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志光

《針灸問答》~ 卷上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7)

1. 第十二章 心經解說

問:心經解說呢?

答:心形上闊下尖。周圍夾膜,即包絡也。其上有肺罩之空懸胸中,其下有膈膜遮截。膈為膻,包絡為膻中。心為君主。西醫云:有腦氣筋貫之,有左右房以生血、回血。

又按:心之脈絡,從包絡中發出,以達於周身,故包絡為臣使之官。西醫言心內分左右四房,皆有管竅,為生血、回血之用。血受炭氣則紫,回行至心右上房;有一總管,接回血入心中,落右下房;又一總管,運血出而過肺,被肺氣吹去紫色,遂變純赤,還入心之左上房,落左下房;又有一總管,運血出行遍於周身,迴轉於心。此即《內經》榮衛交會於手太陰肺及心主血脈之說也。

又按:心藏神。人所以有知覺,神主之也。神是何物,渾言之,則兩精相搏謂之神;空言之,則變化不測謂之神。此皆泛言高論,未能實指之也。吾且為之實指曰:神乃生於腎中之精氣,而上歸於心,合為離卦,中含坎水之象。惟其陰精內含,陽精外護,心臟之火,所以光明朗潤,而能燭物。

蓋神即心火得腎陰濟之,而心中湛然,神明出焉,故曰心藏神。心血不足,則神煩;心火不足,則神怯;風痰入心,則神昏。西醫知心為生血、回血之臟,而謂心不主知覺,主知覺者是腦髓筋。又言腦後筋只主運動,腦前筋主知覺。又言腦筋有通於心者。彼不知髓實心之所用,而非髓能知覺也。

蓋髓為腎水之精,得心火照之而光見,故生知覺矣。古人思字從囪從心,即以心火照腦髓之義。髓如月魄,心如日光,相照為明,此神之所以為用也。

西醫云:心有運血管、回血管,外則散達周身,內則入於心中,心中上下四房以存血,心體跳動不休,而周身血管應之而動,是為動脈,此說極是。《脈經》云:脈為血府,即是之謂。《醫林改錯》謂脈是氣管非血管,言氣乃能動,穴不能動。夫果是氣管,則隨氣呼吸,一呼只當動一至,一吸只當動一至,何以一呼動二至,一吸動二至,顯與氣息相錯哉。是脈非氣管,其應心而動無疑矣,故云心之合脈也。

西醫言脈不足為診具,足見西醫之粗淺也。脈診兩手始於《內經》,詳於《難經》,事確理真,非西醫器具測量所能為也。

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體為脈,在色為赤,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,在變動為憂,在竅為舌,在味為苦,在志為喜,其液為汗,其榮為色,其臭為焦,其數七,其穀麥,其畜馬,其蟲羽,其果杏,其菜薤。

白話文:

[第十二章 心經解析]

問:心經解析是什麼?

答:心臟的形狀上寬下尖。周圍包裹著心包膜,這就是所謂的心包。心臟上方有肺部像傘一樣覆蓋,懸掛在胸腔中;下方則有橫膈膜阻隔。橫膈膜又稱為羶,心包膜則稱為膻中。心臟被視為身體的主宰。西醫認為,心臟由腦部的神經連接,並有左右心房來製造血液和回收血液。

進一步說明,心臟的脈絡從心包膜發出,延伸到全身各處,因此心包膜被比喻為輔佐心臟的臣子。西醫指出心臟內部可分為左右四個心室,每個心室都有特定的管道,用於製造新鮮血液和回收舊血液。血液接觸到二氧化碳會變紫,當血液流回到心臟的右上心房時,會有一條主幹管道接收這些血液,送入右下心房;再由另一條主幹管道將血液運送到肺部,經過肺部的氧氣清洗,血液恢復成鮮紅色,再流入心臟的左上心房,落入左下心房;最後一條主幹管道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,再回到心臟。這正是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的營衛循環理論,涉及到手太陰肺經和心包經的血液循環。

進一步說明,心臟儲存著神智。人的知覺和意識是由心臟中的神智所主導。神智是什麼?簡單來說,它是兩個精氣結合的產物;抽象來說,它是無法預測的變化。這些都是高深的理論,沒有實際的指向。我試圖具體解釋:神智源於腎臟中的精氣,上升到心臟,形成離卦的象徵,其中包含了坎水的形象。由於心臟內部有陰性精氣的保護,外部有陽性精氣的護衛,心臟的火能量才能保持明亮,照亮一切。

神智實際上是心臟火能量得到腎臟陰性能量的滋養,使得心臟內心清澈,神智得以展現,因此說心臟儲存神智。如果心臟血液不足,就會感到煩躁;如果心臟火能量不足,就會感到膽怯;如果有風痰進入心臟,就會導致神智混亂。西醫瞭解心臟是製造血液和回收血液的器官,但他們認為心臟並不主宰知覺和意識,而是大腦的神經纖維。他們進一步指出,大腦後部的神經主要控制運動,而前部的神經則負責知覺和意識。此外,他們還提到,大腦的神經與心臟有所聯繫。然而,他們忽略了大腦實際上是由心臟控制的,而不是大腦自己能夠感知和意識。

因為大腦的精華來自腎臟的水性精氣,當它受到心臟火能量的照射時,就會產生知覺和意識。古人用"思"這個字來表示心火照射大腦的意義。大腦就像月亮的亮光,心臟就像太陽的光芒,兩者相互照耀,產生明亮的效果,這就是神智的作用。

西醫認為,心臟有運送血液的血管和回收血液的血管,它們向外擴散到全身,向內則進入心臟。心臟上下四個心房儲存血液,心臟不斷跳動,全身的血管隨之跳動,這就是動脈的現象。這種說法非常正確。《脈經》中提到:"脈為血府",就是指這個道理。然而,《醫林改錯》中卻認為脈管是氣管而非血管,認為只有氣體才能移動,血液不能。然而,如果脈管真的是氣管,那麼它應該隨著呼吸而移動,每次呼吸只應該對應一次脈搏。但是實際上,每次呼吸都會引起兩次脈搏,這顯然與呼吸節奏不符。因此,脈管不是氣管,而是與心臟聯動的無疑。所以,脈管與心臟的關係是密切的。

西醫認為脈診不能作為診斷工具,這顯示了西醫的淺薄。脈診起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在《難經》中有詳細的記載,其理論和事實都十分確切,遠超過西醫的儀器測量所能達到的範疇。

在自然界中,心臟代表的是熱力;在地理上,心臟代表的是火元素;在人體中,心臟表現為脈搏;在顏色上,心臟代表紅色;在音樂中,心臟的音調是徵音;在聲音上,心臟的聲音是笑聲;在情感上,心臟的波動是憂鬱;在感官上,心臟的開竅是舌頭;在味道上,心臟的味道是苦;在意志上,心臟的特質是喜悅;心臟的分泌物是汗水;心臟的外在表現是膚色;心臟的氣味是焦香;心臟的數字是七;心臟的谷類是小麥;心臟的動物是馬;心臟的昆蟲是鳥類;心臟的水果是杏子;心臟的蔬菜是大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