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志光

《針灸問答》~ 卷下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2)

1. 第三十一章 任脈經穴歌注

問:任脈經共二十四穴,系何名,在何處,主治何病?

答:會陰前後兩陰間,任督衝脈來源探,三壯禁針諸陰病,男女陰痛衝心寒。(注:會陰穴,在大便前,小便後,兩陰之間。任脈別絡,俠督脈、衝脈之會。一云任督沖三脈所起,任由此而行腹,督由此而行背,沖由此而行少陰之分。三壯,禁針。惟卒死者,針一寸補之;溺死者,令人倒馱出水,用針此穴補之,尿屎出則活;余不可針。

白話文:

會陰穴位於大便出口和尿道口之間,是任脈、督脈和衝脈的交會點。在會陰穴施灸三壯,可以禁止針灸治療各種陰證疾病,包括男女陰部疼痛和心寒。

(注意:會陰穴位於肛門前、尿道口後,兩陰之間。任脈與督脈、衝脈相交會。一種說法認為,任督衝三脈來源於此,任脈由此行於腹中,督脈由此行於背部,衝脈由此行於少陰經脈的分支。三壯,禁止針灸。只有突然死亡的人,才能針灸一寸進行補救;溺水身亡的人,需要倒提其雙腿,用針灸會陰穴進行補救,如果尿液和糞便排出則表示有救;其他情況下不可針灸。)

主治陰汗,陰中諸病,前後相引痛,不得大小便,穀道病,久痔相通,男子陰寒衝心,女子陰痛經不通。一傳治婦人產後昏迷,不省人事。)

白話文:

問:曲骨穴呢?

答:曲骨中極下一寸,毛際陷中經脈動,八分七壯水脹痛,淋癃㿉疝小腹痛。(注:曲骨穴,在中極下一寸,毛際陷中。任脈、足厥陰之會。三分,三壯。一云八分,七壯。主治小腸脹痛,水腫,小便淋澀,㿉疝,失精,婦人赤白帶下。《千金》云:治水腫脹。)

穴位:曲骨穴,位於中極穴下方一寸,毛髮交界處的凹陷中。

主治:

* 小腹脹痛

* 水腫

* 小便淋漓不暢

* 疝氣

* 遺精

* 女性白帶或赤帶

注:

* 曲骨穴位於中極穴下方一寸,毛髮交界處的凹陷中。

* 歸屬經脈:任脈和足厥陰經交會。

* 針刺深度:三分(約0.5-0.7公分),施灸三壯。或八分(約1.5-1.9公分),施灸七壯。

* 《千金方》記載,曲骨穴可治療水腫脹痛。

問:中極穴呢?

答:中極臍下四寸位,膀胱募穴足陰會,八分多壯孕禁灸,冷氣衝心陽虛憊。(注:中極穴,在臍下四寸。膀胱募也,足三陰、任脈之會。八分,三壯。一云灸百壯至三百壯,孕婦禁灸。

白話文:

翻譯:中極穴位於臍下四寸,是膀胱經的募穴與足三陰經、任脈的交會,灸法以八分壯為佳。懷孕期間禁灸,以免冷氣衝擊心陽,導致陽虛衰弱。(注:中極穴位於臍下四寸。膀胱經的募穴,足三陰經、任脈交會於此。八分壯,指灸壯的高度為八分。有人主張灸百壯至三百壯,但孕婦禁灸。)

主治陽氣虛憊,冷氣時上衝心,屍厥恍惚,失精無子,臍下結塊,水腫,奔豚,疝瘕,五淋,小便赤澀不利,婦人下元虛冷,血崩,白濁,因產惡露不行,胎衣不下,經閉不通,血積成塊,子門腫痛。)

白話文:

適應症:

  • 陽氣不足、虛弱
  • 身體受寒,寒氣偶爾上衝心臟,導致昏厥、神志不清
  • 精液流失,無法生育
  • 臍下有腫塊
  • 水腫
  • 心臟衰竭
  • 疝氣、腹股溝疝
  • 五淋:尿頻、尿急、尿痛、尿濁、尿不暢
  • 小便發紅、疼痛、排尿困難
  • 女性下腹部虛寒
  • 產後大出血
  • 白帶異常
  • 產後惡露未排出
  • 胎盤未排出
  • 月經不來
  • 血塊堆積
  • 子宮頸腫痛

問:關元穴呢?

