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志光

《針灸問答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第三十二章 衝脈經穴

問:衝脈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橫骨穴,止於幽門穴。

問:幽門穴呢?

答:在巨闕旁寸半。

問:通谷穴呢?

答:在幽門下一寸。

問:陰都穴呢?

答:在通谷下一寸。

問:石關穴呢?

答:陰都下一寸。

問:商曲穴呢?

答:在石關下一寸。

問:肓俞穴呢?

答:在商曲下二寸。

問:中注穴呢?

答:在肓俞下一寸。

問:四滿穴呢?

答:在中注下一寸。

問:氣穴穴呢?

答:在四滿下一寸。

問:大赫穴呢?

答:在氣穴下一寸。

問:橫骨穴呢?

答:在大赫下一寸。

以上二十二穴,均見足少陰腎經穴,所謂適當腹部之沖是也。分壯、主治見前。

2. 第三十三章 帶脈經穴

問:帶脈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季肋下,止於維道穴。

問:季肋穴呢?

答:即帶脈穴,在季肋下一寸八分。

問:五樞穴呢?

答:在帶脈下三寸。

問:維道穴呢?

答:在章門下五寸三分。

以上六穴,均見足少陽膽經,所謂橫腰間,如束帶是也。分壯、主治見前。

3. 第三十四章 陽蹺經穴

問:陽蹺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申脈穴,止於承泣穴。

問:申脈穴呢?

答:在足外踝下五分。

問:僕參穴呢?

答:在足跟骨下陷中。

問:附陽穴呢?

答:在外踝上三寸。

問:居髎穴呢?

答:在章門下八寸三分。

問:肩髃穴呢?

答:在肩端兩骨陷中。

問:巨骨穴呢?

答:在肩端叉骨罅中。

問:臑俞穴呢?

答:肩胛骨下廉陷中。

問:地倉穴呢?

答:在口吻旁四分。

問:巨髎穴呢?

答:在鼻孔兩旁八分。

問:承泣穴呢?

答:在目下七分。

以上二十穴,雜見於膀胱、膽、大腸,小腸與胃經,所謂陽蹺起足跟,循外踝而至頭是也。分壯、主治亦見前。

4. 第三十五章 陰蹺經穴

問:陰蹺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照海穴,止於交信穴。

問:照海穴呢?

答:在內踝下四分。

問:交信穴呢?

答:在內踝上二寸,復溜前,筋骨陷中。

以上四穴,並分壯、主治,皆見腎經。

5. 第三十六章 陽維經穴

問:陽維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金門穴,止於啞門穴。

問:金門穴呢?

答:在足外踝下,邱墟後。

問:陽交穴呢?

答:在足外踝斜上七寸。

問:臑俞穴呢?

答:在肩後胛骨下廉陷中。

問:臑會穴呢?

答:在肩前三寸。

問:天髎穴呢?

答:在缺盆上,毖骨際。

問:肩井穴呢?

答:在缺盆上寸半。

問:陽白穴呢?

答:在眉上一寸。

問:本神穴呢?

答:在曲差旁一寸半。

問:臨泣穴呢?

答:在目上入髮際五分。

問:目窗穴呢?

答:在臨泣後寸半。

問:正營穴呢?

答:在目窗後寸半。

問:承靈穴呢?

答:在正營後一寸半。

問:腦空穴呢?

答:在承靈後寸半。

問:風池穴呢?

答:在腦空下發際間。

問:日月穴呢?

答:在期門下半寸。

問:風府穴呢?

答:在入後髮際一寸。

問:啞門穴呢?

答:在入後髮際五分。

以上三十二穴,雜見於膀胱、小腸、三焦與膽經、督脈,所謂陽維由金門行於衛是也。分壯、主治皆見前。

6. 第三十七章 陰維經穴

問:陰維經穴,起何處,止何處?

答:起於築賓穴,止於廉泉穴。

問:築賓穴呢?

答:在內踝上六寸,腨分處。

問:腹哀穴呢?

