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絡全書》~ 後編·樞要 (3)
後編·樞要 (3)
1. 原病篇第一
然寒水勝,則心為邪攻,而病亦化火熱,如歲水太過,病躁、悸、煩心、讝語之類,是為陰躁鄭聲等病,不以補劑治之,而亦與攻劑可乎?諸濕屬脾,為濡泄等病,仲景用五苓等劑去濕固矣。然風木勝,則脾為邪攻,而病亦化濕,如歲木太過,病飧泄之類,則當用錢氏宣風等劑,以去風可也,乃亦去濕可乎?諸氣屬肺,為膹郁寒喘等病,治以熱劑固矣。然火熱勝,則肺為邪攻,而病亦化膹郁。
如歲火太過,病咳喘之類,則當如東垣以涼劑治熱喘可也,乃亦用熱劑可乎?諸寒屬腎,為屈伸不利等病,仲景用烏頭湯等劑固矣。然濕土勝,則腎為邪攻。而病亦化寒。如濕氣變病,筋脈不利之類,則當用東垣復煎散、健步丸等劑治之可也,乃亦用去寒之劑可乎?蓋其在太過,而化之病為盛,盛者真氣也。其在受攻,而化之病為虛,虛者假氣也。
是故有其病化者必求之,恐其氣之假也。無其病化者,亦必求之,恐其邪隱於中,如寒勝化火之類也。其病之化似盛者,必責之,恐其盛之未的也;其病之化似虛者,亦必責之,恐其虛之未真也。病機皆用此四句為法。庶幾補瀉不差。今河間但以病化有者為盛,無者為虛,不復究其假者虛者,殊為未備。
此則智者之一失也)。
又曰:氣實形實,氣虛形虛,此其常也。反此者病(氣,脈氣也。形,身形也。反,謂失其常也)。氣盛身寒,氣虛身熱,此謂反也。谷盛氣盛,谷虛氣虛,此其常也。反此者病(營氣之道,納穀為實)。谷入多而氣少(胃病不散),谷不入而氣多(腎氣外散,肺並之也)此謂反也。
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,此其常也。反此者病(脈者血之府)。脈盛血少,脈少血多,此謂反也(經脈行氣,絡脈受血,經氣入絡,絡受經氣,候不相合,皆為反常)。(增損《刺志論》篇文)
又曰:五病所發: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。(骨肉陰靜,故陰氣從之。血脈陽動,故陽氣乘之),陽病發於冬,陰病發於夏(冬陰氣盛,故陽病發於冬。夏陽氣盛,故陰病發於夏,各隨其少也),是謂五發。五邪所亂:邪入於陽則狂,入於陰則痹(邪居陽脈之中,則四肢熱盛而為狂邪。
入陰脈之中,則六經凝澀不通而為痹),搏陽則為巔疾(巔,謂巔頂。邪內搏於陽,則脈流,故為上巔之疾。一云:諸家解巔作癲,陽附陰則癲。又云:搏當作傳,邪已入陰,復傳於陽、則為癲。其說不同,今並存之。《難經》曰:狂癲之病,何以別之?夫狂之始發,少臥而不飢。
自高賢也,自辨智也,自貴居也,妄笑,好歌樂,妄行不休者是也。癲之始發,意不樂,直視僵仆,其脈三部,陰陽俱盛者是也),搏陰則為瘖(邪內搏於陰則脈不流,故令瘖不能言。一云:搏亦當作傳),陽入之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(之,往也。一云:怒者當作恐),是為五亂。
白話文:
原病篇第一
如果寒邪過盛,就會侵犯心臟,導致病情轉化為火熱之症。例如,年份雨水過多,就會出現煩躁、心悸、心煩、語無倫次等症狀,這屬於陰虛陽亢之症。這種情況不能單純使用補益的藥物,而應該考慮使用攻邪的藥物。濕邪都歸屬於脾臟,導致濡泄等疾病。張仲景用五苓散等藥物去除濕邪已經很有效了。但如果風邪過盛,就會侵犯脾臟,導致病情轉化為濕邪。例如,年份木氣過盛,就會出現飲食不消化、大便溏瀉等症狀,這時就應該使用錢氏宣風等藥物祛風。那麼,這樣做是否也能夠祛除濕邪呢?氣都歸屬於肺臟,導致胸悶、寒喘等疾病,治療時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。