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問答》~
1. 卷下
2. 第二十七章 十五絡名
問:何謂十五絡?
答:大腸偏歷肺列缺,脾絡公孫胃豐隆,小腸支正心通里,膀胱飛揚腎大鐘。心包內關三焦外,肝絡蠡溝膽光明,更有太包脾大絡,督絡長強任會陰。(注:手陽明大腸經絡為偏歷,手太陰肺經絡為列缺,足太陰脾經絡為公孫,足陽明胃經絡為豐隆,手太陽小腸經絡為支正,手少陰心經絡為通里,足太陽膀胱經絡為飛揚,足少陰腎經絡為大鐘,手厥陰心包經絡為內關,手少陽三焦經絡為外關,足厥陰肝經絡為蠡溝,足少陽膽經絡為光明。又:脾經大絡名太包,督脈之絡名長強,任脈之絡名會陰,共為十五絡。
)
白話文:
問:什麼是十五絡?
答: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是偏歷,手太陰肺經的絡穴是列缺,足太陰脾經的絡穴是公孫,足陽明胃經的絡穴是豐隆,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是支正,手少陰心經的絡穴是通裏,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是飛揚,足少陰腎經的絡穴是大鐘,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是內關,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是外關,足厥陰肝經的絡穴是蠡溝,足少陽膽經的絡穴是光明。此外,脾經的大絡名叫太包,督脈的絡穴名叫長強,任脈的絡穴名叫會陰,總計這些就是所謂的十五絡。
3. 第二十八章 十五絡穴別走主治
問:十五絡穴別走主治歌呢?
答:肺之別絡列缺名,腕上寸半走陽明,經入掌中散魚際,補虛欠㰦瀉掌心。
心之別絡通里穴,腕下一寸太陽別,經入心中系目舌,補不能言瀉支膈。
心包別絡內關主,腕後二寸少陽走,循經上繫心包絡,心痛實瀉頭搖補。
小腸別絡支正名,腕後五寸走少陰,別上循肘肩髃絡,瀉肘節廢補疣生。
大腸別絡偏歷尋,腕上三寸走太陰,循行肩臂上頰齒,補齒寒痹瀉齲聾。
三焦別絡名外關,腕後二寸厥陰間,外繞肘臂胸中注,補手不收瀉手攣。
膀胱別絡飛揚屬,踝上七寸少陰足,實瀉鼻塞頭背疼,補虛專治鼻鼽衄。
膽經別絡穴光明,踝上五寸走厥陰,絡循足跗瀉實厥,補痿躄坐起不能。
胃之別絡號豐隆,踝上八寸太陰通,循脛上頭絡喉嗌,實瀉狂癲補脛枯。
脾之別絡是公孫,拇節後寸走陽明,主治腸胃厥氣逆,補腹鼓脹瀉腸疼。
腎之別絡即大鐘,溪下五分太陽通,別走心包外腰脊,虛補腰痛泄閉癃。
肝之別絡蠡溝當,踝上五寸走少陽,循脛上睪與莖結,睪莖卒疝虛實詳。
督絡長強骶骨端,俠脊上項散頭前,傍肩貫膂走任脈,瀉背脊強補頭旋。
任絡屏翳又會陰,穴在二便兩陰中,上循鳩尾散於腹,補腹瘙癢泄脹膨。
脾之大絡太包穴,腋下六寸布胸脅,補虛百節皆縱弛,實則身痛法當泄。
白話文:
問:請問十五絡穴及其主要治療病症的詩歌怎麼說?
