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子祿、徐師曾撰

《經絡全書》~ 後編·樞要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後編·樞要 (11)

1. 經絡篇第五

張世賢曰:腹屬陰,五臟之募,皆在腹。肺之募曰中府(中府二穴,在雲門下一寸,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),心之募曰巨闕(巨闕一穴,在鳩尾下一寸),脾之募曰章門,(章門二穴,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),肝之募曰期門(期門二穴,在不容旁一寸五分,直兩乳第二肋端),腎之募曰京門(京門二穴,在監骨腰中,季脅挾脊)。背屬陽,五臟之俞皆在背(肺俞二穴,在三椎下兩旁。

心俞二穴,在五椎下兩旁。肝俞二穴,在九椎下兩旁。脾俞二穴,在十一椎下兩旁。腎俞二穴,在十四椎下兩旁。俱挾脊各去一寸五分)。風寒之邪外入在人之背,故陰病行陽。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,傳於五臟,故陽病行陰。陰病行陽,當從陽引陰,其治在俞;陽病行陰,當從陰引陽,其治在募。

《難經》曰:五臟六腑,各有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,在穴所出為井(井者,若水之源也),所流為滎(水始出時,其流尚微,故謂之滎),所注為輸(水由上而注下,下復承而流之,故謂之輸),所行為經(水之所行經歷過處,故謂之經),所入為合(經過於此,乃入於臟腑,與眾經相會,故為之合同)。

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(蜚,生化之物,陽極則損生化六腑獨各增置一穴為六者,謂原穴也)。蓋臍下腎間動氣,乃人之生命,十二經之根本,故名曰原。三焦者,原氣之別使,主通行三氣,經歷於五臟六腑,所止輒為原,然三焦行於諸陽,腑為陽,故五臟即以輸穴為原,而腑獨增置原穴也(櫽括《六十六難》、《六十八難》兩篇文)。

白話文:

經絡篇第五

張世賢說:腹部屬陰,五臟的募穴都位於腹部。肺的募穴叫中府(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約一寸,在乳頭上方第三肋間,脈搏跳動處的凹陷中),心的募穴叫巨闕(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約一寸),脾的募穴叫章門(章門穴位於大橫穴外側,沿著肚臍旁肋骨邊緣直下),肝的募穴叫期門(期門穴位於不容穴外側約一寸五分,與兩乳頭齊平,在第二肋骨末端),腎的募穴叫京門(京門穴位於腰部腎俞穴旁,在最後一根肋骨與脊椎之間)。背部屬陽,五臟的俞穴都位於背部(肺俞穴位於第三胸椎下兩旁;心俞穴位於第五胸椎下兩旁;肝俞穴位於第九胸椎下兩旁;脾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下兩旁;腎俞穴位於第十四胸椎下兩旁。這些穴位都位於脊椎旁約一寸五分處)。

風寒邪氣從體外入侵,停留在背部,所以陰病會沿著陽經運行。飲食的寒熱之氣,如果侵犯人體,就會傷害六腑,進而影響五臟,所以陽病會沿著陰經運行。陰病沿陽經運行,就要從陽經引導陰氣,治療應著重於俞穴;陽病沿陰經運行,就要從陰經引導陽氣,治療應著重於募穴。

《難經》說:五臟六腑各有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五個穴位,穴位出現的地方是井穴(井穴如同水的源頭),氣血流動的地方是滎穴(水剛流出時,流量很小,所以稱為滎),氣血聚集的地方是輸穴(水從上往下流,然後再往下流,所以稱為輸),氣血流經的地方是經穴(水流經過的地方,所以稱為經),氣血匯聚的地方是合穴(氣血經過這裡,然後進入臟腑,與其他經脈相會,所以稱為合)。

陽明經的陽穴,稱為原穴(原穴,是生命之源的穴位)。肚臍下、腎臟之間的動氣,是人體的生命之氣,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,所以稱為原穴。三焦經是原氣的分支,主管運行三種氣,經過五臟六腑,它所停駐的地方就是原穴。但三焦經運行於諸陽經,腑屬陽,所以五臟以輸穴作為原穴,而六腑則另有原穴。(此段參考《難經》六十六難、六十八難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