但如果火熱過盛,就會侵犯肺臟,導致病情轉化為胸悶鬱結。例如,年份火氣過盛,就會出現咳嗽、喘息等症狀,這時就應該像李東垣一樣使用清熱的藥物治療熱喘。那麼,是否也能夠使用溫熱的藥物呢?寒邪都歸屬於腎臟,導致肢體屈伸不利等疾病。張仲景使用烏頭湯等藥物治療已經很有效了。但如果濕土過盛,就會侵犯腎臟,導致病情轉化為寒邪。例如,濕邪導致的疾病,出現筋脈不利等症狀,這時就應該使用李東垣的復煎散、健步丸等藥物治療。那麼,是否也能夠使用祛寒的藥物呢?總之,病情如果因為邪氣過盛而轉化,則屬實證,實證的病機屬於真氣;病情如果因為邪氣侵犯而轉化,則屬虛證,虛證的病機屬於假氣。
所以,對於病情轉化的情況,必須仔細分析,防止誤判為假性虛證;對於沒有病情轉化的情況,也必須仔細分析,防止邪氣隱藏其中,例如寒邪過盛轉化為火熱等情況。對於病情轉化後看似實證的,必須要深入探究,防止實證的病機尚未完全顯現;對於病情轉化後看似虛證的,也必須要深入探究,防止虛證的病機尚未完全顯現。治療疾病的機理都應該遵循這四句話,這樣才能夠做到補瀉得當。河間學派只把病情轉化的認為是實證,沒有轉化的認為是虛證,而沒有進一步探究假性虛證,這顯然是不完善的,這是智者的一個失誤。
此外,氣實則形實,氣虛則形虛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反之就是疾病(氣,指脈氣;形,指身形;反,指失去常態)。氣盛而身體寒冷,氣虛而身體發熱,這就是反常的現象。飲食充足則氣盛,飲食不足則氣虛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反之就是疾病(營氣的運作,吸收食物以充實自身)。食物攝入過多而氣不足(胃病不能消散),食物攝入不足而氣過多(腎氣外泄,肺氣也參與其中),這就是反常的現象。
脈實則血實,脈虛則血虛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反之就是疾病(脈是血的通道)。脈盛而血少,脈少而血多,這就是反常的現象(經脈運行氣血,絡脈承載血液,經氣進入絡脈,絡脈接受經氣,如果這些互相配合的狀態不相符,都是反常的)。(增損《刺志論》篇文)
此外,五種疾病的發病部位:陰虛病從骨骼發病,陽虛病從血液發病,陰虛病從肌肉發病。(骨骼和肌肉屬陰靜,所以陰虛之氣會從這裡發病;血脈屬陽動,所以陽虛之氣會從這裡發病),陽虛病在冬天發病,陰虛病在夏天發病(冬天陰氣盛,所以陽虛病在冬天發病;夏天陽氣盛,所以陰虛病在夏天發病,各有其發病的條件),這就是五種疾病的發病規律。五種邪氣的致病機理:邪氣侵入陽經則導致狂躁,侵入陰經則導致痺證。(邪氣在陽脈中,則四肢熱盛而發狂;邪氣在陰脈中,則六經凝澀不通而痺),邪氣搏擊陽經則導致巔頂疼痛(巔,指巔頂。邪氣內搏於陽經,則氣血運行不暢,故導致上巔之疾。一種說法:諸家把巔解釋為癲癇,陽氣附著陰氣則為癲癇。另一種說法:搏應作傳,邪氣已入陰經,又傳至陽經,則為癲癇。這兩種說法不同,這裡都保留下來。《難經》說:狂躁和癲癇的疾病,如何區別呢?狂躁初期,少睡不飢,自以為高明,自以為聰明,自以為地位高貴,胡言亂語,喜歡唱歌跳舞,胡作非為,不知疲倦,就是狂躁。癲癇初期,情緒低落,直視前方,身體僵硬仆倒,脈象三部陰陽俱盛,就是癲癇),邪氣搏擊陰經則導致失語(邪氣內搏於陰經則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失語不能言語。一種說法:搏也應作傳),陽氣侵入陰經則安靜,陰氣侵入陽經則恐懼(之,往也。一種說法:怒應作恐),這就是五種邪氣致病的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