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子祿、徐師曾撰

《經絡全書》~ 後編·樞要 (1)

回本書目錄

後編·樞要 (1)

1. 後編·樞要

2. 原病篇第一

婁全善曰:「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人得其氣以有生。故血氣也,上下也,虛實也,寒熱也,皆一陰陽也,五臟也,六腑也,十二經也,五運六氣也,皆一五行也。病態千萬,皆不出此。故診病者,必先分別血氣、表裡、上下、臟腑之分野,以知受病之所在,次察所病虛實寒熱之邪以治之。務在陰陽不偏傾,臟腑不勝負,補瀉隨宜,適其病所,使之安痊。

而已爾。」

《靈樞》曰: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於風雨、寒暑、清濕、喜怒。風雨襲虛,則病起於上。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。喜怒不節,則傷臟,臟傷則病起於陰。蓋風雨寒熱,無虛則不能獨傷人。是故虛邪之中人也,始於皮膚,皮膚緩則腠理開,開則邪從毛髮入,入則抵深,深則毛髮立,毛髮立則淅然,故皮膚痛。留而不去,則傳舍於絡脈;在絡之時,痛於肌肉,其痛之時息,大經乃代。

留而不去,傳舍於經;在經之時,灑淅喜驚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輸;在輸之時,六經不通四肢,則肢節痛,腰脊乃強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伏沖之脈;在伏沖之時,體重身痛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;在腸胃之時,賁響腹脹,多寒則腸鳴飧泄,食不化;多熱則溏出糜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之外、募原之間。

留著於脈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積。或著孫脈。或著絡脈、或著經脈、或著輸脈、或著於伏沖之脈、或著於膂筋、或著於腸胃之募原,上連於緩筋。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,其積往來上下,臂手孫絡之居也,浮而緩,不能句積而止之。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,水溱滲注灌,濯濯有音,有寒則䐜䐜滿雷引,故時切痛。

其著於陽明之經,則挾臍而居。飽食則益大,飢則益小。其著於輸之脈者,閉塞不通,津液不下,孔竅乾壅。其著於伏沖之脈者,揣之應手而動,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,如湯沃之狀。其著於膂筋,在腸後者,飢則積見,飽則積不見,按之不得。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,痛而外連於緩筋,飽食則安,飢則痛。

其著於緩筋也,似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飢則安,邪氣淫泆不可勝論。積之始生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。蓋厥氣生足悗,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,則寒氣上入於腸胃,入於腸胃則䐜脹,䐜脹則腸外之汁沫,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卒然多食飲,則腸滿。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。

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;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腸胃之絡傷,則血溢於腸外,腸外有寒汁沫,與血相搏,則併合凝聚,不得散,而積成矣,此病之起於陽者也。其傷臟而起於陰者,憂思傷心;重寒傷肺;憤怒傷肝;醉以入房,汗出當風,傷脾;用力過度,若入房汗出浴,傷腎。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(稍次《百病始生》篇文)。

白話文:

原病篇第一

婁全善說:「天地運用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人體也因吸收天地之氣而生存。所以血氣的盛衰、部位的高低、虛實的狀態、寒熱的變化,都屬於陰陽的範疇;五臟、六腑、十二經脈、以及五運六氣的運行,都屬於五行的範疇。各種疾病的千變萬化,都離不開陰陽五行。因此,診斷疾病時,必須先分辨血氣的運行、表裡、上下、臟腑的分佈,以了解疾病的部位;其次觀察疾病的虛實、寒熱以及邪氣的性質來治療。治療的目標在於使陰陽平衡不偏倚,臟腑功能協調,根據病情需要,適時運用補瀉方法,使疾病痊癒。就這樣。」

《靈樞》說:百病的發生,都始於風、雨、寒、暑、濕、以及喜、怒等外邪內傷。風雨侵襲虛弱之體,則疾病從上部開始;寒濕侵襲虛弱之體,則疾病從下部開始;喜怒不節制,則損傷臟腑,臟腑受損則疾病從陰部開始。總之,風雨寒熱等外邪,若沒有人體的虛弱之處,則不能單獨致病。所以,外邪侵入人體,始於皮膚。皮膚疏鬆,則毛孔開張,邪氣便從毛髮入侵,深入肌膚,則毛髮豎立,產生寒戰,皮膚疼痛。如果邪氣不去,就會傳播到絡脈;邪氣在絡脈時,肌肉疼痛,疼痛時作時歇,大經脈則會代替受損的絡脈來運作。

如果邪氣不去,又會傳播到經脈;邪氣在經脈時,會出現寒戰、驚恐等症狀。如果邪氣不去,又會傳播到輸脈;邪氣在輸脈時,六經不通,四肢關節疼痛,腰脊強直。如果邪氣不去,又會傳播到伏沖脈;邪氣在伏沖脈時,全身沉重疼痛。如果邪氣不去,又會傳播到腸胃;邪氣在腸胃時,會出現胃脘脹滿、腸鳴腹瀉等症狀,寒邪較盛則腸鳴腹瀉,食不消化;熱邪較盛則大便溏瀉。如果邪氣不去,又會傳播到腸胃之外、募原穴之間。

邪氣停留在脈絡,久久不去,就會形成積聚。邪氣可能停留在孫脈、絡脈、經脈、輸脈、伏沖脈、膂筋、腸胃的募原穴,並向上蔓延到緩筋。邪氣停留在孫絡脈而形成積聚的,積聚會在上下移動,因為孫絡脈的部位在臂手,所以積聚浮而緩,難以停留在一個地方。因此,積聚會在腸胃間遊走,如同流水般滲注灌溉,發出咕嚕的聲音;如果寒邪較盛,則會感到腹部脹滿,猶如雷聲滾滾,因此會時時疼痛。

邪氣停留在陽明經脈,則會停留在腹部臍旁。飽食則積聚增大,飢餓則積聚縮小。邪氣停留在輸脈,則會阻塞不通,津液不能下降,孔竅乾燥阻塞。邪氣停留在伏沖脈,則觸摸時能感覺到搏動,動手按壓則熱氣會下行至大腿,如同用熱水澆淋一般。邪氣停留在膂筋,在腸子後方,飢餓時積聚明顯,飽食時積聚不明顯,按壓時也感覺不到。邪氣停留在腸胃的募原穴,則會疼痛並蔓延到緩筋,飽食則疼痛減輕,飢餓則疼痛加劇。

邪氣停留在緩筋,類似陽明經的積聚,飽食則疼痛,飢餓則疼痛減輕,邪氣的蔓延變化難以一一列舉。積聚的形成,始於感受寒邪,寒邪凝結則形成積聚。寒邪首先會產生足部的厥冷,厥冷則產生脛部的寒冷,脛部寒冷則血脈凝滯,血脈凝滯則寒邪上行進入腸胃,進入腸胃則腹部脹滿,腹部脹滿則腸道外的水液不能散開,日久便形成積聚。突然暴飲暴食,則腸道滿脹;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受損。

陽絡受損則血液外溢,血液外溢則鼻出血;陰絡受損則血液內溢,血液內溢則便血。腸胃的絡脈受損,則血液溢出腸外,腸外有寒邪和水液,與血液混合凝結,不能散開,而形成積聚,這是疾病由陽而生的原因。而那些由臟腑受損而由陰而生的疾病,則是由憂思傷心、重寒傷肺、憤怒傷肝、醉酒後冒風受寒傷脾、用力過度或房事後出汗受風受寒傷腎所致。這些就是內外三部生病的原因。(稍次《百病始生》篇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