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一 (12)
卷之一 (12)
1. 頭面部第一
門是關字之誤。又千金翼曰。耳下二韭葉。宛宛中。側臥張口取之。不可從也。又千金。十三鬼穴。耳前髮際。宛宛中。耳垂下五分。名鬼床。是指頰車。千金翼。無耳前髮際。宛宛中之七字。今移入一名。
耳前凡八穴
耳門(甲乙)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。(甲乙)陷中(資生)耳中有膿及底耳。聤耳。皆不灸。(外臺)禁灸。有病不過三壯。(甲乙)
按。厥病篇云。耳鳴。取耳前動脈。馬蒔曰。即耳門也。外臺。作耳中缺者。寶鑑。從之。醫統。作當耳缺者缺中。並非。
和髎(千金)銳發下。(素問)耳前橫動脈。(甲乙)耳門前。(入門)一云禁灸。(類經)
按甲乙。和作禾。入門同千金。千金翼。外臺。以下諸書。作和。今從之。三書。並無橫字。資生曰。和髎二穴。在耳前銳發陷中明堂上經。亦有和窌二穴。窌即髎也。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。即銅人之禾髎。明堂下經之禾窌也。或者。明堂上經。誤寫禾字。作和字爾。恐人以和髎和窌為一穴。故備論之。按一疑二之誤。銳發者所謂波以左賀利。
聽會(甲乙)一名聽呵。(資生)一名後關。一名聽呵。(大全)耳前陷者中。張口得之。動脈應手。(甲乙)耳微前。(明堂)耳珠前。(入門)
按類經。呵作河。資生。神應。發揮。類經。聚英。醫統。寶鑑。大成。作上關下一寸。非矣。類經。金鑑。作去耳珠下。亦非。本事方曰。側臥張口取之。吳文炳。曰。一名多所聞。耳中珠子。如赤小豆。是聽宮之注。聚英。醫統。亦同。蓋誤聽宮作聽會也。千金翼舌病篇曰。聽會。在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。一名耳門。亦誤。
聽宮(甲乙)一名多所聞。(素問)一名窗籠。(靈樞)在耳中珠子。大明如赤小豆。(甲乙)
按氣血論。耳中。多所聞。二穴。根結篇。少陽根於竅陰。結窗籠。窗籠者耳中也。甲乙。明字衍。諸書皆無之。是也。入門。作耳前珠子旁。是耳門穴也。今據內經。甲乙經。當在耳中珠子上。
白話文:
頭面部第一
「門」是「關」字寫錯了。「千金翼方」記載,耳下兩寸,肌肉豐滿處,側臥張口才能取穴,這個方法不可取。同在「千金要方」中,記載十三鬼穴,位於耳前髮際肌肉豐滿處,耳垂下方五分,名為鬼床,指的是頰車穴。「千金翼方」中沒有「耳前髮際,肌肉豐滿處」這七個字,現在把它移到另一個穴位名稱下。
耳前共有八個穴位:
耳門穴(甲乙經):位於耳前,肌肉隆起處,耳廓缺口正對的地方。(甲乙經)凹陷處。(資生經)耳內有膿、耳底腫痛、慢性化膿性中耳炎,都不宜灸。(外台秘要)禁止灸,如有疾病,灸三次即可。(甲乙經)
說明:厥病篇記載,耳鳴取耳前動脈,馬蒔注釋說,就是耳門穴。外台秘要記載為耳廓缺口處,針灸寶鑑沿用此說,醫統全書記載為耳廓缺口處凹陷中,這些說法都不正確。
和髎穴(千金要方):位於耳前髮際下方。(素問):耳前橫行動脈處。(甲乙經)耳門穴前方。(入門針灸)一種說法是禁止灸。(類經圖翼)
說明:甲乙經中「和」字寫作「禾」字。「入門針灸」和「千金要方」中都寫作「和」,現在採用此說法。上述三本書都沒有「橫」字。「資生經」記載,和髎穴兩個穴位,位於耳前髮際凹陷處,明堂經上。也有和窌兩個穴位,窌就是髎,位於鼻孔下方,水溝旁五分,就是銅人圖上的禾髎穴,明堂經下。或許是明堂經上,把「禾」字誤寫成了「和」字。擔心有人把和髎和和窌當作一個穴位,所以詳細說明。這是因為一個穴位寫成兩個穴位造成的錯誤。所謂髮際,是指頭髮的邊緣。
聽會穴(甲乙經):又名聽呵。(資生經)又名後關,又名聽呵。(大全)位於耳前凹陷處,張口才能找到,動脈搏動明顯。(甲乙經)略微偏前。(明堂經)耳珠前方。(入門針灸)
說明:類經圖翼中,「呵」寫作「河」。資生經、神應經、發揮經、類經圖翼、針灸聚英、醫統全書、針灸寶鑑、針灸大成中都記載為上關穴下一寸,這是錯誤的。類經圖翼、針灸金鑑記載為耳珠下方,也是錯誤的。本事方記載,側臥張口取穴。吳文炳說,又名多所聞,耳內有珠子,像赤小豆一樣大小,這是聽宮穴的註解。針灸聚英、醫統全書也這樣記載。大概是把聽宮穴誤認為聽會穴了。「千金翼方」舌病篇記載,聽會穴在上關穴下一寸,動脈搏動明顯處,又名耳門穴,也是錯誤的。
聽宮穴(甲乙經):又名多所聞。(素問)又名窗籠。(靈樞)位於耳內珠子處,很大,像赤小豆一樣大小。(甲乙經)
說明:氣血論中,耳內的多所聞兩個穴位。根結篇中,少陽經根於竅陰,與窗籠相連。窗籠指的就是耳內。甲乙經中「明」字是多餘的,其他書中都沒有這個字。入門針灸記載為耳前珠子旁邊,那是耳門穴。現在根據內經和甲乙經,應該在耳內珠子上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