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志光

《針灸問答》~ 卷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)

1. 第二十七章 十五絡名

問:何謂十五絡?

答:大腸偏歷肺列缺,脾絡公孫胃豐隆,小腸支正心通里,膀胱飛揚腎大鐘。心包內關三焦外,肝絡蠡溝膽光明,更有太包脾大絡,督絡長強任會陰。(注:手陽明大腸經絡為偏歷,手太陰肺經絡為列缺,足太陰脾經絡為公孫,足陽明胃經絡為豐隆,手太陽小腸經絡為支正,手少陰心經絡為通里,足太陽膀胱經絡為飛揚,足少陰腎經絡為大鐘,手厥陰心包經絡為內關,手少陽三焦經絡為外關,足厥陰肝經絡為蠡溝,足少陽膽經絡為光明。又:脾經大絡名太包,督脈之絡名長強,任脈之絡名會陰,共為十五絡。

白話文:

答:大腸經偏從肺經而過列缺穴,脾經絡脈連接公孫穴,胃經絡脈連接豐隆穴,小腸經絡脈連接支正穴,心經絡脈連接通裏穴,膀胱經絡脈連接飛揚穴,腎經絡脈連接大鐘穴,心包經絡脈連接內關穴,三焦經絡脈連接外關穴,肝經絡脈連接蠡溝穴,膽經絡脈連接光明穴。此外還有太包穴是脾經的大絡,長強穴是督脈的絡,會陰穴是任脈的絡,一共是十五個絡。

2. 第二十八章 十五絡穴別走主治

問:十五絡穴別走主治歌呢?

白話文:

問:十五絡穴的別走及主治歌是什麼?

答:肺之別絡列缺名,腕上寸半走陽明,經入掌中散魚際,補虛欠㰦瀉掌心。

白話文:

回答:肺的支脈別絡,名叫列缺,從手腕上寸半處循行於陽明經脈,進入手掌後散佈到魚際穴,可以補虛、利尿,瀉除掌心熱痛。

心之別絡通里穴,腕下一寸太陽別,經入心中系目舌,補不能言瀉支膈。

心包別絡內關主,腕後二寸少陽走,循經上繫心包絡,心痛實瀉頭搖補。

小腸別絡支正名,腕後五寸走少陰,別上循肘肩髃絡,瀉肘節廢補疣生。

大腸別絡偏歷尋,腕上三寸走太陰,循行肩臂上頰齒,補齒寒痹瀉齲聾。

三焦別絡名外關,腕後二寸厥陰間,外繞肘臂胸中注,補手不收瀉手攣。

膀胱別絡飛揚屬,踝上七寸少陰足,實瀉鼻塞頭背疼,補虛專治鼻鼽衄。

膽經別絡穴光明,踝上五寸走厥陰,絡循足跗瀉實厥,補痿躄坐起不能。

胃之別絡號豐隆,踝上八寸太陰通,循脛上頭絡喉嗌,實瀉狂癲補脛枯。

白話文:

  1. 心的別絡穴——通里
    位於手腕下方一寸,是太陽的別絡。經絡進入心臟,連接眼睛和舌頭。補法可以治療不能言語,瀉法治療支氣管堵塞。

  2. 心包的別絡穴——內關
    位於手腕後二寸,經過少陽循行,連接心包。實證可瀉,治療心痛;虛證補法可治頭搖。

  3. 小腸的別絡穴——支正
    位於手腕後五寸,走向少陰,經過肘和肩。瀉法治療肘部廢用,補法可以生疣。

  4. 大腸的別絡穴——偏歷
    位於手腕上三寸,循太陰循行,經過肩臂和頰齒。補法治療牙齒寒冷,瀉法治療齲齒和耳聾。

  5. 三焦的別絡穴——外關
    位於手腕後二寸,走向厥陰,環繞肘臂,注入胸部。補法可治手不能收,瀉法可治手部痙攣。

  6. 膀胱的別絡穴——飛揚
    位於腳踝上七寸,與少陰足經相連。瀉法治療鼻塞、頭痛和背痛,補法專治鼻炎、流鼻血。

  7. 膽經的別絡穴——光明
    位於腳踝上五寸,走向厥陰,循行於足背。瀉法治療昏厥,補法治療無力癱瘓,坐起困難。

  8. 胃經的別絡穴——豐隆
    位於腳踝上八寸,通向太陰,循行小腿,經絡上達頭部,治療喉部。瀉法治療狂癲,補法治療小腿枯萎。

脾之別絡是公孫,拇節後寸走陽明,主治腸胃厥氣逆,補腹鼓脹瀉腸疼。

腎之別絡即大鐘,溪下五分太陽通,別走心包外腰脊,虛補腰痛泄閉癃。

肝之別絡蠡溝當,踝上五寸走少陽,循脛上睪與莖結,睪莖卒疝虛實詳。

督絡長強骶骨端,俠脊上項散頭前,傍肩貫膂走任脈,瀉背脊強補頭旋。

任絡屏翳又會陰,穴在二便兩陰中,上循鳩尾散於腹,補腹瘙癢泄脹膨。

脾之大絡太包穴,腋下六寸布胸脅,補虛百節皆縱弛,實則身痛法當泄。

白話文:

脾的別絡穴——公孫
位於拇指關節後一寸,走向陽明經絡。主要治療腸胃逆氣,補法治療腹部鼓脹,瀉法治療腸痛。

腎的別絡穴——大鐘
位於內踝下五分,與太陽經絡相連,走向心包,並繞過腰脊。虛證補法治療腰痛,瀉法治療閉尿和癃閉。

肝的別絡穴——蠡溝
位於腳踝上五寸,走向少陽,循行小腿,連接睪丸和陰莖。瀉法治療急性疝氣,虛實要細察。

3. 第二十九章 奇經八脈說及八脈起止穴名歌

問:何謂奇經八脈?