答:在日月下寸半。

問:大橫穴呢?

答:在腹哀下三寸半。

問:府舍穴呢?

答:在腹結下二寸。

問:期門穴呢?

答:在不容旁寸半,直乳下二肋間。

問:天突穴呢?

答:在結喉下三寸。

問:廉泉穴呢?

答:在結喉上中央。

以上十二穴,雜見於脾經、腎經、肝經與任脈,所謂陰維由築賓上行榮是也。分壯、主治皆見前。

7. 第三十八章 奇經八脈解說

問:奇經八脈解說呢?

答:十二正經外,又有八脈,名為奇經,茲不具論,而單論沖、任、督、帶四脈。蓋陽維、陽蹺兩脈,行身之背,附於太陽經,以太陽統治之矣。陰維、陰蹺二脈,行身之前,附於太陰經,以太陰統治之矣。惟此四脈,主治有別,不能賅於十二經中,故另詳之。西醫畫脈管,枝分派別,可謂詳矣。

白話文:

除了十二條正經之外,還有八條脈絡,稱為奇經,這裡不一一討論,而只講述沖脈、任脈、督脈和帶脈這四條脈絡。

陽維脈和陽蹺脈兩條脈絡,行於身體的背後,與太陽經相連,受太陽經所統治。陰維脈和陰蹺脈兩條脈絡,行於身體的前面,與太陰經相連,受太陰經所統治。

但這四條脈絡的功能各不相同,不能包含在十二經中,所以另行詳細介紹。西方醫學描繪的血管,在分支和組織上可以說是非常詳細了。

然論絡不歸於經,論經不歸臟腑,譬之有千軍,而無一將,則亦無所統屬矣。至於奇經八脈,中醫且久不識,何怪西醫不知耶。

白話文:

然而,討論經絡卻不歸於臟腑,討論臟腑卻不歸於經絡;就好像有千軍萬馬,卻沒有將軍統帥,這樣就無所屬從了。至於奇經八脈,中醫早就不知道了,哪裡能怪西醫不知道呢?

衝脈起於少腹之內胞中,挾臍左右上行,並足陽明之脈,至胸中而散,上挾咽喉。而至胞中,名為氣海,乃呼吸之根也。人之呼氣,由氣海上胸膈,入肺管,而出於喉,其路徑全屬衝脈而上,故《內經》云:沖為氣街,蓋指此也。凡是氣逆,均責於沖,故仲景有降沖逆之法。

白話文:

衝脈起源於小腹部內的子宮,沿著肚臍左右兩側向上走,與足陽明經脈並行,到達胸腔後分散開來,向上延伸到咽喉部位。而到達子宮部位,被稱為氣海,是呼吸的根本。人呼氣時,氣從氣海向上經過胸膈,進入肺管,從喉嚨呼出,這條路徑完全屬於衝脈所經過,因此《內經》中說:衝脈是氣的通路,指的是這個意思。凡是氣息逆亂,都歸因於衝脈,所以仲景有「降衝逆」的治療方法。

胞中又名血海,胃中飲食之汁,奉心化血,下入胞中,即由衝脈導之使下。故《內經》云: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也。總之,胞中為先天腎氣,後天脾血交會之所。衝脈起於胞中,導先天腎氣而上行,以交於胃。導後天脾血下行,入胞中以交於腎。導氣而上,導血而下,通於腎,麗於陽明,衝脈之所司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胞宮,也稱為血海,胃部消化的食物精華,送給心臟轉化為血液,然後流入胞宮,再由衝脈引導向下流動。因此,《黃帝內經》說:女子十四歲,腎氣充盈,太衝脈強盛,月經就會按時來潮。總的來說,胞宮是先天腎氣和後天脾血交匯的地方。衝脈起始於胞宮,向上引導先天腎氣,與胃相交。向下引導後天脾血,流入胞宮,與腎相交。向上引氣,向下引血,與腎相通,與陽明經相連,衝脈的功能由此可見。

