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絡全書》~ 前編·分野 (38)
前編·分野 (38)
1. 八十五、〔太谿〕
屬足少陰腎經(《靈樞》曰:陰中之太陰,腎也,其原出於太谿。太谿,內踝之後,跟骨之上,陷者中也。為輸。《素問》曰:下部地,足少陰也,以候腎。注:腎脈在足內踝後,跟骨上陷中,太谿之分,動應於手。又曰:陰氣不用,飢不欲食,咳唾則有血數點,病本於腎。
太谿絕,死不治。吳鶴皋曰:太谿者,腎脈也,真元之氣聚於斯。若此脈不衰,則元氣猶存,病雖危,尚可治也。沈承之曰:內踝骨下,略近後跟緣上,動脈陷者中,名太谿穴。此穴有脈則生,無脈則死。蓋腎者生氣之源,十二經之本,太谿則其輸穴也。其脈動而不息者,真氣充達於一身也。
若真氣憊,腎氣絕,則其脈不動而死矣。縱衝陽有脈,尤能進食,亦主死也)。
白話文:
太谿穴,屬於足少陰腎經。如同《靈樞》所說:「陰氣中最重要的就是腎,它的源頭出自於太谿穴。」太谿穴位於內腳踝後方,腳跟骨上方的凹陷處,是腎經的輸穴。《素問》說:「下半身屬於地,對應足少陰腎經,用來觀察腎臟的情況。」註解說:腎脈在腳內踝後方,腳跟骨上方的凹陷處,也就是太谿穴的位置,脈搏跳動能與手部的脈搏相應。又說:如果陰氣不足,會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咳嗽吐痰時會有幾滴血,這病根源在於腎。
如果太谿穴的脈搏消失,就表示病入膏肓,難以治癒。吳鶴皋說:太谿穴是腎脈的所在,真元之氣聚集於此。如果這個穴位的脈搏沒有衰弱,就表示元氣還存在,即使病情危重,還是有治癒的希望。沈承之說:內腳踝骨下方,稍微靠近後腳跟邊緣上方,動脈跳動的凹陷處,就是太谿穴。這個穴位有脈搏跳動就代表生命還在,沒有脈搏跳動就代表死亡。因為腎是生命之源,十二經脈的根本,而太谿穴是腎經的輸穴。如果太谿穴的脈搏跳動不停,代表真氣充滿全身。
如果真氣衰竭,腎氣耗盡,太谿穴的脈搏就會停止跳動,這時就會死亡。即使衝陽穴還有脈搏跳動,病人還能進食,也仍然代表死亡。
2. 八十六、〔足心〕
屬足少陰腎經(《靈樞》曰:足少陰之脈,起於小趾之下,斜走足心。所生病者,足下熱而痛。又曰:腎出於湧泉,湧泉者足心也,為井木。又曰:足少陰之筋,其病足下轉筋。《素問》曰:陰脈者集於足下,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,則足下熱也。沈承之曰:足三陰之脈,集於足下,足少陰之經,聚於足心,陽勝則陰虛,故足下熱。
丹溪曰:熱從足下起入腹者,虛之極也,正所謂陰虛也)。
白話文:
足心,屬於足少陰腎經的循行部位。《靈樞經》說:足少陰腎經的脈絡,起始於腳小趾的下方,然後斜向行走於腳心。這條經脈如果發生疾病,會導致腳底發熱而且疼痛。《靈樞經》又說:腎氣發源於湧泉穴,而湧泉穴就在腳心,這個穴位是五輸穴中的井穴,五行屬木。《靈樞經》還說:足少陰經的筋脈如果發生病變,會導致腳底抽筋。《素問》說:陰經的脈氣匯集於腳底,然後聚集在腳心,所以當陽氣過盛時,腳底就會發熱。沈承之說:足部三條陰經的脈氣都匯集在腳底,其中足少陰腎經的脈氣更是聚集在腳心。陽氣過盛,就會導致陰氣虛弱,因此腳底會發熱。
朱丹溪說:如果熱從腳底開始往上進入腹部,表示身體非常虛弱,正是所謂的陰虛。
3. 八十七、〔踵〕
(足跟也)屬足少陰腎經(《靈樞》曰:足少陰之筋,斜走內踝之下,結於踵,與太陽之筋合。又曰:足少陰之別,名曰大鐘,當踝後繞跟,別走太陽。《素問》曰:腎痹者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注:腎者,胃之關也。關不利,則胃氣不轉,故善脹。尻以代踵,謂足攣急也;脊以代頭,謂身踡曲也。
腎氣不足而受邪,故不能伸展也。)又屬足太陽膀胱經。(《靈樞》曰:足太陽之筋,循足外側結於踵,又曰:足太陽之下,血氣盛,則跟肉滿,踵堅,氣少血多,則瘦,跟空,血氣皆少,則善轉筋,踵下痛)。
白話文:
腳跟,屬於足少陰腎經的循行部位。《靈樞》這本書說:足少陰經的筋脈,從腳踝內側下方斜向腳跟,與足太陽經的筋脈會合。又說:足少陰經的絡脈,叫做大鐘穴,位於腳踝後方,環繞腳跟,再分出走入足太陽經。《素問》這本書說:腎的病變會使人容易脹滿,臀部會像腳跟一樣高,脊椎會像頭部一樣彎曲。這裡解釋說:腎是胃氣運轉的樞紐,樞紐不利,胃氣就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容易脹滿。臀部像腳跟一樣高,指的是腳部抽筋、蜷縮;脊椎像頭部一樣彎曲,指的是身體彎曲。這是因為腎氣不足而受到邪氣侵擾,所以無法伸展開來。
腳跟也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部位。《靈樞》這本書說:足太陽經的筋脈,沿著腳的外側連到腳跟。又說:足太陽經脈循行的下方,如果氣血充足,腳跟的肌肉就會飽滿,腳跟就會堅實;如果氣少血多,腳跟就會消瘦、空虛;如果氣血都少,就容易抽筋,腳跟下方也會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