答:脈有督、任、沖、帶、陽維、陰維、陽蹺、陰蹺,皆由正經別出,另有處所,故曰奇經。然經有十二,絡有十五,凡二十七脈,氣血相隨,治十二經,即禹疏九河之謂也。至於雨水過多,各河暴漲溢出,溝渠皆盈,此所謂病入奇經,治法當如瀹濟漯,決汝漢,排淮泗之水。若徒在十二經中調治,則不應矣。

當取奇經八脈主穴治之,即疏通溝渠之謂。而取經外奇穴,亦本此意。

問:奇經八脈起止穴名歌呢?

白話文:

脈絡有督脈、任脈、沖脈、帶脈、陽維脈、陰維脈、陽蹺脈、陰維脈,這些脈都是從十二正經分出來的,有各自的走向和位置,所以稱為奇經。十二正經共有十二條,絡脈共有十五條,總共二十七條脈絡,氣血在其中流動。治療十二正經就像禹王疏通九條河流一樣。

如果人體就像河流一樣,雨水過多,各條河流暴漲溢出,溝渠都滿了,這就是所謂的病入奇經,治療方法應該像疏通濟河、漯河、決開汝河、漢河,排泄淮河、泗河的水一樣。如果只是在十二經中調治,就沒有效果了。

應該選擇奇經八脈的主穴治療,這就如同疏通溝渠。而選擇經外奇穴,也是本著這個道理。

奇經八脈的起止穴和穴位歌訣是什麼?

答:督起長強齦交唇,任始會陰承漿終,沖首橫骨幽門止,帶在季肋維道中,陽蹺申脈上承泣,陰蹺照海交信通,陽維金門啞門內,陰維廉泉起築賓。

白話文:

答:督脈從長強穴開始,經過齦交穴和人中穴,任脈從會陰穴開始,經過承漿穴結束,沖脈從橫骨穴開始,經過幽門穴結束,帶脈在季肋與胃道相交,陽蹺脈從申脈穴開始,經過承泣穴,陰蹺脈從照海穴開始,與信穴相通,陽維脈從金門穴開始,經過啞門穴,陰維脈從廉泉穴開始,經過築賓穴。

4. 第三十章 督脈經穴歌注

問:督脈經共二十八穴,系何名,在何處,主治何病?

答:長強骶骨端三分,七壯三分伏地尋,腸風痔漏腰脊痛,痢疝疳蝕及五淋。(注:長強穴,在脊骶骨端下三分,伏地取。足少陰、少陽之會,督脈之絡,別走任脈。三分,七壯。此穴乃痔根本,主治腸風下血,痔漏,腰脊痛,狂病,大小便難,頭重,洞泄,五淋,小兒顱囟陷,驚癇瘛瘲,脫肛瀉血,赤白下痢。灸龜尾,即窮骨頭,多壯極效。

白話文:

長強穴位於骶骨末端下方三分處,伏地取穴。這個穴位是足少陰、少陽經脈的交會點,也是督脈的絡脈,並別走任脈。三分是指七壯的距離。長強穴是治療痔瘡的根本穴位,主要治療腸風下血、痔漏、腰脊痛、狂病、大小便困難、頭重、洞泄、五淋、小兒顱囟陷、驚癇瘛瘲、脫肛瀉血、赤白下痢等病症。灸灸龜尾,也就是窮骨頭,多灸效果顯著。

按:《玉龍賦》云:兼承山灸痔最妙。《席弘賦》云:連大杼行針,治小兒氣痛。《百證賦》云:兼百會治脫肛。《靈光賦》云:百會治痢疾。《天星秘訣》:兼大敦治疝氣。)

問:腰俞穴呢?

白話文:

《玉龍賦》說:配合山灸來治療痔瘡是最棒的。 《席弘賦》說:連續針灸大杼穴,可以治療小兒氣痛。 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百會穴治療脫肛。 《靈光賦》說:百會穴可以治療痢疾。 《天星祕訣》說:配合大敦穴治療疝氣。

答:腰俞廿一椎下中,二分五壯腰脊疼,冷痹溫瘧汗不出,婦人溺赤兼閉經。(注:腰俞穴,在二十一椎下,宛宛中。二分,五壯。一曰:五分,七壯。主治腰脊痛不得俯仰,腰腳冷痹不仁,灸隨年壯;溫瘧汗不出,婦人經閉溺赤。灸後忌房勞強力。按《千金》云:治腰卒痛,灸七壯。《席弘賦》云:兼環跳治冷風痹。

問:陽關穴呢?

白話文:

腰俞穴位於第 21 節椎骨下方,正中位置。如果腰脊痠痛,冷痹溫瘧、汗不出,婦女小便赤痛且月經不調,可灸此穴 2 分或 5 壯。

(註解:腰俞穴位於第 21 節椎骨下,凹陷處。2 分,即 5 壯。另一種說法:5 分,即 7 壯。主要治療腰脊疼痛、無法彎腰或仰頭、腰腳冰冷麻木,可根據病人的年齡灸壯數;溫瘧不出汗,婦女經閉小便赤痛。灸後忌房事和劇烈運動。根據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治療腰部劇烈疼痛,灸 7 壯。根據《席弘賦》記載:同時灸環跳穴治療寒風痹症。)

答:陽關在十六椎間,三壯五分伏臥探,主治膝疼難伸屈,風痹筋攣等症安。(注:陽關,在十六椎下,伏取。五分,三壯。主治膝痛不可屈伸,風痹筋攣等症。)

問:命門穴呢?

