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問答》~ 卷上 (11)
卷上 (11)
1. 第二十二章 三焦經解說
問:三焦經解說呢?
答:手少陽三焦之脈,起手小指次指之端,循手表上貫肘,入缺盆,布膻中,絡心包絡,下膈屬三焦,支者出耳上角。三焦根於腎系,下為胞室,為下焦;中為連綱,附著小腸,為中焦;上為胸膈,又循胸而上,統名為膻,上連肺系,而下入為心包絡。故三焦與命門同司相火,以其油膜相連也;三焦與心包絡相表裡,亦以其油膜從膻膈而上入為包絡也。三焦經脈貫肘,故肘上消濼、清冷淵穴,種牛痘能發出腎中之毒。
白話文:
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,起於手掌小指和中指尖,沿著手掌的背面向上貫通肘部,進入腋窩,分佈在膻中,連結心包絡,向下經過橫膈與三焦相連接,支脈從耳上角出。三焦的根源在於腎系,向下為胞室,稱為下焦;中間為連綱,附著於小腸,稱為中焦;上面為胸膈,再沿著胸腔向上,統稱為羶,上面連接肺系,而下面進入心包絡。因此,三焦與命門共同掌管相火,因為它們的油膜相連;三焦與心包絡相表裡,也是因為它的油膜從膻中和橫膈向上進入心包絡。三焦經脈貫通肘部,所以肘部以上的消濼穴、清冷淵穴,接種牛痘可以發出腎臟的毒素。
亦以三焦之源,根於腎系故也。少陽為衝陽,故第一穴名關衝。小指、次指陷中名中渚,抵掌後高骨,凡三焦氣旺者,此骨乃高起。上至肘外大骨縫中,名天井穴。再上二寸,名清冷淵,以與手太陽經會,而合於寒水之氣也。再上至肘外對腋為消濼穴,言其主相火也。上至缺盆天髎穴,即內入心包,散行下膈,而屬於三焦,至缺盆合為一脈。
白話文:
三焦的根源在於腎系。少陽脈為衝陽脈,因此第一個穴位名為關衝。小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名為中渚,沿著手掌後緣的突起骨向上,三焦氣旺盛的人,這個骨頭就會高高凸起。向上到肘外側的大骨縫隙中,名為天井穴。再往上兩寸,名為清冷淵,與手太陽經相會,並與寒水之氣相合。再往上到肘外側腋窩對面的位置,名為消濼穴,表示它主治相火。往上到缺盆天髎穴,此穴內行心包,向下散佈於橫隔膜,並屬於三焦,在缺盆處匯合為一脈。
支者更上耳後尖骨陷中,名翳風穴。再上為瘛脈穴。風、瘛皆肝筋所主,而焦膜乃生筋之源也。故此二穴,有此二名。又繞耳前為耳門穴,至眉尾空竅為絲竹穴,具見腎開竅於耳,而三焦屬腎,故其經繞耳以應之也。
白話文:
在耳後尖骨陷下的地方,叫做翳風穴。再往上是瘛脈穴。風和瘛都屬於肝筋所主管,而焦膜是產生筋的來源。所以這兩個穴位有這兩個名稱。此外,繞過耳前是耳門穴,到眉毛尾端的空洞處是絲竹穴,這都顯示腎臟在耳朵上開竅,而三焦屬於腎臟,所以它的經絡繞著耳朵來與之相應。
按:焦字古作膲,即人身之膜膈,所以行水也。今醫皆謂水至小腸下口,乃滲漏入膀胱,非也。《醫林改錯》及西醫均笑斥之。蓋自唐以後,皆不知三焦為何物。西醫云:飲水入胃,胃之四面,皆有微絲血管,吸出所飲之水,散走膜膈,達入連綱油膜之中,而下入膀胱。西醫所謂連綱,即是膜膈,即俗所謂綱油,並周身之膜皆是也。
白話文:
註解:焦字在古代寫作膲,指的是人體的隔膜,它負責運行水液。現在的醫生普遍認為水進入小腸下口後,會滲漏進入膀胱,這是錯誤的。《醫林改錯》和西醫都嘲笑這種說法。自唐朝以後,人們就不知道三焦是什麼東西了。西醫認為:人們喝水後進入胃裡,胃的四面都有微絲血管,會吸收飲水,並將水散佈到隔膜,最後到達連綱油膜中,再下入膀胱。西醫所謂的連綱,就是隔膜,也就是俗稱的綱油,包括全身的膜在內。
綱油連著膀胱,水因得從綱油中滲入膀胱,即古所名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是矣。三焦之根,出於腎中。兩腎之間,有油膜一條,貫於脊骨,名曰命門,是為焦原。從此係發生板油,連胸前之膈,以上循胸中,入心包絡,連肺系,上咽,其外出為手背胸前之腠理,是為上焦;從板油連及雞冠油,著於小腸,其外出為腰腹之腠理,是為中焦;從板油連及綱油,後連大腸,前連膀胱,中為胞室,其外出腎莖,少腹之腠理,是為下焦。人飲之水,由三焦而下膀胱,則決瀆通快。
白話文:
膀胱與綱油相連,水能通過綱油滲入膀胱,這就是古人所說的「三焦」,它負責疏通水道的官職。三焦的根源在腎臟中。兩腎之間有一條薄膜,貫穿脊骨,稱為「命門」,這是三焦的發源地。從這裡開始產生板油,連接胸腔前的膈膜,向上穿過胸腔,進入心包膜,連接肺部,向上到咽喉,延伸到手背和胸前的毛孔,這就是「上焦」;從板油連接到雞冠油,附著於小腸,延伸到腰腹部毛孔,這就是「中焦」;從板油連接到綱油,後面連到大腸,前面連到膀胱,中間是子宮,延伸到腎臟旁邊和下腹部的毛孔,這就是「下焦」。人喝水,通過三焦流入膀胱,就能讓水道通暢。
如三焦不利,則水道閉,外為腫脹矣。西醫知連綱之形甚悉,然不名三焦,又不知連綱源頭,並其氣化若何,皆不知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三焦功能不正常,就會導致水液代謝障礙,表現為水腫。西醫對連綱的解剖結構非常熟悉,但卻不名之為三焦,也不瞭解連綱的來源以及其氣化運作機制。