答:關元臍下三寸確,藏精蓄血小腸募,八分七壯諸虛損,淋疝奔豚遺精濁。(注:關元穴,在臍下三寸。又名大中極,乃男子藏精、女子蓄血之處,小腸募也,足三陰、陽明、任脈之會。八分,七壯。一云灸百壯至三百壯。

白話文:

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,是儲藏精液和血液的小腸募穴。

對於身體虛弱、遺精、腎虛等症狀,可以用艾灸八分或七壯的方法治療。

(注:關元穴位在肚臍下方,又稱作大中極,是男性藏精、女性儲血的地方,也是足三陰、足陽明、任脈的交會點。八分或七壯是指艾灸的強度,也可以艾灸100壯到300壯。

主治積冷,諸虛百損,臍下絞痛,漸入陰中,冷氣入腹,少腹奔豚,夜夢遺精,白濁,五淋,七疝,溲血,小便赤澀,婦人帶下,瘕聚,經水不通,不孕或妊娠下血,或產後惡露不止,或血冷月經斷絕。一云積冷虛乏皆宜灸。一云治陰症傷寒,及小便多,婦人赤白帶下,可灸二、三百壯,然須頻次灸之,仍下兼三里。故曰:若要安,丹田、三里常不幹。

白話文:

此穴位主治寒積體內、氣血不足導致的各種損傷、臍下絞痛、漸漸進入陰虛階段、寒氣侵入腹部、小腹疼痛脹氣、遺精夢遺、白濁尿、五淋疾(尿頻、尿急、尿痛、尿道灼熱、排尿困難)、七疝(陰囊、小腹、脅肋等部位的疝氣)、血尿、小便發赤發澀、婦女帶下、腫瘤積聚、月經不調、不孕或懷孕出血、或產後惡露不止、或因寒冷導致月經停止。還有一種說法,認為虛寒體弱者皆宜灸此穴。另有說法,此穴位可治療陰證寒症、傷寒、小便過多、婦女赤白帶下,可灸二三百壯,但須分多次灸,同時配合灸下三里穴。所以說:若想健康安穩,丹田、三里穴常常不能閒著。

按:《神農經》治痃癖氣痛,灸二十一壯。《千金》云:久痢不瘥,灸三百壯,分十日灸之;並治冷痢腹痛,及臍下結痛,流入陰中,發作無時,仍灸天井百壯;又治霍亂,氣淋,石淋,痛疝,及臍下三十六種疾,灸五十壯。又云:胞門閉塞絕子,灸三十壯。《玉龍賦》:合湧泉、豐隆、治屍勞。

白話文:

《神農經》記載,治療痃癖氣痛,用艾灸二十一壯。《千金方》說,久痢不癒,分十天灸三百壯;同時治療冷痢腹痛、臍下結痛、腹痛流入陰中、發作無常,仍然灸「天井」(肚臍正中的穴道)一百壯;又治療霍亂、氣淋、石淋、痛疝,以及臍下三十六種疾病,灸五十壯。另記載,胞門閉塞導致不孕,灸三十壯。《玉龍賦》說,合用湧泉穴、豐隆穴,治療屍勞病。

又云:兼帶脈多灸,能治腎敗。《席弘賦》:治小便不禁。又云:兼照海、陰交、曲泉、氣海同瀉,治七疝如神。)

白話文:

此外,多多灸灸帶脈,可以治療腎氣衰敗。《席弘賦》中提及,可治療小便失禁。還有人說,同時放血照海穴、陰交穴、曲泉穴、氣海穴,治療疝氣特別有效。

問:石門穴呢?

答:石門臍下二寸確,六分五壯三焦募,臍腹絞痛堅硬腫,淋泄疝逆婦露惡。(注:石門穴,在臍下二寸,三焦募也。六分,五壯。主治腹痛堅硬,水腫支滿,氣淋,小便不利,腹痛,泄瀉不止,寒熱咳逆上氣,嘔血,卒疝,婦人惡露不止。《千金》云:大腸閉,寒氣結,心下堅滿,灸百壯。又云:少腹絞痛,泄利不止,灸百壯。)

白話文:

石門穴位於肚臍下方兩寸,用艾灸六分,連續五壯,可以治療三焦俞穴(肚臍上方三寸),出現肚臍和腹部絞痛、堅硬腫脹,以及淋病、疝氣、婦科惡露等症狀。(備註:石門穴位於肚臍下方兩寸,是三焦俞穴。六分表示灸艾條的長度,五壯表示施灸的次數。主要治療腹痛、堅硬腫脹、水腫、氣淋、小便不利、腹痛、腹瀉不止、寒熱咳逆上氣、嘔血、疝氣、婦科惡露不止。根據《千金方》記載,大腸閉塞、寒氣凝結、心下堅滿,灸艾條一百壯。此外,少腹絞痛、腹瀉不止,灸艾條一百壯。)

問:氣海穴呢?

