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志光

《針灸問答》~ 卷上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6)

1. 第十章 脾經解說

問:脾經解說呢?

答:脾居中脘,圍曲向胃。西醫云:傍胃又有甜肉,生出甜汁,從連綱入小腸上口,以化胃中之物,脾內有血管,下通於肝。

按:脾居油膜之上,與各臟相通,其血氣往來之道路,全在油膜中也。中國醫書無甜肉之說,然甘味屬脾,乃一定之理。西醫另言甜肉,不知甜肉即脾也。西醫又云:脾中之血,壅熱氣以蒸化水穀。蓋血即心火所生,壅熱氣以化谷者,火生土之義也。至於脾土製水之說,西醫不知,言水入口,散出於胃,走連綱中,不知連綱上之膏,即脾之膏滑也。王清任言脾中有管,名玲瓏管,水從胃透入此管,遂下走雞冠油中。

又按:脾與胃相連處,有膜一條,其中有管,自然無疑,脾質凝血而成。西醫云:脾中有血管,回血聚於脾中者極多。豈知血是心火所生,火生土故統血,多食入則脾擁動熱氣以化之。西醫又言有甜肉汁化谷。按:甜肉汁即胰子也,生於油上,凡膏油皆脾所生之物。膏能化水,胰子能化油,脾稱濕土,正指胰子與膏也。

有此滑潤,故腸中通利而化物。宋元后圖脾居於右,西醫圖脾居於左,然《淮南子》已有脾左肝右之說。但脾之應脈,實在右手,蓋其功用歸於右也。

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體為肉,在色為黃,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,在變動為噦,在竅為口,在味為甘,在志為思,在液為涎,其榮為唇,其臭香,其數五,其谷稷,其畜牛,其蟲倮。(按:倮,蚯蚓之類,秉土之精。)其果棗,其菜葵。按:冬葵子,秉土性所生。

白話文:

[第十章 脾經解釋]

問:脾經要怎麼解釋呢?

答:脾臟位於中脘部位,環繞並面向著胃部。西方醫學認為:在胃旁邊還有一塊被稱為「甜肉」的組織,能分泌甜汁,這些甜汁會通過組織網絡進入到小腸的上端,進而幫助分解胃中的食物,脾臟內部含有血管,並且向下與肝臟相連。

解析:脾臟位在油膜上方,與其他內臟互相聯繫,它們之間血液和氣體交換的通道,全都在油膜之中。在中國醫學中沒有「甜肉」的說法,然而甘甜的味道確實與脾臟相關,這是個不爭的事實。西方醫學中提及的「甜肉」,實際上就是脾臟。另外,西方醫學指出:脾臟中的血液能累積熱氣,用以蒸煮消化食物。這其實是因為血液是由心臟產生的熱力所生成,藉由累積熱氣來轉化食物,正是火生土的道理。至於脾臟制衡水分的理論,西方醫學尚未提及,他們認為水分進入口腔後,會散佈至胃部,再流經組織網絡,卻忽略了網絡上的油脂,正是脾臟所分泌的滑潤油脂。王清任曾提到脾臟中有一種管道,叫做玲瓏管,水分會從胃部透過此管道,然後向下流動到雞冠油中。

進一步解析:脾臟與胃部相連接的地方,有一條薄膜,其中包含有管道,這一點毫無疑問。脾臟的組織是凝結血液而成。西方醫學指出:脾臟中有血管,大量的血液會迴流聚集在脾臟中。然而,他們不知道血液是由心臟的熱力所產生,心臟的熱力生成土,所以脾臟能控制血液,當大量食物進入時,脾臟就會產生熱氣來幫助消化。西方醫學也提到有甜肉汁可以幫助消化食物。解析:甜肉汁實際上就是胰腺,生長在油膜上,所有油脂都是脾臟生成的產物。油脂能分解水分,胰腺則能分解油脂,脾臟被稱為濕土,正是在描述胰腺和油脂。