又按:少陽屬腎,謂三焦相火,其根在命門。腎上連肺,謂金水相生。而膀胱為腑,故曰腎將兩臟,而配三焦、膀胱兩腑。《難經》以左腎為腎,右腎為命門,或另有取義。然則言五臟六腑者,舉其要也;言六臟六腑者,備其物也;再加命門,而為七臟六腑,又其零也。蓋天地陰陽奇偶,不無零正,參伍錯綜,以盡其變。
白話文:
另外說明:少陽屬腎,指的是三焦相火,其根源在命門。腎在上面連接肺,表示金水相生。而膀胱為腑,所以說腎統領兩個臟,並與三焦、膀胱兩個腑相配。
《難經》中認為左腎是腎,右腎是命門,可能另有其意義。所以說五臟六腑,是舉其主要;說六臟六腑,是備其齊全;再加命門,成為七臟六腑,則是其零散部分。因為天地間的陰陽奇偶,本來就有零有正,參雜錯綜,以盡其變化。
人之臟腑應之,所以經有奇經,而臟腑亦有奇零歟。少陰屬腎,腎上連肺,故將兩臟。三焦者,中瀆之腑也,水道出焉。屬膀胱。是孤腑也。是六腑之所與合也。上言腎合膀胱,此又言腎合三焦,蓋以少陽為水中之陽,是為相火。屬腎者,屬於腎中命門也。命門即腎系,同腎系生連綱油膜,是為下焦;中生板油,是為中焦;上生膈膜,是為上焦。
白話文:
人體的臟腑相互呼應,因此經絡中有奇經,臟腑中也有奇特的部位。
少陰屬腎,腎的上面連著肺,所以把這兩個臟器放在一起。
三焦是中空的臟器,水液通過它排出體外,它屬膀胱。它是孤獨的臟器,其他六個腑都與它相通。
上面說腎與膀胱相通,這裡又說腎與三焦相通,因為少陽是水中之陽,也就是相火。屬於腎的,就是屬於腎中的命門。命門就是腎系,與腎系相連的是綱膜和油膜,這是下焦;中間產生板油,這是中焦;上面產生膈膜,這是上焦。
其根源,實出於腎系,腎系即命門也。命門為相火之根,三焦根於命門,故司相火而屬於腎。夫腎具水火,合三焦者,是相火所合也。又云腎上連肺者,金水相生,是水陰之所合也。故腎雖一臟,而將為兩臟矣。腎主水,而行水之腑,實為三焦。三焦即人身油膜,連腸胃及膀胱,食入於胃,由腸而下,飲水入胃,則胃之四面均有微管,將水吸出,散走膜膈,此膈即三焦也。水由上焦,歷肝膈,透腎系,入下焦油膜,以達膀胱。
白話文:
這種疾病的根源實際上出於腎臟系統,腎臟系統又稱為命門。命門是相火的根源,三焦的根在命門,所以它控制相火,歸屬於腎臟。腎臟具有水火兩種屬性,三焦在水火兩者之間形成結合,這是相火所形成的結合。另一方面,又說腎臟上端連接肺臟,金與水互相生長,這是水陰所形成的結合。因此,腎臟雖然只是一個臟腑,卻可以作為兩個臟腑。腎臟主水,而運行水的臟腑其實是三焦。三焦就是人體的油脂薄膜,它連接腸胃和膀胱,食物進入胃後,通過腸道向下移動,飲水進入胃後,胃的四周都有微小的管子,將水分吸收出來,散佈到膈膜,這個膈膜就是三焦。水分從上焦經過肝膈,再經過腎臟系統,進入下焦的油脂薄膜,最後到達膀胱。
故三焦者,中瀆之府,水道出焉。屬膀胱者,謂三焦與膀胱相聯屬也。是孤之府者,謂五臟各配五腑,而三焦司腎水之決瀆,又獨成一腑也。是六腑之所與合句,又總言六腑合五臟,相合而成功也。中國自唐宋後,不知三焦為何物,是以醫法多訛。西醫稱為連綱,知其物矣。
白話文:
因此,三焦是中空的通道,水液從這裡流出。屬於膀胱的意思是說,三焦與膀胱相連。是獨立的器官的意思是,五臟各自分配五腑,而三焦管理腎水的水道疏通,又獨立成一個腑。這是六腑與五臟結合的句子,又總體上說,六腑與五臟相互結合,共同作用才能成功。中國自唐宋以後,不知道三焦是什麼東西,所以醫學方法多有錯誤。西醫稱為淋巴系統,瞭解它是什麼了。
然不知其發源何處,所司何氣,是以知猶不知。故將兩臟之將,當讀如將帥之將。言少陽三焦,下連屬於腎,上連屬於肺,腎肺相懸,全賴少陽三焦,以聯絡之。然則少陽一腑,故已統帥兩臟,如一將而將兩營也。孤腑云者,言少陽三焦,獨成一腑,極其廣大,故統兩臟。又言屬膀胱者,是三焦下出之路,足見自肺至膀胱,從上而下,統歸三焦也。
白話文:
雖然不知道少陽三焦的來源和所管轄的氣體,所以知道但也等於不知道。因此把「兩臟之將」這個詞,應該讀成「將帥」的「將」字。意思就是少陽三焦在下端連接著腎臟,在上端連接著肺臟。腎臟和肺臟懸垂著,全靠少陽三焦把它們連接起來。因此少陽一腑就統帥著兩個臟腑,就像一個將軍統帥兩個軍營一樣。說它孤腑,意思是少陽三焦獨自形成一腑,非常廣大,所以能夠統帥兩個臟腑。又說它屬膀胱,是因為三焦的下出口是膀胱,這足見從肺臟到膀胱,從上到下,都歸屬於三焦。
謹按:三焦之源,即發於腎系,故腎與三焦相通。三焦為腎行水、化氣,故腎病宜調和三焦。譬如腎氣丸,用苓泄以利三焦之水;保元湯,用黃耆以充三焦之氣是矣。三焦病不能行水,則宜滋腎陰;不能化氣,則宜補腎陽。近醫不知三焦為何物,西醫稱連綱,不名三焦,且又不知腎係為三焦之根,安知人生氣化哉。
白話文:
根據醫書記載,三焦的源頭來自於腎系,所以腎臟和三焦是相通的。三焦是腎臟運化水液、化生氣血的通路,因此,腎臟有病時,需要調理三焦。例如:「腎氣丸」使用茯苓利尿,疏通三焦的水液;「保元湯」使用黃耆補氣,充盈三焦的氣血,就是這個道理。三焦如果不能運化水液,就應該滋補腎陰;如果不能化生氣血,就應該補腎陽。近代的醫生不明白三焦是什麼,西醫把它叫做「淋巴系統」,而不稱之為三焦,而且也不知道腎臟是三焦的根源,又怎麼能理解人體的氣化運作呢?