答:氣海臍下一寸半,五壯五分主何患,奔豚七疝與癥瘕,陽虛驚恐不得臥。(注:氣海穴,在臍下一寸半,為男子生氣之海。五分,五壯。主治下焦虛冷,上衝心腹,嘔吐不止,陽虛不足,驚恐不臥,奔豚,七疝,癥瘕結塊,狀如覆盂,臍下冷氣,陽脫欲死,陰症傷寒,卵縮,四肢厥冷,小便赤澀,羸瘦,白濁,婦人赤白帶下,月事不調或產後惡漏不止,繞臍絞痛,小兒遺溺等症。悉且多灸。

白話文:

翻譯:

氣海穴位於臍下 1.5 寸處,主要治療以下疾病:

  • 奔豚七疝:下腹部脹痛,小便淋漓不盡。
  • 癥瘕:腹部腫塊,疼痛。
  • 陽虛驚恐不臥:陽氣虛弱,導致驚恐,無法入睡。

(註:氣海穴是男性生氣之處,五分、五壯意為灸之壯數。主治症狀包括:下焦虛冷、嘔吐不止、陽虛不足、驚恐不臥、奔豚、七疝、癥瘕結塊、臍下冷氣、陰症傷寒、卵縮、四肢厥冷、小便赤澀、羸瘦、白濁、婦女赤白帶下、月事不調、產後惡漏不止、繞臍絞痛、小兒遺溺等。此穴宜多用艾灸治療。)

問:陰交穴呢?

答:陰交臍下一寸論,五壯八分主腹疼,濕癢奔豚腰膝痛,妊娠禁灸古法云。(注:陰交穴,在臍下一寸。一曰當膀胱上際,三焦募也,任、沖、少陰之會。八分,五壯,孕婦禁灸。主治衝脈生病,從少腹衝心而痛,不得小便,疝痛,陰汗,濕癢奔豚,腰膝拘攣。按:《神農經》:治臍冷疼,灸三七壯。

白話文:

回答:陰交穴在臍下一寸,針灸該穴五壯或八分深,主治腹痛、濕癢、奔豚、腰膝痠痛。懷孕期間禁止針灸此穴。

(註解:陰交穴位於臍下一寸,一說是膀胱經上邊,是三焦經的募穴,任脈、沖脈、少陰經的交會點。針灸深度為八分,五壯,孕婦不可針灸。主治衝脈疾病,從下腹衝擊心臟而引起疼痛,無法小便,疝氣,陰汗,濕癢奔豚,腰膝痠痛。根據《神農經》記載,針灸此穴可治療臍部冷痛,艾灸三至七壯。)

《千金》云:大小便不通,灸三壯。《玉龍賦》:兼三里、水分,治膨脹。《席弘賦》云:兼照海、曲泉、關元、氣海同瀉,治七疝,小腹痛,如神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中說:大小便不通順,可以用艾灸三壯來治療。

《玉龍賦》中提到:同時艾灸「三里穴」和「水分穴」,可以治療腹脹。

《席弘賦》中記載:同時艾灸「照海穴」、「曲泉穴」、「關元穴」和「氣海穴」,可以治療七疝和腹痛,效果非常好。

問:神闕穴呢?

答:神闕正當臍中間,多灸禁針陰傷寒,腹冷腸泄水腫脹,小兒乳痢脫肛探。(注:神闕穴,正當臍中是穴。三壯,禁針。一曰炒乾淨鹽填臍上,加厚姜一片,灸百壯,或用川椒末代鹽亦妙。主治陰症傷寒,中風不省人事,腹中虛冷,腸膈鳴,泄瀉,水腫膨脹,小兒乳痢不止,腹大風癇,脫肛,婦人血冷等症。《千金》云:納鹽臍中,灸三壯,治淋病;灸二七壯,治霍亂並脹滿。

白話文:

回答:神闕穴位於肚臍正中央。如果肚子冷、拉肚子、水腫、小兒乳痢、脫肛等,可以多灸神闕穴,但禁止針灸。 (注:神闕穴位於肚臍,灸三壯,禁止針灸。一種方法是將乾鹽填入肚臍,再放一塊薑片在上面,灸一百壯;或者用花椒粉代替鹽灸,效果也不錯。主治陰寒症狀的傷寒、中風昏迷、腹部虛寒、腸胃脹氣、腹瀉、水腫脹大、小兒腹瀉不止、腹脹癲癇、脫肛、婦女血冷等症狀。《千金方》中說:肚臍填入鹽,灸三壯,可以治療淋病;灸二十七壯,可以治療霍亂和脹滿。)

問:水分穴呢?

