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七 (23)
卷七 (23)
1. 督任要穴(楊氏)
◎督脈:
人病脊膂強痛,癲癇,背心熱,狂走,鬼邪、目痛,大椎骨酸疼,斯乃督脈起於下極,並脊上行風府。起於尾閭,而生是病。
可刺督脈人中穴。鼻柱下近孔陷中,針四分,灸亦可,不及針,昏暈及癲狂者甚效。
◎任脈:
人病七疝八瘕,寒溫不調,口舌生瘡,頭項強痛,斯乃任脈起於中極下,上毛,循腹,到關元,直至咽喉天突,過承漿而生是病。
可刺任脈承漿穴,在髭間陷中,刺入同身寸三分,灸七壯,止七七壯。
白話文:
◎督脈:
人如果出現脊椎僵硬疼痛、癲癇、背部發熱、狂躁奔走、胡言亂語、眼睛疼痛、頸椎和大椎骨酸痛等症狀,這是因為督脈的氣血運行不暢,從身體最下方開始,沿著脊椎向上延伸到風府穴。病根源自尾椎骨,所以才會產生這些病症。
可以針刺督脈的人中穴。位置在鼻柱下方接近鼻孔的凹陷處,針刺四分深,也可以用艾灸,但效果不如針刺,對於昏迷、暈厥和癲狂的患者特別有效。
◎任脈:
人如果出現七種疝氣、八種腫塊、寒熱失調、口舌生瘡、頭頸僵硬疼痛等症狀,這是因為任脈的氣血運行不暢,從下腹部中極穴下方開始,向上到陰毛處,沿著腹部經過關元穴,直達咽喉天突穴,再經過承漿穴,所以才會產生這些病症。
可以針刺任脈的承漿穴,位置在下巴鬍鬚之間的凹陷處,針刺三分深,艾灸七壯,最多灸四十九壯。
2. 奇經八脈歌(《醫經小學》)
督脈起自下極腧,並於脊裡上風府,過腦額鼻入齦交,為陽脈海都綱要。任脈起於中極底,上腹循喉承漿裡,陰脈之海妊所謂。衝脈出胞循脊中,從腹會咽絡口唇,女人成經為血室,脈並少陰之腎經。與任督本於陰會,三脈並起而異行。陽蹻起自足跟裡,循外踝上入風池。陰蹻內踝循喉嗌,本足陰陽脈別支。
諸陰交起陰維脈,發足少陰築賓郄。諸陽會起陽維脈,太陽之郄金門穴。帶脈周回季脅間,會於維道足少陽。所謂奇經之八脈,維擊諸經乃順常。
白話文:
督脈起始於身體最下方,沿著脊椎往上到風府穴,經過腦部、額頭、鼻子,進入牙齦交會處,是陽經之海,統管全身陽氣的綱要。任脈起始於中極穴的下方,沿著腹部往上,經過喉嚨,到達承漿穴,是陰經之海,被稱為懷孕的經脈。衝脈從子宮出發,沿著脊椎中間往上,從腹部會合於咽喉,並聯絡嘴唇,在女性成為月經的血室,此脈和足少陰腎經並行。它和任脈、督脈都起始於陰會穴,三條脈雖然同時發源,但運行方向不同。陽蹻脈起始於腳跟外側,沿著外踝往上到風池穴。陰蹻脈從內踝出發,沿著喉嚨往上,是足部陰陽經脈分出的分支。
所有的陰經都交會於陰維脈,它從足少陰經的築賓穴發出。所有的陽經都交會於陽維脈,它的郄穴是足太陽經的金門穴。帶脈環繞著肋骨下方,在維道穴與足少陽經會合。這就是所謂的奇經八脈,它們維繫並衝擊著其他的經脈,使它們正常運行。
3. 奇經八脈(《節要》)
督脈者,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,其孔溺孔之端也,其絡循陰器,合篡間,繞篡後,別繞臀,至少陰,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;與太陽起於目內眥,上額,交巔上,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俠脊抵腰中,入循膂絡腎,其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;其少腹直上者,貫臍中央,上貫心,入喉,上頤環唇,上系兩目之下中央。
