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志光

《針灸問答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第三十二章 衝脈經穴

問:衝脈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橫骨穴,止於幽門穴。

問:幽門穴呢?

答:在巨闕旁寸半。

問:通谷穴呢?

答:在幽門下一寸。

問:陰都穴呢?

答:在通谷下一寸。

問:石關穴呢?

答:陰都下一寸。

問:商曲穴呢?

答:在石關下一寸。

問:肓俞穴呢?

答:在商曲下二寸。

問:中注穴呢?

答:在肓俞下一寸。

問:四滿穴呢?

答:在中注下一寸。

問:氣穴穴呢?

答:在四滿下一寸。

問:大赫穴呢?

答:在氣穴下一寸。

問:橫骨穴呢?

答:在大赫下一寸。

以上二十二穴,均見足少陰腎經穴,所謂適當腹部之沖是也。分壯、主治見前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衝脈上的穴位,從哪裡開始,到哪裡結束?

回答:衝脈的穴位起始於「橫骨穴」,終止於「幽門穴」。

又問:幽門穴在哪裡?

回答:幽門穴位於「巨闕穴」旁邊的一寸半位置。

再問:通谷穴在哪?

回答: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方一寸的位置。

又問:陰都穴在哪?

回答: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方一寸的位置。

再問:石關穴在哪?

回答: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方一寸的位置。

再問:商曲穴在哪?

回答: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方一寸的位置。

又問:肓俞穴在哪?

回答:肓俞穴位於商曲穴下方兩寸的位置。

再問:中注穴在哪?

回答:中注穴位於肓俞穴下方一寸的位置。

再問:四滿穴在哪?

回答:四滿穴位於中注穴下方一寸的位置。

又問:氣穴在哪?

回答:氣穴位於四滿穴下方一寸的位置。

再問:大赫穴在哪?

回答:大赫穴位於氣穴下方一寸的位置。

最後問:橫骨穴在哪?

回答:橫骨穴位於大赫穴下方一寸的位置。

以上共二十二個穴位,這些穴位都可以在足少陰腎經上找到,也就是腹部的衝脈。關於各穴的具體功效和主要治療作用,請參考前面的說明。

2. 第三十三章 帶脈經穴

問:帶脈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季肋下,止於維道穴。

問:季肋穴呢?

答:即帶脈穴,在季肋下一寸八分。

問:五樞穴呢?

答:在帶脈下三寸。

問:維道穴呢?

答:在章門下五寸三分。

以上六穴,均見足少陽膽經,所謂橫腰間,如束帶是也。分壯、主治見前。

白話文:

問:帶脈這條經絡上的穴位,從哪裡開始,到哪裡結束?

答:起點在季肋下方,終點在維道穴。

問:季肋穴在哪裡?

答:就是帶脈穴,位於季肋下約一寸八分的地方。

問:五樞穴又在哪?

答:在帶脈穴下方三寸的位置。

問:那維道穴呢?

答:在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的位置。

以上提到的六個穴位,都可以在足少陽膽經上找到,它們分佈在腰部,就像腰帶一樣繞著腰部。關於這些穴位的強壯功效和主要治療作用,請參考前面的說明。

3. 第三十四章 陽蹺經穴

問:陽蹺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申脈穴,止於承泣穴。

問:申脈穴呢?

答:在足外踝下五分。

問:僕參穴呢?

答:在足跟骨下陷中。

問:附陽穴呢?

答:在外踝上三寸。

問:居髎穴呢?

答:在章門下八寸三分。

問:肩髃穴呢?

答:在肩端兩骨陷中。

問:巨骨穴呢?

答:在肩端叉骨罅中。

問:臑俞穴呢?

答:肩胛骨下廉陷中。

問:地倉穴呢?

答:在口吻旁四分。

問:巨髎穴呢?

答:在鼻孔兩旁八分。

問:承泣穴呢?

答:在目下七分。

以上二十穴,雜見於膀胱、膽、大腸,小腸與胃經,所謂陽蹺起足跟,循外踝而至頭是也。分壯、主治亦見前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陽蹺經的穴位,從哪裡開始,到哪裡結束?

回答是:從申脈穴開始,到承泣穴結束。

再問:那申脈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腳外側腳踝下方五分處。

再問:僕參穴呢?

回答:在腳跟骨下方的凹陷處。

再問:附陽穴在哪?

回答:在外側腳踝上方三寸的地方。

再問:居髎穴呢?

回答:在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的位置。

再問:肩髃穴在哪?

回答:在肩膀末端,兩塊骨頭間的凹陷中。

再問:巨骨穴在哪?