答:水分臍上一寸當,五壯禁針主何殃,臍中繞痛腸鳴泄,腹堅鼓脹水腫探。(注:水分穴,在臍上一寸,當小腸下口。至是而泌別清濁,水液入膀胱,渣滓入大腸,故曰水分。五壯,禁針。主治水病腹堅,黃腫如鼓,沖胸不得息,臍中繞痛,腸鳴泄瀉,小便不通,小兒囟陷。《神農經》云;腹脹水腫,灸三七壯。一云此穴可灸百壯。)

白話文:

水分穴位於肚臍上方一寸,在小腸下口處。在此處進行針灸會影響水液的運化,導致疾病。

症狀:

  • 臍周疼痛
  • 腸鳴泄瀉
  • 小腹脹鼓、水腫

治療:

神農經記載,腹脹水腫可灸水分穴三到七壯。另有一說法認為,此處可灸百壯。

問:下脘穴呢?

答:下脘臍上二寸當,八分五壯腹堅脹,臍上厥氣穀不化,虛腫痃癖痛鳴腸。(注:下脘穴,在臍上二寸,當胃下口,小腸上口。足太陰、任陰之會。八分,五壯。一曰二七壯至百壯,孕婦不可灸。主治臍上厥氣堅痛,腹脹滿,水穀不化,虛腫癖塊,連臍瘦弱,少食翻胃。按:《靈光賦》:兼中脘,治腹堅。《百症賦》:兼陷谷,能治腹內腸鳴。)

白話文:

回答:下脘穴位於臍上兩寸,對應胃的下口、小腸的上口。這裡施灸八分五壯,可以治療腹脹堅硬。臍上氣機不通暢,導致食物不能消化,會引起虛腫、痃癖(肌肉或筋骨萎縮)、腸鳴。

(備註:下脘穴位於臍上兩寸,在胃的下口、小腸的上口。屬於足太陰脾經、任脈的交會穴。八分,五壯。另一種說法是二七壯至一百壯,但孕婦不可施灸。主治臍上氣機不通暢導致的脹痛、腹脹滿脹、水穀(食物)不能消化、虛腫癖塊、連臍瘦弱、飲食少、反胃。據《靈光賦》記載:兼灸中脘穴,可以治療腹堅;《百症賦》記載:兼灸陷谷穴,可以治療腹內腸鳴。)

問:建里穴呢?

答:建里在臍上三寸,五壯五分孕婦禁,霍亂腸鳴嘔不食,腹脹身腫心痛症。(注:建里穴,在臍上三寸,中脘下一寸。五分,五壯。一云宜針不宜灸,孕婦尤忌之。主治腹脹身腫,心痛上氣,腸鳴,嘔吐不食。按:《千金》云:主霍亂,腸鳴,腹脹;八分,二七壯至百壯。《百症賦》:兼內關,掃盡胸中之苦悶。《天星秘訣》云:兼水分,治肚腹腫脹。)

白話文:

答:建裏穴位於肚臍上三寸,中脘穴下一寸。每次針灸五壯,但孕婦禁止針灸。主治霍亂、腸鳴、嘔吐不能進食,腹部脹痛、全身水腫、心痛等症狀。(注:建裏穴,在肚臍上三寸,中脘穴下一寸。五分,指針灸時深度約為五分。有人認為建裏穴宜針灸,不宜灸,孕婦尤其忌針灸。主治腹脹、全身水腫、心痛、上氣、腸鳴、嘔吐、不能進食。按:《千金方》記載:主治霍亂、腸鳴、腹脹;針灸深度八分,針灸壯數二七至百壯。《百症賦》記載:搭配內關穴,可消除胸中鬱悶。《天星祕訣》記載:搭配水分穴,可治療腹部水腫。)

問:中脘穴呢?