2. 第二十三章 足少陽膽經穴歌注
問:足少陽膽經左右共八十八穴,系何名,在何處,主治何病?
白話文:
問:足少陽膽經左右共八十八個穴位,名字是什麼?在哪裡?主要治療什麼疾病?
答:少陽瞳髎起目外,去眥半寸分壯三,主治目翳青盲眼,頭痛喉痹此穴探。(注:瞳子髎穴,去目外去眥五分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目癢翳膜,青盲無見,遠視䀮䀮,赤痛淚出,內眥癢,頭痛,喉痹等症。)
問:聽會穴呢?
白話文:
少陽瞳髎穴的位置在眼睛外側,距離眼角半寸,用三指寬度來衡量。它主要治療眼翳、青盲、眼痛、頭痛和喉嚨痛。
請問聽會穴呢?
答:聽會耳前陷中尋,張目得之動脈中,五壯三分主何治,耳牙口齒肢病從。(注:聽會穴,在耳微前陷中,動脈宛宛中,張口得之。五壯,三分。主治耳鳴,耳聾,牙車脫,不能嚼物,齒痛惡寒物,狂走,瘛瘲,恍惚不樂,中風口喎斜,手足不隨等症。)
問:上關穴呢?
白話文:
回答:聽會穴位於耳朵前方微凹陷的地方。張開嘴,在跳動的血管中,用針灸三壯就能治療以下疾病:
- 耳鳴、耳聾
- 牙齒鬆動、不能咀嚼
- 牙齒疼痛、怕冷的食物
- 狂躁不安、癲癇
- 恍惚失常、不快樂
- 中風導致的嘴歪、手腳不聽使喚等症狀
答:上關耳前開有空,七壯一分主治同,唇吻口眼偏喎病,耳聾牙齲瘛瘲尋。(注:上關穴,一名客主人,在耳前骨上,開口有空,張口取之。七壯,一分。主治唇吻強上,口眼喎斜,青盲,眯目,目䀮䀮,惡風寒,牙齒齲,口噤不開,嚼物不得,耳鳴,耳聾,瘛瘲,沫出,寒熱痙引骨痛等症。)
問:頷厭穴呢?
白話文:
回答:在耳前的上關穴,開口處有一個空洞,灸七壯,每一間隔為一壯。主治嘴脣和嘴角強直上翹、口眼歪斜、青盲、眯著眼睛、眼睛小而不露黑瞳、怕冷怕寒、牙齒齲壞、嘴巴緊閉無法張開、咀嚼食物時困難、耳鳴、耳聾、瘛瘲(指身體抽搐)、流口水、寒熱相交導致的抽搐、骨頭疼痛等症狀。
答:頷厭顳顬上廉系,三壯七分主何治,風眩驚癇手腕疼,耳目頸疼汗出症。(注:頷厭穴,在顳顬上廉。三壯,七分。主治偏頭痛,頭風,目眩,驚癇,手卷,手腕痛,耳鳴,目無見,目外眥急,好嚏,頸痛,汗出等症。)
問:懸顱穴呢?
白話文:
頷厭穴在顳顬上廉的位置,它屬於三壯七分的穴位,主要治療偏頭痛、頭風、目眩、驚癇、手腕痛、耳鳴、視力模糊、眼角疼痛、打噴嚏、頸痛、出汗等症狀。
問:懸顱穴呢?
答:懸顱正在顳顬端,三壯三分主治同,頭面耳牙皆腫痛,身熱鼻濁鼽瞢從。(注:懸顱穴,在顳顬端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頭痛,牙齒齲,牙齒痛,而膚赤腫,熱病煩滿,汗不出,偏頭痛、引目外眥赤,身熱,鼻洞濁下之不止,傳為鼽瞢,暝目等症。)
問:懸釐穴呢?
白話文:
懸顱穴位於太陽穴的末端。扎三針灸一次,每次治療三分鐘。治療症狀包括:頭面、耳朵、牙齒腫痛,發燒、鼻塞、眼睛疲勞等。
答:懸釐顳顬下廉看,三壯三分何病探,頭面痛腫不欲食,中焦熱病銳眥黃。(注:懸釐穴,在顳顬下廉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麵皮赤腫,偏頭痛,煩心,不欲食,中焦客熱,熱病汗不出,目銳眥赤痛等症。)
問:曲鬢穴呢?
