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問答》~ 卷上 (12)
卷上 (12)
1. 第二十四章 膽經解說
問:膽經解說呢?
答:按:各臟腑遠近不一,實皆以膜相連,惟膽附於肝,最為切近。西醫言肝無能事,只是化生膽汁,而膽汁循油膜入胃,則飲食之物,得之乃化。是中焦之精氣,全賴於膽,故膽者,中精之府也。膽屬火,肝屬木。膽汁為肝所化出,是木生火也。膽汁化物,是木能疏土也。
故《經》云: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。肝寒,則膽汁不能化物;肝熱,則膽汁化物太過,而發中消等症。西醫亦云:苦膽汁乃肝血所生。)
中國舊說,皆謂膽司相火,乃肝木所生之氣。究之,有是氣,乃有是汁,二說原不相悖。惟西醫言人之懼與不懼,不關於膽,而又不能另指一所,實未知膽為中正之官故也。蓋以汁論,則膽汁多者,其人不懼;以氣論,則膽火旺者,其人不懼。太過者,不得乎中,則失其正,是以有敢為橫暴之人;不及者,每在懼怯,亦不得乎中正也。膽氣不剛不柔,則得成為中正之官,而臨事自有決斷。
以肝膽二者合論,肝之陽藏於陰,故主謀;膽之陽出於陰,故主斷。所以足少陽起目銳眥,名瞳子髎;繞耳前陷中,名聽會;繞耳後髮際陷中,名風池;皆少陽風木所發泄處。下至肩上陷中,名肩井。循側旁下至肝經期門穴下五分,名日月,膽脈實從肝經出於此穴,然後上下行也。
下行至股外垂手中指盡處,名風市;膝下一寸,名陽陵;循外踝至小指、次指之間竅陰穴而終。陽經根於陰穴,以見陽生於陰中也。
又按:足少陽膽之脈,起於目外眥,繞耳前後,至肩下,循腋里,絡肝屬膽,下至足入小指之間。足少陽與手少陽脈,均行於耳,均司相火。內則三焦之膜連肝,而及於膽;外則三焦之經絡耳,而交於膽經,此以見臟腑相通之妙。
白話文:
[第二十四章 膽經解說]
問:膽經如何解釋?
答:按照理解,各臟腑雖然遠近不同,實際上都是通過薄膜相互連接,只有膽囊緊貼於肝臟,最爲貼近。西醫認爲肝臟本身沒有功能,只是生成膽汁,而膽汁沿著油膜進入胃部,食物才能被消化分解。因此,中焦(脾胃)的精氣,完全依賴於膽囊,所以膽被稱爲“中精之府”。膽屬火,肝屬木。膽汁由肝臟轉化而來,這表示木生火。膽汁幫助消化,也體現了木能疏泄土(脾)的特性。
因此,《黃帝內經》說:食物進入胃後,其精華會分散到肝臟。如果肝臟寒涼,膽汁就無法有效消化食物;如果肝臟過熱,膽汁消化食物過度,可能導致中消等病症。西醫也認同,膽汁是由肝血轉化而來的。
在中國傳統醫學中,一般認爲膽主相火,是肝木生髮的氣。深入研究,有這種氣,纔有這種汁,兩種說法並不矛盾。但西醫認爲人的恐懼與膽無關,卻又說不出具體原因,這是因爲不瞭解膽爲中正之官的緣故。從膽汁的角度看,膽汁豐富的人,通常不會害怕;從膽氣角度看,膽火旺盛的人,也不容易害怕。膽氣過旺的人,往往失去中正,可能成爲蠻橫的人;膽氣不足的人,則常處於恐懼,同樣偏離了中正之道。只有膽氣既不過剛也不過柔,才能成爲中正之官,面對事情時能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將肝和膽放在一起討論,肝臟的陽氣藏於陰中,所以負責策劃;膽的陽氣從陰中顯現出來,所以負責決斷。這就是爲什麼足少陽膽經從眼尾開始,名爲瞳子髎;繞過耳朵前面凹陷處,名爲聽會;繞過耳朵後面髮際的凹陷處,名爲風池;這些都是少陽風木能量釋放的地方。向下到肩上的凹陷處,名爲肩井。沿着身體側面下降到肝經的期門穴下五分處,名爲日月,膽脈實際上是從此穴從肝經分支出來,然後向上或向下運行。
繼續下行至大腿外側,垂手中指盡處,名爲風市;膝蓋下一寸,名爲陽陵;沿外踝至小指、次指之間的竅陰穴結束。陽經的起點位於陰穴,這表明陽氣是在陰中生成的。
另外,足少陽膽脈起始於眼外角,環繞耳朵前後,到達肩下,沿着腋下,聯絡肝臟並歸屬於膽,向下延伸至足部,進入小指之間。足少陽與手少陽脈絡都在耳朵附近運行,都掌管相火。內在,三焦的薄膜連接着肝臟,影響到膽;外在,三焦的經絡圍繞耳朵,並與膽經相連,這展現了臟腑間奇妙的相互聯繫。]
2. 第二十五章 足厥陰肝經穴歌注
問: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八穴,系何名,在何處,主治何病?
