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子祿、徐師曾撰

《經絡全書》~ 後編·樞要 (9)

回本書目錄

後編·樞要 (9)

1. 經絡篇第五

此又秦越人所謂諸陰脈,皆至頸胸而還者也。而厥陰則又上出於巔。蓋厥陰,陰之盡者,也上出於巔,示陰無可盡也。猶《易》云:碩果不食,示陽無可盡也。然《易》之陰陽以氣言,人身之陰陽以臟象言;氣無形為陽,臟象有質為陰。此《易》所以貴陽,而醫則陰與陽並重)。

(《逆順肥瘦篇》)王太僕曰:太陰為正陰,次少者為少陰,又次為厥陰。厥,猶盡也。太陽為正陽,次少者為少陽,又次為陽明,謂合明也。

《素問》又曰:三陰三陽,各有離合(離,別離,謂各正位於陰陽也。合,配合,謂表裡而為臟腑也)。內者為陰,外者為陽,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(廣,大也。心臟在南,故曰廣明),後曰太衝(衝脈在北,謂之太者,督脈與衝脈合而盛大也)。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(此明太衝脈與足少陰督脈相合而為表裡也)。

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(足少陰脈,腎臟也,起於小趾之下,斜趨足心。足太陽脈,膀胱腑也,循京骨至小趾外側,故太陽在少陰之上。太陽者,陰中之陽也,其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)。中身而上屬廣明。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(廣明,心臟。其下則足太陰脾臟)。太陰之前。

名曰陽明(足太陰脾脈。起於大趾之端,循趾內側白肉際,過核骨後,上內踝前廉,上腨內,循胻骨之後。足陽明胃脈,下膝三寸而別,以下入中趾外間。足陽明在太陰之前也。陽明者,陰中之陽也,其根起於厲兌)。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(足厥陰肝脈,起於足大趾聚毛之際,上循足跗上廉。

足少陽膽脈,循足跗上,出小趾次趾之端。足少陽在厥陰之表也。少陽者,陰中之少陽也,其根起於竅陰)。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(開,司動;闔,司靜;樞,司動靜。言氣之不等也)。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。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(言三陽如一也)。

中為陰,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(衝脈在脾之下,與足少陰之絡,皆起於腎下。上者過於胞中,是足太陰脾脈,在衝上也。太陰者,是陰中之陰也,其根起於隱白)。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(足太陰脾脈,起於大趾之端,循趾內側,及上內踝前廉,上腨內,循胻骨後。足少陰腎脈,起於小趾之下,斜趨足心,出於然骨之下,循內踝之後,以上腨內。

是少陰在太陰之下也。少陰者,陰中之少陰也,其根起於湧泉)。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(足少陰腎脈,循內踝之後,上腨內廉。足厥陰肝脈,循足跗上廉,去內踝一寸,上踝八寸,交出太陰之後,上膕內。是厥陰在少陰之上也。厥陰者,陰之絕陰,言陰氣至此而盡也,其根起於大敦。

陰之絕陽,兩陰相合,故曰陰之絕陽)。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三陰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沉名曰一陰。(隱括《陰陽離合論》篇文)

白話文:

經絡篇第五

這也是秦越人所說的諸陰脈,都到達頸部和胸部然後迴轉。而厥陰卻又上達頭頂。因為厥陰是陰氣的極致,上達頭頂,說明陰氣並無窮盡。就像《易經》說:「碩果不食,示陽無可盡也。」然而,《易經》的陰陽以氣而言,人身的陰陽以臟腑而言;氣無形體屬陽,臟腑有形體屬陰。《易經》因此貴陽,而醫學則陰陽並重。

王太僕說:太陰是正陰,次少的是少陰,再其次的是厥陰。「厥」就是盡的意思。太陽是正陽,次少的是少陽,再其次的是陽明,意思是聚集光明。

《素問》又說:三陰三陽,各有離合(離,分離,指各自正位於陰陽;合,配合,指表裡關係構成臟腑)。內屬於陰,外屬於陽。聖人南面而立,前面稱為廣明(廣,大;心臟在南,故稱廣明),後面稱為太衝(衝脈在北,稱太是因為督脈與衝脈相合而盛大)。太衝之處,稱為少陰(這說明太衝脈與足少陰督脈相合而為表裡)。

少陰之上,稱為太陽(足少陰脈,屬腎臟,起於小趾下,斜向足心;足太陽脈,屬膀胱,循京骨至小趾外側,所以太陽在少陰之上。太陽,是陰中之陽,其根起於至陰,連結於命門)。身體中間向上連接廣明。廣明之下,稱為太陰(廣明,心臟;其下則是足太陰脾臟)。太陰之前,

稱為陽明(足太陰脾脈,起於大趾端,循趾內側白肉際,過踝骨後,上內踝前廉,上膕內,循脛骨之後;足陽明胃脈,下膝三寸而分開,以下入中趾外間。足陽明在太陰之前)。厥陰之外,稱為少陽(足厥陰肝脈,起於足大趾聚毛之際,上循足跗上廉;足少陽膽脈,循足跗上,出小趾次趾之端。足少陽在厥陰之外)。少陽,是陰中之少陽,其根起於竅陰)。所以三陽的離合是: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(開,主管運動;闔,主管靜止;樞,主管運動和靜止,指氣的盛衰不同)。三經,不能互相脫離。搏動而不浮腫,稱為一陽(指三陽如同一個整體)。

中間為陰,其衝脈在下,稱為太陰(衝脈在脾之下,與足少陰的絡脈,都起於腎下。向上經過胞宮,所以足太陰脾脈在衝脈之上)。太陰之後,稱為少陰(足太陰脾脈,起於大趾之端,循趾內側,及上內踝前廉,上膕內,循脛骨之後;足少陰腎脈,起於小趾之下,斜趨足心,出於然骨之下,循內踝之後,以上膕內。所以少陰在太陰之下)。少陰之前,稱為厥陰(足少陰腎脈,循內踝之後,上膕內廉;足厥陰肝脈,循足跗上廉,去內踝一寸,上踝八寸,交出太陰之後,上膕內。所以厥陰在少陰之上)。厥陰,是陰氣的極致,指陰氣到此而盡,其根起於大敦。陰之絕陽,兩陰相合,所以說陰之絕陽。所以三陰的離合是: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三陰,不能互相脫離,搏動而不沉陷,稱為一陰。(節錄自《陰陽離合論》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