白話文:
回答:在太陽穴下方按壓「懸釐」穴,點燃三根艾條,灸三分,可以診斷出什麼病?頭部和臉部有腫痛,不想吃東西,是中焦內熱引起的病症,眼睛發黃發紅。
(註:懸釐穴位於太陽穴下方。三壯,即灸三根艾條,每根灸三分。此穴主治臉部紅腫、偏頭痛、心煩、不想吃東西、中焦有熱、身體發熱不出汗、眼睛發紅發痛等症狀。)
答:曲鬢掩耳正尖上,鼓頷有空分壯三,主治牙車頰頷腫,腦痛巔風頸項強。(注:曲鬢穴,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,鼓頷有空,掩耳取之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頷頰腫、引牙車不得開,急痛,口噤不能言,頸項不得回顧,腦兩角痛,為巔風,引目眇等症。)
問:率谷穴呢?
白話文:
曲鬢穴位於耳上髮際的凹陷處,用手指掩住耳朵,按壓凹陷處取穴。鼓頷有空穴位於掩住耳朵後,有凹陷處的地方。用艾灸壯三壯(三分)。
主治: 牙疼、臉頰下巴腫脹、腦痛、頭風、頸項強直等症狀。
答:率谷耳上寸半看,嚼而取之分壯三,主治牙車頰頷腫,腦痛巔風頸項強。(注:率谷穴,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陷中,嚼取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痰氣膈痛,腦兩角強痛,頭重,醉後酒風,皮膚腫,胃寒、飲食煩滿,嘔吐不止等症。)
問:本神穴呢?
白話文:
在耳廓上方,入髮際一寸半的地方,有一個穴位叫率谷穴。按壓這個穴位,嚼著用力取穴,分三次艾灸,每次灸三分。
它可以治療牙齒、面頰、下頜腫痛,頭痛、頭暈目眩、頸項僵硬。
答:本神寸半曲差旁,直上髮際四分間,七壯三分主何治,驚癇癲疾偏風探。(注:本神穴,在曲差旁寸半,直上髮際四分。七壯,三分。主治驚癇吐涎沫,頸項強痛,目眩、胸相引不得轉側,癲疾,嘔吐涎沫,偏風等症。)
問:陽白穴呢?
白話文:
陽白穴位於眉梢與外眼角的連線,向上直抵髮際,再向後退四分的位置。這個穴位可以治療驚癇、吐口水、頸項僵硬疼痛、頭暈眼花、胸部疼痛難以翻身、癲癇、嘔吐口水、偏風等病症。
答:陽白眉上一寸取,三壯三分直瞳子,主治瞳癢目上視,背腠寒慄目痛眵。(注:陽白穴,在眉上一寸,直瞳子正視取之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瞳子癢痛,目上視,遠視䀮䀮,昏夜無見,目痛,目眵,背腠寒慄,重衣不得溫等症。)
問:臨泣穴呢?
白話文:
回答: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一寸處,直視瞳孔取穴。以三分艾柱灸三壯。主治:瞳孔發癢、眼睛向上看疼痛、遠視模糊、夜盲症、眼睛疼痛、眼睛流淚、背部肌膚寒顫、穿再多的衣服也無法保暖等症狀。
答:臨泣入髮際五分,直瞳目上取之真,禁灸三分何病治,驚癇中風目鼻尋。(注:臨注穴,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,令患者直睛取之。禁灸,三分。主治目生白翳,目淚,枕骨合顱痛,惡寒,鼻塞,驚癇,反視,目外眥痛,卒中風,不識人等症。)
問:目窗穴呢?
白話文:
臨泣穴位於髮際線內五分,正對著眼球上緣,取穴時讓患者平視。禁止灸此穴三分。
主治病症:
- 眼睛生白翳
- 流淚
- 頭枕骨與頭頂相接處疼痛
- 惡寒
- 鼻塞
- 驚癇
- 斜視
- 眼外角疼痛
- 急性中風
- 不認得人等症狀
答:目窗臨泣後寸半,五壯三分何病治,頭旋目眩視不明,面目浮腫寒熱症。(注:目窗穴,在臨泣後寸半。五壯,三分。主治目赤痛,忽頭旋,目䀮䀮遠視不明,頭面浮腫,頭痛,熱病汗不出等症。)
問:正營穴呢?
白話文:
目窗穴 位於臨泣穴後方 1.5 寸處。可用三壯艾灸此穴,可以治療以下症狀:
- 眼睛發紅疼痛
- 突然頭暈、眼睛模糊
- 面部浮腫、發冷發熱
答:正營目窗後寸五,禁針三壯何病取,主治頭項偏痛風,唇吻急強目眩齲。(注:正營穴,在目窗後寸半。禁針,三壯。主治目眩,頭項偏痛,牙齒齲痛,唇吻強急等症。)
問:承靈穴呢?
白話文:
答覆:正營穴位於眼睛後方一寸半處,針灸時禁止針刺三壯。主治頭部和頸部偏頭痛,牙齒齲痛、嘴脣僵硬麻木、眼睛眩暈等症狀。
答:承靈正營後寸半,禁針三壯主何患,醫治腦風頭痛殃,鼽衄喘息氣不順。(注:承靈穴,在正營後寸半。禁針,三壯。主治腦風頭痛,惡風寒,鼽衄,鼻塞,喘息等症。)
問:天衝穴呢?
白話文:
承靈穴在正營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,禁針三壯,主治腦風頭痛,以及因風寒引起的頭痛、鼻出血、鼻塞、喘息等症狀。
天衝穴呢?
答:天衝耳上二寸逢,七壯三分何病從,主治癲疾和風痙,齦腫頭痛驚恐中。(注:天衝穴,在耳後上入髮際二寸。七壯,三分。主治癲疾,風痙,牙齦腫,驚恐,頭痛等症。)
問:浮白穴呢?
白話文:
天衝穴位於耳後上緣髮際線往上兩寸處。針灸此穴七壯,取三分之深。具有治療癲癇、風痙、牙齦腫痛、驚嚇、頭痛等症狀的功效。
答:浮白耳後上寸得,七壯二分何病索,足疾耳聾頸項癭,肩臂不舉發寒熱。(注:浮白穴,在耳後入髮際一寸。七壯,二分。主治足不能行,耳聾耳鳴,齒痛,胸滿,不得息,胸痛,頸項癭、癰腫不能言,肩臂不舉,喉痹,咳逆痰沫,耳鳴,嘈嘈無所聞等症。)
問:竅陰穴呢?