由於這些滑潤的油脂存在,使得腸道順暢,有助於食物的消化。宋、元之後的醫學圖譜中,脾臟的位置被標示在右側,而西方醫學的圖譜則顯示脾臟位於左側。然而,《淮南子》一書中已有「脾左肝右」的說法。但是,從脈搏的反應來看,脾臟的脈象實際上是在右手,這表示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右側。

在自然界的表現為濕度,在地理上對應的是土地,在人體中代表肌肉,在顏色上呈現黃色,在音樂中對應的是宮音,在聲音上是歌聲,在身體的變化中是打嗝,在感官上對應嘴巴,在味道上是甜味,在情感上是思考,在液體中是口水,它的美好展現在嘴脣上,它的氣味是香氣,它的數字是五,它的穀物是小米,它的家禽是牛,它的昆蟲是裸蟲。(解析:裸蟲,像是蚯蚓這一類的生物,具有土地的精華。)它的水果是棗,它的蔬菜是葵菜。解析:冬季的葵菜籽,具有土地本質的特性。

2. 第十一章 手少陰心經穴歌注

問:心經左右共十八穴,系何名,在何處,主治何病?

答:少陰心起極泉中,腋下三寸脈入胸,七壯三分主何病,臂肘厥逆心氣疼。(注:極泉穴,在臂內腋下三寸,筋間動脈入胸。七壯,三分。主治臂肘厥寒,四肢不收,心痛,乾嘔,煩渴,目黃,脅痛,悲愁不樂等症。)

問:青靈穴呢?

答:青靈肘上三寸起,禁針五壯舉臂取,主治頭痛與目黃,肩臂振寒不能舉。(注:青靈穴,在肘上三寸,舉臂取之。五壯,禁針。主治目黃,頭痛,振寒,肩臂不舉等症。)

問:少海穴呢?

答:少海肘內節後求,肘端五分屈向頭,心合水穴三分壯,主治頭目肘腋瘳。(注:少海穴,在肘內廉節後大骨後,去肘端五分,屈肘向頭取之,心合水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寒熱齒齲,目眩發狂,嘔吐涎沫,項不得回顧,肘攣腋脅下痛,四肢不舉,齒寒腦風,氣逆噫噦,瘰癧,心痛,手顫,健忘等症。)

問:靈道穴呢?

答:靈道掌後寸五分,心經金穴三灸針,主治乾嘔悲恐症,瘛瘲肘攣與暴喑。(注:靈道穴,在掌後下廉一寸半,心經金穴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心痛乾嘔,悲恐相牽,瘛瘲肘攣,暴喑不能言等症。)

問:通里穴呢?

答:通里腕後一寸間,心脈之絡針灸三,主治眩痛和懊惱,熱病不樂此穴詳。(注:通里穴,在腕後下廉一寸陷中,心脈之絡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目眩頭痛,熱病先不樂,數日懊惱等症。)

問:陰郄穴呢?

答:陰郄掌後去五分,三分三壯主治明,衄吐灑淅兼厥逆,心煩霍亂胸滿疼。(注:陰郄穴,在掌後動脈中,去掌五分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鼻衄,吐血,灑淅畏寒,厥逆,心痛,霍亂,胸中滿等症。)

問:神門穴呢?

答:神門掌後銳骨尋,轉手骨開得穴真,七壯三分心輸土,主治驚悸與呻吟。(注:神門穴,在掌後銳骨端陷中,轉手骨開,心輸土穴。七壯,三分。主治瘧疾,心煩欲得冷飲,惡寒則欲處溫中,咽乾不嗜食,心痛數噫,恐悸少氣,手臂寒,面赤,喜笑,掌中熱,而數欠,頻呻吟,面熱無汗,頭風暴喑,目痛,心悸,肘臂疼痛,苦嘔,喉痹,少氣遺溺,婦人血症。)

問:少府穴呢?