回答:在肩膀末端,叉骨間隙中。

再問:臑俞穴呢?

回答:在肩胛骨下緣的凹陷中。

再問:地倉穴在哪?

回答:在嘴角旁邊四分的地方。

再問:巨髎穴呢?

回答:在鼻孔兩側八分的地方。

再問:承泣穴在哪?

回答:在眼睛下方七分的位置。

以上的二十個穴位,分散在膀胱、膽、大腸、小腸和胃經絡中,這就是所謂的陽蹺經從腳跟開始,沿著外踝向上至頭部。對於各穴的使用次數和主要治療效果,請參考前面的說明。

4. 第三十五章 陰蹺經穴

問:陰蹺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照海穴,止於交信穴。

問:照海穴呢?

答:在內踝下四分。

問:交信穴呢?

答:在內踝上二寸,復溜前,筋骨陷中。

以上四穴,並分壯、主治,皆見腎經。

白話文:

問:陰蹣經脈上的穴位,從哪裡開始,到哪裡結束?

答:從照海穴開始,到交信穴結束。

問:照海穴在哪裡?

答:位於內踝下方四分處。

問:那交信穴呢?

答:在內踝上方兩寸的地方,就在復溜穴前方,位於肌肉和骨骼間的凹陷處。

以上提到的四個穴位,包括它們的針灸壯數和主治疾病,都可以在腎經相關的資料中找到。

5. 第三十六章 陽維經穴

問:陽維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金門穴,止於啞門穴。

問:金門穴呢?

答:在足外踝下,邱墟後。

問:陽交穴呢?

答:在足外踝斜上七寸。

問:臑俞穴呢?

答:在肩後胛骨下廉陷中。

問:臑會穴呢?

答:在肩前三寸。

問:天髎穴呢?

答:在缺盆上,毖骨際。

問:肩井穴呢?

答:在缺盆上寸半。

問:陽白穴呢?

答:在眉上一寸。

問:本神穴呢?

答:在曲差旁一寸半。

問:臨泣穴呢?

答:在目上入髮際五分。

問:目窗穴呢?

答:在臨泣後寸半。

問:正營穴呢?

答:在目窗後寸半。

問:承靈穴呢?

答:在正營後一寸半。

問:腦空穴呢?

答:在承靈後寸半。

問:風池穴呢?

答:在腦空下發際間。

問:日月穴呢?

答:在期門下半寸。

問:風府穴呢?

答:在入後髮際一寸。

問:啞門穴呢?

答:在入後髮際五分。

以上三十二穴,雜見於膀胱、小腸、三焦與膽經、督脈,所謂陽維由金門行於衛是也。分壯、主治皆見前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陽維經的穴位從哪裡開始,到哪裡結束?

回答:從金門穴開始,到啞門穴結束。

再問:金門穴在哪裡?

回答:位於腳外側踝骨下方,邱墟穴後方。

再問:陽交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腳外側踝骨斜上方七寸處。

再問:臑俞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肩後,肩胛骨下方凹陷中。

再問:臑會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肩膀前方三寸處。

再問:天髎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鎖骨上,靠近鎖骨邊緣。

再問:肩井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鎖骨上方約一寸半的位置。

再問:陽白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眉毛上方一寸處。

再問:本神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曲差穴旁一寸半的位置。

再問:臨泣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眼睛上方,進入頭髮邊緣五分處。

再問:目窗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臨泣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。

再問:正營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目窗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。

再問:承靈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正營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。

再問:腦空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承靈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。

再問:風池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腦空穴下方,頭髮邊緣之間。

再問:日月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期門穴下方半寸的位置。

再問:風府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後腦髮際線內一寸的位置。

再問:啞門穴在哪裡?

回答:在後腦髮際線內五分的位置。

以上的三十二個穴位,散見於膀胱、小腸、三焦和膽經、督脈等位置,這就是所謂的陽維經由金門穴開始行走的路徑。每個穴位的強壯作用和主要治療效果,都可以參考前面的描述。

6. 第三十七章 陰維經穴

問:陰維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築賓穴,止於廉泉穴。

問:築賓穴呢?

答:在內踝上六寸,腨分處。

問:腹哀穴呢?

答:在日月下寸半。

問:大橫穴呢?

答:在腹哀下三寸半。

問:府舍穴呢?

答:在腹結下二寸。

問:期門穴呢?

答:在不容旁寸半,直乳下二肋間。

問:天突穴呢?

答:在結喉下三寸。

問:廉泉穴呢?