白話文:

答:陽關穴位於腰部的第十六椎之間,用艾灸三壯,每壯灼燒時間為五分,治療姿勢為伏臥位並探頸。主治膝蓋疼痛難以伸屈、風濕導致的肌肉、筋絡攣縮等症狀。(注:陽關穴在腰部第十六椎下,採取俯臥的姿勢進行艾灸。三壯,每壯灸五分鐘。主治膝蓋疼痛不能屈伸、風濕引起的筋脈攣縮等症狀。)

答:命門十四椎下間,前與臍平仔細探,三壯五分腰腎痛,遺精帶下症虛寒。(注:命門穴,在十四椎下,前平臍,或用棍取,或用線取。五分,三壯。主治腎虛腰痛,帶下,遺精,耳鳴,手足攣痹,驚眩,頭痛,身熱,骨蒸,痎瘧,瘛瘲,裡急腹痛等症。按《千金》云:腰痛不能動者,灸隨年壯。

白話文:

答:命門穴位於第十四個胸椎下方,與肚臍在同一個水平面上。仔細尋找,用艾灸灼燒三壯,每壯灼燒五分鍾,可以治療腰腎疼痛、遺精、帶下等虛寒症狀。(注:命門穴在第十四個胸椎下方,與肚臍在同一個水平面上,可以用棍棒或線繩定位。五分,表示三壯。主治腎虛腰痛、帶下、遺精、耳鳴、手足抽筋麻木、驚眩、頭痛、身熱、骨蒸潮熱、瘧疾、瘛瘲、裡急腹痛等症。根據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腰痛到無法動彈的,可以用艾灸治療,施灸的壯數根據年齡而定。)

《神農經》云:治腰痛,可灸七壯。《玉龍賦》云:兼腎俞治老人便數。《標幽賦》云:兼肝俞能使瞽者得見。一傳此穴,灸寒熱之症多效。)

問:懸樞穴呢?

白話文:

《神農經》說:治療腰痛,可以用灸法灸七壯。

《玉龍賦》說:同時灸腎俞穴可以治療老年人小便頻數。

《標幽賦》說:同時灸肝俞穴可以讓盲人重見光明。

傳說這個穴位,灸了以後可以有效治療寒熱疾病。

答:懸樞在十三椎下,三壯三分遵古法,主治腰脊難俯仰,腹中積痛穀不化。(注:懸樞穴,在十三椎下,伏取。三分,三壯。主治腰痛,腹中積氣疼痛,穀不化,瀉痢等症。)

問:脊中穴呢?

白話文:

懸樞穴位於第十三椎下方,按照古法針灸三壯,分為三處,可以治療腰脊疼痛導致的前屈後仰困難,腹中積聚疼痛,食物不消化。(注:懸樞穴位於第十三椎下方,俯臥取穴。三壯,指針灸三處。主治腰痛、腹中積氣疼痛、食物不消化、腹瀉等症狀。)

答:脊中十一椎下是,五分禁灸俯取之,風癇癲邪不嗜食,五痔積聚脫肛醫。(注:脊中穴,在十一椎下,俯取。五分,禁灸。主治風癇,癲邪,腹滿不食,五痔,積聚,下痢。小兒赤白痢,秋末脫肛,痛不可忍,灸之最效。)

問:中樞穴呢?

白話文:

脊中穴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。在這個穴位上下五分範圍內,禁止灸療。俯臥時取穴。主治風癇、癲狂、腹脹不食、五痔、積聚、脫肛。如果小兒患有赤白痢,或在秋末脫肛疼痛難忍,灸脊中穴效果顯著。

答:中樞十椎之下尋,惟有《氣穴論》注登,主治心背相控痛,三壯退熱進食能。(注:中樞穴,在十椎下,俯取。此穴諸書未載,惟《氣府論》督脈下,王氏注中有此穴。及考之《氣穴論》曰:背與心相控而痛,所治天突與十椎者,即此穴也。五分,禁灸。一傳云:此穴能退熱進食,三壯屢效。)

問:筋縮穴呢?

白話文:

回答:在十椎骨以下的地方尋找中樞穴,只有《氣穴論》中有記載。它的主治功效是針對心背互相牽制的疼痛,灸三壯能退熱促進進食。(註解:中樞穴位於十椎骨下方,俯身取穴。此穴位在諸書中未見記載,只有《氣府論》督脈下,王氏注釋中有提到這個穴位。根據《氣穴論》的記載:背部與心臟互相牽制而疼痛,所治療的位置是天突穴和十椎穴,這個穴位正是中樞穴。離穴位五分,禁止灸。有一種說法:這個穴位可以退熱促進進食,灸三壯多次見效。)

答:筋縮穴第九椎藏,五分三壯俯取探,主治風癇目上視,癲狂驚恐並脊強。(注:筋縮穴在九椎下。五分,三壯。主治癲狂,脊強,風癇上視。《百證賦》云:兼水道治脊強。)

問:至陽穴呢?

白話文:

筋縮穴在第九節椎骨下面,往下探五分、三壯的深度取穴。主要治療風癇、眼睛往上看、癲狂、驚恐以及脊背強直。

問:至陽穴呢?

