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絡全書》~ 後編·樞要 (2)
後編·樞要 (2)
1. 原病篇第一
《難經》曰:病從後來者為虛邪(謂生我者),從前來者為實邪(謂我生者),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(謂克我者),從所勝來者為微邪(謂我克者)。自病,為正邪(本經自病,無他邪相干也)。假令心病(心經有病),中風,得之為虛邪(中風者,肝木先病,木生火,是從後來也。
火中有木,木剋土,無土則水至矣,故為虛邪)。飲食勞倦,得之為實邪(飲食勞倦者,脾土先病,土生於火,是從後來也,火中有土,水不能至,則子能制鬼矣,故為實邪)。中濕。得之為賊邪(中濕者,腎水先病,水剋火,是從所不勝來也。既不能勝,故為賊邪)。傷寒,得之為微邪(傷寒者,肺金先病,火剋金,是從所勝來也,勝則不能為害,故為微邪)。傷暑得之為正邪(傷暑者,心火自病)。
余仿此(稍次《五十難》文,末增一句)。
《素問》曰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諸寒收引,皆屬於腎(收斂也,引急也)。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(膹,膹滿也。郁,奔迫也)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諸熱瞀瘈,皆屬於火(瞀,目不明也。瘈,筋跳掣也)。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固泄,皆屬於下(厥,氣逆也。固,禁固也。
泄,不諸厥禁也。下,謂下焦肝腎氣也)。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(上,謂上焦心肺氣也,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)。諸禁鼓慄,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。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(痙,強急也,太陽傷熱)。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。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
(陽內鬱而陰行於外)。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(上鼓,擊也。下鼓,如鼓聲也)。諸病胕腫,疼酸驚駭,皆屬於火。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(反戾,筋轉也。水液,小便也,)諸病水液,澄徹清冷,皆屬於寒(上下所出,及吐出溺出也)。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
故《大要》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。〔有〕〔者〕〔求〕〔之〕,〔無〕〔者〕〔求〕〔之〕,〔盛〕〔者〕〔責〕〔之〕,〔虛〕〔者〕〔責〕〔之〕。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,而致和平,此之謂也(《至真要大論篇》。此言運氣病機也。婁全善曰:病機十九條,乃察病之要旨也。
而有者求之四句,又要旨中之要旨。劉河間《原病式》,但以十九條立論,而遺此四句,譬之有舟無操舟之工;有兵無將兵之帥,不免臨病誤施,至人夭折。今僭引經傳而正之。夫諸風屬肝,為陽痓、急驚等病,治以涼劑固矣。然燥金勝則肝為邪攻,而病亦化風,如陽明司天,燥氣下臨,病掉振之類,是為陰痓、慢驚等病。不以溫劑治之,而亦與涼劑可乎?諸火屬心,為陽躁讝語等病,治以攻劑固矣。
白話文:
原病篇第一
《難經》說:疾病從後天而來的,是虛邪(指生我的臟腑);從先天而來的,是實邪(指我所生的臟腑);從所不克制的臟腑而來的,是賊邪(指克我的臟腑);從我所克制的臟腑而來的,是微邪(指我所克制的臟腑)。自身發生的疾病,是正邪(本經所說的疾病,沒有其他邪氣干擾)。比如,心臟有病(心經有病),中風,這是虛邪(中風,是肝木先病,木生火,所以是從後天而來)。
火中有木,木剋土,沒有土則水就來了,所以是虛邪。飲食勞倦,這是實邪(飲食勞倦,是脾土先病,土生火,所以是從後天而來,火中有土,水來不了,所以能制伏邪氣,故為實邪)。中濕,這是賊邪(中濕,是腎水先病,水剋火,是從所不克制的臟腑而來,因為不能克制,所以是賊邪)。傷寒,這是微邪(傷寒,是肺金先病,火剋金,是從我所克制的臟腑而來,因為已經克制了,所以不能造成危害,故為微邪)。傷暑,這是正邪(傷暑,是心火自身生病)。
我仿照這個方法(稍次於《五十難》的文字,最後加了一句)。
《素問》說:所有風引起的眩暈,都屬於肝;所有寒邪引起的收縮疼痛,都屬於腎(收斂,指肌肉收縮;引急,指肌肉緊繃);所有氣機鬱結的病症,都屬於肺(膹,指氣機壅塞;郁,指氣機閉塞不通);所有濕邪引起的腫脹,都屬於脾;所有熱邪引起的昏迷抽搐,都屬於火(瞀,指眼睛看不清;瘈,指肌肉抽搐);所有疼痛、瘙癢、瘡瘍,都屬於心;厥逆、禁固、泄瀉,都屬於下焦(厥,指氣逆;固,指閉塞不通;泄,指不能禁固;下,指下焦肝腎之氣);所有痿證、喘息、嘔吐,都屬於上焦(上,指上焦心肺之氣;肺熱葉焦,會導致痿躄);所有禁固、顫慄,像失去神志一樣,都屬於火;所有痙攣、項強,都屬於濕(痙,指肌肉強直;太陽傷熱);所有逆氣衝上,都屬於火;所有腹部脹大,都屬於熱;所有躁狂妄動,都屬於火;所有突然強直,都屬於風(陽氣內鬱而陰氣外行);所有疾病伴隨聲音,像敲鼓一樣,都屬於熱(上鼓,指敲擊;下鼓,指如鼓聲);所有疾病伴隨腫脹、疼痛、酸痛、驚恐,都屬於火;所有筋脈反轉、水液渾濁,都屬於熱(反戾,指筋脈反轉;水液,指小便);所有疾病伴隨水液澄澈清冷,都屬於寒(上下所出,及吐出溺出);所有嘔吐酸水、暴瀉下迫,都屬於熱。
所以《大要》說:謹慎觀察病機,各歸其屬。有病的要找出病因,沒有病的也要找出潛在的病因;病情盛的要積極治療,病情虛的也要積極治療。必須先掌握五勝(五運六氣)的原理,疏通血氣,使之調和暢達,而達到平和的狀態,這就是所謂的治病之道(《至真要大論篇》。這段話講的是運用五運六氣來診斷病機。婁全善說:十九條病機,是診斷疾病的重要原則。
而「有者求之」四句話,又是診斷原則中的最重要原則。劉河間的《原病式》,只以十九條病機立論,而遺漏了這四句話,這就像有船卻沒有駕船的人,有兵卻沒有領兵的將領一樣,很容易在治療過程中犯錯,導致病人死亡。現在我僭越引用經傳來改正這個錯誤。那些風邪屬於肝的疾病,例如陽證的痓、急驚等病,用寒涼藥物治療是正確的。但是,如果燥金過盛,就會導致肝臟受邪氣攻擊,疾病也會轉化為風證,例如陽明司天,燥氣下降,出現眩暈等症狀,這是陰證的痓、慢驚等病。如果不使用溫熱藥物治療,而仍然使用寒涼藥物,這樣可以嗎?那些火邪屬於心的疾病,例如陽證的躁狂、妄語等病,用攻邪的藥物治療是正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