督脈起於下極之腧,並於脊裡,上至風府,入腦上巔,循額至鼻柱,屬陽脈之海。其為病也,脊強而厥,凡二十七穴。穴見前。
任脈與衝脈,皆起於胞中,循脊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而外者,循腹上行,會於咽喉,別而絡唇口。血氣盛,則肌肉熱。血獨盛,則滲灌皮膚生毫毛。婦人有餘於氣,不足於血,以其月事數下,任衝並傷故也。任衝之交脈,不營於唇口,故髭須不生。
任脈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至喉咽,屬陰脈之海。其為病也,苦內結,男子為七疝,女子為瘕聚。凡二十四穴。穴見前。
衝脈者,與任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脊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於外者,循腹上行,會於咽喉,別而絡唇口;故曰:『衝脈者,起於氣衝,並足少陰之經,俠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;其為病也,令人逆氣而裡急。』《難經》則曰:『並足陽明之經。』以穴考之,足陽明俠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。
足少陰俠臍左右各一寸而上行。《針經》所載。衝任與督脈,同起於會陰,其在腹也,行乎幽門、通谷、陰都、石關、商曲、肓俞、中柱、四滿、氣穴、大赫、橫骨,凡二十二穴,皆足少陰之分也。然則衝脈,並足少陰之經明矣。
幽門巨闕旁,通谷上脘旁,陰都通谷下,石關陰注下,商曲石關下,肓俞商曲下,中注肓俞下,四滿中注下,氣穴四滿下,大赫氣穴下,橫骨大赫下
帶脈者,起於季脅,回身一周。其為病也,腹滿,腰溶溶如坐水中。其脈氣所發,正名帶脈,以其回身一周如帶也。又與足少陽會於帶脈、五樞、維道,此帶脈所發。凡六穴。
帶脈季脅下一寸八分,五樞帶脈下三寸,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
陽蹻脈者,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,入風池。其為病也,令人陰緩而陽急。兩足蹻脈,本太陽之別,合於太陽,其氣上行,氣並相還,則為濡目,氣不營則目不合;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。當數者為經,不當數者為絡也。蹻脈長八尺。
所發之穴,生於申脈,本於僕參,郄於附陽,與足少陽會於居髎,又與手陽明會於肩髃及巨骨,又與手太陽、陽維會於臑俞,又與手足陽明會與地倉及巨髎,又與任脈、足陽明會於承泣。凡二十穴。
申脈外踝下,僕參跟骨下,附陽外跟上,居髎章門下,肩髃肩端,巨骨肩端,臑俞肩後甲骨上廉,地倉口吻旁,巨髎鼻兩旁,承泣目下七分
白話文:
奇經八脈(《節要》)