答:中脘臍上四寸列,八分七壯胃募穴,腹堅積痢痰飲翻,心下腹滿及膈噎。(注:中脘穴,在上脘下一寸,臍上四寸。胃之募也,手太陽、少陽、足陽明、任脈之會。八分,七壯。一曰百壯。孕婦不可灸。主治心下脹滿,傷寒食不化,翻胃不食,積聚痰飲,面黃,傷寒飲水過多,腹脹氣喘,溫瘧,霍亂,吐瀉,寒熱不已,奔豚脹滿,飲食不進、不化,氣結疼痛、雷鳴,皆宜灸之。

白話文:

答:中脘穴位於臍上四寸,灸八分或七壯,可緩解胃部募穴不適。對於腹脹、痢疾、痰飲翻湧、心下腹滿和膈肌噎呃等症狀有效。(註:中脘穴位於上脘穴下一寸,臍上四寸。它是胃的募穴,手太陽經、少陽經、足陽明經和任脈在此交會。八分,指灸條燃燒的長度;七壯,指施灸的次數。有人說灸壯應為一百次。孕婦不宜灸。主治心下脹滿、傷寒食物不消化、胃氣上逆不思飲食、積聚痰飲、面色發黃、傷寒多飲水引起的腹脹氣喘、溫瘧、霍亂、嘔吐腹瀉、寒熱交替不止、腹中氣結脹滿、飲食不進或不消化、氣結疼痛如雷鳴作響等症狀,都可以通過艾灸此穴來緩解。

按:《千金》云:虛勞吐血,嘔逆不下食,多飽,多睡等症,灸三百壯;又治脹滿水腫,奔豚,伏梁,及中毒不能食飲。按:《玉龍賦》云:兼腕骨療脾虛黃疸,合上脘治九種心疼。《百症賦》:主治積痢。《靈光賦》:兼下脘治腹堅。)

白話文:
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虛弱無力、咳血、噁心嘔吐、飲食不下、飽食、貪睡等症狀,可以灸三百次;還可以用於治療腹脹水腫、奔豚氣、伏梁氣以及中毒無法進食飲水。《玉龍賦》記載:灸腕骨可以治療脾虛黃疸,灸上脘可以治療九種心痛。《百症賦》記載:灸足三里可以治療積痢。《靈光賦》記載:灸下脘可以治療腹堅。

問:上脘穴呢?

答:上脘中脘上一寸,八分五壯心煩病,奔豚氣脹積聚疸,九種心疼反胃症。(注:上脘穴,在巨闕下一寸,臍上五寸。足陽明、手太陰、任脈之會。八分,五壯。《千金》云:灸二七壯至百壯,孕婦不可灸。主治心中煩熱,痛不可忍,腹中雷鳴,飲食不化,霍亂反胃,吐嘔多涎,奔豚,伏梁,氣脹,積聚,黃疸,心風驚悸,嘔血。《玉龍賦》:兼中脘治九種心疼。

白話文:

答:上脘穴位於巨闕穴下一寸,臍上五寸。它屬於足陽明胃經、手太陰肺經和任脈的交會穴。針灸上脘穴,每次灸八分或五壯,可用於治療心煩、心疼、奔豚(腹中脹氣如奔馬)、氣脹、積聚(積食內停)、黃疸,以及九種心疼和反胃。

(注:上脘穴,在巨闕穴下一寸,臍上五寸。足陽明、手太陰、任脈之會。八分,五壯。《千金》雲:灸二七壯至百壯,孕婦不可灸。主治心中煩熱,痛不可忍,腹中雷鳴,飲食不化,霍亂反胃,吐嘔多涎,奔豚,伏梁,氣脹,積聚,黃疸,心風驚悸,嘔血。《玉龍賦》:兼中脘治九種心疼。)

《太乙歌》云:兼豐隆治心疼吐嘔蛔蟲。《百症賦》:兼神門治發狂奔走。)

問:巨闕穴呢?

答:巨闕鳩尾下一寸,六分七壯心募穴,痰飲咳逆狂疸蛔,九種心疼卒屍厥。(注:巨闕穴,在鳩尾下一寸,心之募也。六分,七壯。主治上氣咳逆,胸滿氣短,九種心疼,冷痛,引少腹蛔痛,痰飲咳嗽,霍亂腹脹,恍惚發狂,黃疸煩悶,卒主痛,屍厥,蟲毒,息賁,吐痢不止,牛癇。

白話文:

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一寸,是心臟的募穴。用七根艾柱壯此穴六分,可以治療以下疾病:

  • 氣逆咳嗽
  • 胸悶氣短
  • 九種心疼(不明原因的心悸疼痛)
  • 冷痛,疼痛延伸至小腹和臍窩
  • 蟲痛
  • 痰飲咳嗽
  • 霍亂腹脹
  • 神志恍惚發狂
  • 黃疸煩悶
  • 突然劇烈疼痛
  • 暈厥
  • 蟲毒
  • 呼吸急促
  • 嘔吐腹瀉不止
  • 癲癇

按:《千金》云:治吐逆不下食,灸五十壯;上氣胸滿,牽脊徹痛,灸五十壯;小兒諸癇病,三壯,炷如小麥。《百症賦》云:兼刺膻中,能除膈熱蓄飲。)

白話文:

《千金要方》說:治療吐逆吃不下飯,灸五十壯;胸滿氣往上沖,牽扯脊椎導致疼痛,灸五十壯;小兒的各種癲癇病,灸三壯,艾柱像小麥粒大小。《百症賦》說:同時刺膻中穴,可以消除橫膈膜的熱氣和飲水積聚。

問:鳩尾穴呢?

