公孫,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,別走足陽明者也。
厥氣者,脾氣失調而或寒或熱,皆為厥氣逆而上行,則為霍亂,本經入腹屬脾絡胃,故其病如此。治此者,當取所別之公孫也)。其正者上至髀,合於陽明,與別俱行,上結於咽,貫舌中,此為三合(此足太陰之正上股,內合於足陽明,與別者俱行上咽貫舌。是為六合之三者也)。
其大絡者,名曰大包,出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。實則身盡痛,虛則百節盡皆縱,此脈若羅絡之血者,皆取脾之大絡脈也(脾之大絡,名大包,在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,出九肋間,總統陰陽諸絡,由脾灌溉五臟者也,故其為病如此。羅絡之血者,言此大絡,包羅諸絡之血,故皆取脾之大絡以去之。
大絡,即大包)。其筋起於大趾之端內側,上結於內踝(大趾之端內側,隱白穴也,循核骨而上結於內踝,下商丘之次);其直者,絡於膝內輔骨,上循陰股,結於髀,聚於陰器(絡,當作結,此自內踝直上,結於膝內輔骨陰陵泉之次。股之內側曰陰股,結於髀,箕門之次也。
乃上橫骨兩端,與足厥陰會於衝門,橫繞曲骨,並足少陰、陽明之筋,而聚於陰器,皆剛筋也),上腹,結於臍,循腹裡,結於肋,散於胸中;其內者著於脊(其前行者,自陰器上腹,會手少陰之筋,結於臍,循腹裡,由大橫、腹哀之次,結於肋,乃散為柔細之筋,上行布於胸鄉、大包之次。其內行者,由陰器宗筋之間,並陽明、少陰之筋,而上著於脊之命門)。
白話文:
脾臟寬約三寸,長約五寸,覆蓋在胃的上方,附著於脊椎的第十一節。
《靈樞經》說:足太陰脾經的脈絡,起於腳大拇趾的末端(隱白穴),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肉邊緣(大都穴),經過腳踝骨的後方(太白穴,腳踝骨在腳大拇趾根部關節後方約兩寸,內腳踝骨前方約三寸,形狀像棗核,橫在腳內側的紅肉和白肉交界處,有些醫師認為是孤拐骨,其實不是),向上到內腳踝的前緣(商丘穴)。再沿著小腿內側,循著脛骨的後方,與足厥陰肝經交叉(小腿肚又稱腓腸)。
本經脈從漏谷穴向上走,與足厥陰肝經交叉,經過地機穴、陰陵泉穴,向上到大腿內側的前緣(大腿又稱髀。前緣,即上方),經過血海穴、箕門穴,進入腹部,歸屬於脾,並絡於胃(從衝門穴進入腹腔,脾與胃互為表裡,所以在上腹部和下腹部的交界處,歸屬於脾,並絡於胃)。然後向上通過橫膈膜,夾著食道,連接到舌根,並散佈於舌頭下方(食道用來吞嚥食物,位於喉嚨後方,從胃向上延伸到這裡,連接舌根,散佈於舌頭下方。舌根指的是舌頭的根部)。
其中一個分支,從胃分出後向上通過橫膈膜,注入心臟(足太陰脾經外行的部分,在腹部有四條路徑。向上經過府舍穴、腹結穴等穴位,分散在胸部,終止於大包穴。內行的分支,從胃部向上分出,通過橫膈膜,注入心臟,與手少陰心經相連接)。
另有一個分支,稱為公孫穴,在腳大拇趾根部關節後方一寸,另行走向足陽明胃經;這個分支,進入並絡於腸胃。當脾氣運行失常,導致氣機上逆時,會發生霍亂;脾氣實證時,會導致腸道劇烈疼痛;脾氣虛證時,會導致腹部脹滿。這些病症,都要取公孫穴治療(足太陰脾經的絡穴,名為公孫,位於腳大拇趾根部關節後方一寸,另行走向足陽明胃經。脾氣失調,導致氣機或寒或熱,都屬於氣機上逆,會導致霍亂。本經進入腹部歸屬於脾,並絡於胃,所以會出現這些病症。治療這些病症,應當取其別絡的公孫穴)。
正經脈則向上走到大腿,與足陽明胃經會合,一起向上行走,到達咽喉,貫穿舌頭的中間,這稱作三合(這是足太陰脾經的正經脈向上走到大腿,在內側與足陽明胃經會合,與分支一起向上到達咽喉,貫穿舌頭。這是六合中的三個會合)。
脾的大絡脈,名為大包,在腋下三寸,分佈於胸部和脅肋。當脾絡脈氣實的時候,會導致全身疼痛;當脾絡脈氣虛的時候,會導致全身關節鬆弛無力。這個絡脈就像是包絡血液一樣,都要取脾的大絡脈來治療(脾的大絡,名為大包,位於腋下三寸,分佈在胸部和脅肋,出於第九肋間,總管陰陽各絡脈,由脾來灌溉五臟,所以會出現這些病症。包絡的血液,是說這個大絡,包羅了各個絡脈的血液,所以都要取脾的大絡脈來治療。大絡,就是大包穴)。
脾經的筋,起於腳大拇趾內側的末端,向上與內腳踝會合(腳大拇趾內側末端,是隱白穴,沿著腳踝骨向上與內腳踝會合,在商丘穴的下方);其中一條直行的筋,連接到膝蓋內側輔助骨,向上沿著大腿內側,會合於大腿根部,聚集於陰部(連接,應當寫作會合,從內腳踝直上,會合於膝蓋內側輔助骨,即陰陵泉穴的下方。大腿內側稱作陰股,會合於大腿根部,即箕門穴的下方。然後向上到橫骨的兩端,與足厥陰肝經會合於衝門穴,橫繞曲骨穴,與足少陰腎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筋會合,聚集於陰部,這些都是堅硬的筋)。再向上到腹部,會合於肚臍,沿著腹內,會合於肋骨,散佈於胸部;其內行的筋,附著於脊椎(其前行的筋,從陰部向上到腹部,與手少陰心經的筋會合,在肚臍處會合,沿著腹內,經過大橫穴、腹哀穴,會合於肋骨,然後散佈為柔細的筋,向上分佈在胸部,即大包穴的下方。其內行的筋,從陰部的宗筋之間,與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筋會合,向上附著於脊椎的命門穴)。
當脾經發生病變時,會出現舌根強硬,吃東西會嘔吐,胃脘疼痛,腹部脹滿,容易打嗝,排便或排氣後會感到舒服(舒服,是脾氣通暢的表現),身體感覺沉重。脾經主管的病症,還包括:舌根強硬,身體不能動搖,吃不下東西,心煩,心下急痛,大便稀溏,腹內腫塊,泄瀉,小便不利,黃疸,不能平躺,只能強迫站立,大腿膝蓋內側腫脹,手足冰冷,腳大拇趾不能活動。當脾經氣盛時,寸口的脈搏會比人迎脈大三倍;當脾經氣虛時,寸口的脈搏反而比人迎脈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