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問答》~ 卷上 (12)
卷上 (12)
1. 第二十四章 膽經解說
問:膽經解說呢?
答:按:各臟腑遠近不一,實皆以膜相連,惟膽附於肝,最為切近。西醫言肝無能事,只是化生膽汁,而膽汁循油膜入胃,則飲食之物,得之乃化。是中焦之精氣,全賴於膽,故膽者,中精之府也。膽屬火,肝屬木。膽汁為肝所化出,是木生火也。膽汁化物,是木能疏土也。
白話文:
各個臟腑的距離不相同,但都連接在膜上。只有膽囊附著在肝臟上,距離最近。西醫認為肝臟沒有其他功能,只負責產生膽汁。而膽汁沿著油脂膜進入胃部,食物才能消化。因此,中焦的精氣完全依賴膽囊,所以膽囊是中焦之精的貯藏場所。膽屬火,肝屬木。膽汁是由肝臟產生的,這是木生火。膽汁消化食物,這是木能疏土。
故《經》云: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。肝寒,則膽汁不能化物;肝熱,則膽汁化物太過,而發中消等症。西醫亦云:苦膽汁乃肝血所生。)
白話文:
因此,《黃帝內經》說:飲食後氣進入胃,精華散佈在肝臟。如果肝寒,膽汁就不能消化食物;如果肝熱,膽汁消化食物過度,就會出現中焦消瘦等症狀。西醫也說:苦膽汁是由肝血生成的。
中國舊說,皆謂膽司相火,乃肝木所生之氣。究之,有是氣,乃有是汁,二說原不相悖。惟西醫言人之懼與不懼,不關於膽,而又不能另指一所,實未知膽為中正之官故也。蓋以汁論,則膽汁多者,其人不懼;以氣論,則膽火旺者,其人不懼。太過者,不得乎中,則失其正,是以有敢為橫暴之人;不及者,每在懼怯,亦不得乎中正也。膽氣不剛不柔,則得成為中正之官,而臨事自有決斷。
白話文:
過去中國的說法,都認為膽主宰身體的相火,它是肝臟所產生的氣。仔細研究,如果沒有這股氣,就不會有膽汁,這兩種說法本來並不矛盾。
只有西醫認為人的恐懼與不恐懼不涉及膽,但又無法指出一個具體的位置,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膽是中正的器官。
從膽汁的角度來看,膽汁多的人比較膽大;從膽氣的角度來看,膽氣旺的人也不容易害怕。但如果太過頭,就無法保持中正,就會出現敢於橫行霸道的人;如果膽氣不足,常常會感到害怕,也是不得中正。
膽氣既不過於剛強也不過於柔弱,就能成為中正的器官,在遇到事情時就能做出果斷的決策。
以肝膽二者合論,肝之陽藏於陰,故主謀;膽之陽出於陰,故主斷。所以足少陽起目銳眥,名瞳子髎;繞耳前陷中,名聽會;繞耳後髮際陷中,名風池;皆少陽風木所發泄處。下至肩上陷中,名肩井。循側旁下至肝經期門穴下五分,名日月,膽脈實從肝經出於此穴,然後上下行也。
白話文:
把肝和膽合起來討論,肝的陽氣藏在陰中,所以負責謀畫;膽的陽氣從陰中出來,所以負責決斷。因此足少陽經會從眼睛發出銳利的目光,這個穴位叫做瞳子髎;繞過耳前的凹陷處,叫做聽會;繞過耳後髮際的凹陷處,叫做風池;這些都是少陽經風木之氣發散的地方。往下經過肩上的凹陷處,叫做肩井。沿著身體側面往下,到肝經的期門穴下方五分處,叫做日月穴,膽經的脈絡實際上從肝經的這個穴位出來,然後再向上向下運行。
下行至股外垂手中指盡處,名風市;膝下一寸,名陽陵;循外踝至小指、次指之間竅陰穴而終。陽經根於陰穴,以見陽生於陰中也。
白話文:
經絡從足部向下,經過外側腳踝,到達小指的盡頭,稱為「風市」穴;從膝蓋下一寸處,稱「陽陵」穴;然後沿著外側腳踝,到達小指和次指之間的「竅陰」穴,經絡在此結束。陽經的根源在於陰穴,這表明陽氣是由陰氣中產生的。
又按:足少陽膽之脈,起於目外眥,繞耳前後,至肩下,循腋里,絡肝屬膽,下至足入小指之間。足少陽與手少陽脈,均行於耳,均司相火。內則三焦之膜連肝,而及於膽;外則三焦之經絡耳,而交於膽經,此以見臟腑相通之妙。
白話文:
補注道:足少陽膽經的經脈,從眼睛的外眼角開始,繞過前後的耳朵,到肩膀下方,再沿著腋窩,連接到肝臟和膽囊,最後向下延伸到腳部,進入小腳趾之間。足少陽經和手少陽經都經過耳朵,都與三焦經相關,而三焦經又與肝臟和膽囊相連。這表明臟腑之間是相互溝通的,非常微妙。
2. 第二十五章 足厥陰肝經穴歌注
問: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八穴,系何名,在何處,主治何病?