答:厥陰大敦三毛側,三壯三分井木穴,主治臍腹諸病殃,淋疝血崩與屍厥。(注:大敦穴,在足大指三毛際內側陷中,肝井木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五淋,七疝,小便數,遺不禁,陰頭中痛,汗出陰上入小腹,陰偏墜,臍腹中痛,悒不樂,腹脹腫痛,小腹痛,中熱,喜寐,屍厥狀如死人,婦人血崩不止,陰挺出,陰中痛等症。)
問:行間穴呢?
答:行間骨間動脈中,三分三壯認真攻,滎火之穴主何治,咳逆嘔血及轉筋。(注:行間穴,在足大指本節上內側,前後有小骨尖,其穴正居陷中,有動脈應手。三分,三壯。主治嘔逆,洞泄,遺溺,癃閉,消渴,嗜飲,善怒,四肢滿轉筋,胸脅痛,小腹腫,咳逆喘血,莖中痛,腰疼不可俯仰,腹中脹滿,肝心痛,色蒼蒼如死狀,口喎,癲疾,短氣,四肢逆冷,嗌乾,煩渴,瞑不欲視,目中淚出,太息,便溺難,七疝,寒疝,中風,肝疾,肥氣,發痎瘧,婦人小腹腫,面塵脫色,經血過多不止,崩中,小兒驚風等症。)
問:太衝穴呢?
答:太衝大指本節後,去節二寸絡五會,主治心腹腰脅殃,女子漏下小兒疝。(注:太衝穴,在足大指本節後去節二寸,或云寸半,其絡連地五會,動脈應手陷中,肝輸土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
主治心痛脈弦,馬蝗瘟疫,肩腫吻傷,虛勞浮腫,腰引小腹痛,兩丸牽縮,溏泄,遺溺,陰痛,面目蒼色,胸脅支滿,足寒,肝心痛,蒼然如死狀,大便難,便血,小便淋,小腸疝氣痛,頹疝,小便不利,嘔血嘔逆,發寒,嗌乾善渴,肘腫,內踝前痛,淫濼胻酸,腋下馬刀,瘍漏,唇腫,女子漏下不止,小兒卒疝等症。)
問:中封穴呢?
答:中封一寸內踝前,經金之穴分壯三,主治痎瘧繞臍痛,痿厥筋攣此穴探。(注:中封穴,在內踝骨前一寸,筋骨宛宛中,伸足得之,肝經金穴也。三壯,四分。主治瘧疾色蒼蒼,振寒,小腹腫痛,食怏怏繞臍痛,五淋不得小便,足厥冷,身黃有微熱,不嗜食,身體不仁,寒疝,腰痛,或身微熱,痿厥,失精,筋攣,陰縮入腹,相引痛等症。)
問:蠡溝穴呢?
答:蠡溝踝上五寸據,三壯三分主何治,癃閉氣下部殃,足脛寒酸月經事。(注:蠡溝穴,一名交儀,在內踝上五寸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疝氣,小腹脹滿,暴痛,癃閉,數噫,恐悸,少氣,悒悒不樂,咽中悶,如有息肉,背拘急不可俯仰,小腹不利,臍中積氣如石,足脛寒酸,屈伸難,女子赤白帶下,月事不調等症。)
問:中都穴呢?