白話文:
刺灸浮白穴,距離耳後發際一寸,灸七壯,每次二分。主治哪些疾病呢?腳部麻痺、耳聾、頸部淋巴腫瘤、肩膀和手臂無法抬起、發燒發冷。(註解:浮白穴位於耳後,距離髮際一寸。每次灸七壯,每次二分。主治足部無法行走、耳聾耳鳴、牙痛、胸悶、呼吸困難、胸痛、頸部淋巴腫瘤或腫脹導致無法說話、肩臂無法抬起、喉嚨疾病、咳嗽逆痰、耳鳴、耳朵有雜音聽不清等症狀。)
答:竅陰枕下動有空,七壯三分完上通,主治轉筋頭目痛,耳鳴舌衄肢疽癰。(注:竅陰穴,在完骨上、下枕下,動搖有空。七壯,三分。主治四肢轉筋,目痛,頭項頷痛,引耳嘈嘈,耳鳴無所聞,舌本出血,骨勞,癰疽發厲,手足煩熱,汗不出,舌強,肋痛,咳逆,喉痹等症。)
問:完骨穴呢?
白話文:
回答:竅陰穴在完骨上、枕骨下,按壓時會感覺有空虛感。用艾灸七次,每次灸三分鐘,然後向上移動。主要治療四肢抽筋、頭痛、耳鳴、舌頭出血、骨頭疼痛、癰疽發作等症狀。(註:竅陰穴位於完骨上方,枕骨下方。按壓時有空虛感。施灸七次,每次灸三分。主要治療四肢抽筋、眼睛疼痛、頭頸部疼痛、引起耳朵嗡嗡聲、耳鳴聽不見聲音、舌根出血、骨頭疼痛、癰疽發作、手腳發熱、汗不出、舌頭僵硬、肋部疼痛、咳嗽、喉嚨疼痛等症狀。)
答:完骨耳後四分中,七壯三分何病從,主治足痿牙車急,頭風耳痛癲疾癰。(注:完骨穴,在耳後入髮際四分。七壯,三分。主治足痿失履不收,牙車急,頰腫,頭面腫,頸項痛,頭風耳後痛,煩心,小便赤黃,喉痹,齒齲,口眼喎斜,癲疾等症。)
問:腦空呢?
白話文:
回答:完骨穴位於耳後入髮際四分處,取七壯灸三分,可治療以下疾病:
- **足痿:**腳無力、不能走路
- **牙車急:**牙痛
- **頭風:**頭痛
- **耳痛:**耳朵疼痛
- **癲疾:**癲癇
- **癰:**膿腫
答:腦空正俠玉枕骨,風池二穴上陷中,二壯五分主何治,目眩心悸及頭風。(注:腦空穴,在風池二穴之上,俠玉枕骨下陷中。三壯,五分。主治勞疾,羸瘦,體熱,頸項強不得回顧,頭重痛不可忍,目暝,心悸,發即為癲風,引目眇,鼻痛。魏武帝患頭風,發即心亂目眩,華佗針腦空立愈。)
問:風池穴呢?
白話文:
腦空穴位於風池穴正上方,玉枕骨下方的凹陷處。在這個穴位上灸兩壯,每壯灸五分,可以治療:眼花、心悸和頭痛。
(注:腦空穴在風池穴上方,玉枕骨下方的凹陷處。灸三壯,每壯灸五分。主治過於勞累、消瘦、身體發熱、脖子僵硬無法轉動、頭重痛難忍、眼睛昏花、心悸,髮作時會變成癲癇,導致失明、鼻痛。魏武帝患有頭痛,發作時心煩意亂、眼花,華佗針灸腦空穴立馬治好了。)
答:風池後髮際陷中,項後六行下腦空,七壯三分何病主,背腰頭目頸筋風。(注:風池穴,在項後腦空下,髮際陷中,按之引耳中痛。三分,七壯。主治灑淅寒熱,傷寒、溫病汗不出,目眩,偏正頭痛,痎瘧,頸項如拔、痛不得回顧,目淚出,欠氣,鼻鼽衄,目內眥赤痛,氣發耳塞,目不明,腰背俱疼,腰傴僂,頸筋無力不收,中風氣塞涎上,不語,昏危,癭氣等症。)
問:肩井穴呢?
白話文:
風池穴位於後腦勺頭髮後緣的凹陷處,頸項後面六條橫紋往下的空隙中,針灸此穴七壯,三分寸,可以治療以下疾病:
背部、腰部、頭部、頸部、眼睛,以及由風邪引起的筋脈問題。(注:風池穴在後腦勺頭髮後緣的凹陷處,按摩此穴會引發耳中的疼痛。三分,指針灸針刺的深度為三分寸。七壯,指針灸時艾灸的次數為七次。主治疾病包括:發燒寒熱、傷寒、溫病導致的出汗困難、頭暈目眩、偏頭痛、瘧疾、頸項僵硬疼痛、流淚、打哈欠、鼻出血、眼睛內眥發紅疼痛、耳朵鳴塞、視力模糊、腰背痠痛、駝背、頸部肌肉無力、中風導致的氣滯痰鳴、不能言語、神志昏迷、癭氣等疾病。)
答:肩井肩前寸半看,缺盆之上中指探,五壯五分看主治,針深暈眩三里匡。(注:肩共穴,一名膊井,在肩上陷中,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。五壯,五分。主治中風氣塞涎上,不語,氣逆,婦人難產,墮胎後手足厥逆,針此穴立愈;頭項痛,五勞七傷,兩手不得向頭。若針深悶倒,急補足三里穴。)
問:淵腋穴呢?