答:肺的別絡穴叫做列缺,位於手腕上方約一寸半處,連接至陽明經,經脈進入手掌中,散佈於魚際區。此穴用於補虛時可治療咳嗽,用於瀉實時可治療掌心過熱。
心的別絡穴是通裏穴,位於手腕下方約一寸處,連接至太陽經,經脈進入心臟,影響眼睛和舌頭。此穴用於補虛時可治療無法說話,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胸部不適。
心包的別絡穴為內關穴,位於手腕後方約二寸處,沿著少陽經行走。此穴用於治療心痛,實證時用瀉法,頭部震顫時用補法。
小腸的別絡穴稱作支正,位於手腕後方約五寸處,沿著少陰經行走,可影響肘部、肩膀和肌肉。此穴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肘部功能喪失,用於補虛時可促進疣的生長。
大腸的別絡穴為偏歷穴,位於手腕上方約三寸處,沿著太陰經行走,影響肩臂、臉頰和牙齒。此穴用於補虛時可治療牙齒冷痛,用於瀉實時可治療齲齒和耳聾。
三焦的別絡穴稱為外關穴,位於手腕後方約二寸處,在厥陰經之間。此穴外繞肘臂,並注入胸中。用於補虛時可治療手部活動受限,用於瀉實時可治療手部抽搐。
膀胱的別絡穴叫飛揚,位於腳踝上方約七寸處,沿著少陰經行走。此穴用於瀉實時可治療鼻塞、頭痛和背部疼痛,用於補虛時專門治療鼻鼽和鼻血。
膽經的別絡穴為光明穴,位於腳踝上方約五寸處,沿著厥陰經行走。此穴影響足跗,用於瀉實時可治療實證厥冷,用於補虛時可治療下肢無力或坐起困難。
胃的別絡穴叫豐隆,位於腳踝上方約八寸處,連接至太陰經。此穴影響脛骨,上至頭部,並連接喉嚨。用於瀉實時可治療狂躁和癲狂,用於補虛時可治療下肢萎縮。
脾的別絡穴是公孫穴,位於拇指關節後方約一寸處,沿著陽明經行走。此穴主要治療腸胃逆氣,用於補虛時可治療腹部鼓脹,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腸胃疼痛。
腎的別絡穴稱為大鐘,位於腳踝下方約五分處,沿著太陽經行走。此穴連接到心包,影響腰部和脊椎。用於補虛時可治療腰痛,用於瀉實時可治療尿閉和排尿困難。
肝的別絡穴為蠡溝穴,位於腳踝上方約五寸處,沿著少陽經行走。此穴影響脛骨,上至睪丸和生殖器。用於瀉實時可治療睪丸和生殖器的疾病,用於補虛時可詳細診斷虛實情況。
督絡穴為長強穴,位於骶骨末端,沿脊椎向上到頸部,並分散到頭前部。此穴沿肩部貫穿背部,連接到任脈。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背部僵硬,用於補虛時可治療頭暈。
任絡穴包括屏翳穴和會陰穴,位於排泄器官和生殖器之間。此穴沿鳩尾穴散佈於腹部。用於補虛時可治療腹部瘙癢,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腹部脹滿。
脾的大絡穴為太包穴,位於腋下約六寸處,影響胸脅。此穴用於補虛時可治療全身關節鬆弛,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身體疼痛。
4. 第二十九章 奇經八脈說及八脈起止穴名歌
問:何謂奇經八脈?
答:脈有督、任、沖、帶、陽維、陰維、陽蹺、陰蹺,皆由正經別出,另有處所,故曰奇經。然經有十二,絡有十五,凡二十七脈,氣血相隨,治十二經,即禹疏九河之謂也。至於雨水過多,各河暴漲溢出,溝渠皆盈,此所謂病入奇經,治法當如瀹濟漯,決汝漢,排淮泗之水。若徒在十二經中調治,則不應矣。
當取奇經八脈主穴治之,即疏通溝渠之謂。而取經外奇穴,亦本此意。
問:奇經八脈起止穴名歌呢?
答:督起長強齦交唇,任始會陰承漿終,沖首橫骨幽門止,帶在季肋維道中,陽蹺申脈上承泣,陰蹺照海交信通,陽維金門啞門內,陰維廉泉起築賓。
白話文:
問:什麼是奇經八脈?
答:脈絡中有督脈、任脈、沖脈、帶脈、陽維脈、陰維脈、陽蹺脈、陰蹺脈,這些都是從正常的經脈分出,有它們獨特的循行路線,因此被稱為奇經。然而人體中的經脈有十二條,絡脈有十五條,總共是二十七條,這些脈絡中的氣血相互跟隨,主要負責治理十二條經脈,就像大禹疏通九條河流一樣。但是當身體的濕氣或疾病過重,就像是河流水量過多,超出正常範圍,導致溝渠都充滿了水,這就是所謂的疾病進入了奇經,治療的方法應該像治理泛濫的河水一樣,疏通其他河流,讓水得以分流。如果只是在十二條正常的經脈中進行調理,效果就不會那麼顯著。
治療時,我們應針對奇經八脈的主要穴位進行,這就像是疏通堵塞的溝渠。而選擇經脈之外的特殊穴位進行治療,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。
問:奇經八脈的起點和終點穴位的名稱是什麼?
