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六 (5)
卷之六 (5)
1. 足少陽膽經
(左右凡八十六穴)
經脈篇云膽足少陽之脈。起於目銳眥。(瞳子窌)上(絲竹空)抵頭角。(頭維。頷厭。懸顱。懸釐。曲鬢。率谷。天衝。)下耳後。(浮白竅陰。完骨。角孫。本神。陽白。臨泣。目窗。正營。承靈。腦空。風池。)循頸行手少陽之前。至肩上。(肩井)卻交出手少陽之後。
白話文:
經脈篇說膽經的筋脈,起於眼角的銳眥穴(瞳孔外側的空隙),往上到達頭角(頭維穴、頷厭穴、懸顱穴、懸釐穴、曲鬢穴、率谷穴、天衝穴)。然後往下經過耳後(浮白穴、竅陰穴、完骨穴、角孫穴、本神穴、陽白穴、臨泣穴、目窗穴、正營穴、承靈穴、腦空穴、風池穴)。再沿著頸部,在手少陽經之前,到肩上(肩井穴)。然後折回並交錯,再出現在手少陽經之後。
入缺盆。(大椎。大杼。大窌。秉風。缺盆。)其支者。從耳後。入耳中。出走耳前。至目銳眥後。其支者別銳眥。下大迎。(迎)合於手少陽。抵於䪼。下加頰車。(頰車)下頸(天容)合缺盆。以下胸中貫膈。(日月)絡肝。屬膽循脅裡。(章門)出氣街(氣衝)繞毛際橫入髀厭中。
白話文:
進入缺盆穴。(大椎穴、大杼穴、大窌穴、秉風穴、缺盆穴。)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,從耳前出來,到眼睛外眼角後方。它的支脈從外眼角分出,向下繞過大迎穴,和大腕少陽脈相合,抵達䪼穴。往下經過頰車穴,進入頸部(天容穴)與缺盆穴相合。從胸中貫穿膈肌(日月穴),絡屬肝臟,到達膽囊,沿著脇肋內側下行(章門穴),從氣街穴出來(氣衝穴),繞過毛邊,橫著進入大腿前內側的髀厭穴。
(環跳)其直者從缺盆下腋(淵腋輒筋)循胸過季脅。(京門。帶脈。五樞。維道。居窌。)下合髀厭中。以下循髀。陽。(中瀆陽關)出膝外廉。(陽陵泉)下外輔骨之前。(陽交。外丘。光明。)直下抵絕骨之端(陽輔懸鐘)下出外踝之前(丘墟)循足跗上(臨泣。地五會。
白話文:
環跳穴:其直線方向是從缺盆穴在腋下,循著胸部經過季脅穴(京門穴、帶脈穴、五樞穴、維道穴、居窌穴),往下和髀厭穴的中間相合。然後往下循著大腿的外側,陽經(中瀆穴、陽關穴)出膝蓋的外側外廉(陽陵泉穴),向下外側輔骨的前面(陽交穴、外丘穴、光明穴),一直向下抵達絕骨尖端(陽輔穴、懸鐘穴),再往下出外踝的前面(丘墟穴),循著足跗上(臨泣穴、地五會穴)。
)入小指次指之間。(俠谿竅陰)其支者。別跗上。入大指之間。循大指岐骨內。出其端。還貫爪甲出三毛。
又云。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。去踝五寸。別走厥陰。下絡足跗。
白話文:
經脈進入小指和無名指之間。在俠谿和竅陰穴處,它的分支從腳背部分出,進入大拇指之間,沿著大拇指的骨頭內側行走,穿出指尖,再繞回貫穿指甲旁邊,最後從腳趾間的毛髮處出來。
另外還說,足少陽經的分支名叫光明,位於離踝骨五寸的地方,分支走向足厥陰肝經,向下絡於足背。
氣府論云。足少陽脈氣所發者。六十二穴。兩角上各二。(次注。謂天衝左右各二穴也。)直目上髮際內。各五。(謂臨泣。目窗。正營。承靈。腦空。左右是也)耳前角上各一。(謂頷厭二穴也。)耳前角下各一。(謂懸釐二穴也。)銳發下各一。(謂和髎二穴也。)客主人各一。
白話文:
氣府論說:足少陽經的氣所發出的穴位有六十二個。兩角上各兩個(次注:指的是天衝穴的左右兩側,各一個穴位)。直直往上,頭髮裡面各五個(指的是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,左右兩邊相對)。耳朵前面的三角上各一個(指的是頷厭穴)。耳朵前面的三角下各一個(指的是懸釐穴)。銳發下面各一個(指的是和髎穴)。客主人各一個。