白話文:
肩井穴位於肩部凹陷處,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的位置,用中指探摸即可找到。這個穴位有很好的治療效果,針刺深一點可以治療頭暈目眩等症狀,如果針刺過深導致昏倒,可以馬上針刺足三里穴來緩解。
至於淵腋穴,是什麼呢?
答:淵腋腋下三寸裡,禁灸三分舉臂取,主治寒熱馬刀傷,胸滿無力臂不舉。(注:淵腋穴,在腋下三寸宛宛中,橫去胸蔽骨八寸五分。禁灸,三分。主治寒熱馬刀瘍,胸滿無力,臂不舉等症。(再,凡馬刀瘍,潰爛者死,寒熱者生。)
問:輒筋穴呢?
白話文:
回答:淵腋穴在腋窩下方三寸處,艾灸時需距離皮膚三分,抬臂取穴,主要治療寒熱馬刀傷,胸悶無力,手臂抬不起來的症狀。(注:淵腋穴位於腋下三寸,偏近腋窩,橫向距離胸前肋骨八寸五分。艾灸時距離皮膚約三分深。主治寒熱馬刀傷、胸悶無力、手臂抬不起來等症狀。(特別注意:馬刀傷如果潰爛,會導致死亡;寒熱狀態下會生還。)
答:輒筋平前復一寸,去胸蔽骨七五分,平直兩乳側臥取,三壯六分膽募名。(注:輒筋穴,在腋下三寸,復平淵腋穴前一寸、三肋端,橫去胸蔽骨七寸五分,側臥平直兩乳,屈上足取之。膽之募,足太陽、少陽之會。三壯,六分。主治胸中暴滿,不得臥,太息,善悲,小腹熱多唾,言語不正,四肢不收,嘔吐宿汁,吞酸等症。)
問:日月穴呢?
白話文:
輒筋穴:位於腋下 3 寸,距離復平穴前 1 寸,在第 3 肋骨前端,橫向距離胸骨 7.5 寸。側臥,兩乳平直,屈上足取穴。膽募穴: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點。使用 3 壯,深度 6 分。
主治:
- 胸部脹滿,無法平躺
- 經常嘆息
- 容易悲傷
- 小腹發熱,唾液增多
- 言語不清
- 四肢無法收縮
- 嘔吐宿食
- 胃酸逆流
答:日月期門下五分,五壯七分何病求,主治太息善悲唾,言語不正肢不收。(注:日月穴,在期門下五分。五壯,七分。主治太息,善悲,小腹熱,多唾,言語不正,四肢不收等症。)
問:京門穴呢?
白話文:
在期門穴下方五分的部位有一個穴位叫「日月穴」。如果這個穴位有病,會出現以下症狀:嘆息、愛哭、小腹發熱、經常流口水、說話不清、手腳不聽使喚。
答:京門監骨腰間取,腎募季肋本俠有。三壯三分何病醫,主治洞泄不得息。(注:京門穴,一名氣俞,一名氣府,在腰中季脅本,俠脊,臍上五分,去腹中行各九寸,腎之募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腸鳴,小腹痛,肩背寒痙,肩胛內廉痛,腰痛不得俯仰、久立,寒熱腹脹,引背不得息,水道不利,溺黃,小腹急腫,腸鳴,洞泄,髀樞引痛等症。)
問:帶脈穴呢?
白話文:
京門穴位於腰部,鄰近季脅肋骨,靠近脊椎,臍上五寸,與腹部中間距離各九寸,是腎臟的募穴。三壯針刺,三分深。主治洞瀉(腹瀉不止)等疾病。
答:帶脈季肋寸八分,七寸五分去胸中,五壯六分主何病,婦人經帶此穴崇。(注:帶脈穴,在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,臍上二分,去腹中行各開七寸半。五壯,六分。主治腰腹痛,婦人小腹痛,裡急後重,瘛瘲,月事不調,赤白帶下等症。)
問:五樞穴呢?
白話文:
答:帶脈穴位於肋骨最下方一寸八分凹陷處,在肚臍上方二分,從腹部開始貫穿七寸半。按壓五壯穴,六分力道。主治腰腹疼痛、小腹疼痛、裡急後重、痔瘡、月經失調、白帶、血性分泌物等症狀。
答:五樞帶下三寸存,五壯五分主何因,醫治痃癖氣攻脅,男子寒疝女帶經。(注:五樞穴,在帶脈下三寸。五壯,五分。主治痃癖,小腸、膀胱氣攻脅,男子寒疝,陰卵上入小腹痛,婦人赤白帶下等症。)
問:維道穴呢?
白話文:
五樞穴位於帶脈下方三寸。
主治症狀:
- 五壯、五分等穴位治療痃癖(小腸、膀胱氣攻脅)。
- 男子寒疝(陰卵上入小腹痛)。
- 婦人赤白帶下等症狀。
答:維道章下五三分,三壯八分主治同,嘔逆不止不嗜食,三焦不調水腫侵。(注:維道穴,在章門下五寸三分。三壯,八分。主治嘔逆不止,水腫,不嗜食等症。)
問:居髎穴呢?
白話文:
答:維道穴位於章門穴下五寸三分處。若進行三壯,每次針灸深度為八分。主治嘔吐、嘔逆不止、厭食、三焦不調、水腫等症狀。
答:居髎章下八三分,三壯八分監骨尋,主治腰引小腹痛,胸臂攣急肩臂疼。(注:居髎穴,在章門下八寸三分,監骨下陷中。三壯,八分。主治腰引小腹痛,肩引胸背攣急,手臂不得舉等症。)
問:環跳穴呢?
