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問答》~ 卷上 (13)
卷上 (13)
1. 第八章 胃經解說
問:胃經解說呢?
答:脾合胃,胃者五穀之府。脾居胃外,以膜相連。西醫云:近胃處有甜肉一條,甜肉汁入胃,則飲食自化。《內經》云:甘生脾。是甜肉即脾也,無庸另立名目。脾主化谷,胃主納穀。胃者,脾之府也。胃為陽土,脾為陰土。納穀少者,胃陽虛;納穀多而不化者,脾陰虛。
如膈食病,糞如羊屎,即是脾陰虛,無濡潤之氣,故燥結不化。知脾陰胃陽,方能知健脾胃之法。李東垣重脾胃,而藥方皆取溫燥,是但知顧陽而不知顧陰也。西醫言胃津化物,甜肉汁化物,膽汁化物,則但主陰汁立論,而又不明胃為陽,主納穀之理,皆偏也。
按:胃之上口接食管,曰賁門;胃之下口接小腸,曰幽門;後面與肝膜相連,前面與膈膜相連,下面與脾相曲抱。脾中一物,曰甜肉,王清任謂為總提,即胰子也。胰子能去油。西醫但言甜肉質化谷,而不知其化油也。脾又生脂膏,所以利水。谷在胃中,又賴脾土之濕,升布津液以濡之,然後腐變,故胃但稱五穀之府,不言化五穀。
以見胃主納,脾主化,一燥一濕,互為工用也。
白話文:
問:胃經的部分該如何解釋呢?
答:脾臟和胃是相配合的,胃是消化五穀的地方。脾臟位於胃的外側,兩者由薄膜相連。西方醫學提到,在接近胃的位置有一條甜肉,甜肉分泌的汁液進入胃裡,能使食物自然地消化。《內經》指出:甜味有助於脾臟的運作。由此可見,這條甜肉就是脾臟,不必再另立名稱。脾臟負責分解食物,而胃則負責接收食物。因此,胃可以說是脾臟的家園。胃屬陽性,脾臟則屬陰性。如果吃進去的食物量少,可能是胃的陽性能量不足;若吃進大量食物卻無法有效消化,則可能表示脾臟的陰性能量不足。
例如,有些人的食物在胃中不易消化,排泄物像羊糞一樣硬,這就是脾臟的陰性能量不足,缺乏足夠的滋潤,因而導致食物乾燥結塊,無法順利消化。只有瞭解脾臟和胃的陰陽平衡,才能真正掌握調理脾胃的方法。李東垣強調脾胃的重要性,但他的藥方都偏向溫燥,只關注了陽性能量而忽略了陰性能量。西方醫學認為胃液、甜肉汁以及膽汁都能幫助消化,但他們只從陰性液體的角度來論述,並未明確認識到胃作為陽性器官,主要功能是接收食物的原理,這都是片面的理解。
根據相關資料,胃的上端與食道相連,稱為賁門;胃的下端與小腸相連,稱為幽門;胃的後面與肝臟的薄膜相接,前面與橫隔膜相接,下方則與脾臟彎曲相擁。脾臟中有一個被稱為甜肉的組織,王清任認為它是整個消化系統的核心,也就是胰臟。胰臟能去除油脂。西方醫學只提及甜肉的質地有助於食物的消化,卻忽略了它還有分解油脂的功能。脾臟還會產生脂肪,有助於水分的代謝。食物在胃中消化時,也需要脾臟提供的濕潤環境,通過散佈津液來滋潤食物,這樣才能使其腐化轉換,因此胃只被稱為儲存五穀的容器,而不涉及食物的分解過程。
由此可見,胃負責接收食物,脾臟負責分解食物,一個偏乾燥,一個偏濕潤,兩者相互配合,共同完成消化工作。
2. 第九章 足太陰脾經穴歌注
問:脾經左右共四十二穴,系何名,在何處,主治何病?
答:拇指內側隱白位,脾井木穴針灸三,主治胸腹喘滿嘔,泄衄屍厥婦孺殃。(注:隱白穴,在足大趾端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,脾井木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腹鳴喘滿,不得安臥,嘔吐食不下,胸中熱,暴泄,衄血,屍厥不識人,足寒,婦人月事過時,小兒客忤,慢驚風等症。)
問:太都穴呢?