按:衝脈者,出氣之街衢也。氣生於丹田,而其出路,則在臍下三寸,隔中行旁開五分,名氣街穴。是氣之出路,故名氣街。近醫因《靈樞》言,胸氣有街,腹氣有街,頭氣有街,足氣有街,遂不能指出氣街穴在何處。然《內經》明言起於氣街,俠臍上行,則明指氣街穴,在臍之下也。

白話文:

注意:衝脈是氣奔流的通路。氣產生於下腹部(丹田),而通往外界的出口,則位於臍下三寸,隔膜旁側開約五分的位置,稱為「氣街穴」。這是氣體出外的通道,因此稱為氣街。近世的醫學家因為《靈樞》提到胸中、腹中、頭部、足部都有氣街,因此無法明確指出氣街穴位於何處。但是《內經》明確指出氣街發源於氣街穴,再往上行至臍部,這表示氣街穴就在臍下。

今人改氣街為氣穴,大失經旨。由氣街至臍旁為肓俞,肓即膜也,丹田之膜,上會於臍,故此穴名肓俞也。又上胸至通谷穴而散,蓋有膜上胸,則散為肺衣,而全包肺,故衝脈亦至此而散。肺衣會於咽,故衝脈又夾咽而止。總見氣出于丹田,循臍旁上胸中,走肺衣中,又上會於咽,則氣從之出矣。

白話文:

現代人把「氣街」改名為「氣穴」,大大的違反了經典的真諦。從氣街到肚臍旁邊,名叫「肓俞」,肓就是膜的意思,丹田的膜,向上會聚於肚臍,因此這個穴位才稱為肓俞。另外,氣街向上經胸部至通谷穴而散開,蓋有膜包覆著胸部,散開後形成肺衣,完全包裹住肺,因此衝脈也到此而散開。肺衣會合於咽喉,所以衝脈也沿著咽喉而停止。總的來說,氣從丹田而出,沿著肚臍旁邊上行至胸中,經過肺衣,再向上會合於咽喉,氣也就從此呼出。

膜中氣行之道路,即名衝脈。沖主氣,與任之主血者相同。可知十二正經,奇經八脈,各有所主,然各臟腑氣血往來之道路,有散有合,不得但指血管以為經脈也。

白話文:

在身體的膜中,氣流動的通道稱為衝脈。衝脈主司氣,和任脈主司血一樣。可見十二條正經和八條奇經,各自有其主要功能,但各個臟腑的氣血流動通道有的分散,有的匯合,不能僅僅認為血管就是經脈。

任脈起於少腹之內,胞室之下,出會陰之分,上毛際,循臍中央,至膻中,上喉嚨,繞唇絡於唇下之承漿穴,與督脈交。督脈在背,總制諸陽,謂之曰督;任脈在腹,總統諸陰,謂之曰任。陰陽相貫,故任與督兩脈必相交,下則交於前後陰之間,上則交於唇之上下也。以先後天論之,督在脊,屬腎,屬先天;任在腹,屬脾、屬後天。

白話文:

任脈從小腹部內胞宮下方開始,經過會陰穴,向上行經恥骨上緣,沿臍中央向上至膻中穴,再上到喉嚨,繞過嘴脣,聯繫到下脣承漿穴,與督脈相交。督脈在背部,統領眾陽經,因此稱為督脈;任脈在腹前,統領眾陰經,因此稱為任脈。陰陽互相貫通,因此任脈和督脈必定相交,下部在前後會陰間相交,上部在上下脣相交。從先天後天來說,督脈位於脊骨,屬腎,屬於先天;任脈位於腹部,屬脾,屬於後天。

先天主氣,下交胞中;後天主血,下交胞中,全在此二脈也。以水火論,督脈屬氣屬火,任脈屬血屬水,心腎相交,水火既濟,皆由於此。故任脈者,陰脈之海也。任脈起胞中,下至兩陰之間,名會陰穴。謂與督脈相會,而在兩陰間,故名會陰。上至少腹聚毛之處,名中極穴。