答:督脈起始於長強穴,終止於齦交穴和脣部;任脈開始於會陰穴,結束於承漿穴;沖脈的起點是橫骨穴,終點在幽門穴;帶脈位於季肋部位的維道穴;陽蹺脈起始於申脈穴,並到達承泣穴;陰蹺脈從照海穴開始,通過交信穴;陽維脈起點在金門穴,終點在啞門穴;陰維脈的起點是廉泉穴,終點在築賓穴。
5. 第三十章 督脈經穴歌注
問:督脈經共二十八穴,系何名,在何處,主治何病?
答:長強骶骨端三分,七壯三分伏地尋,腸風痔漏腰脊痛,痢疝疳蝕及五淋。(注:長強穴,在脊骶骨端下三分,伏地取。足少陰、少陽之會,督脈之絡,別走任脈。三分,七壯。此穴乃痔根本,主治腸風下血,痔漏,腰脊痛,狂病,大小便難,頭重,洞泄,五淋,小兒顱囟陷,驚癇瘛瘲,脫肛瀉血,赤白下痢。灸龜尾,即窮骨頭,多壯極效。
按:《玉龍賦》云:兼承山灸痔最妙。《席弘賦》云:連大杼行針,治小兒氣痛。《百證賦》云:兼百會治脫肛。《靈光賦》云:百會治痢疾。《天星秘訣》:兼大敦治疝氣。)
問:腰俞穴呢?
答:腰俞廿一椎下中,二分五壯腰脊疼,冷痹溫瘧汗不出,婦人溺赤兼閉經。(注:腰俞穴,在二十一椎下,宛宛中。二分,五壯。一曰:五分,七壯。主治腰脊痛不得俯仰,腰腳冷痹不仁,灸隨年壯;溫瘧汗不出,婦人經閉溺赤。灸後忌房勞強力。按《千金》云:治腰卒痛,灸七壯。《席弘賦》云:兼環跳治冷風痹。
問:陽關穴呢?
答:陽關在十六椎間,三壯五分伏臥探,主治膝疼難伸屈,風痹筋攣等症安。(注:陽關,在十六椎下,伏取。五分,三壯。主治膝痛不可屈伸,風痹筋攣等症。)
問:命門穴呢?
答:命門十四椎下間,前與臍平仔細探,三壯五分腰腎痛,遺精帶下症虛寒。(注:命門穴,在十四椎下,前平臍,或用棍取,或用線取。五分,三壯。主治腎虛腰痛,帶下,遺精,耳鳴,手足攣痹,驚眩,頭痛,身熱,骨蒸,痎瘧,瘛瘲,裡急腹痛等症。按《千金》云:腰痛不能動者,灸隨年壯。
《神農經》云:治腰痛,可灸七壯。《玉龍賦》云:兼腎俞治老人便數。《標幽賦》云:兼肝俞能使瞽者得見。一傳此穴,灸寒熱之症多效。)
問:懸樞穴呢?
答:懸樞在十三椎下,三壯三分遵古法,主治腰脊難俯仰,腹中積痛穀不化。(注:懸樞穴,在十三椎下,伏取。三分,三壯。主治腰痛,腹中積氣疼痛,穀不化,瀉痢等症。)
問:脊中穴呢?
答:脊中十一椎下是,五分禁灸俯取之,風癇癲邪不嗜食,五痔積聚脫肛醫。(注:脊中穴,在十一椎下,俯取。五分,禁灸。主治風癇,癲邪,腹滿不食,五痔,積聚,下痢。小兒赤白痢,秋末脫肛,痛不可忍,灸之最效。)
問:中樞穴呢?
答:中樞十椎之下尋,惟有《氣穴論》注登,主治心背相控痛,三壯退熱進食能。(注:中樞穴,在十椎下,俯取。此穴諸書未載,惟《氣府論》督脈下,王氏注中有此穴。及考之《氣穴論》曰:背與心相控而痛,所治天突與十椎者,即此穴也。五分,禁灸。一傳云:此穴能退熱進食,三壯屢效。)
問:筋縮穴呢?