白話文:
問:足厥陰肝經左右共二十八個穴位,名字是什麼?在哪裡?主要治療什麼疾病?
答:厥陰大敦三毛側,三壯三分井木穴,主治臍腹諸病殃,淋疝血崩與屍厥。(注:大敦穴,在足大指三毛際內側陷中,肝井木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五淋,七疝,小便數,遺不禁,陰頭中痛,汗出陰上入小腹,陰偏墜,臍腹中痛,悒不樂,腹脹腫痛,小腹痛,中熱,喜寐,屍厥狀如死人,婦人血崩不止,陰挺出,陰中痛等症。)
問:行間穴呢?
白話文:
位於腳大拇指三毛側的厥陰大敦穴,用艾灸三壯灸三分井木穴,可以治療肚臍和腹部各種疾病,包括小便淋漓、疝氣、血崩和昏迷。(注:大敦穴位於腳大拇指三毛邊緣內側的凹陷處,也是肝經的井木穴。三壯,指灸三壯,每壯灸三分。主治五淋、七疝、小便頻繁、遺尿、陰莖疼痛、汗從陰部流入小腹、陰莖偏墜、肚臍和腹中疼痛、抑鬱不樂、腹脹疼痛、小腹痛、內熱、嗜睡、昏迷狀態像死人一樣、女性血崩不止、陰部突出、陰部疼痛等症狀。)
答:行間骨間動脈中,三分三壯認真攻,滎火之穴主何治,咳逆嘔血及轉筋。(注:行間穴,在足大指本節上內側,前後有小骨尖,其穴正居陷中,有動脈應手。三分,三壯。主治嘔逆,洞泄,遺溺,癃閉,消渴,嗜飲,善怒,四肢滿轉筋,胸脅痛,小腹腫,咳逆喘血,莖中痛,腰疼不可俯仰,腹中脹滿,肝心痛,色蒼蒼如死狀,口喎,癲疾,短氣,四肢逆冷,嗌乾,煩渴,瞑不欲視,目中淚出,太息,便溺難,七疝,寒疝,中風,肝疾,肥氣,發痎瘧,婦人小腹腫,面塵脫色,經血過多不止,崩中,小兒驚風等症。)
問:太衝穴呢?
白話文:
行間穴位於足大拇指第一節內側,有動脈跳動。針灸此穴能治療咳嗽、嘔血、抽筋等病症。
問:那太衝穴呢?