答:鳩尾蔽骨下五分,膏之原穴禁灸針,心悸神耗癲狂取,但非高手不能行。(注:鳩尾穴,在臆前蔽骨下五分。人無蔽骨者,從歧骨際下行一寸。鳩尾乃膏之原也。禁針灸。一云三分,三壯,但非高手不可輕用。主治心驚悸,神氣耗散,癲癇狂病。《席弘賦》云:鳩尾能治五般癇,若下湧泉人不死。)

白話文:

回答:鳩尾穴位於胸前,在肋骨下方五分處。它是膏脂的源頭,禁止灸針,會引起心悸、精神耗損和癲狂。但只有經驗豐富的醫師才能進行此操作。(注:鳩尾穴,位於胸口前方,肋骨下方五分。如果沒有肋骨,從鎖骨下緣往下行一寸。鳩尾是膏脂的來源。禁止針灸。另一種說法是,鳩尾穴位於肋骨下方三分,艾灸三壯,但只有經驗豐富的醫師才能輕易使用。主治心悸、精神耗損、癲癇和狂病。《席弘賦》說:鳩尾穴能治療五種癲癇,如果再加上湧泉穴,可以免於死亡。)

問:中庭穴呢?

答:中庭膻中下寸六,三分五壯仰取候,主治胸脅支滿脹,食入還出吐逆促。(注:中庭穴,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取。三分,五壯。主治胸脅支滿,噎塞吐逆,食入還出,小兒吐乳等症。)

白話文:

翻譯:中庭穴,位於膻中穴下一寸六分,陷中取穴,仰臥取穴。施灸三分,五壯。主治胸脅脹滿,噎塞嘔吐,食物吐出,小兒吐奶等症狀。

問:膻中穴呢?

答:膻中玉堂下寸六,七壯禁針治喘嗽,膈食反胃喉中鳴,涎沫濃血乳不足。(注:膻中穴,在玉堂下一寸六分,橫平兩乳之間陷中,仰臥取之。禁針,七壯。《甲乙經》云:針三分,主治一切上氣短氣,痰喘哮嗽,咳逆,噎氣,膈食,反胃,喉鳴,肺癰,吐涎沫、膿血,婦人乳汁少;此氣之會也,凡上氣不下,及氣膈、氣噎、氣痛之類,均宜灸之。按:《玉龍賦》兼天突治喘嗽。

白話文:

膻中穴位於玉堂穴下一寸六分處,橫平兩乳之間的凹陷處,仰臥時取穴。禁針,可用艾灸七壯來治療喘嗽、膈食反胃、喉中鳴叫、涎沫濃稠、吐血或乳汁不足等症狀。(注:膻中穴位於胸骨正中線上,玉堂穴下一寸六分處,橫平兩乳連線的中央,仰臥時取穴。七壯:艾灸的方法,用艾炷灸穴七壯。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:針刺膻中穴三分深,可治療各種上氣短氣、痰喘哮嗽、咳逆、噎氣、膈食、反胃、喉鳴、肺癰、吐涎沫、膿血、婦人乳汁少等疾病;此處是氣的匯聚處,凡是上氣不下、氣膈、氣噎、氣痛等類型的疾病,均宜艾灸膻中穴。此外,根據《玉龍賦》的記載,還可以配合天突穴治療喘嗽。)

《百症賦》:兼巨闕治膈痛蓄飲,一傳治傷寒風痰壅盛。)

問:玉堂穴呢?