答:筋縮穴第九椎藏,五分三壯俯取探,主治風癇目上視,癲狂驚恐並脊強。(注:筋縮穴在九椎下。五分,三壯。主治癲狂,脊強,風癇上視。《百證賦》云:兼水道治脊強。)
問:至陽穴呢?
答:至陽穴在七椎間,五壯三分黃疸安,少氣難言胸脅滿,腰脊肢痛胃中寒。(注:至陽穴,在七椎下俯取。五壯,三分。主治腰脊強痛,胃中寒,不嗜食,少氣難言,胸脅支滿,羸瘦,黃疸,淫濼脛酸。一云:灸三壯,治喘氣立愈。按《神農經》云:治寒熱脛酸,四肢重痛,咳嗽,灸三壯至七壯。《玉龍賦》云:卻疸,治神疲。)
問:靈臺穴呢?
答:靈臺在六椎下尋,《甲乙經》中無此名,《氣府論》治喘不臥,風冷久嗽三壯神。(注:靈臺穴,在六椎下。禁針,三壯。《甲乙經》無此穴。惟《氣府論》(注:主治氣喘,久嗽等症。)
問:神道穴呢?
答:神道五椎之下存,禁針五壯主頭疼,痎瘧健忘牙車急。小兒風癇灸即寧。(注:神道穴,在五椎下。禁針,五壯。主治傷寒頭痛,寒熱往來,痎瘧悲愁,健忘,驚悸,牙車急,張口不合,小兒風癇,瘛瘲,灸七壯。按《百證賦》云:兼心俞治風癇。)
問:身柱穴呢?
答:身柱三椎取宜俯,腰脊疼痛分壯五,癲瘤狂怒欲殺人,瘛瘲身熱妄言語。(注:身柱穴,在三椎下。五分,五壯。主治腰脊痛,癲癇狂走,怒欲殺人,瘛瘲,身熱,小兒驚癇。按《神農經》云:咳嗽可灸十四壯。《玉龍賦》云:能蠲嗽除膂痛。《百證賦》云:兼本神治癲疾。《乾坤生意》云:同陶道,肺俞,膏肓,治虛損,五勞七傷。一傳治四時傷寒。)
問:陶道穴呢?
答:陶道俯取一椎際,督脈足太陽相會,五分五壯治頭暈,痎瘧寒熱灑淅累。(注:陶道穴,在一椎下,乃督脈,足太陽之會。五分,五壯。主治痎瘧寒熱,灑淅脊強,煩滿,汗不同,頭重,目瞑,瘛瘲,恍惚不樂。一傳善退骨蒸之熱。)
問:大椎穴呢?
答:大椎一椎上陷中,平肩手足三陽會,久瘧肺脹五壯分,頸項背膊勞濕痹。(注:大椎穴,在一椎上陷中,一曰平肩。手足三陽脈之會。五壯,五分。一云:以年為壯。大杼為骨會,骨病者可灸之。主治五勞七傷,乏力,風勞,濕痹,痎瘧久不愈,肺脹,脅滿,嘔吐上氣,背膊拘急,項頸強、不得回顧。一云能瀉胸中之熱,及諸熱氣。
若灸寒熱之法:先大杼,次長強,以年為壯。一云治身痛寒熱,風氣痛。一云治衄血不止,灸二三十壯,可斷根。按《千金》云:凡瘧有不可瘥者,從未發前灸大椎,至發時滿百壯,無不瘥。又云:諸煩熱,時行溫病,灸大椎百壯,刺三分瀉之。又治氣短不語。壯隨年數。又治頸癭,灸百壯,及大椎兩旁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,各三十壯。
《玉龍賦》云:百勞止虛汗。《神農經》云:治小兒急慢驚風。又竇太師治諸虛寒熱,灸此。《捷徑》云:治熱不至肩。時傳此穴治百病。)
問:啞門穴呢?