答:太都節前陷中據,赤白肉際骨縫尋,三壯三分滎火穴,主治腰腿心胃疼。(注:太都穴,在足大趾本節前內側陷中,骨縫赤白肉間,脾滎火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熱病汗不出,不得臥,身重骨疼,手足逆冷,腹滿善嘔,煩悶目眩,腰痛,繞踝風,心胃疼,腹脹,胸滿,蛔厥,小兒客忤等症。)
問:太白穴呢?
答:太白核骨下陷中,輸土之穴三灸針,主治腰腹心胃痛,胻酸筋轉胸滿疼。(注:太白穴,在足大趾內側,核骨下陷中,脾輸土穴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身熱煩滿,腹脹食不化,泄瀉,腹血,腰痛,大便難,氣逆,霍亂,腹中切痛,腸鳴腹脹,胻酸轉筋,身寒骨痛,心胃疼,胸滿脈緩等症。)
問:公孫穴呢?
答:公孫節後一寸取,足太陰絡走陽明,三壯四分主何病,厥氣上逆霍亂尋。(注:公孫穴,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,足太陰絡,別走陽明。三壯,四分。主治寒瘧不食,癇氣好太息,多寒熱,汗出,病至則嘔,嘔已乃衰,頭面腫起,煩心狂言,膽虛厥氣上逆,霍亂。實則腸中切痛,瀉之;虛則鼓脹,補之。)
問:商邱穴呢?
答:商邱內踝下微前,穴在中封照海間,經金針灸三分壯,主治脾虛婦孺痊。(注:商邱穴,在足內踝骨下,微前陷中。前有中封,後有照海,其穴居中。脾經金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
主治腹脹,腸鳴,不便,脾虛令人不樂,身寒,善太息,心悲,骨痹,氣逆,痔疾,寒熱,好嘔,陰股內痛,氣癰狐疝,小腹引痛,脾積痞氣,黃疸,舌強,腹脹寒瘧,泄瀉,體重節痛,怠惰嗜臥,婦人絕子,小兒慢驚等症。)
問:三陰交呢?
答:內踝三寸三陰交,三壯三分主治饒,脾胃虛弱心腹脹,妊娠關係手法超。(注:三陰交穴,在足內踝上三寸,骨下陷中。三分,三壯,妊娠禁針。主治脾胃虛弱,心腹脹滿,脾痛身重,四肢不舉,腸鳴食不化,痃癖腹寒,膝內廉痛,小便閉,陰莖痛,足痿難行,膽虛食後吐水,夢遺失精,霍亂逆冷,呵欠口張,小兒客忤,婦人羸弱,癥瘕,漏血不止,妊娠胎動橫生,產後惡漏不行,去血過多,崩暈。經脈寒閉,瀉之立通;虛耗不行者,補之則通。
)
問:漏谷穴呢?
答:漏谷內踝上六寸,胻骨下陷三分進,主治心腸腹部殃,痃癖氣冷足膝病。(注:漏谷穴,在足內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中。三分,禁灸。主治腸鳴氣逆,腹脹滿急,痃癖氣冷,膝痹,足癰等症。)
白話文:
第九章 足太陰脾經穴歌注
問:脾經左右兩側共有四十二個穴位,它們的名稱是什麼?在哪裡?主要治療什麼疾病?
答:大拇指內側的隱白穴,是脾經的井穴,屬性為木,針灸可以三壯,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胸腹脹滿喘氣、嘔吐、腹瀉、衄血(流鼻血)、昏厥不省人事、婦女及兒童的各種疾病。(注:隱白穴位於腳大拇指末端內側,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寬的地方,是脾經的井穴,屬性為木。針灸三壯,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腹部咕嚕作響、喘氣脹滿、無法安睡、嘔吐吃不下東西、胸中發熱、突然腹瀉、流鼻血、昏厥不省人事、腳冰冷、婦女月經不正常、小兒受驚嚇、慢性驚風等症狀。)
問:太都穴呢?