答:至陽穴在七椎間,五壯三分黃疸安,少氣難言胸脅滿,腰脊肢痛胃中寒。(注:至陽穴,在七椎下俯取。五壯,三分。主治腰脊強痛,胃中寒,不嗜食,少氣難言,胸脅支滿,羸瘦,黃疸,淫濼脛酸。一云:灸三壯,治喘氣立愈。按《神農經》云:治寒熱脛酸,四肢重痛,咳嗽,灸三壯至七壯。《玉龍賦》云:卻疸,治神疲。)

問:靈臺穴呢?

白話文:

至陽穴位於第七節頸椎之間,灸五壯,溫灸法用三分點火時間,可以緩解黃疸。氣短,言語困難,胸脅部脹滿,腰背四肢疼痛,胃部寒涼,都可以治療。

(註釋:至陽穴,在第七節頸椎下方,俯身取穴。灸五壯,溫灸法用三分點火時間。主治腰背強痛,胃部寒涼,不思飲食,氣短,言語困難,胸脅部支脹,身體瘦弱,黃疸,脛骨痠痛。另有一說,灸三壯,可以立即治癒喘氣。根據《神農經》記載,灸至陽穴三壯到七壯,可以治療寒熱,脛骨痠痛,四肢疼痛,咳嗽。《玉龍賦》記載,灸至陽穴可以消除黃疸,治療精神疲倦。)

答:靈臺在六椎下尋,《甲乙經》中無此名,《氣府論》治喘不臥,風冷久嗽三壯神。(注:靈臺穴,在六椎下。禁針,三壯。《甲乙經》無此穴。惟《氣府論》(注:主治氣喘,久嗽等症。)

問:神道穴呢?

白話文:

靈臺穴位於六椎穴下方。在《甲乙經》中沒有這個穴位名稱,《氣府論》中記載治療氣喘無法平躺的風寒久咳,用三壯艾灸治療有效。(註:靈臺穴在六椎穴下方,禁止針灸,需三壯艾灸。《甲乙經》中沒有這個穴位。只有在《氣府論》中記載(註:主治氣喘、久咳等症。)

答:神道五椎之下存,禁針五壯主頭疼,痎瘧健忘牙車急。小兒風癇灸即寧。(注:神道穴,在五椎下。禁針,五壯。主治傷寒頭痛,寒熱往來,痎瘧悲愁,健忘,驚悸,牙車急,張口不合,小兒風癇,瘛瘲,灸七壯。按《百證賦》云:兼心俞治風癇。)

問:身柱穴呢?

白話文:

回答:體內的陽氣通路位於五椎之下。禁止在五椎下針灸,會引起頭痛、瘧疾、健忘、牙關緊閉和張口困難。小兒風癇用灸就能緩解。(註釋:神道穴位於五椎下。禁針,指不要在此處針灸。主治傷寒頭痛、寒熱往來、瘧疾、悲傷、健忘、驚悸、牙關緊閉、張口困難、小兒風癇、瘛瘲,灸七壯。根據《百證賦》所說:配合針灸心俞穴治療風癇。)

答:身柱三椎取宜俯,腰脊疼痛分壯五,癲瘤狂怒欲殺人,瘛瘲身熱妄言語。(注:身柱穴,在三椎下。五分,五壯。主治腰脊痛,癲癇狂走,怒欲殺人,瘛瘲,身熱,小兒驚癇。按《神農經》云:咳嗽可灸十四壯。《玉龍賦》云:能蠲嗽除膂痛。《百證賦》云:兼本神治癲疾。《乾坤生意》云:同陶道,肺俞,膏肓,治虛損,五勞七傷。一傳治四時傷寒。)

問:陶道穴呢?

白話文:

身柱穴位於三椎骨下方,針灸時宜俯身取穴。

腰脊疼痛,可分五壯灸法。

癲癇狂躁發作,想要殺人。

瘛瘲症(一種精神疾病),身體發熱,胡言亂語。

(注:身柱穴在三椎骨下方。五分灸,也就是五次壯灸。主治腰脊疼痛、癲癇發作、狂躁發怒、瘛瘲症、身熱、小兒驚風。根據《神農經》的記載,咳嗽可灸十四壯。《玉龍賦》記載,可以緩解咳嗽和背痛。《百證賦》記載,還可以治療癲癇。《乾坤生意》記載,與陶道、肺俞、膏肓穴配合使用,可以治療虛損、五勞七傷。據傳還可以治療四季傷寒。)

答:陶道俯取一椎際,督脈足太陽相會,五分五壯治頭暈,痎瘧寒熱灑淅累。(注:陶道穴,在一椎下,乃督脈,足太陽之會。五分,五壯。主治痎瘧寒熱,灑淅脊強,煩滿,汗不同,頭重,目瞑,瘛瘲,恍惚不樂。一傳善退骨蒸之熱。)

問:大椎穴呢?