白話文:

先天的主導氣息,往下進入子宮;後天的主導血液,往下進入子宮,這一切都在這兩條經脈中發生。

用五行來說,督脈屬於氣屬火,任脈屬於血屬水。心臟和腎臟相交,水火交融,都是因為這兩條經脈。

因此,任脈是所有陰經的歸集處。任脈從子宮開始,向下延伸到雙腿內側之間,叫做會陰穴。因為它與督脈相會,而且位於雙腿內側之間,因此得名會陰。向上延伸到小腹長毛的地方,叫做中極穴。

又上至臍下三寸,為關元穴,乃元陽元陰交關之所。出臍中上行,至於鳩尾。再上二寸六分,為膻中穴。膻中是心包絡,生血而出,隨任脈上下運行。故任脈之穴兼具包絡之名,正見任脈為心包行血也。從膻中上行三寸二分陷中,為紫宮穴,紫宮指心而言也。心應洛書,九紫離卦,故名紫宮。

白話文:

向上到肚臍下三寸,是關元穴,是元陽、元陰交會的地方。從肚臍中央向上走,到達胸骨上窩中央。再向上二寸六分,是膻中穴。膻中穴是心包絡部位,血液從這裡產生並流出,隨著任脈上下運行。因此,任脈上的穴位兼有心包絡的名稱,這說明任脈是心包絡運送血液的通道。從膻中穴向上行三寸二分,在胸骨上窩正中凹陷處,是紫宮穴,紫宮穴指的是心。心與洛書九宮中的離卦相應,而離卦屬九紫,故名紫宮。

任脈至此,正內合於心,故以心位名之,正見任脈為心行血之統脈也。又上室唇下為承漿穴,與督脈會,而任脈終。其支者,循面而至於眼下。細觀任督之起止,而知督脈主陽主氣,任脈上陰主血,互相貫通,為人身之總司也。

白話文:

任脈到達這裡,恰好與心臟相連,所以用「心位」來命名它。可見任脈是心臟運送血液的總脈絡。此外,上脣下方的「承漿穴」與督脈相連,而任脈則在此結束。任脈的支脈,沿著臉部向上延伸到眼睛下方。仔細觀察任脈和督脈的起點和終點,就能發現督脈主陽主氣,任脈主陰主血,兩者互相貫通,是人體最重要的總指揮官。

督脈起於腎中,下至胞室,腎中天一所生之癸水,入於胞中,全在督脈導之使下。腎氣至胞,任脈應之,則心胃之血,乃下會於胞中。此為任督相交,心腎相濟,道家坎離水火交媾之鄉,即在於此。督脈絡陰器,循二陰之間,與任脈會於下也。貫脊上頂,交於人中,與任脈會於上也。

白話文:

督脈起源於腎臟,向下延伸到子宮,腎臟中的癸水由天一產生,進入子宮,都是由督脈引導它向下流淌。腎氣到達子宮後,任脈相應,這時心和胃的血液,就會向下會聚在子宮中。這就是任督相交,心腎相通,道家中坎離水火相交之處,就在這裡。督脈連接陰部,沿著兩個陰部之間,與任脈在下部交會;貫穿脊椎,到達頭頂,在人中穴與任脈在上方交會。

今細察其脈,由鼻柱上腦,貫脊抵腎,由腎入胞中,據此道路觀之,乃知督脈主陽,主生腎氣。蓋氣生於天陽,吸於鼻孔,至腦門下肺管,循背脊而下入腎,又由腎入胞中,故吸入則胞中滿也。吸入之氣,實由鼻、由腦、由脊而下,故掩鼻張口能出氣,而不能吸氣。蓋吸由脊下,非從鼻腦不能入也。

白話文:

現在細細觀察這條脈絡,它從鼻樑上升到腦部,貫穿脊椎到達腎臟,從腎臟進入膀胱。從這條路徑來看,就知道督脈是主導陽氣的,主導產生腎氣。因為氣產生於天陽,吸入鼻孔,到達腦下方的肺部,沿著脊椎向下,進入腎臟,再從腎臟進入膀胱,所以吸氣時膀胱會充滿。吸進去的氣,實際上是從鼻子、腦部、脊椎向下運行的,因此捂住鼻子張開嘴巴只能呼氣,不能吸氣。因為吸氣是由脊椎下方進行的,如果不經過鼻子和腦部,就無法吸入氣體。

呼由膈出,故張口能出氣也。吸由脊下,督脈主之,知督脈之所主,乃知氣之生化也。督脈起於胞中,出會陰穴,至尾閭骨端名長強穴。上至二十一椎名腰俞,是腰腎筋膜所聯也。再上十四椎,當腎正中,為命門穴,乃腎繫著脊之處,為督脈之主。蓋任是心血所司,督是腎氣所司,故命門為督脈之主穴也。

白話文:

呼氣從橫膈膜排出,所以張開嘴巴就能呼氣。吸氣從脊椎下方進入,督脈負責。瞭解督脈的作用,才能明白氣的產生和轉化。督脈源自胞宮,從會陰穴而出,到尾骶骨末端叫長強穴。往上到第二十一塊脊椎,叫腰俞穴,是腰腎筋膜相連的地方。再往上十四塊脊椎,正對著腎,叫命門穴,是腎臟繫於脊椎之處,為督脈的主穴。因為任脈由心血支配,督脈由腎氣支配,所以命門穴是督脈的主穴。

又上至第三椎,為身柱穴,肺腎相交,為一身元氣之宰,故稱為柱。再上大椎,於髮際一寸宛中為風府,發上二寸五分為腦戶,即西醫腦後葉之中縫也。至顛頂為百會穴,與肝脈交會於此。前行當囟門為囟會穴,謂心神上照於髓,以發知覺,即與髓會之所也。又至額上髮際為神庭穴,亦是心神上出於此之義。

白話文:

再往上到第三個椎骨,就是身柱穴,肺和腎在此相交,是全身元氣的掌管者,所以稱為柱。再往上到大椎穴,在髮際上寸餘的中央位置,就是風府穴。在頭頂發上二寸五分處,就是腦戶穴,相當於西醫所說的腦後葉的中縫處。到達頭頂正中央,就是百會穴,與肝脈在此交會。向前行,在囟門處,就是囟會穴,意指心神上達於髓,以產生知覺,所以這裡是心神與髓相會的地方。再往上到額頭髮際處,就是神庭穴,也寓意著心神由此往上通達。

下至鼻準,至齒縫齦交穴而終。蓋人身吸天陽入鼻,循脊下腎系,而入丹田,總歸督脈所主,化氣化精,為人生命之原,總督周身臟腑,故稱督也。

白話文:

從鼻頭底下,經過嘴脣和牙齦交接的穴位而結束。人吸入天陽之氣由鼻入,沿著脊椎往下降到腎臟相關部位,再進入下腹部,由督脈負責總管,將這些氣化成精,這是人維持生命的來源,指揮全身的臟腑,因此稱為督脈。

帶脈當腎十四椎,出屬帶脈,圍身一周,前垂至胞中。帶胞總束諸脈,使不妄行,如人束帶,故名。究帶脈之所從出,則貫腎系,是帶當屬腎。女子一胞,全賴帶脈主之,蓋以其根結於命門也。環腰貫脊,居於身之中停,又當屬之於脾。故脾病則女子帶下,以其屬脾,而又垂於胞門,故隨帶而下也。

白話文:

帶脈位於腎臟十四椎的地方,發出後形成帶脈,繞著腰身一週,前面懸垂到子宮裡。帶脈與子宮共同約束諸脈,使它們不亂行,就像人束緊腰帶一樣,所以稱為帶脈。究其帶脈的源頭,則貫穿腎經,因此帶脈應屬腎。女性的子宮,完全依靠帶脈來主導,這是因為帶脈的根基與命門相連的緣故。環繞腰身貫穿脊椎,位於人體中部的帶脈,又應屬脾。所以脾臟出現問題,女性就會帶下,這是因為帶脈屬脾,並且懸垂在子宮出口處,因此隨著帶脈而下。

