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絡全書》~ 後編·樞要 (10)
後編·樞要 (10)
1. 經絡篇第五
《內經》曰:兩陽合明於辰巳,陽合則明,故曰陽明。辰為三月,主左足之陽明;巳為四月,主右足之陽明。兩陰交盡於戌亥,陰交則幽,故曰厥陰。戌為九月,主右足之厥陰,亥為十月,主左足之厥陰。(隱括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、《靈樞、陰陽系日月》兩篇文)
《靈樞》又曰:從腰以上者,手太陰(肺經),陽明(大腸經)皆主之,從腰以下者,足太陰(脾經)、陽明(胃經)皆主之(《終始篇》)。《素問》又曰:欲之皮部,以經脈為紀者,諸經皆然(循經脈行止,則皮部可知,十二經脈皆矣)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陽明之絡也(上,謂手;下,謂足。後並同)。
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,則寒熱也。(此通言之,余經皆然)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陽主外,陰主內。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(為樞要,以主持之也)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陽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故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出,以滲於內,諸經皆然(此申上文陽主外,陰主內之意,亦通言之也,上「內」字,讀曰「納」,對出而言也。陽絡主外納,故主外。
陰絡雖主出,然滲於內,故主內)。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(謂關之樞也)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陽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(儒,順也,守要而順,陰陽開闔之用也。
儒,《甲乙經》作「擩」)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,其入經也,從陽部注於經(此陰陽絡所同);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(此陰絡所獨著。此句以明上文在陰者主出,以滲於內之意。後並同)。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(心包之脈,入腋下,氣不和,則妨害肩腋之運動)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心主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(謂關之潛藏者。
蟄,《甲乙經》作執),上下同法。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陰之絡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,邪中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,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,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(廩,積聚也)。邪之始入於皮也,溯然起毫毛,開腠理(溯,當作淅,寒貌。
起,豎也)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色變。(經之常色,心赤,肺白,肝青,脾黃,腎黑,陰絡之色應其經,陽絡之色變無常。變則生痛痹寒熱等病,詳見前陽明條);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乃陷下;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䐃破,毛直而敗(䐃,肘膝後肉如塊者)。
夫皮者,脈之部也(脈氣隨經行止,而皮則部主之),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,絡脈滿則注於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。故皮者有分部,不與而生大病也(不與,當依《甲乙經》作「不愈」。《皮部論》篇。按此篇本論客感,今以其詳於經絡,故附於此)。
白話文:
經絡篇第五
《內經》記載:辰時(上午7-9點)和巳時(上午9-11點)是兩個陽氣聚集的時辰,陽氣聚集則明亮,所以稱為陽明。辰為三月,主掌左足陽明經;巳為四月,主掌右足陽明經。戌時(下午7-9點)和亥時(下午9-11點)是兩個陰氣交合的時辰,陰氣交合則幽暗,所以稱為厥陰。戌為九月,主掌右足厥陰經;亥為十月,主掌左足厥陰經。(摘錄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、《靈樞·陰陽系日月》)
《靈樞》又記載:從腰部以上,手太陰經(肺經)和陽明經(大腸經)都掌管其區域;從腰部以下,足太陰經(脾經)和陽明經(胃經)都掌管其區域。(摘錄自《靈樞·終始篇》)《素問》又記載:想要了解皮膚的區域,就要以經脈為依據,所有經脈都如此(循著經脈的走向,就能了解皮膚的區域,十二經脈皆是如此),上下部位方法相同,觀察其區域內是否有浮絡,都是陽明經的絡脈。(上指手,下指足,下同)
經絡的顏色,青色多則疼痛,黑色多則痺症,黃赤色則發熱,白色多則寒冷,五色皆見則寒熱並存。(這是一般的說法,其他經脈也一樣)。絡脈充盛則邪氣入侵經脈。陽主外,陰主內。少陽經的陽絡,稱為樞持(為樞紐,以主持之意),上下部位方法相同,觀察其區域內是否有浮絡,都是少陽經的絡脈,絡脈充盛則邪氣入侵經脈。所以,在陽的部分主內,在陰的部分主外,以滲透於內,諸經皆是如此。(這是進一步解釋陽主外,陰主內的意思,也是一般的說法,「內」字在此讀作「納」,與「出」相對。陽絡主外納,故主外。)
陰絡雖然主外,但滲透於內,故主內。太陽經的陽絡,稱為關樞(關節的樞紐之意),上下部位方法相同,觀察其區域內是否有浮絡,都是太陽經的絡脈,絡脈充盛則邪氣入侵經脈。少陰經的陰絡,稱為樞儒(儒,順也,守要而順,陰陽開闔之用也。「儒」,《甲乙經》作「擩」),上下部位方法相同,觀察其區域內是否有浮絡,都是少陰經的絡脈,絡脈充盛則邪氣入侵經脈,邪氣入侵經脈,是從陽部注入經脈(這是陰陽絡脈共同的特點);邪氣從陰部排出,是注入骨骼(這是陰絡獨有的特點。這句話是用來解釋上面「在陰者主出,以滲於內」的意思,以下也一樣)。心主之陰絡,稱為害肩(心包經的脈絡,進入腋下,氣機不和,則會妨礙肩腋的活動),上下部位方法相同,觀察其區域內是否有浮絡,都是心主之絡脈,絡脈充盛則邪氣入侵經脈。太陰經的陰絡,稱為關蟄(關節的潛藏之意。「蟄」,《甲乙經》作「執」),上下部位方法相同,觀察其區域內是否有浮絡,都是太陰經的絡脈,絡脈充盛則邪氣入侵經脈。
凡是十二經絡的脈絡,都是皮膚的區域。所以百病的發生,必定先從皮膚毛髮開始,邪氣入侵則腠理開合,開合則邪氣入侵絡脈,停留不去,則傳入經脈,停留不去,則傳入臟腑,積聚在腸胃。(廩,積聚之意)邪氣開始入侵皮膚時,會使毛髮豎起,腠理開合(溯,當作淅,寒貌。起,豎也),邪氣入侵絡脈時,則絡脈充盈,顏色改變。(經脈的常色:心赤、肺白、肝青、脾黃、腎黑,陰絡的顏色應其經脈,陽絡的顏色變化不定。變化則產生疼痛、痺症、寒熱等疾病,詳見前面陽明經的論述);邪氣入侵經脈時,則感覺虛弱而下陷;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,寒邪多則筋攣骨痛,熱邪多則筋弛骨消,肌肉潰爛,毛髮豎直而脫落(䐃,肘膝後肉如塊者)。
皮膚是經脈的區域(經脈的氣血循著經脈的走向運行,而皮膚則是其所管轄的區域),邪氣入侵皮膚則腠理開合,開合則邪氣入侵絡脈,絡脈充盈則注入經脈,經脈充盈則進入臟腑。所以皮膚有其分區,如果不治療,就會導致大病。(不與,當依《甲乙經》作「不愈」。《皮部論》篇。按此篇本論客感,今以其詳於經絡,故附於此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