答:太都穴在腳大拇指關節前方凹陷處,在皮膚紅白交界和骨頭縫之間,針灸三壯,深度三分,是脾經的滎穴,屬性為火。主要治療腰腿和心胃疼痛。(注:太都穴位於腳大拇指關節前方內側凹陷處,在骨頭縫隙和皮膚紅白交界處,是脾經的滎穴,屬性為火。針灸三壯,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發燒不出汗、無法躺臥、身體沉重骨頭疼痛、手腳冰冷、腹脹想吐、心煩頭暈、腰痛、腳踝周圍疼痛、心胃疼痛、腹脹、胸悶、蛔蟲引起的厥症、小兒受驚嚇等症狀。)
問:太白穴呢?
答:太白穴在腳大拇指內側核骨下方的凹陷處,是脾經的輸穴,屬性為土,針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腰腹和心胃疼痛,小腿痠痛抽筋,胸部脹滿疼痛。(注:太白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核骨下方的凹陷處,是脾經的輸穴,屬性為土。針灸三壯,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身體發熱心煩、腹脹消化不良、腹瀉、便血、腰痛、大便困難、氣逆、霍亂、腹部劇痛、腸鳴腹脹、小腿痠痛抽筋、身體發冷骨頭疼痛、心胃疼痛、胸悶脈搏緩慢等症狀。)
問:公孫穴呢?
答:公孫穴在腳大拇指關節後一寸的地方,是足太陰經的絡穴,通往足陽明經,針灸三壯,深度四分。主要治療什麼疾病呢?主要治療厥氣上逆和霍亂等症狀。(注:公孫穴位於腳大拇指關節後一寸的地方,是足太陰經的絡穴,通往足陽明經。針灸三壯,深度四分。主要治療寒性瘧疾不思飲食、癲癇病常嘆氣、時常發冷發熱、出汗、發病時嘔吐,嘔吐後身體虛弱、頭面部腫脹、心煩胡言亂語、膽虛導致的厥氣上逆、霍亂等症狀。實證(症狀明顯)表現為腸道劇痛,應瀉法治療;虛證(症狀不明顯)表現為腹部脹氣,應補法治療。)
問:商丘穴呢?
答:商丘穴在內踝骨下方稍向前,位於中封穴和照海穴之間,是脾經的經穴,屬性為金,針灸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脾虛引起的婦女和兒童疾病。(注:商丘穴位於腳內踝骨下方,稍向前方的凹陷處,前面有中封穴,後面有照海穴,此穴居中。是脾經的經穴,屬性為金。針灸三壯,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腹脹、腸鳴、便秘、脾虛導致的情緒低落、身體發冷、常嘆氣、心情悲傷、骨關節疼痛、氣逆、痔瘡、寒熱、想吐、大腿內側疼痛、氣腫、疝氣、小腹牽引疼痛、脾臟積聚結塊、黃疸、舌頭僵硬、腹脹寒性瘧疾、腹瀉、身體沉重關節疼痛、疲倦嗜睡、婦女不孕、小兒慢驚等症狀。)
問:三陰交穴呢?
答:三陰交穴在內踝骨上方三寸的地方,針灸三壯,深度三分,治療的病症很多,主要治療脾胃虛弱、心腹脹滿,對於孕婦的安胎效果也很好。(注:三陰交穴位於腳內踝骨上方三寸,在骨頭下方凹陷處。針灸深度三分,三壯,孕婦禁針。主要治療脾胃虛弱、心腹脹滿、脾痛身體沉重、四肢無力、腸鳴消化不良、腹部結塊寒冷、膝蓋內側疼痛、小便不通、陰莖疼痛、腳萎軟無力行走困難、膽虛飯後吐水、遺精、霍亂手腳冰冷、打哈欠張大嘴巴、小兒受驚嚇、婦女身體虛弱、子宮腫塊、漏血不止、懷孕胎位不正、產後惡露不下、失血過多、暈倒。經脈閉塞寒冷,瀉法治療可以立即暢通;虛弱導致不通,補法治療則可暢通。)
問:漏谷穴呢?
答:漏谷穴在內踝骨上方六寸,小腿骨下方凹陷處,針灸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心腹腸胃等疾病,腹部結塊,氣虛發冷,足部和膝蓋疾病。(注:漏谷穴位於腳內踝骨上方六寸,小腿骨下方凹陷處。針灸深度三分,禁止艾灸。主要治療腸鳴氣逆、腹脹急迫、腹部結塊,氣虛發冷、膝蓋麻痹、足部腫痛等症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