答:啞門項後入髮際,五分宛中仰頭取,二分禁灸頸項強,陽熱衄血中風侶。(注:啞門穴,在項後,入髮際五分,宛宛中,仰頭取之。督脈,陽維之會,入系舌本。三分,不可深,禁灸。主治頸項強急,不語,諸陽熱盛,衄血不止,脊強反折,瘛瘲,癲疾,頭風疼痛,汗不出,寒熱風痙,中風,屍厥,不省人事。《百症賦》云:兼關衝治舌緩不語。)
問:風府穴呢?
答:風府入髮際一寸,三分禁灸身不遂,暴喑身重頭項強,目眩鼻衄狂恐悸。(注:風府穴,在項上,入髮際一寸,大筋內宛宛中。疾言其肉立起,言休其肉立下。督脈,陽維之會。三分,禁灸。主治中風舌緩,暴喑不語,振寒汗出,身重偏風,半身不遂,傷風,頭痛項急,不得回顧,目眩,反視,鼻衄,咽痛,狂走,悲恐驚悸。一云:主瀉胸中之熱,與大杼、缺盆、中府同。
按《席弘賦》云:風府風池尋得到,傷寒百病一時消。又云:陽明二日尋風府。又云:從來風府最難尋,須用工夫度淺深,倘能膀胱氣未散,更宜三里穴中尋。《通玄賦》云:風傷項急求風府。一傳治感冒風寒,嘔吐不止。《千金》云:十三鬼穴,此名鬼枕,治百邪癲狂。)
問:腦戶穴呢?
答:腦戶風上寸半尋。此穴須當禁灸針,督脈足太陽相會,針則立死灸則喑。(注:腦戶穴,在風府上寸半,督脈、足太陽之會。禁針灸,刺中腦立死,灸令人喑。)
問:強間穴呢?
答:強間腦戶上寸半,二分五壯目眩患,頭痛腦旋頸項強,嘔吐涎沫心煩亂。(注:強間穴,在腦戶穴上寸半。二分,五壯。一曰禁灸。主治頭痛項強,目眩腦旋,煩心嘔吐涎沫,狂走。按:《百證賦》云:兼豐隆治頭痛難禁。)
問:後頂穴呢?
答:後頂強間上寸半,二分五壯主治見,頸項強急額顱痛,偏頭惡風眼目眩。(注:後頂穴,在強間上寸半。五壯,二分。主治頸強急,額顱痛,偏頭痛,惡風,目眩不明。)
問:百會穴呢?
答:百會後頂寸五量,耳尖直上會諸陽,二分五壯頭風痛,耳鼻口病身反張。(注:百會穴,在後頂上寸半,頂中央,直兩耳尖上對是穴。督脈、足太陽之會、手足少陽,足厥陰,俱會於此。二分,五壯。《甲乙經》:三分,三壯。一曰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。
主治頭風頭痛,耳聾,鼻塞,鼻衄,中風,言語蹇澀,口噤不開,或多悲哭,偏風,半身不遂,風癇卒厥,角弓反張,吐沫,心神恍惚,驚悸健忘,痎瘧,女人血風,胎前產後風疾,小兒風癇,驚風,脫肛久不瘥。一曰百病皆治。一曰治悲笑欲死,四肢冷,氣欲絕,身口溫,可針人中三分,灸百會三壯,即蘇。
《史記》載扁鵲治虢太子屍厥,針取三陽五會而蘇。按:《神農經》云:治頭風可灸三壯,並治小兒脫肛,艾炷如小麥。《玉龍賦》云:兼囟會治卒中風。《靈光賦》云:兼龜尾治痢疾。《席弘賦》云:小兒脫肛患多時,先灸百會後尾骶。又云:兼太衝、照海、陰交,治咽喉疾。
)
問:前頂穴呢?
答:前頂離百會寸半,二分五壯頭目眩,小兒驚癇瘛瘲風,頸項腫痛並赤面。(注:前頂穴,在百會前寸半。二分,五壯。主治頭風目眩,面赤腫,小兒驚癇,瘛瘲,鼻多清涕,頸項腫痛。按:《神農經》云:治小兒驚風,炷如小麥。《百症賦》:兼水溝治面腫虛浮。
問:囟會穴呢?