答:太衝大指本節後,去節二寸絡五會,主治心腹腰脅殃,女子漏下小兒疝。(注:太衝穴,在足大指本節後去節二寸,或云寸半,其絡連地五會,動脈應手陷中,肝輸土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
白話文:
太衝穴位於腳大拇指根部的第二節後方,距離第二節二寸。連接著五臟的經絡,可以治療心、腹、腰、脅這些部位的疼痛,以及女性的月經失調、小孩子的疝氣。(註解:太衝穴在足大拇指根部的第二節後方,距離第二節二寸或一寸半。其經絡連接五臟,動脈在手掌凹陷處可以觸及,是肝臟通往地部的穴位。施灸三壯,每次三分。)
主治心痛脈弦,馬蝗瘟疫,肩腫吻傷,虛勞浮腫,腰引小腹痛,兩丸牽縮,溏泄,遺溺,陰痛,面目蒼色,胸脅支滿,足寒,肝心痛,蒼然如死狀,大便難,便血,小便淋,小腸疝氣痛,頹疝,小便不利,嘔血嘔逆,發寒,嗌乾善渴,肘腫,內踝前痛,淫濼胻酸,腋下馬刀,瘍漏,唇腫,女子漏下不止,小兒卒疝等症。)
問:中封穴呢?
白話文:
本藥方主要治療:
- 心絞痛、脈搏細長
- 疫病(由馬蝗叮咬引起)
- 肩部腫脹、吻痕
- 體質虛弱、水腫
- 腰背及小腹疼痛
- 睪丸收縮
- 腹瀉、尿失禁
- 陰部疼痛
- 面色蒼白
- 胸脅脹滿
- 雙腳冰冷
- 肝臟或心絞痛
- 面色蒼白如死人
- 排便困難、便血
- 小便困難
- 小腸疝氣痛
- 脫肛
- 小便不利
- 嘔血、反胃
- 怕冷
- 喉嚨乾燥、口渴
- 肘部腫脹
- 內踝前疼痛
- 身體痠痛
- 腋下腫痛
- 膿腫、漏膿
- 嘴脣腫脹
- 女性月經過多
- 小兒疝氣
答:中封一寸內踝前,經金之穴分壯三,主治痎瘧繞臍痛,痿厥筋攣此穴探。(注:中封穴,在內踝骨前一寸,筋骨宛宛中,伸足得之,肝經金穴也。三壯,四分。主治瘧疾色蒼蒼,振寒,小腹腫痛,食怏怏繞臍痛,五淋不得小便,足厥冷,身黃有微熱,不嗜食,身體不仁,寒疝,腰痛,或身微熱,痿厥,失精,筋攣,陰縮入腹,相引痛等症。)
問:蠡溝穴呢?
白話文:
中封穴位於內踝骨前面一寸處,經由肝經金穴刺入三壯(深度約四分)。
主治疾病:
- 外感瘧疾,面色蒼白,發抖,小腹腫痛
- 食慾不振,肚臍周圍疼痛
- 排尿困難,足部冰冷
- 皮膚發黃,低燒,不想吃東西
- 身體發麻,腹部受寒,腰痛
- 身體低燒,手腳發冷,精液流失,肌肉抽搐,陰莖縮回腹中,部位之間疼痛牽引等症狀。
答:蠡溝踝上五寸據,三壯三分主何治,癃閉氣下部殃,足脛寒酸月經事。(注:蠡溝穴,一名交儀,在內踝上五寸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疝氣,小腹脹滿,暴痛,癃閉,數噫,恐悸,少氣,悒悒不樂,咽中悶,如有息肉,背拘急不可俯仰,小腹不利,臍中積氣如石,足脛寒酸,屈伸難,女子赤白帶下,月事不調等症。)
問:中都穴呢?
白話文:
蠡溝穴位於內踝骨往上五寸的地方,針灸時取三壯三分,可以治療疝氣、小腹脹滿疼痛、小便不通、頻繁打嗝、心悸、呼吸短促、心情鬱悶、咽喉阻塞、背部僵硬難以彎腰、小腹不適、臍周積聚氣體如同石塊、小腿冰冷酸痛、行動不便、婦女白帶異常、月經不調等等。
問:中都穴呢?
答:中都七寸胻骨中,五壯三分何病針,腸癖脛寒兼潰疝,婦人崩帶此穴攻。(注:中都穴,一名中郄,在足內踝上七寸,胻骨中。五壯,三分。主治腸澼,潰疝,小腹痛,不能行立,脛寒,婦人崩中,產後惡露不絕等症。)
問:膝關穴呢?