白話文:

陶道穴位於第一椎骨下方,是督脈和足太陽經交會之處。用五分、五壯灸之法治療頭暈、瘧疾寒熱、噴嚏流涕、脊背僵硬、胸悶氣滿、出汗異常、頭重目昏、抽搐、精神恍惚不樂。此法尤善於消除骨蒸熱。

答:大椎一椎上陷中,平肩手足三陽會,久瘧肺脹五壯分,頸項背膊勞濕痹。(注:大椎穴,在一椎上陷中,一曰平肩。手足三陽脈之會。五壯,五分。一云:以年為壯。大杼為骨會,骨病者可灸之。主治五勞七傷,乏力,風勞,濕痹,痎瘧久不愈,肺脹,脅滿,嘔吐上氣,背膊拘急,項頸強、不得回顧。一云能瀉胸中之熱,及諸熱氣。

白話文:

大椎穴: 位於第一胸椎凹陷的正中央,又稱「平肩」,是手足三陽經氣的交會點。

適應症:

  • 長期的瘧疾,肺部脹滿。
  • 頸部、肩背勞損、濕痺。
  • 五勞七傷,乏力,風勞,濕痺,瘧疾久治不愈,肺脹,脅肋脹滿,嘔吐氣逆,背部和肩膀拘緊,頸部強直,不能回頭。
  • 可以瀉除胸中的熱氣和其他熱氣。

若灸寒熱之法:先大杼,次長強,以年為壯。一云治身痛寒熱,風氣痛。一云治衄血不止,灸二三十壯,可斷根。按《千金》云:凡瘧有不可瘥者,從未發前灸大椎,至發時滿百壯,無不瘥。又云:諸煩熱,時行溫病,灸大椎百壯,刺三分瀉之。又治氣短不語。壯隨年數。又治頸癭,灸百壯,及大椎兩旁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,各三十壯。

白話文:

對於寒熱病症的灸法:

首先灸大杼穴,然後灸長強穴,以年齡做為施灸壯數。

有記載說,這種方法可治療身體疼痛、寒熱、風氣痛。

另一種說法是,可治療鼻血不止,灸二三十壯可根治。

根據《千金方》的記載:凡瘧疾難以痊癒者,可在發病前灸大椎穴,發病時灸滿一百壯,無不痊癒。

此外,它還記載:各種煩熱症、流行溫病,灸大椎穴一百壯,刺入三分放血。

又可治療氣短不語。施灸壯數根據年齡決定。

還可治療頸部淋巴結腫大,灸一百壯,並在距離大椎穴兩旁各一寸半稍低的地方各灸三十壯。

《玉龍賦》云:百勞止虛汗。《神農經》云:治小兒急慢驚風。又竇太師治諸虛寒熱,灸此。《捷徑》云:治熱不至肩。時傳此穴治百病。)

問:啞門穴呢?

白話文:

《玉龍賦》中記載:百勞後會出現虛汗。《神農經》記載:治療小兒急慢驚風。《捷徑》中記載:治療發熱在肩部以下。《時傳》中記載: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各種疾病。

答:啞門項後入髮際,五分宛中仰頭取,二分禁灸頸項強,陽熱衄血中風侶。(注:啞門穴,在項後,入髮際五分,宛宛中,仰頭取之。督脈,陽維之會,入系舌本。三分,不可深,禁灸。主治頸項強急,不語,諸陽熱盛,衄血不止,脊強反折,瘛瘲,癲疾,頭風疼痛,汗不出,寒熱風痙,中風,屍厥,不省人事。《百症賦》云:兼關衝治舌緩不語。)

問:風府穴呢?

白話文:

啞門穴位於項後,進入髮際五分,正對脖子的正中間,仰起頭來取穴。在此穴位針灸三分深,切記不可過深,且禁止灸治。此穴主治頸項僵硬、無法說話、陽氣過盛、鼻出血不停、脊椎強直反折、瘛瘲、癲癇、頭痛、不出汗、寒熱風痙、中風、昏迷不醒等。另據《百症賦》記載,配合關衝穴治療舌頭麻木無法說話的症狀。

答:風府入髮際一寸,三分禁灸身不遂,暴喑身重頭項強,目眩鼻衄狂恐悸。(注:風府穴,在項上,入髮際一寸,大筋內宛宛中。疾言其肉立起,言休其肉立下。督脈,陽維之會。三分,禁灸。主治中風舌緩,暴喑不語,振寒汗出,身重偏風,半身不遂,傷風,頭痛項急,不得回顧,目眩,反視,鼻衄,咽痛,狂走,悲恐驚悸。一云:主瀉胸中之熱,與大杼、缺盆、中府同。

白話文:

風府穴位於後頸部髮際線內一寸,大筋凹陷處。這個穴位禁止施灸,否則可能會造成半身不遂、失語、身體沉重、頸部僵硬、頭暈、流鼻血、發狂、心悸。

風府穴是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穴。禁止施灸三分之一,也就是從穴位往頭皮方向三分之一的部分。

風府穴主治中風導致的言語困難、失語、出冷汗、半身不遂、傷風感冒、頭痛頸部僵硬、不能回頭看、頭暈、反視、流鼻血、咽喉痛、發瘋、悲傷恐懼心悸等症狀。

另有說法認為,風府穴還可以用於瀉除胸中之熱,可與大杼穴、缺盆穴、中府穴一起使用。

按《席弘賦》云:風府風池尋得到,傷寒百病一時消。又云:陽明二日尋風府。又云:從來風府最難尋,須用工夫度淺深,倘能膀胱氣未散,更宜三里穴中尋。《通玄賦》云:風傷項急求風府。一傳治感冒風寒,嘔吐不止。《千金》云:十三鬼穴,此名鬼枕,治百邪癲狂。)

問:腦戶穴呢?