答:玉堂紫宮下寸六,三分五壯何病屬,胸膺氣逆及心煩,喉痹痰壅與氣促。(注:玉堂穴,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而取之。三分,五壯。主治胸膺滿痛,心煩嘔逆,上氣喘急,喉痹咽壅,水漿不入,嘔吐寒痰。按:《百症賦》:兼幽門,能治心煩嘔吐。)

白話文:

玉堂穴位於紫宮穴下一寸六分,扎針三分,灸五壯治療的疾病包括:胸悶氣逆、心煩、喉嚨腫痛、痰多氣促。(注:玉堂穴在紫宮穴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頭取穴。扎針三分深,灸五壯。主治胸部滿痛,心煩嘔吐,氣喘急促,喉嚨腫痛堵塞,不能進食,嘔吐寒痰。根據《百症賦》記載:也治療幽門疼痛,能緩解心煩嘔吐。)

問:紫宮穴呢?

答:紫宮華蓋下寸六,五壯三分仰取同,喉痹咽壅水不入,咳逆吐血支滿胸。(注:紫宮穴,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而取之。三分,五壯。主治胸脅支滿,膺痛,喉痹,咽壅水漿不入,咳逆上氣,吐血煩心。)

白話文:

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 1.6 寸的凹陷處,仰臥取穴。用三壯五壯艾灸。主治胸中壅塞脹滿,心窩疼痛,喉嚨腫痛,咽喉阻塞無法進食,咳嗽胸悶上氣,吐血心煩。

問:華蓋穴呢?

答:華蓋璇璣下寸六,三分五壯治脅肋,喉痹胸滿水不下,有口難言氣喘咳。(注:華蓋穴,在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而取之。三分,五壯。主治咳逆喘急,上氣哮嗽,喉痹,胸脅滿痛,水飲不下。按:《神農經》:治氣喘咳嗽,胸滿喘逆,不能言語,可灸七壯。《百症賦》云:兼氣戶治脅肋痛。)

白話文:

翻譯:華蓋穴位於璇璣穴正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,向上取穴。三分,灸五壯。主治咳嗽、氣喘、上氣哮嗽、喉嚨腫痛、胸肋滿痛、水飲不上。

注:

  • 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方一寸六分,取穴時頭後仰。
  • 灸三分,共灸五壯。
  • 主治氣喘、咳嗽、胸滿氣喘、不能言語,可灸七壯。
  • 《百症賦》記載:兼灸氣戶穴,可治療脅肋痛。

問:璇璣穴呢?

答:璇璣天突下寸六,三分五壯疾可痊,膈痛項強神藏並,胃中有積三里兼。(注:璇璣穴,在天突穴下一寸六分陷中,仰而取之。三分,五壯。主治胸脅滿,咳逆上氣,喘不能言,喉痹咽腫,水飲不下。按:《玉龍賦》:兼氣海,治喘促。《席弘賦》云:治胃中有積,兼三里功多。《百症賦》云:兼神藏,治膈滿項強。)

白話文:

翻譯: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一寸六分,三分針,五次艾灸,可以治癒疾病。膈肌疼痛、頸椎強直、神藏穴疼痛伴隨,還有胃中有積滯的情況,則需要配合三里穴一起治療。(註解:璇璣穴,在天突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,仰臥取穴。三分,就是針刺三分的深度。五壯,就是艾灸五次。主治胸悶、脅痛、咳嗽、逆氣、上氣、喘息不能言語、喉嚨腫痛、水腫無法嚥下。根據《玉龍賦》:配合氣海穴,可以治療氣喘。根據《席弘賦》:治療胃中有積滯,配合三里穴效果很好。根據《百症賦》:配合神藏穴,治療膈肌疼痛、頸椎強直。)

問:天突穴呢?

答:天突結喉下三寸,五壯五分咳嗽症,喉痹噎氣及肺癰,吐咯膿血暴喑痛。(注:天突穴,在結喉下三寸宛宛中,陰維、任脈之會。五壯,五分。《甲乙經》云:低頭取之,刺入一寸。主治上氣哮喘,咳嗽,喉痹,噎氣,肺癰,吐咯膿血,咽腫,暴喑,身寒熱,咽乾,舌下急,不得下食。按:《神農經》:治氣喘,咳嗽。

白話文:

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三寸的位置,有五壯五分的功效,主治咳嗽、喉痹、噎氣、肺癰、吐膿血和失音疼痛。(注: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三寸的凹陷處,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。五壯,五分,《甲乙經》說:低頭取穴,刺入一寸。主治氣喘、咳嗽、喉痹、噎氣、肺癰、吐膿血、咽喉腫痛、突然失音、身體寒熱、咽喉乾燥、舌頭下面急迫,無法進食。按:《神農經》記載:主治氣喘、咳嗽。)

《玉龍賦》:兼膻中,治咳嗽。《靈光賦》:治喘痰。《百症賦》:兼肺俞,治咳嗽連聲。《千金》云:治上氣,氣悶,咽寒,聲壞,灸五壯。)

白話文:

《玉龍賦》:還兼治療膻中穴,可以治療咳嗽。

《靈光賦》:治療喘息和痰多。

《百症賦》:還兼治療肺俞穴,可以治療連續咳嗽。

《千金要方》說:治療上氣,氣悶,喉嚨發寒,聲音沙啞,可以在膻中穴灸五壯。

問:廉泉穴呢?