白話文:
居髎穴位於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,在監骨的凹陷處。使用三根艾灸條,燒灼八分。主治腰部和小腹疼痛,胸部和手臂攣急、肩臂疼痛等症狀。
答:環跳髀樞側臥取,十壯一寸何病擬,冷風濕痹腰胯疼,半身不遂與腳氣。(注:環跳穴,在髀樞,側臥,伸下足,屈上足,足踵到處是穴。十壯,一寸。主治冷風濕痹,不仁,風疹遍身,半身不遂,腰胯痛,膝不得轉側伸縮等症。(仁壽宮患腳氣偏風,甄權奉敕針環跳、陽陵泉、陽輔、巨虛、下廉,而能起行。環跳穴痛,恐生附骨疽。)
問:風市穴呢?
白話文:
環跳穴位於大腿外側,側躺時可取。用十次強刺激,針刺一寸深。適用於治療以下疾病:
- 風寒濕痹導致的腰胯疼痛
- 半身不遂
- 腳氣
(注:環跳穴位於大腿外側,側臥位,伸下肢,屈上肢,腳後跟所指處便是穴位。強刺激十次,針刺一寸深。主治風寒濕痹、身體麻痺、風疹全身發作、半身不遂、腰胯痛、膝蓋不能轉動伸縮等症狀。(仁壽宮患者患有腳氣偏風,甄權奉命針刺環跳、陽陵泉、陽輔、巨虛、下廉穴,患者得以起身行走。環跳穴疼痛,可能產生附骨疽。)
答:兩手著腳風市謀,膝上外廉兩筋求,五壯五分主何治,一切腳氣此穴優。(注:風市穴,在膝上外廉兩筋間,以手著腿,中指盡處是穴。五壯,五分。主治中風,腿膝無力,腳氣,渾身瘙癢等症。)
問:中瀆穴呢?
白話文:
回覆:兩隻手放在膝蓋上,沿著外側兩條筋尋找,中指的盡頭就是穴位。五次艾灸,每次五分。主要治療風濕中風、腿膝無力、腳氣和全身瘙癢等症狀。
答:中瀆在膝上五寸,髀外分肉間陷中,五壯五分何病主,筋痹不仁此穴尋。(注:中瀆穴,在髀外膝上五寸,分肉間陷中。五壯,五分。主治腿腳痛,筋痹不仁等症。)
問:陽關穴呢?
白話文:
中瀆穴位於膝蓋上方五寸處,在大腿外側肌肉分開的凹陷處。艾灸此穴五壯或針刺五分,可治療腿腳疼痛、筋脈麻痺和感覺遲鈍等症狀。
答:陽關陵上犢鼻外,禁灸五分何病針,主治風痹不仁症,腿膝疼痛難屈伸。(注:陽關穴,一名陽陵,在陽陵泉上二寸,犢鼻外廉陷中。禁灸,五分。主治風痹不仁,膝痛不可屈伸等症。)
問:陽陵泉呢?
白話文:
在位於陽關穴上方、犢鼻外側的部位,禁止針灸五分(約 0.75 釐米)。這種治療方法適用於風濕痹症導致的四肢麻木不仁,以及膝蓋疼痛、難以屈伸的症狀。
答:陽陵膝品下寸尋,胻骨外廉兩骨中,七壯六分合土穴,能醫冷痹及偏風。(注:陽陵泉,在膝品骨下一寸,外廉陷中,膽合土穴也。七壯,六分。主治膝伸不得屈,髀樞膝骨冷痹,腳氣,偏風,半身不遂,腳冷無血色,頭面腫,足筋攣等症。)
問:陽交穴呢?
白話文:
陽陵泉在膝蓋骨下方一寸,外側凹陷的地方,是膽經的穴位。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膝蓋伸不直、大腿和膝蓋骨發冷、腳氣、偏風、半身不遂、腳冷無血色、頭面腫脹、足部筋絡攣縮等症狀。
你問的是陽交穴嗎?
答:陽交外踝斜七寸,三壯六分醫何病,胸滿膝痛足不收,喉痹面腫驚狂症。(注:陽交穴,一名別陽,一名足髎。在足外踝上七寸,斜屬少陽分肉間。三壯,六分。主治胸滿腫,膝痛,足不收,寒厥,驚狂,喉痹面腫,寒瘧,膝胻不收等症。)
問:外邱穴呢?
白話文:
答:陽交穴位於外踝斜上方七寸處,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胸悶、膝蓋疼痛、足趾不能屈伸、喉嚨痛、面部腫脹、精神錯亂等症狀。
問:外邱穴呢?
答:外邱踝上七寸尋,三壯三分主何因,胸脅痿痹頸項痛,小兒胸部似龜形。(注:外邱穴,在外踝正上七寸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胸腹脹滿,膚痛,痿痹,頸項痛,惡風寒,癲疾,小兒龜胸等症。)
問:光明穴呢?
白話文:
外邱穴位於外腳踝正上方七寸處。在穴位上施以三壯三分,可以治療以下疾病:胸脅部位肌肉萎縮和麻痺、頸項疼痛、小兒胸部像烏龜一樣隆起。
答:光明除踝上五寸,三壯三分主何症,醫治脛酸胻骨疼,痿躄不仁與膝痛。(注:光明穴,在足外踝上五寸。三分,三壯。主治脛痿胻疼,不能久立,熱病汗不出,卒狂,痿僻坐不能起,足胻熱,膝痛,身體不仁,善齧頰等症。)
問:陽輔穴呢?
白話文:
答:光明穴位於外踝上五寸處,連續灼燒三壯,每次灼燒三分鐘,主要治療以下症狀:小腿痠痛、小腿骨疼痛、半身不遂、感覺麻木以及膝蓋疼痛。(注:光明穴在足外踝上五寸處,灸三次,每次灸三分,主治小腿痠痛、小腿骨疼痛、不能久站、熱病不出汗、突然發狂、半身不遂坐不起來、小腿疼痛、膝蓋疼痛、身體麻木、愛咬臉頰等症狀。)
答:陽輔外踝上四寸,絕骨之上用意尋,五分三壯經火穴,主治腰膝腋脅疼。(注:陽輔穴,在足外踝上四寸,絕骨端上,膽經火穴也。三壯,五分。主治腰溶如坐水中,膝下浮腫,筋攣,百節痠疼,實無所知,諸節盡痛,痛無常處,腋下腫,喉痹,馬刀瘍,膝胻酸,風痹不仁,厥逆,口苦,太息,心脅痛,頭角頸痛,目銳眥痛,缺盆中腫痛,汗出寒瘧,胸中脅肋、髀膝外廉至絕骨外踝前痛,善潔面青,面塵等症。)
問:懸鐘穴呢?