白話文:

根據《席弘賦》記載:找到風府和風池穴,各種傷寒疾病都可以一併消除。

又記載:在陽明經發作的第二天,可以找風府穴。

又記載:風府穴從來都比較難找,需要用工夫來仔細分辨深淺。如果膀胱經的氣血還沒散去的話,更應該在三里穴附近尋找。

《通玄賦》記載:風寒導致脖子僵硬,需要找風府穴治療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:十三鬼穴,別名鬼枕,可以治療各種癲狂疾病。

答:腦戶風上寸半尋。此穴須當禁灸針,督脈足太陽相會,針則立死灸則喑。(注:腦戶穴,在風府上寸半,督脈、足太陽之會。禁針灸,刺中腦立死,灸令人喑。)

問:強間穴呢?

白話文:

答:腦戶穴在風府穴往上寸半的位置。這個穴位一定不能針灸。因為督脈和足太陽經會於此處,針刺此穴會立時斃命,灸的話會讓人失聲。(注:腦戶穴,在風府穴上寸半,是督脈、足太陽經的交會處。禁止針灸,針刺會傷及腦部而立即死亡,灸則會令人啞巴。)

答:強間腦戶上寸半,二分五壯目眩患,頭痛腦旋頸項強,嘔吐涎沫心煩亂。(注:強間穴,在腦戶穴上寸半。二分,五壯。一曰禁灸。主治頭痛項強,目眩腦旋,煩心嘔吐涎沫,狂走。按:《百證賦》云:兼豐隆治頭痛難禁。)

問:後頂穴呢?

白話文:

強間穴位於腦戶穴上方的寸半處,施灸五壯,可緩解眩暈、頭痛、頸部僵硬、嘔吐涎沫、心煩意亂的症狀。(注:強間穴位於頭頂的腦戶穴上方寸半處。施灸的壯數為五壯。有人認為此穴禁灸。主治頭痛、頸部僵硬、眩暈、煩心、嘔吐涎沫、神志不清亂跑的症狀。根據《百證賦》記載:配合豐隆穴,可治療難以緩解的頭痛。)

答:後頂強間上寸半,二分五壯主治見,頸項強急額顱痛,偏頭惡風眼目眩。(注:後頂穴,在強間上寸半。五壯,二分。主治頸強急,額顱痛,偏頭痛,惡風,目眩不明。)

問:百會穴呢?

白話文:

在後頂穴,也就是強間穴往上寸半的位置,取穴深度二分,針刺五壯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頸部僵硬疼痛、前額頭部疼痛、偏頭痛、怕風、頭暈眼花等症狀。

你問百會穴?

答:百會後頂寸五量,耳尖直上會諸陽,二分五壯頭風痛,耳鼻口病身反張。(注:百會穴,在後頂上寸半,頂中央,直兩耳尖上對是穴。督脈、足太陽之會、手足少陽,足厥陰,俱會於此。二分,五壯。《甲乙經》:三分,三壯。一曰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。

白話文:

頭頂後方,距離頂點一寸五分的地方就是百會穴。從耳尖直線向上,與百會穴相交,這條線是陽氣會聚的地方。如果頭風痛發作,且伴有耳鼻口病症,可以在這條線灸二分五壯(或三分三壯)。但頭頂灸量不得超過七七壯。

主治頭風頭痛,耳聾,鼻塞,鼻衄,中風,言語蹇澀,口噤不開,或多悲哭,偏風,半身不遂,風癇卒厥,角弓反張,吐沫,心神恍惚,驚悸健忘,痎瘧,女人血風,胎前產後風疾,小兒風癇,驚風,脫肛久不瘥。一曰百病皆治。一曰治悲笑欲死,四肢冷,氣欲絕,身口溫,可針人中三分,灸百會三壯,即蘇。

白話文:

適應症:

  • 頭痛、頭暈
  • 耳鳴
  • 鼻塞
  • 流鼻血
  • 中風
  • 言語困難
  • 張口困難
  • 抑鬱、愛哭
  • 偏癱
  • 身體一側麻痺
  • 癲癇、昏厥
  • 身體蜷縮成弓形
  • 吐泡沫
  • 心神不寧、恍惚
  • 驚悸、健忘
  • 瘧疾
  • 女性月經不調
  • 孕前、產後風病
  • 小兒癲癇
  • 驚風
  • 脫肛久治不癒

其他說法:

  • 可以治療所有疾病
  • 治療因悲傷、恐懼而瀕臨死亡的症狀,四肢冰冷,呼吸將斷,身體和嘴巴溫熱,可以針灸人中穴三分,灸百會穴三壯,就能復甦。

《史記》載扁鵲治虢太子屍厥,針取三陽五會而蘇。按:《神農經》云:治頭風可灸三壯,並治小兒脫肛,艾炷如小麥。《玉龍賦》云:兼囟會治卒中風。《靈光賦》云:兼龜尾治痢疾。《席弘賦》云:小兒脫肛患多時,先灸百會後尾骶。又云:兼太衝、照海、陰交,治咽喉疾。

問:前頂穴呢?

白話文:

《史記》記載扁鵲治療虢太子屍厥,用針灸取三陽五會穴位而讓太子甦醒。

根據《神農經》記載:治療頭風可以用艾灸三壯,也可以治療小兒脫肛,艾炷的大小像小麥。

《玉龍賦》記載:灸囟會穴位可以治療突然的中風。

《靈光賦》記載:灸龜尾穴位可以治療痢疾。

《席弘賦》記載:小兒脫肛病已經一段時間的,先灸百會穴,再灸尾骶穴。

另外,《席弘賦》記載:灸太衝穴、照海穴、陰交穴,可以治療咽喉疾病。

答:前頂離百會寸半,二分五壯頭目眩,小兒驚癇瘛瘲風,頸項腫痛並赤面。(注:前頂穴,在百會前寸半。二分,五壯。主治頭風目眩,面赤腫,小兒驚癇,瘛瘲,鼻多清涕,頸項腫痛。按:《神農經》云:治小兒驚風,炷如小麥。《百症賦》:兼水溝治面腫虛浮。

問:囟會穴呢?

