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子祿、徐師曾撰

《經絡全書》~ 前編·分野 (2)

回本書目錄

前編·分野 (2)

1. 三、〔囟〕

屬足太陽膀胱經、督脈之會(囟在額上,入髮際二寸,囟會穴之分也,俗呼為囟門。《靈樞》曰:足太陽所生病者,頭囟頂痛也)。

白話文:

囟這個穴位是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。(囟的位置在額頭上方,進入髮際二寸的地方,是囟會穴的分界處,俗稱囟門。《靈樞》這本書說:足太陽經脈所引起的疾病,會出現頭部前額、頭頂疼痛的症狀。)

2. 四、〔額〕

屬足陽明胃經(額者,髮際之前,闕庭之上也。《靈樞》曰:足陽明之脈,耳前過客主人,循髮際至額顱。張潔古曰:白芷,治陽明頭痛在額,及諸風通用。王海藏曰:葛根湯,陽明胃經中風仙藥也。若太陽初病,未入陽明者,不可便服此湯發之)。又屬足太陽膀胱、厥陰肝經、督脈之交會(《明堂經》曰:神庭一穴,在髮際直鼻上,督脈與足太陽、陽明之會。主治腫氣,及風癇不識人。

灸七壯至百壯,禁不可針。《靈樞》曰:熱病,面青腦痛。手足躁者,取之筋,索筋於肝也)。兼屬手少陰心經(《素問》曰:心熱病者,顏先赤。顏,額也。王海藏曰:頭汗出,劑頸而還,血症也。額上偏多者屬心部,亦血症也)。

白話文:

額頭,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範圍。(額頭指的是髮際線之前,闕庭之上。《靈樞》說:足陽明經脈,從耳朵前面經過客主人穴,沿著髮際線到額頭。張潔古說:白芷,可以治療陽明經頭痛發生在額頭的,以及各種風邪引起的頭痛。王海藏說:葛根湯,是治療陽明胃經中風的特效藥。如果太陽經剛開始生病,還沒有進入陽明經,不可以馬上服用這個藥來發汗。)

額頭也屬於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厥陰肝經、以及督脈的交會處。(《明堂經》說:神庭穴,在髮際線正對鼻子上,是督脈與足太陽經、陽明經的交會處。主要治療腫脹氣、以及風癇導致不認得人。可以灸七壯到一百壯,禁止針刺。《靈樞》說:發熱的疾病,臉色發青、腦袋痛,手腳躁動不安的,要從筋脈來治療,要從肝經來尋找筋脈。)

額頭也兼屬手少陰心經。(《素問》說:心熱的疾病,臉色會先發紅。臉,指的就是額頭。王海藏說:頭部出汗,汗水到脖子就停止的,是血症。額頭上汗特別多的,屬於心臟的問題,也是血症。)

3. 五、〔頭角〕

屬足少陽膽經(頭角者,額之兩旁,直耳上突起之骨也。《靈樞》曰:足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。《素問》曰: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,以候頭角之氣。注:頭角之氣,在額兩旁,動應於手,足少陽脈氣所行也。張子和曰:額角上痛,俗呼偏頭痛者,足少陽經也。王叔和所謂「寸脈急而頭痛者」是也。

如痛久不已,則令人喪目,以三陽受病,皆胸中有宿痰所致也。先以茶調散吐之,乃服川芎、薄荷辛涼清上之藥)。又屬手少陽三焦經(《靈樞》曰:手少陽之脈,耳後直上,出耳上角。又曰:手少陽之筋,其支者,循耳前,屬目外眥,上乘頷,結於角)。兼屬足太陽膀胱、陽明胃經、陽維脈之會(《靈樞》曰:足太陽之脈,其支者,從巔至耳上角。沈承之曰:直兩耳上,屬手足少陽三焦、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,陽維之會。

兩耳前角上,屬手足少陽三焦、膽經、足陽明胃經之會。兩耳後角上,屬足太陽膀胱、少陽膽經之會)。

白話文:

頭角,指的是額頭兩旁,耳朵上方突出骨頭的位置,屬於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。《靈樞》說:足少陽經脈從眼角外側開始,向上到達頭角。《素問》說:頭的上部對應於天,兩額頭的動脈可以探知頭角之氣。注釋說:頭角之氣在額頭兩旁,會隨著手的脈搏跳動,這是足少陽經脈氣血運行的部位。金代醫家張子和說:額角上面疼痛,俗稱偏頭痛,屬於足少陽經的問題。晉代醫家王叔和說的「寸脈急促且頭痛」也是這個情況。

如果頭角疼痛久治不好,會導致失明,因為三陽經脈的疾病,多半是因為胸中有積存的痰液所引起。應該先用茶調散來催吐,之後再服用川芎、薄荷等辛涼清上之藥來治療。

另外,頭角也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循行路線。《靈樞》說:手少陽經脈,在耳後向上直行,到達耳朵上方的角落。又說:手少陽經筋的分支,沿著耳朵前面,連接到眼睛外角,向上附著於下巴,最後與頭角相連。

此外,頭角也是足太陽膀胱經、陽明胃經、陽維脈的交會之處。《靈樞》說:足太陽經脈的分支,從頭頂到達耳朵上方的角落。沈承之說:耳朵正上方,是手足少陽三焦經、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和陽維脈的交會之處。

兩耳前方的角落上方,是手足少陽三焦經、膽經、足陽明胃經的交會之處。兩耳後方的角落上方,是足太陽膀胱經、少陽膽經的交會之處。

4. 六、〔枕骨〕

屬足太陽膀胱、少陰腎經、督脈之會(《靈樞》曰:足太陽之筋,其直者結於枕骨。又曰:足少陰之筋,挾膂上至項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筋合)。

白話文:

枕骨是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足太陽經的筋,直行的會結聚在枕骨。」又說:「足少陰經的筋,夾著脊椎往上到頸項,也會結聚在枕骨,與足太陽經的筋相會合。」

5. 七、〔頒〕

屬手少陽三焦經(頒,鬢間也。孟子所稱「頒白者」之頒即是,舊又重出鬢間,非。《靈樞》曰:手少陽之脈,從耳後,入耳中,出走耳前,過客主人)。又屬足少陽膽經、手太陽小腸經之會(《明堂經》曰:角孫二穴,在耳廓中間,開口有空,手太陽、手足少陽三脈之會也)。又足陽明胃經(《靈樞》曰:足陽明之脈,循頰車,上耳前)。

白話文:

這個穴位屬於手少陽三焦經(「頒」的意思是指鬢角。孟子說的「頒白者」的「頒」就是這個意思,以前有人說這個穴位又在鬢角,這是錯的。《靈樞》說:手少陽經脈從耳後進入耳中,再從耳前出來,經過客主人穴)。

這個穴位又是足少陽膽經、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處(《明堂經》說:角孫穴有兩個,在耳廓中間,張開嘴巴時會有空隙,是手太陽經、手足少陽經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)。

此外,這個穴位也和足陽明胃經有關(《靈樞》說:足陽明經脈沿著臉頰骨,向上到耳前)。

6. 八、〔⿱⿰步攵目〕

(眉目之間,闕庭之部也。徐伯魯曰:沈承之注以為顏者,非也)屬足太陽膀胱經、衝脈、督脈之會(顧英白曰:亦名頏顙。《靈樞》曰:闕者,眉間也;庭者,頏也。黑色出於庭,大如拇指,必不病而卒死。又曰:足太陽之筋,上頭,下顏,結於鼻。又曰: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。

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閉,分氣失也。又曰:衝脈上出於頏顙,滲諸陽,灌諸精)。兼屬足厥陰肝經(《靈樞》曰:足厥陰之脈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。病甚,則嗌乾,面塵脫色)。

白話文:

(眉毛和眼睛之間,是闕庭的部位。徐伯魯說:沈承之的註解認為這裡指的是臉部,是不對的。)這個部位屬於足太陽膀胱經、衝脈、督脈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。(顧英白說:這裡也叫做頏顙。《靈樞》說:闕,指的是眉毛之間;庭,指的是頏。如果頏的部位出現像拇指大小的黑色斑點,這個人一定會突然暴斃。又說:足太陽經脈的筋,會往上到頭部,往下到臉部,然後匯聚在鼻部。又說:頏顙是氣分散洩出的地方。

所以,如果人的鼻孔不斷流出鼻涕而無法停止,表示頏顙沒有閉合,導致氣散失了。又說:衝脈會往上到頏顙這個部位,滲透到身體的陽氣之中,灌溉全身的精氣)。同時也屬於足厥陰肝經。(《靈樞》說:足厥陰經脈,會沿著喉嚨後面往上,進入頏顙。如果這個地方的疾病很嚴重,就會出現喉嚨乾燥,臉色像蒙了一層灰塵般沒有光澤。)

7. 九、〔面〕

統屬足陽明胃經(《靈樞》曰:邪中於面,則下陽明。又曰: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,名曰懸顱,屬口對,入系目本。《素問》曰:女子五七,陽明脈衰,面始焦,發始墮;丈夫六八,陽氣衰竭於上,面焦,髮鬢頒白。又曰:已食如飢者胃疸,面腫曰風,蓋陽明胃之脈,行於面故爾。

又曰:陽明之厥,面赤而熱,妄見而妄言。《中藏》曰:胃熱則面赤如醉人。葉氏曰:人之面部,陽明之所屬也,故胃中有熱則面熱,升麻湯加黃連;胃中有寒則面寒,升麻加附子湯。若風熱內盛而上攻,令人面目腫,或風刺隱疹,隨其症而治之)。又屬手足太陽小腸、膀胱經(《靈樞》曰:手太陽之上,血氣盛,則有多須,面多肉以平;血氣皆少,則面瘦惡色。又曰:足太陽之上,血氣和,則美色。

其肥而澤者,血氣有餘;肥而不澤者,氣有餘,血不足;瘦而無澤者,氣血俱不足)。又總屬諸陽經(《靈樞》曰: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。中人也,方乘虛時,及新用力,若飲食汗出,腠理開而中於邪。又曰: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;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;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;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;其濁氣出於胃,走唇舌而為味。其氣之精液,皆上熏於面)。

兼屬手少陰心經(《靈樞》曰: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血不流,血不流則髮色不澤,故其面色如漆柴者,血先死也。《素問》曰: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,其華在面。又曰:心之合,脈也;其榮,色也)。又以五色命五臟(《靈樞》曰:青為肝,赤為心,白為肺,黃為脾,黑為腎。

又曰:色青者其脈弦也,黃者其脈代也,白者其脈毛,黑者其脈石。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相勝之脈則死矣。得其相生之脈,則病已矣。又曰:五色之見也,各出其色部,部骨陷者,必不免於病矣。其色部乘襲者,雖病甚不死。夫青黑為痛,黃赤為熱,白為寒。《素問》曰: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,故青欲如蒼璧之澤,不欲如藍。

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,故赤欲如帛裹朱;不欲如赭。生於脾,如以縞裹栝蔞實,故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。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,故白欲如鵝羽,不欲如鹼。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,故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又曰:青如翠羽者生,如草滋者死;赤如雞冠者生,如衃血者死;黃如蟹腹者生,如枳實者死;白如豕膏者生,如枯骨者死;黑如烏羽者生,如炲者死)。

白話文:

臉部的健康狀況主要歸屬於足陽明胃經。古籍《靈樞》提到,邪氣侵入臉部,多半是侵犯了足陽明胃經。另外,足陽明胃經有一條分支,從鼻子兩側進入臉部,叫做懸顱穴,與口相對應,並聯繫著眼睛的根部。《素問》中說,女子到了三十五歲,陽明脈開始衰弱,臉色開始憔悴,頭髮開始脫落;男子到了四十八歲,陽氣在頭部衰竭,臉色憔悴,頭髮和鬢角開始斑白。還提到,吃飽了卻仍然覺得餓,這是胃有問題,臉腫則是因為風邪侵襲,這些都因為陽明胃經的經脈循行於臉部。