答:在結喉上中央。

以上十二穴,雜見於脾經、腎經、肝經與任脈,所謂陰維由築賓上行榮是也。分壯、主治皆見前。

白話文:

問:陰維經的穴位,從哪裡開始,到哪裡結束?

答:陰維經的穴位起始於築賓穴,終止於廉泉穴。

問:築賓穴在哪裡?

答:築賓穴位於內踝骨上方六寸,也就是小腿肚的位置。

問:腹哀穴在哪裡?

答: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半的地方。

問:大橫穴在哪裡?

答: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方三寸半的位置。

問:府舍穴在哪裡?

答:府舍穴位於腹結穴下方二寸的位置。

問:期門穴在哪裡?

答:期門穴位於不容穴旁邊一寸半,正好在乳頭下方第二根肋骨之間。

問:天突穴在哪裡?

答: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三寸的位置。

問:廉泉穴在哪裡?

答:廉泉穴位於喉結上方正中央的位置。

以上十二個穴位,分別散落在脾臟經絡、腎臟經絡、肝臟經絡和任脈之中,這就是所謂的陰維經由築賓穴向上運行的情況。關於這些穴位的詳細針灸壯法和主要治療效果,請參閱前面的介紹。

7. 第三十八章 奇經八脈解說

問:奇經八脈解說呢?

答:十二正經外,又有八脈,名為奇經,茲不具論,而單論沖、任、督、帶四脈。蓋陽維、陽蹺兩脈,行身之背,附於太陽經,以太陽統治之矣。陰維、陰蹺二脈,行身之前,附於太陰經,以太陰統治之矣。惟此四脈,主治有別,不能賅於十二經中,故另詳之。西醫畫脈管,枝分派別,可謂詳矣。

然論絡不歸於經,論經不歸臟腑,譬之有千軍,而無一將,則亦無所統屬矣。至於奇經八脈,中醫且久不識,何怪西醫不知耶。

衝脈起於少腹之內胞中,挾臍左右上行,並足陽明之脈,至胸中而散,上挾咽喉。而至胞中,名為氣海,乃呼吸之根也。人之呼氣,由氣海上胸膈,入肺管,而出於喉,其路徑全屬衝脈而上,故《內經》云:沖為氣街,蓋指此也。凡是氣逆,均責於沖,故仲景有降沖逆之法。

胞中又名血海,胃中飲食之汁,奉心化血,下入胞中,即由衝脈導之使下。故《內經》云: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也。總之,胞中為先天腎氣,後天脾血交會之所。衝脈起於胞中,導先天腎氣而上行,以交於胃。導後天脾血下行,入胞中以交於腎。導氣而上,導血而下,通於腎,麗於陽明,衝脈之所司可知矣。

按:衝脈者,出氣之街衢也。氣生於丹田,而其出路,則在臍下三寸,隔中行旁開五分,名氣街穴。是氣之出路,故名氣街。近醫因《靈樞》言,胸氣有街,腹氣有街,頭氣有街,足氣有街,遂不能指出氣街穴在何處。然《內經》明言起於氣街,俠臍上行,則明指氣街穴,在臍之下也。

今人改氣街為氣穴,大失經旨。由氣街至臍旁為肓俞,肓即膜也,丹田之膜,上會於臍,故此穴名肓俞也。又上胸至通谷穴而散,蓋有膜上胸,則散為肺衣,而全包肺,故衝脈亦至此而散。肺衣會於咽,故衝脈又夾咽而止。總見氣出于丹田,循臍旁上胸中,走肺衣中,又上會於咽,則氣從之出矣。

膜中氣行之道路,即名衝脈。沖主氣,與任之主血者相同。可知十二正經,奇經八脈,各有所主,然各臟腑氣血往來之道路,有散有合,不得但指血管以為經脈也。

任脈起於少腹之內,胞室之下,出會陰之分,上毛際,循臍中央,至膻中,上喉嚨,繞唇絡於唇下之承漿穴,與督脈交。督脈在背,總制諸陽,謂之曰督;任脈在腹,總統諸陰,謂之曰任。陰陽相貫,故任與督兩脈必相交,下則交於前後陰之間,上則交於唇之上下也。以先後天論之,督在脊,屬腎,屬先天;任在腹,屬脾、屬後天。

先天主氣,下交胞中;後天主血,下交胞中,全在此二脈也。以水火論,督脈屬氣屬火,任脈屬血屬水,心腎相交,水火既濟,皆由於此。故任脈者,陰脈之海也。任脈起胞中,下至兩陰之間,名會陰穴。謂與督脈相會,而在兩陰間,故名會陰。上至少腹聚毛之處,名中極穴。