答:廉泉結喉上中央,舌本之下兩脈詳,三壯三分喘喘逆,舌縱舌腫舌縮瘡。(注:廉泉穴,在頜下結喉上中央,舌本下,仰而取之,陰維、任脈之會。按:《刺瘧論》所載曰:舌下兩脈者,廉泉也。《氣府論》曰:足少陰舌下各一。《衛氣篇》曰:足少陰之標,在背俞與舌下兩脈。

白話文:

白話文:

廉泉穴位於喉結上方正中央,舌根下方有兩條脈絡。如果廉泉穴灸三壯,可以緩解三分之一的喘息和逆氣。舌頭伸長、腫脹或收縮,以及舌部瘡瘍,都可以用廉泉穴治療。(注:廉泉穴位於下頜結喉上方正中央,舌根下方,仰頭取穴,是陰維脈和任脈的會合穴。根據《刺瘧論》的記載,舌下兩條脈絡指的是廉泉穴。《氣府論》中說:足少陰脈在舌下各有一條脈絡。《衛氣篇》中說:足少陰脈的標絡位於背俞穴和舌下兩條脈絡。)

然則廉泉非一穴,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,而且為足少陰之俞也。禺按:即通舌下海泉穴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咳嗽喘息,上氣吐沫,舌縱,舌下腫,難言,舌根急縮,不食,涎出,口瘡。按:《百症賦》:兼中衝,堪攻舌下腫痛。)

白話文:

廉泉穴不只一個穴位,應該是舌根下方左右兩邊的泉脈,而且也是足少陰經的俞穴。

按語:就是通往舌下方海泉穴的通道。

針灸三壯,針刺深度三分。

主治咳嗽、氣喘、胸悶氣逆、吐痰、舌頭伸長、舌下腫痛、說話困難、舌根緊縮、食慾不振、流涎、口腔潰瘍。

按:《百症賦》雲:廉泉穴兼取中衝穴,可以治療舌下腫痛。

問:承漿穴呢?

答:承漿唇稜下陷中,二分三壯治偏風,口眼喎斜暴喑症,消渴嗜水齒疳疼。(注:承漿穴,在頤前下唇稜陷中,足陽明、任脈之會。二分,三壯。主治偏風,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口噤不開,暴喑不能言。針三分,徐徐引氣而出,及治任之為病,其舌內結,男子七疝,女子瘕聚。

白話文:

承漿穴在下巴前下脣溝的凹陷處。扎三分深度的針,灸三壯,可治療偏癱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口不能開、突然失聲等症狀,也能止渴、止牙痛。

注釋:

  • 承漿穴:位於下顎前緣,下脣正中溝的凹陷處,是足陽明胃經和任脈交會的穴位。
  • 二分,三壯: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
  • 偏風:偏癱。
  • 喎斜:口眼歪斜。
  • 暴喑:突然失聲。
  • 消渴:慢性口渴,多飲水,為糖尿病的症狀之一。
  • 齒疳:牙齒腐爛、疼痛。

一云:療偏風口喎,面腫,消渴飲水,口齒疳蝕生瘡,灸之。日可七壯,至七七壯為止,使血脈宣通,其風立愈,或炷不必大,但令當脈即可。按:《千金》云:小兒唇緊,灸三壯。又云:凡噦令人惋恨,灸七壯即止。又十三鬼穴,此名鬼市,治百邪癲狂。按:《百症賦》云:瀉牙疼而即移。

白話文:

有一種說法:用灸法治療中風口歪、面部腫脹、消渴多飲、口腔潰爛生瘡,效果顯著。每天可灸7壯,共灸77壯,讓血脈通暢。這樣風疾便會立即痊癒。或者艾炷不必做太大,只要對準脈絡即可。

按:《千金方》記載:小兒嘴脣緊,灸3壯。又說:凡是嘔吐呃逆令人懊惱,灸7壯即止。此外,還有13個鬼穴,也叫「鬼市」,可以治療各種邪氣引起的癲狂。

按:《百症賦》記載:拔火罐可以止牙痛。

《通玄賦》云:治頭項強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