帶脈後在十四椎,當腎之中;前在臍,繞腰一通。帶脈一穴,則在季肋,當少陽部位。近圖帶脈三穴,一帶脈穴,在足少陽膽經,季肋之下一寸八分;再下三寸為五樞穴;又下為維道穴。似帶脈,繞行三匝,而有上、中、下三穴也。然《難經》云:帶脈後起於季肋,回身一周,無三匝之說。

白話文:

帶脈在背部第十四節脊椎後方,位於腎臟部位;在腹部前側繞過肚臍,往腰部延伸。

在身體兩側季肋下方,少陽經部位,有一個帶脈穴。在帶脈穴附近有三個穴位,分別是:

  • 帶脈穴:位於足少陽膽經,季肋下方 1.8 寸。
  • 五樞穴:位於帶脈穴下方 3 寸。
  • 維道穴:位於五樞穴下方。

這些穴位就像帶脈一樣,繞行身體一週,分別位於帶脈的上、中、下部。

不過,《難經》記載的帶脈位置不同,認為帶脈從季肋後方開始,繞身一週,並沒有三個穴位的說法。

又《靈樞經》曰:足少陰脈別走太陽,至十四椎屬帶脈,後人遂以帶為腎之別脈,非也。屬帶脈者,謂其為帶脈所管束,非言帶脈是腎之脈也。因穴居少陽之界,以為少陽脈者,亦非也。肝膽能為帶脈之病,然帶脈終非肝膽之脈。蓋帶主管束前後,前束任,而經心,小腸之臍中;後束督,而經腎系之中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經》中提到:足少陰腎經的別脈會經過太陽經,到達第十四節椎骨連接帶脈。後人因此誤認為帶脈是腎經的別脈,這是不正確的。連接帶脈的意思是指帶脈受腎經的約束控制,並不是說帶脈就是腎經的脈絡。由於帶脈循行於少陽經的交界處,有人認為它屬於少陽脈,這也不正確。肝膽經可以影響帶脈,但帶脈終究不是肝膽經的脈絡。帶脈的作用是約束前後,前面約束任脈,通過心、小腸,到達臍中;後面約束督脈,通過腎的系膜之中。

人生惟脾主中州,交合水火,帶脈適當腰腹之中,應歸為脾之脈也。其穴在脅,亦以前不居任位,後不居督位,正見其管束前後也。或疑帶脈不與脾連,豈知腹中膜油,皆脾之物,腎著湯治帶脈,以脾為主。女科以婦人帶衣,皆歸於脾,良有以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中,脾臟位於腹部中央,協調水火平衡。帶脈運行在腰腹之間,應歸屬於脾臟所管轄的經脈。帶脈的穴位在兩側肋骨,既不屬於前方的任脈,也不屬於後方的督脈,這正好說明它貫通了人體的前後。有些人質疑帶脈與脾臟無關,但其實腹中的脂肪組織都是脾臟的物質,中醫用腎著湯治療帶脈疾病,也以脾臟為主要臟器。在婦科中,女性的腰帶也歸屬於脾臟,這是有道理的。

按:督脈在背,總統諸陽,屬先天。任脈在腹,總統諸陰,屬後天。衝脈麗於陽明,而通於胞宮,由後天以交於先天腎者也。帶脈出於腎中,以周行脾位,由先天以交於後天脾者也。四者互為工用,不可不詳究焉。

白話文:

說明:督脈位於背部,主導所有陽經,屬於先天的。任脈位於腹部,主導所有陰經,屬於後天的。衝脈在陽明經上,並且通往子宮,是由後天相交於先天的腎經。帶脈從腎中發出,環繞脾臟部位,是由先天相交於後天的脾經。這四條經脈相互作用,不可不詳細探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