答:中都七寸胻骨中,五壯三分何病針,腸癖脛寒兼潰疝,婦人崩帶此穴攻。(注:中都穴,一名中郄,在足內踝上七寸,胻骨中。五壯,三分。主治腸澼,潰疝,小腹痛,不能行立,脛寒,婦人崩中,產後惡露不絕等症。)
問:膝關穴呢?
答:膝關犢下二寸容,五壯四分主治同,風痹膝內廉疼痛,膝臏不舉咽喉癰。(注:膝關穴,在犢鼻下二寸,旁陷中。五壯,四分。主治風痹膝內臁痛,引臏不能屈伸,咽喉中癰痛等症。)
問:曲泉穴呢?
答:曲泉紋頭兩筋陷,合水之穴六三壯,主治潰疝陰股疼,身目眩痛不出汗。(注:曲泉穴,在膝股下內側輔骨下,大筋下、小筋上陷中,屈膝橫紋頭取之,肝合水穴也。三壯,六分。
主治潰疝陰股痛,小便難,腹脅支滿,癃閉,少氣,泄利,四肢不舉,身目眩痛,汗下出,目䀮䀮,膝關痛,筋攣不可屈伸,發狂,衄血,下血,喘呼小腹痛引咽喉,房勞失精,身體極痛,泄水,下利膿血,陰腫,陰莖腫痛,胻腫膝脛冷疼,女子血瘕,小腹腫,陰挺出等症。)
問:陰包穴呢?
答:陰包四寸膝臏上,內廉筋間展足探,三壯六分主經病,腰尻引腹小便難。(注:陰包穴,在膝上四寸,股內廉兩筋間。三壯,六分,主治腰尻引小腹痛,小便難,遺溺,婦人經水不調等症。)
問:五里穴呢?
答:五里氣衝下三寸,動脈應手陰股向,五壯六分何病治,腸中熱滿不得溺。(注:五里穴,在氣衝下三寸,陰股內動脈應手。五壯,六分。主治腸中滿,熱閉不得溺,風勞嗜臥等症。)
問:陰廉穴呢?
答:陰廉穴在橫紋胯,去沖二寸羊矢下,禁針三壯何病治,婦人絕產三壯效。(注:陰廉,在羊矢下,去氣衝二寸動脈中。三壯,禁針。主治婦人絕產。若未經生產者,灸三壯即有子。)
問:羊矢穴呢?
答:羊矢氣衝外一寸,分明有穴君可問,此穴又名白鼠鼷,諸經闕治可無論。(注:羊矢穴,一名鼠鼷,在氣衝旁一寸是穴。)
問:章門穴呢?
答:章門臍上二寸量,橫取六寸看兩旁,七壯六分主何治,腸鳴腹痛肝脾殃。(注:章門穴,在大橫外直季肋端,臍上二寸、兩旁各開六寸,側臥屈上足、伸下足取之。又云:肘尖盡處是穴。脾之募,足少陽、厥陰之會。《難經》云:臟會章門。《疏》曰:臟病治此。七壯,六分。
主治腹鳴盈盈然,食不化,脅痛臥不得,煩熱,口乾不嗜食,胸脅痛;支滿喘息,心痛而嘔,腰痛不可轉側,腰脊冷痛,溺多白濁,傷食,身黃瘦,賁豚積聚,腹腫如鼓,脊強,四肢懈惰,善恐,少氣,厥逆,肩背不舉等症。東垣曰:氣在於腸胃者取之。魏士珪妻徐病疝,自臍下上至於心皆脹滿,嘔吐氣逆,煩悶不進飲食,滑伯仁曰:此寒在下焦,為灸章門、氣海。)
問:期門穴呢?
答:期門乳下二肋間,一寸五分不容旁,主治熱病入血室,心下痞硬分壯三。(注:期門穴,在直乳下二肋間,不容旁寸半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胸中煩熱,賁豚上下,目青而嘔,霍亂泄利,腹堅大,喘不得安臥,脅下積氣,傷寒心切痛,喜嘔酸,飲食不下,食後嘔水,胸脅痛,支滿,男女血結,胸滿面赤,火燥煩悶,口乾,消渴,胸中痛等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