白話文:

回答:

前頂穴距離百會穴約一寸半。若用二分針灸五壯,可治療頭風眩暈、小兒驚風、瘛瘲(抽搐)、風症、頸項腫痛和麪紅。

註解:

  • 前頂穴:位於百會穴前方一寸半。
  • 二分:指針灸針的粗細,約為兩分。
  • 五壯:指針灸時施灸的次數,每次持續約五分鐘。
  • 主治:可用於治療上述症狀。
  • 《神農經》:經典的中醫著作,記載此穴可治療小兒驚風,艾灸如小麥般大小。
  • 《百症賦》:中醫歌賦,記載此穴與水溝穴合用可治療面部虛腫。

答:囟會前頂寸半得,小兒針之凶短折,二分五壯腦虛疼,頭項腫病並面赤。(注:囟會穴,在前頂前寸半。五壯,二分。小兒禁針,蓋其囟門未合,刺之令人夭。主治腦虛冷痛,頭風腫痛,項痛飲酒過多,頭皮腫,風癇,清涕。一云治目眩,面腫,鼻塞,驚癇不識人,灸二七壯,初灸不痛,病去即痛,痛即罷灸。

白話文:

囟會穴位於前額頂部,距離前額前緣一寸半。給兒童針灸此穴會導致夭折。針刺二分深,施五壯灸法會導致腦部虛寒疼痛。此穴可治療腦虛疼痛、頭部腫痛、頸部腫痛、面色發紅。

(註解:囟會穴位於前額前部一寸半處。五壯灸法需要針刺二分深。兒童禁用針灸,因為他們的囟門尚未閉合,針刺會導致夭折。囟會穴主治腦虛冷痛、頭風腫痛、頸部疼痛(包括飲酒過量引起的)、頭皮腫脹、癲癇、鼻涕清稀。一種說法認為囟會穴還可以治療頭暈目眩、面部浮腫、鼻塞、癲癇發作後神志不清。灸二七壯後,一開始不痛,病好後會立即感到疼痛,疼痛時停止灸法。)

若是鼻塞,灸至四日漸退,七日頓愈。針入二分,得氣即瀉。頭風生白屑,針之彌佳,針畢,以鹽末和麻油,擦之於髮根下,則頭風永除。按:《神農經》:治頭痛三壯,小兒驚風三壯。《千金》云:邪病鬼癲,囟上主之,又名曰鬼門。《玉龍賦》云:兼百會治卒中風。《百證賦》云:連玉枕療頭風。

問:上星穴呢?

白話文:

如果鼻子塞住了,艾灸4天症狀會逐漸減輕,7天就會完全康復。針灸刺入皮膚2分,針灸後,針孔不封口,待針灸效果發揮完畢,再封閉針孔。頭上長白屑,針灸治療效果很好。針灸後,用鹽末和麻油混合,塗抹髮根,就能永久去除頭風。

參考資料:

  • 《神農經》:頭疼用灸3壯可以治療。
  • 《千金方》:邪病引起的癲癇,主要是囟會穴引起的,也稱之為「鬼門」。
  • 《玉龍賦》:百會穴可以治療中風。
  • 《百證賦》:玉枕穴可以治療頭風。

答:上星去囟會一寸,入前髮際一寸許,頭目鼻面諸般疼,五壯三分瀉熱氣。(注:上星穴,在囟會前一寸,真入髮際一寸。三分,五壯。一云宜三稜針出血,以瀉熱氣。主治頭風頭痛,頭皮腫,面虛惡寒瘧寒熱,汗不出,鼻衄,鼻涕,鼻塞,目眩,睛痛,不能遠視。以細三稜針刺之,宣泄諸陽熱氣,無令上衝頭目。

白話文:

上星穴位於囟會穴向前一寸處,真入髮際約一寸。治療頭部、眼睛、鼻子、面部的各種疼痛,用五壯艾灸,每壯留三分。

(注:上星穴位於囟會穴前一寸,真正進入髮際一寸。三分,五壯。另一種說法是宜用三棱針出血,以瀉熱氣。主治頭風頭痛、頭皮腫脹、面虛惡寒瘧寒熱、汗不出、鼻衄、鼻涕、鼻塞、目眩、睛痛、遠視困難。用細三棱針刺之,宣泄諸陽熱氣,避免上衝頭部和眼睛。)

按:《千金》云:鼻中息肉,灸二百壯。又云:兼大椎,灸瘧,至發時令滿百壯,炷如黍米。又治鬼魅,灸百壯。又十三鬼穴,此名鬼堂,主百邪癲狂。《玉龍賦》云:治頭風鼻淵。)

問:神庭穴呢?

白話文:

《千金要方》中記載:

  • **鼻中息肉:**灸兩百壯。
  • **兼大椎,灸瘧疾:**在瘧疾發作時灸滿一百壯,灸炷如小米大小。
  • **治療鬼魅:**灸一百壯。
  • 十三鬼穴,又稱鬼堂,主治百邪癲狂:《玉龍賦》中記載,它還能治療頭風鼻淵。

答:神庭隔上星五分,督脈足太會陰明,三壯禁針治癲癇,反弓張目不識人。(注:神庭穴,在上星下五分,直鼻上入髮際五分。發高者,髮際是穴;發低者,加二、三分。督脈、足太陽、陽明之會。三壯,禁針。針之令人癲狂,目失明。一曰灸三七壯。主治發狂,登高,妄走,風癇癲疾,角弓反張,目上視,不識人,頭痛,鼻淵,煩滿,驚悸不眠。)

問:素髎穴呢?