督脈從下腹部恥骨正中開始,女子則進入系帶的孔(即尿道口),沿著陰部,經過會陰,繞過臀部,到達少陰經,與巨陽經的支脈在少陰經相合,沿著大腿內側後緣向上,貫穿脊柱,與腎經相連;另一支脈則與太陽經一起從眼內角開始,向上經過額頭,到達頭頂,進入絡於腦部,再從腦後向下,經過頸項,沿著肩胛骨內側,貼著脊柱到達腰部,進入脊柱內側與腎經相連,男子則沿著陰莖向下到會陰,與女子督脈走向相同;少腹部以上的部分,則沿著肚臍中央向上,穿過心臟,到達咽喉,向上經過下巴,環繞嘴唇,最後到達兩眼下方正中央。
督脈起於下身最下端的穴位,沿著脊柱內側向上,到達風府穴,進入腦部最高點,沿著額頭到達鼻樑,是陽脈的總匯。督脈有病,則會出現脊背強直且發冷,共有二十七個穴位。穴位詳見前面。
任脈與衝脈都起始於胞宮(子宮),沿著脊柱內側運行,是經絡的總匯。它們較表淺的部分,則沿著腹部向上,匯合於咽喉,分支連接嘴唇和口腔。氣血旺盛,則肌肉溫熱;單純血氣旺盛,則會滋養皮膚,長出毛髮。婦女氣盛血虛,月經頻繁,就是因為任脈和衝脈受損的緣故。任脈與衝脈相交匯的經脈,不循行於嘴唇和口腔,所以鬍鬚不會長出。
任脈起於中極穴之下,向上到達上唇,沿著腹部內側,經過關元穴,到達咽喉,是陰脈的總匯。任脈有病,則會感到腹部脹滿,男子會出現七疝,女子則會出現腹部腫塊。共有二十四個穴位。穴位詳見前面。
衝脈與任脈都起始於胞宮,沿著脊柱內側運行,是經絡的總匯。它較表淺的部分,則沿著腹部向上,匯合於咽喉,分支連接嘴唇和口腔;所以說:「衝脈起於氣衝穴,與足少陰經並行,沿著肚臍旁向上,到達胸部而散開;衝脈有病,會讓人出現逆氣和腸鳴。」《難經》則說:「與足陽明經並行。」從穴位的位置來看,足陽明經在肚臍左右各二寸處向上運行,足少陰經在肚臍左右各一寸處向上運行。《針經》記載,衝脈、任脈和督脈都起始於會陰穴,在腹部則經過幽門、通谷、陰都、石關、商曲、肓俞、中柱、四滿、氣穴、大赫、橫骨等穴位,共有二十二個穴位,都是足少陰經的分支。所以說,衝脈與足少陰經並行是明確的。
幽門穴在巨闕穴旁,通谷穴在上脘穴旁,陰都穴在通谷穴下,石關穴在陰都穴下,商曲穴在石關穴下,肓俞穴在商曲穴下,中注穴在肓俞穴下,四滿穴在中注穴下,氣穴在四滿穴下,大赫穴在氣穴下,橫骨穴在大赫穴下。
帶脈起於脅肋部,環繞身體一周。帶脈有病,則會出現腹部脹滿,腰部酸軟,像坐在水中一樣。帶脈的氣血循行,正名為帶脈,因為它環繞身體一周,像腰帶一樣。帶脈又與足少陽經在帶脈、五樞、維道等穴位相交匯,這些都是帶脈循行的部位。共有六個穴位。
帶脈穴在脅肋部下1.8寸處,五樞穴在帶脈穴下3寸處,維道穴在章門穴下5.3寸處。
陽蹻脈起於腳跟內側,沿著外踝向上,到達風池穴。陽蹻脈有病,則會讓人感覺陰部鬆弛而陽氣偏盛。兩條足蹻脈,是太陽經的支脈,與太陽經相合,其氣向上運行,氣血互相交匯,則能滋養眼睛,氣血不運行則眼睛不能閉合;男子數其陽氣,女子數其陰氣。應當數的為經脈,不應當數的為絡脈。蹻脈長八尺。
其循行的穴位有:申脈穴,本穴在僕參穴,郄穴在附陽穴,與足少陽經相交匯於居髎穴,又與手陽明經相交匯於肩髃穴及巨骨穴,又與手太陽經、陽維經相交匯於臑俞穴,又與手足陽明經相交匯於地倉穴及巨髎穴,又與任脈、足陽明經相交匯於承泣穴。共有二十個穴位。
申脈穴在外踝下,僕參穴在跟骨下,附陽穴在外踝上方,居髎穴在章門穴下,肩髃穴在肩端,巨骨穴在肩端,臑俞穴在肩後胛骨上緣,地倉穴在口角旁,巨髎穴在鼻翼旁,承泣穴在眼下七分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