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七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4)

1. 奇經八脈(《節要》)

陰蹻脈者,亦起於跟中,循內踝上行,至咽喉,交貫衝脈。其為病也,令人陽緩而陰急。故曰:『蹻脈者,少陰之別,起於然谷之後,上內踝之上,直上陰,循陰股入陰,上循胸裡,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鼻,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。女子以之為經,男子以之為絡。』兩足蹻脈,長八尺,而陰蹻之郄在交信,陰蹻病者取此,凡四穴。

照海足內踝下,交信內踝上

陽維脈者,維於陽,其脈起於諸陽之會,與陰維皆維絡於身。若陽不能維於陽,則溶溶不能自收持。其脈氣所發,別於金門,郄於陽交,與手太陽及陽蹻脈會於臑俞,又與手少陽會於臑會,又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,又與手足少陽、足陽明會於肩井。其在頭也,與足少陽會於陽白,上於本神及臨泣、目窗、上至正營、承靈,循於腦空,下至風池、日月;其與督脈會,則在風府及啞門。其為病也,苦寒熱。

凡三十二穴。

金門足外踝下,陽交外踝上,臑俞肩後胛上,臑會肩前廉,天髎缺盆上,肩井肩頭上,陽白眉上,本神曲差旁,臨泣目上,目窗臨泣後,正營目窗後,承靈正營後,腦空承靈後,風池腦空下,日月期門下,風府,啞門

陰維脈者,維於陰,其脈起於諸陰之交,若陰不能維於陰,則悵然失志。其脈氣所發,陰維之郄,名曰築賓,與足太陰會於腹哀、大橫,又與足太陰、厥陰會於府舍、期門,與任脈會於天突、廉泉,其為病也,苦心痛。凡一十二穴。

築賓內踝上,腹哀日月下,大橫腹哀下,府舍腹結下,期門乳下,天突結喉下,廉泉結喉上

白話文:

奇經八脈(《節要》)

陰蹻脈從腳跟內側開始,沿著內踝向上走,到達咽喉,與衝脈交會。陰蹻脈生病,會讓人陽氣虛弱而陰氣亢盛。所以說:「陰蹻脈是少陰經的分支,起於然谷穴之後,經過內踝上方,直向上走,循行於陰部,進入陰股,向上循行於胸腔內部,進入鎖骨上窩,向上出現在人迎穴前方,進入鼻腔,到達目內眥(眼內角),與太陽經相合。女性以陰蹻脈為經脈,男性以陰蹻脈為絡脈。」兩足的陰蹻脈,長八尺,陰蹻脈的郄穴在交信穴,陰蹻脈生病時就在此取穴,共有四個穴位。

照海穴在足內踝下方,交信穴在內踝上方。

陽維脈,維繫陽氣,其經脈起於諸陽經會合之處,與陰維脈都維繫絡於全身。如果陽氣不能維持在陽經,則身體會鬆弛無力,不能自主收斂。陽維脈氣的發散部位,別支在金門穴,郄穴在陽交穴,與手太陽經和陽蹻脈在臑俞穴會合,又與手少陽經在臑會穴會合,又與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在天髎穴會合,又與手少陽經、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在肩井穴會合。在頭部,與足少陽經在陽白穴會合,向上經過本神穴、臨泣穴、目窗穴,上達正營穴、承靈穴,循行於腦後空虛處,向下到達風池穴、日月穴;與督脈會合的部位,則在風府穴和啞門穴。陽維脈生病,會感到寒熱交加。

共有三十二個穴位。

金門穴在足外踝下方,陽交穴在外踝上方,臑俞穴在肩胛骨上方,臑會穴在肩前部,天髎穴在鎖骨上方,肩井穴在肩頭上方,陽白穴在眉毛上方,本神穴在耳尖後方,臨泣穴在目外眥上方,目窗穴在臨泣穴後方,正營穴在目窗穴後方,承靈穴在正營穴後方,腦空穴在承靈穴後方,風池穴在腦空穴下方,日月穴在期門穴下方,風府穴,啞門穴。

陰維脈,維繫陰氣,其經脈起於諸陰經交會之處。如果陰氣不能維持在陰經,則會感到憂鬱失意。陰維脈氣的發散部位,陰維脈的郄穴,名為築賓穴,與足太陰經在腹哀穴、大橫穴會合,又與足太陰經、厥陰經在府舍穴、期門穴會合,與任脈在 天突穴、廉泉穴會合。陰維脈生病,會感到心痛。

共有十二個穴位。

築賓穴在內踝上方,腹哀穴在日月穴下方,大橫穴在腹哀穴下方,府舍穴在腹部結節下方,期門穴在乳房下方,天突穴在喉結下方,廉泉穴在喉結上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