白話文:
回答:陽輔穴位於足外踝上方四寸處,在絕骨之上,仔細尋找。使用五分三壯針灸火穴,可以治療腰膝疼痛、腋下疼痛等症狀。
(注:陽輔穴位於足外踝上方四寸處,絕骨端之上,是膽經的火穴。三壯,五分。主治腰部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疼痛,膝蓋以下浮腫,筋攣,全身痠痛,精神恍惚,全身關節疼痛,疼痛部位不定,腋下腫脹,咽喉腫痛,馬刀瘡,膝蓋後方痠痛,風濕痺痛,肢體麻木,厥逆,口苦,嘆息,心窩疼痛,頭部、頸部疼痛,眼睛紅腫疼痛,缺盆中腫脹疼痛,出汗怕冷,胸部、肋部、大腿、膝蓋外側至絕骨、外踝前疼痛,面色青黑,面部晦暗等症狀。)
答:懸鐘三寸同絕骨,六分五壯何病探,主治心胃腳膝病,筋骨攣痹鼻中干。(注:懸鐘穴,一名絕骨,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。五壯,六分。主治心腹脹滿,胃中熱,不嗜食,腳氣,膝胻痛,筋骨攣痛,足不收,逆氣,虛勞,寒損,憂恚,心中咳痛,喉痹,泄注,頸項強,腸痔瘀血,鼻衄,腦疽,大小便澀,鼻中干,煩滿,中風手足不隨等症。)
問:邱墟穴呢?
白話文:
懸鐘穴位於腳踝外側往上三寸的地方,也就是絕骨穴,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心臟、胃部、腳、膝蓋的疾病,以及筋骨攣縮、鼻塞等症狀。
問:那邱墟穴呢?
答:邱墟踝下陷中出,骨縫三寸去臨泣,膽之原穴分壯三,主治髀樞胸脅疾。(注:邱墟穴,在足外踝下微前骨陷中,膽之原穴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胸脅滿痛不得息,久瘧振寒,腋下腫,痿厥坐不能起,髀樞中痛,目生翳膜,腿胻酸,轉筋卒疝,小腹堅,寒熱頸腫,腰胯痛,太息等症。)
問:臨泣穴呢?
白話文:
邱墟穴位於腳踝外側下方微前方的骨窩中,是膽經的原穴。距離臨泣穴三寸。
其主治功能有:
- 腿部樞紐處疼痛
- 胸脅部位疼痛滿悶,喘不過氣
- 久治不癒的瘧疾,發作時寒戰
- 腋下腫脹
- 四肢無力、癱瘓,坐不住
- 大腿樞紐處疼痛
- 眼睛生翳膜
- 大腿和小腿痠痛
- 筋脈抽搐、急發疝氣
- 小腹發硬
- 身體忽冷忽熱、脖子腫脹
- 腰胯疼痛
- 長籲短嘆
答:臨泣寸半去俠谿,輸木之穴分壯三,主治胸滿缺盆痛,馬刀瘍瘻齧頰殃。(注:臨泣穴,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,去俠谿一寸五分,膽輸木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胸中滿,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瘻,善齧頰,天牖中腫,淫濼胻酸,目眩枕骨痛,灑淅振寒,心痛厥逆,氣喘不能行,痎瘧,婦人月事不利,支滿乳癰等症。)
問:地五會呢?
白話文:
臨泣穴位於小指第二節後方的凹陷處,距離俠谿穴一寸半,是膽經的輸木穴。它能治療胸悶、鎖骨上方疼痛、腋下馬刀狀腫瘤、潰瘍、瘻管等症狀。
問:地五會穴在哪裡呢?
答:五會俠谿後一寸,禁灸一分主何病,內損唾血與腋疼,足無膏澤乳癰痛。(注:地五會,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,去俠谿一寸。禁灸,一分。主治腋痛,內損,唾血,足外無膏澤及乳癰等症。)
問:俠谿穴呢?
白話文:
答:五會穴在俠谿穴後一寸的地方,禁灸一寸,主要治療內傷導致的吐血、腋窩疼痛、腳底乾燥、乳腺炎等病症。
問:俠谿穴在哪裡?
答:俠谿小指歧骨間,滎水之穴分壯三,主治胸脅頰頷病,耳目胸痛轉側難。(注:俠谿穴,在小指次指歧骨間,本節前陷中,膽滎水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胸脅支滿,寒熱,傷寒,熱病汗不出,目外眥赤,目眩,頰項腫,耳聾,胸前痛不可轉側等症。)
問:竅陰穴呢?
白話文:
俠谿穴位於小指無名指分歧骨之間,是膽經的滎水穴,分為三分。主治胸痛、胸部脅部脹滿、傷寒、熱病不出汗、眼睛外眼眶發紅、頭暈目眩、頰項腫脹、耳聾、胸前疼痛難以轉動等症狀。
答:竅陰小次指外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,三壯一分井金名,主治咳逆息不得。(注:竅陰穴,在足小指次指外側,去爪甲如韭葉,膽井金穴也。三壯,一分。主治脅痛,咳逆不得息,手足煩熱,汗不出,轉筋,癰疽,頭痛,心煩,喉痹,舌強,口乾,肘不能舉,卒聾目痛等症。)
白話文:
竅陰穴位於小腳趾次趾的外面,距離指甲邊緣約一韭葉寬。三壯分一井金穴,主治咳嗽、喘逆、呼吸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