白話文:
中都穴位於足內踝上七寸,腳後跟骨中。用針灸此穴,點三壯,可以治療以下疾病:
- 腸胃絞痛
- 小腿寒冷
- 潰瘍性疝氣
- 女性崩漏帶下不絕
答:膝關犢下二寸容,五壯四分主治同,風痹膝內廉疼痛,膝臏不舉咽喉癰。(注:膝關穴,在犢鼻下二寸,旁陷中。五壯,四分。主治風痹膝內臁痛,引臏不能屈伸,咽喉中癰痛等症。)
問:曲泉穴呢?
白話文:
答:膝關穴位於犢鼻穴下方二寸,左右凹陷處。灸五壯,縱橫四分。主治風濕痹證導致膝內側疼痛,膝蓋不能伸屈,咽喉腫痛等症狀。(註:膝關穴,位於犢鼻穴下方二寸,旁側凹陷中。灸五壯,縱橫四分。主治風濕痹證導致膝內側疼痛,牽引膝蓋無法屈伸,咽喉腫痛等症狀。)
答:曲泉紋頭兩筋陷,合水之穴六三壯,主治潰疝陰股疼,身目眩痛不出汗。(注:曲泉穴,在膝股下內側輔骨下,大筋下、小筋上陷中,屈膝橫紋頭取之,肝合水穴也。三壯,六分。
白話文:
回答:檢查曲泉穴旁的紋路,兩條筋絡之間的凹陷處,即為合水穴。用灸法灸治此穴,每穴六次,每次灸六分長。此法主治陰囊或大腿內側潰爛腫痛、身體目眩疼痛不出汗等症狀。(註釋: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,股骨下緣凹陷處,大筋和股肌腱之間。屈膝後橫紋的兩端,即為該穴取穴部位。合水穴屬於肝經的水穴。每次灸壯三指,長度為六分。)
主治潰疝陰股痛,小便難,腹脅支滿,癃閉,少氣,泄利,四肢不舉,身目眩痛,汗下出,目䀮䀮,膝關痛,筋攣不可屈伸,發狂,衄血,下血,喘呼小腹痛引咽喉,房勞失精,身體極痛,泄水,下利膿血,陰腫,陰莖腫痛,胻腫膝脛冷疼,女子血瘕,小腹腫,陰挺出等症。)
問:五里穴呢?
白話文:
主治病症包括:腸胃潰瘍導致的陰部疼痛,小便困難,腹部脹滿,尿瀦留,氣虛,腹瀉,四肢乏力,頭暈眼花,出汗,目赤,膝蓋疼痛,肌肉緊繃無法伸展,精神錯亂,鼻血,下血,呼吸困難伴隨小腹疼痛延伸至咽喉,過度房事導致的失精,全身劇烈疼痛,腹瀉水狀物質,下痢帶有膿血,陰部腫大,陰莖腫痛,腳踝腫脹,膝蓋及小腿寒冷疼痛,婦女子宮內積血,小腹腫脹,陰道脫出等問題。
答:五里氣衝下三寸,動脈應手陰股向,五壯六分何病治,腸中熱滿不得溺。(注:五里穴,在氣衝下三寸,陰股內動脈應手。五壯,六分。主治腸中滿,熱閉不得溺,風勞嗜臥等症。)
問:陰廉穴呢?
白話文:
回答:五里穴位於氣衝穴下方三寸,在陰股動脈內側,應手可觸到。五壯,六分。主治腸道積熱壅滿、小便不通等疾病,以及風勞(風濕性疾病)導致的嗜睡等症狀。
答:陰廉穴在橫紋胯,去沖二寸羊矢下,禁針三壯何病治,婦人絕產三壯效。(注:陰廉,在羊矢下,去氣衝二寸動脈中。三壯,禁針。主治婦人絕產。若未經生產者,灸三壯即有子。)
問:羊矢穴呢?