答:囟會前頂寸半得,小兒針之凶短折,二分五壯腦虛疼,頭項腫病並面赤。(注:囟會穴,在前頂前寸半。五壯,二分。小兒禁針,蓋其囟門未合,刺之令人夭。主治腦虛冷痛,頭風腫痛,項痛飲酒過多,頭皮腫,風癇,清涕。一云治目眩,面腫,鼻塞,驚癇不識人,灸二七壯,初灸不痛,病去即痛,痛即罷灸。
若是鼻塞,灸至四日漸退,七日頓愈。針入二分,得氣即瀉。頭風生白屑,針之彌佳,針畢,以鹽末和麻油,擦之於髮根下,則頭風永除。按:《神農經》:治頭痛三壯,小兒驚風三壯。《千金》云:邪病鬼癲,囟上主之,又名曰鬼門。《玉龍賦》云:兼百會治卒中風。《百證賦》云:連玉枕療頭風。
)
問:上星穴呢?
答:上星去囟會一寸,入前髮際一寸許,頭目鼻面諸般疼,五壯三分瀉熱氣。(注:上星穴,在囟會前一寸,真入髮際一寸。三分,五壯。一云宜三稜針出血,以瀉熱氣。主治頭風頭痛,頭皮腫,面虛惡寒瘧寒熱,汗不出,鼻衄,鼻涕,鼻塞,目眩,睛痛,不能遠視。以細三稜針刺之,宣泄諸陽熱氣,無令上衝頭目。
按:《千金》云:鼻中息肉,灸二百壯。又云:兼大椎,灸瘧,至發時令滿百壯,炷如黍米。又治鬼魅,灸百壯。又十三鬼穴,此名鬼堂,主百邪癲狂。《玉龍賦》云:治頭風鼻淵。)
問:神庭穴呢?
答:神庭隔上星五分,督脈足太會陰明,三壯禁針治癲癇,反弓張目不識人。(注:神庭穴,在上星下五分,直鼻上入髮際五分。發高者,髮際是穴;發低者,加二、三分。督脈、足太陽、陽明之會。三壯,禁針。針之令人癲狂,目失明。一曰灸三七壯。主治發狂,登高,妄走,風癇癲疾,角弓反張,目上視,不識人,頭痛,鼻淵,煩滿,驚悸不眠。)
問:素髎穴呢?
答:素髎在鼻端準頭,一分禁灸多涕流,鼻中息肉難消散,喎噼衄血喘不休。(注:素髎穴,在鼻端準頭。一分,禁灸。主治鼻中息肉不消,喘息不利,多涕,喎噼,衄血。一曰治酒醉風,用三稜針出血。)
問:水溝穴呢?
答:水溝鼻下人中陷,督脈手足陽明會,三分三壯中惡邪,口噤癲癇卒倒累。(注:水溝穴,在鼻下人中陷中,督脈、手足陽明之會。三分,得氣即瀉;三壯至七壯,炷如小麥。主治中風口噤,中惡不省人事,癲癇卒倒,消渴多飲,水氣遍身浮腫,針此穴,水盡即愈。按:《神農經》云:治小兒驚風,三壯,炷如小麥。
《玉龍賦》云:兼曲池治痿僕。又云:兼委中治腰脊閃痛。又云:瀉大陵除口臭。《席弘賦》云:人中治癲功最高,十三鬼穴不須饒。《千金》云:此穴為鬼宮,治百邪癲狂,凡人中惡,先掏鼻下是也。鬼擊卒死者,須急灸之。《百症賦》云:兼前頂治面腫虛浮。《靈光賦》:兼間使治邪癲。
)
問:兌端穴呢?
答:兌端穴在上唇端,手陽明脈氣所終,二分三壯治癲癇,齦痛口瘡穢難聞。(注:兌端穴,在上唇端。《甲乙經》曰:手陽明脈氣所終。二分,三壯,炷如大麥。主治癲癇吐沫,齒齦痛,消渴,衄血,口噤,口瘡,臭穢。《百症賦》云:小便赤澀,兌端獨泄太陽經。)
問:齦交穴呢?
答:齦交唇內上齒縫,任督二經相會通,三壯三分治鼻息,頭額項頸痛面紅。(注:齦交穴,在唇內上齒縫中,即齒根肉。任、督二經之會。三分,三壯。主治面赤心煩,鼻息不消,頭額痛,頸項強,目赤,牙疳腫痛,久癬不除。《百症賦》云:善治鼻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