又上至臍下三寸,為關元穴,乃元陽元陰交關之所。出臍中上行,至於鳩尾。再上二寸六分,為膻中穴。膻中是心包絡,生血而出,隨任脈上下運行。故任脈之穴兼具包絡之名,正見任脈為心包行血也。從膻中上行三寸二分陷中,為紫宮穴,紫宮指心而言也。心應洛書,九紫離卦,故名紫宮。

任脈至此,正內合於心,故以心位名之,正見任脈為心行血之統脈也。又上室唇下為承漿穴,與督脈會,而任脈終。其支者,循面而至於眼下。細觀任督之起止,而知督脈主陽主氣,任脈上陰主血,互相貫通,為人身之總司也。

督脈起於腎中,下至胞室,腎中天一所生之癸水,入於胞中,全在督脈導之使下。腎氣至胞,任脈應之,則心胃之血,乃下會於胞中。此為任督相交,心腎相濟,道家坎離水火交媾之鄉,即在於此。督脈絡陰器,循二陰之間,與任脈會於下也。貫脊上頂,交於人中,與任脈會於上也。

今細察其脈,由鼻柱上腦,貫脊抵腎,由腎入胞中,據此道路觀之,乃知督脈主陽,主生腎氣。蓋氣生於天陽,吸於鼻孔,至腦門下肺管,循背脊而下入腎,又由腎入胞中,故吸入則胞中滿也。吸入之氣,實由鼻、由腦、由脊而下,故掩鼻張口能出氣,而不能吸氣。蓋吸由脊下,非從鼻腦不能入也。

呼由膈出,故張口能出氣也。吸由脊下,督脈主之,知督脈之所主,乃知氣之生化也。督脈起於胞中,出會陰穴,至尾閭骨端名長強穴。上至二十一椎名腰俞,是腰腎筋膜所聯也。再上十四椎,當腎正中,為命門穴,乃腎繫著脊之處,為督脈之主。蓋任是心血所司,督是腎氣所司,故命門為督脈之主穴也。

又上至第三椎,為身柱穴,肺腎相交,為一身元氣之宰,故稱為柱。再上大椎,於髮際一寸宛中為風府,發上二寸五分為腦戶,即西醫腦後葉之中縫也。至顛頂為百會穴,與肝脈交會於此。前行當囟門為囟會穴,謂心神上照於髓,以發知覺,即與髓會之所也。又至額上髮際為神庭穴,亦是心神上出於此之義。

下至鼻準,至齒縫齦交穴而終。蓋人身吸天陽入鼻,循脊下腎系,而入丹田,總歸督脈所主,化氣化精,為人生命之原,總督周身臟腑,故稱督也。

帶脈當腎十四椎,出屬帶脈,圍身一周,前垂至胞中。帶胞總束諸脈,使不妄行,如人束帶,故名。究帶脈之所從出,則貫腎系,是帶當屬腎。女子一胞,全賴帶脈主之,蓋以其根結於命門也。環腰貫脊,居於身之中停,又當屬之於脾。故脾病則女子帶下,以其屬脾,而又垂於胞門,故隨帶而下也。

帶脈後在十四椎,當腎之中;前在臍,繞腰一通。帶脈一穴,則在季肋,當少陽部位。近圖帶脈三穴,一帶脈穴,在足少陽膽經,季肋之下一寸八分;再下三寸為五樞穴;又下為維道穴。似帶脈,繞行三匝,而有上、中、下三穴也。然《難經》云:帶脈後起於季肋,回身一周,無三匝之說。

又《靈樞經》曰:足少陰脈別走太陽,至十四椎屬帶脈,後人遂以帶為腎之別脈,非也。屬帶脈者,謂其為帶脈所管束,非言帶脈是腎之脈也。因穴居少陽之界,以為少陽脈者,亦非也。肝膽能為帶脈之病,然帶脈終非肝膽之脈。蓋帶主管束前後,前束任,而經心,小腸之臍中;後束督,而經腎系之中。

人生惟脾主中州,交合水火,帶脈適當腰腹之中,應歸為脾之脈也。其穴在脅,亦以前不居任位,後不居督位,正見其管束前後也。或疑帶脈不與脾連,豈知腹中膜油,皆脾之物,腎著湯治帶脈,以脾為主。女科以婦人帶衣,皆歸於脾,良有以也。

按:督脈在背,總統諸陽,屬先天。任脈在腹,總統諸陰,屬後天。衝脈麗於陽明,而通於胞宮,由後天以交於先天腎者也。帶脈出於腎中,以周行脾位,由先天以交於後天脾者也。四者互為工用,不可不詳究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