答:少府小指本節後,直節勞宮骨縫中,二分七壯心滎火,主治煩滿肘腋疼。(注:少府穴,在小指本節後,骨縫陷中,直接勞宮,心滎火穴也。七壯,二分。主治煩滿少氣,悲恐畏人,掌中熱,臂痛,肘腋攣急,胸中痛,手不伸,痎瘧久不愈,振寒陰痛,偏墮小便不利等症。)

問:少衝穴呢?

答:少衝小指內則取,去爪甲角韭葉擬,心井木穴一壯分,主治熱病煩滿疾。(注:少衝穴,在手小指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,心井木穴。一壯,一分。主治熱病煩滿,嗌乾,目黃,臑臂內痛,胸痛,痰氣悲驚,寒熱,肘痛不伸等症。)

白話文:

第十一章 手少陰心經穴位置及效用詳解

詢問:手少陰心經,左右共有十八個穴位,它們分別叫什麼名字?位於何處?能治療哪些疾病?

回答:心經起始於極泉穴,位於腋下三寸處,其脈絡進入胸部。此穴可用針灸七壯,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手臂、肘部寒冷,四肢乏力,心痛,乾嘔,口渴,目黃,脅痛,悲傷鬱悶等病症。

詢問:青靈穴在哪裡?

回答:青靈穴在肘部上方三寸處,舉臂可找到,但禁止針刺,只能灸五壯。主要治療頭痛,目黃,肩臂寒冷,無法抬舉等症狀。

詢問:少海穴在哪?

回答:少海穴在肘部內側關節後方,從肘端往後五分,彎曲手臂朝向頭部可找到。這是心臟的水穴,針灸三壯,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寒熱交替,牙痛,目眩,發狂,嘔吐,頸項僵硬,肘部抽搐,腋下疼痛,四肢無力,牙齒怕冷,頭風,氣逆,嘔氣,淋巴結腫大,心痛,手顫,記憶力減退等病症。

詢問:靈道穴在哪?

回答:靈道穴在手掌後方一寸半處,是心經的金穴,可用針灸三壯,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心痛,乾嘔,恐懼,抽搐,肘部抽搐,突然失聲等症狀。

詢問:通裏穴在哪?

回答:通裏穴在手腕後方一寸間,是心脈的絡穴,可用針灸三壯,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頭痛,眩暈,心情煩躁,熱病導致的不快樂,持續的煩惱等症狀。

詢問:陰郄穴在哪?

回答:陰郄穴在手掌後方五分處,可用針灸三壯,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鼻出血,吐血,畏寒,厥逆,心煩,霍亂,胸口悶痛等病症。

詢問:神門穴在哪?

回答:神門穴在手掌後方尖骨端的凹陷中,轉動手部使骨頭張開可找到,這是心臟的輸土穴,可用針灸七壯,深度三分。主要治療瘧疾,心煩想喝冷水,怕冷,咽喉乾燥,食慾不振,心痛,打嗝,恐懼,氣短,手臂冰冷,面色紅潤,喜笑,手掌發熱,頻繁打哈欠,面部發熱無汗,頭風,突然失聲,眼睛痛,心悸,肘臂疼痛,噁心,喉嚨痛,氣短,尿失禁,婦女的血癥等病症。

詢問:少府穴在哪?

回答:少府穴在小指根節後,骨縫陷中,直接連接勞宮,這是心臟的滎火穴,可用針灸七壯,深度二分。主要治療煩躁,氣短,恐懼,手掌發熱,臂痛,肘部和腋下緊繃,胸痛,手無法伸展,長期瘧疾未愈,寒戰,陰部疼痛,偏側墮胎,小便不暢等病症。

詢問:少衝穴在哪?

回答:少衝穴在小指內側,距離指甲邊緣如韭葉寬度,這是心臟的井木穴,可用針灸一壯,深度一分。主要治療熱病,煩躁,咽喉乾燥,目黃,上臂內側疼痛,胸痛,痰多,恐懼,寒熱交加,肘部疼痛無法伸展等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