白話文:
陰廉穴位於大腿外側橫紋,距離沖動脈二寸,下取羊矢。針灸時禁止使用針刺,而要用灸法。三壯灸的功效如下:
- 治療婦人絕產:三壯即可見效。
- 註解:陰廉穴位於羊矢下方,與沖動脈相隔二寸。禁止針刺,而採用三壯灸法。主治婦人絕產。對於未曾生產的女性,灸三壯後可促進懷孕。
答:羊矢氣衝外一寸,分明有穴君可問,此穴又名白鼠鼷,諸經闕治可無論。(注:羊矢穴,一名鼠鼷,在氣衝旁一寸是穴。)
問:章門穴呢?
白話文:
回答:羊矢穴外一寸,分明有一個穴道,你可以向穴位詢問它在哪裡。這個穴道又稱為「鼠鼷」,各經絡治療方法都不太相同,就不再多說了。(備註:羊矢穴,又名鼠鼷穴,位於氣衝穴旁一寸處。)
答:章門臍上二寸量,橫取六寸看兩旁,七壯六分主何治,腸鳴腹痛肝脾殃。(注:章門穴,在大橫外直季肋端,臍上二寸、兩旁各開六寸,側臥屈上足、伸下足取之。又云:肘尖盡處是穴。脾之募,足少陽、厥陰之會。《難經》云:臟會章門。《疏》曰:臟病治此。七壯,六分。
白話文:
章門穴位於肚臍上方兩寸,橫向取穴六寸,左右各開六寸。七壯六分指的是章門穴的治療範圍,主要是針對腸鳴、腹痛等症狀,而這些症狀大多與肝脾相關。
主治腹鳴盈盈然,食不化,脅痛臥不得,煩熱,口乾不嗜食,胸脅痛;支滿喘息,心痛而嘔,腰痛不可轉側,腰脊冷痛,溺多白濁,傷食,身黃瘦,賁豚積聚,腹腫如鼓,脊強,四肢懈惰,善恐,少氣,厥逆,肩背不舉等症。東垣曰:氣在於腸胃者取之。魏士珪妻徐病疝,自臍下上至於心皆脹滿,嘔吐氣逆,煩悶不進飲食,滑伯仁曰:此寒在下焦,為灸章門、氣海。)
問:期門穴呢?
白話文:
治療肚子裡咕嚕作響,食物不消化的症狀;肋部疼痛,躺臥不住;煩躁發熱,口乾不想吃東西,胸肋疼痛;小腹脹滿,喘不過氣;心痛伴嘔吐;腰痛,不能轉動身體;腰脊冷痛;小便量多,呈白色混濁;食傷,身體消瘦發黃;胸中堵塞積聚,肚子腫脹如鼓;脊椎強直;四肢無力;容易害怕;氣虛;氣血逆亂;肩背抬不起來等症狀。
東垣說:氣在腸胃裡,可以調治。
魏士珪的妻子徐氏得了疝氣,從臍下一直脹滿到心窩,嘔吐氣逆,煩躁,不願進食。滑伯仁說:這是寒氣在下焦,應該灸章門穴和氣海穴。
答:期門乳下二肋間,一寸五分不容旁,主治熱病入血室,心下痞硬分壯三。(注:期門穴,在直乳下二肋間,不容旁寸半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胸中煩熱,賁豚上下,目青而嘔,霍亂泄利,腹堅大,喘不得安臥,脅下積氣,傷寒心切痛,喜嘔酸,飲食不下,食後嘔水,胸脅痛,支滿,男女血結,胸滿面赤,火燥煩悶,口乾,消渴,胸中痛等症。)
白話文:
回答:期門穴位於乳頭下方的兩條肋骨間,距離乳頭一寸五分。主治熱病侵入血室,導致心下痞硬,用三壯(每個壯點距離三分)治療。(註:期門穴位於乳頭下方的兩條肋骨間,距離乳頭一寸五分。三壯,每個壯點距離三分。主治胸中煩熱,賁門上下不通,眼睛發青並嘔吐,霍亂泄瀉,腹部堅硬肥大,喘息難以安臥,脅下積氣,傷寒心痛,喜歡嘔吐酸水,飲食不下,進食後嘔吐水液,胸脅疼痛,脹滿,男女血瘀,胸滿面紅,火熱煩悶,口乾,口渴,胸痛等症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