白話文:

答:神庭穴在百會穴往下五分的地方,也就是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三條經脈交匯的地方。這三個穴位都是禁針的,針灸它們會導致癲癇發作,甚至失明。所以,治療癲癇時,不要針灸這三個穴位,可以用艾灸代替,每次灸三到七壯。神庭穴主要用來治療發狂、登高恐懼、亂跑、風癇癲疾、角弓反張、目視上方向、不認識人、頭痛、鼻塞、胸悶、心悸失眠等症狀。

問:那素髎穴呢?

答:素髎在鼻端準頭,一分禁灸多涕流,鼻中息肉難消散,喎噼衄血喘不休。(注:素髎穴,在鼻端準頭。一分,禁灸。主治鼻中息肉不消,喘息不利,多涕,喎噼,衄血。一曰治酒醉風,用三稜針出血。)

問:水溝穴呢?

白話文:

回答:素髎穴位於鼻頭準頭的位置,禁灸一分,否則會導致鼻涕增多。如果鼻子裡面有息肉難以消散,還有口歪眼斜、鼻血不止、喘氣不順的情況,都可以通過針灸素髎穴來治療。(注:素髎穴位於鼻頭頂端。禁灸一分。主治鼻息肉不消、喘氣不利、鼻涕增多、口眼歪斜、鼻血不止。另外還能治療酒醉風,用三稜針刺血。)

答:水溝鼻下人中陷,督脈手足陽明會,三分三壯中惡邪,口噤癲癇卒倒累。(注:水溝穴,在鼻下人中陷中,督脈、手足陽明之會。三分,得氣即瀉;三壯至七壯,炷如小麥。主治中風口噤,中惡不省人事,癲癇卒倒,消渴多飲,水氣遍身浮腫,針此穴,水盡即愈。按:《神農經》云:治小兒驚風,三壯,炷如小麥。

白話文:

如果鼻下的人中穴凹陷,表示督脈和手足陽明經脈在此處交會。扎針三分深,出氣後立即拔出,或扎三到七壯,每一壯炷的體積像小麥粒一樣大。此穴位可治療中風導致口不能說話,中毒昏迷,癲癇發作,口渴多飲,全身水腫等疾病。扎這穴位,水腫就會立刻消退。

《神農經》中記載:治療小兒驚風,扎三壯,每一壯炷的體積像小麥粒一樣大。

《玉龍賦》云:兼曲池治痿僕。又云:兼委中治腰脊閃痛。又云:瀉大陵除口臭。《席弘賦》云:人中治癲功最高,十三鬼穴不須饒。《千金》云:此穴為鬼宮,治百邪癲狂,凡人中惡,先掏鼻下是也。鬼擊卒死者,須急灸之。《百症賦》云:兼前頂治面腫虛浮。《靈光賦》:兼間使治邪癲。

問:兌端穴呢?

白話文:

《玉龍賦》

  • 曲池穴可以治療痿弱無力。
  • 委中穴可以治療腰部和脊椎閃痛。
  • 大陵穴可以消除口臭。

《席弘賦》

  • 人中穴治療癲癇的效果最好,即使是13個鬼穴也不必放過。

《千金》

  • 人中穴是鬼宮,可以治療各種鬼邪癲狂,凡是受到鬼邪侵害,都可以先按揉鼻下的人中穴。
  • 如果被鬼擊中而突然死亡,需要立即灸人中穴。

《百症賦》

  • 前頂穴可以治療面部腫脹虛浮。

《靈光賦》

  • 間使穴可以治療邪氣引起的癲癇。

答:兌端穴在上唇端,手陽明脈氣所終,二分三壯治癲癇,齦痛口瘡穢難聞。(注:兌端穴,在上唇端。《甲乙經》曰:手陽明脈氣所終。二分,三壯,炷如大麥。主治癲癇吐沫,齒齦痛,消渴,衄血,口噤,口瘡,臭穢。《百症賦》云:小便赤澀,兌端獨泄太陽經。)

問:齦交穴呢?

白話文:

兌端穴位於上脣邊緣,是手陽明經氣脈的終止點。用兩分灸炷,連續灸三次可治療癲癇、牙齦疼痛、口腔潰瘍和口臭。

(注:兌端穴位於上脣邊緣。《甲乙經》記載:為手陽明經氣脈的終止點。兩分灸炷,約為大麥粒大小。主治癲癇吐口水、牙齦痛、口渴、流鼻血、口緊閉、口腔潰瘍、口臭。《百症賦》記載:小便赤紅帶血,可單獨灸兌端穴,疏通太陽經氣脈。)

答:齦交唇內上齒縫,任督二經相會通,三壯三分治鼻息,頭額項頸痛面紅。(注:齦交穴,在唇內上齒縫中,即齒根肉。任、督二經之會。三分,三壯。主治面赤心煩,鼻息不消,頭額痛,頸項強,目赤,牙疳腫痛,久癬不除。《百症賦》云:善治鼻息。)

白話文:

答案:齦交穴位於口腔內上排牙齒的牙縫處,任督二脈在此處相交貫通。三壯艾灸三分治好鼻息,可治療頭額、頸項疼痛以及面部發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