《內經》又說,陽明經氣逆亂時,會臉色發紅發熱,出現胡言亂語、看到不存在的事物。《中藏經》認為,胃裡有熱就會臉色像喝醉酒一樣發紅。名醫葉天士認為,臉部是陽明經所管轄的,所以胃裡有熱就會臉熱,可以用升麻湯加黃連來治療;胃裡有寒就會臉色寒冷,可以用升麻加附子湯來治療。如果是風熱內盛而向上侵襲,會導致臉部腫脹,或出現風疹、隱疹等,應根據症狀來治療。臉部也與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有關。《靈樞》說,手太陽經的氣血旺盛,鬍鬚就會多,臉部肌肉豐滿而平滑;如果氣血不足,臉色就會憔悴不好看。《靈樞》還說,足太陽經氣血調和,臉色就會好看。

臉色肥潤光澤,表示氣血充足;肥潤但不光澤,表示氣有餘但血不足;臉色瘦而沒有光澤,表示氣血都虛弱。總之,臉部也與所有陽經有關。《靈樞》說,所有陽經的交會之處都在臉部。當人身體虛弱、剛用完力氣,或者飲食後出汗,毛孔張開時,邪氣就容易侵入。還說,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的氣血都會上升到臉部,然後分布到空竅;精華的陽氣會上升到眼睛,成為視覺;一部分氣會跑到耳朵,成為聽覺;宗氣會從鼻子出來,成為嗅覺;濁氣會從胃部出來,到達嘴唇和舌頭,成為味覺。這些氣的精液都會向上熏蒸臉部。

臉部還與手少陰心經有關。《靈樞》說,手少陰心經的氣血阻絕,脈絡就會不通,氣血不流通就會導致頭髮沒有光澤,臉色像漆過木柴一樣,這是因為氣血已經先衰竭。《素問》說,心是生命之本,精神活動的基礎,它的外在表現就在臉部。《素問》還說,心與脈相合,而臉色是心氣的外在表現。

此外,臉上的五種顏色也對應著五臟。《靈樞》說,青色對應肝,紅色對應心,白色對應肺,黃色對應脾,黑色對應腎。《靈樞》又說,臉色發青表示脈象弦硬,黃色表示脈象間歇,白色表示脈象如毛髮般細弱,黑色表示脈象如堅硬的石頭。如果臉上出現某種顏色,但脈象卻與此顏色不相應,反而出現相剋的脈象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如果脈象是與臉色相生的,病就好治了。《靈樞》又說,臉上出現五種顏色,各自有其部位,如果對應的部位凹陷,就一定會生病。如果顏色擴散侵襲到其他部位,即使病情嚴重也不會死亡。青黑色代表疼痛,黃紅色代表熱,白色代表寒。《素問》說,肝的顏色是青色,像用白絹包裹著藍色,理想的青色像碧玉一樣有光澤,而不應該像藍色。

心的顏色是紅色,像用白絹包裹著朱砂,理想的紅色像用絲綢包裹著朱砂一樣,而不應該像赭石。脾的顏色是黃色,像用白絹包裹著栝蔞的果實,理想的黃色像用羅紗包裹著雄黃一樣,而不應該像黃土。肺的顏色是白色,像用白絹包裹著紅色,理想的白色像鵝毛一樣,而不應該像鹼。腎的顏色是黑色,像用白絹包裹著紫色,理想的黑色像重漆一樣,而不應該像土灰的顏色。《素問》還說,青色像翠鳥羽毛一樣代表健康,像草一樣枯黃代表死亡;紅色像雞冠一樣代表健康,像血塊一樣代表死亡;黃色像蟹腹一樣代表健康,像枳實一樣代表死亡;白色像豬油一樣代表健康,像枯骨一樣代表死亡;黑色像烏鴉的羽毛一樣代表健康,像炭灰一樣代表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