(客主人穴名也。)耳後陷中各一。(謂翳風二穴也。)下關各一。(下關穴名也。)耳下牙車之後。各一。(謂頰車二穴也。)缺盆各一。(缺盆穴名也。)腋下三寸。脅下至胠八間各一。(腋下。謂淵腋。輒筋。天池。脅下至胠則日月。章門。帶脈。五樞維道。居髎。九穴也。
白話文:
(客主人穴名也。)耳朵後面凹陷處,左右各一。(指翳風二穴。)下關各一。(下關穴名。)耳朵下方,牙牀之後,左右各一。(指頰車二穴。)缺盆各一。(缺盆穴名。)腋下三寸處,左右各一。(腋下。指淵腋。輒筋。天池。脅下至胠則日月。章門。帶脈。五樞維道。居髎。九穴也。)
左右共十八穴也。)髀樞中傍。各一。(謂環跳二穴也。)膝以下。至足小指次指。各六俞。(謂陽陵泉。陽輔。丘墟。臨泣。俠谿。竅陰。六穴也。)
白話文:
左右共有十八個穴位。大腿彎曲那裡,兩邊各一個。(指環跳穴)膝蓋以下,到最小的腳趾和次趾,各有六個俞穴。(指陽陵泉、陽輔、丘墟、臨泣、俠谿、竅陰穴)
經別篇云。足少陽之正。繞髀入毛際。合於厥陰。別者入。季脅之間。循胸裡屬膽。散之上肝。貫心。以上挾咽出頤頷中。散於面。系目系。合少陽於外眥也。
白話文:
《經別篇》說:足少陽經的正道,繞著大腿進入毛髮的邊際,與厥陰經相合。分出來的支流進入季脅之間,沿著胸腔內側屬而膽,通到 πάνω肝部,貫通到心臟,向上沿著咽喉而出,魄頸頤頷之間,分散在臉上,和眼睛相連接,在眼角外側與少陽經相會合。
經筋篇云。足少陽之筋。起於小指次指。上結外踝。上循脛外廉。結於膝外廉。其支者。別起外輔骨。上走髀。前者。結於伏兔之上。後者。結於尻。其直者上乘䏚季脅。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。直者。上出腋。貫缺盆。出太陽之前。循耳後上額角。交巔上。下走頷。上結於頄。支者。結於目眥。為外維。
熱論云。少陽主膽。其脈循脅。絡於耳。又云。少陽病衰。耳聾微聞。
白話文:
《經筋篇》雲,足少陽經筋,起於小指和次指,向上連結外踝,沿著小腿外側上行,連結至膝蓋外側。其支者分別起於外輔骨,向上行至大腿,其中前者連結到伏兔穴的上方,後者連結到臀部。其直者向上沿著季肋和腋下前面連結到胸乳,並連結到缺盆。直者向上出腋下,貫穿缺盆,出太陽經前面,沿著耳後、額角、頭頂上行,再向下行至頷部,向上連結到頄部。其支者連結到眼角,為外維筋。
瞳子髎(手太陽。手足少陽之會。)絲竹空(足少陽脈氣所發。)頷厭(手少陽。足陽明之會○外臺曰。足少陽。陽明會。)懸顱(所發○聚英曰。手足少陽。陽明會。)懸釐(手足少陽。陽明之會。)曲鬢(足太陽。少陽之會。)率谷(同上)天容(手少陽脈氣所發。手當作足。
白話文:
-
瞳子髎:手太陽經和小腸經、三焦經的交匯穴。
-
絲竹空:足少陽膽經的氣血輸注之處。
-
頷厭:手少陽三焦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匯穴。
-
懸顱:足陽明胃經的氣血輸注之處。
-
懸釐: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匯穴。
-
曲鬢: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匯穴。
-
率谷: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匯穴。
-
天容:足少陽膽經的氣血輸注之處。
說見手太陽條下。)天衝(足太陽。少陽之會。)浮白(同上)竅陰(同上○外臺曰。手足太陽。少陽之會。聚英。作足太陽。手足少陽。)完骨(同上)本神(足少陽。陽維之會。○聚英曰。陽維脈所止。)陽白(同上○次注曰。足陽明。陰維二脈之會。新校正曰。按甲乙經陽白。
白話文:
說見手太陽條下。)天衝(足太陽少陽之會。)浮白(同上)竅陰(同上○外臺曰。手足太陽少陽之會。聚英。作足太陽。手足少陽。)完骨(同上)本神(足少陽陽維之會。○聚英曰。陽維脈所止。)陽白(同上○次注曰。足陽明陰維二脈之會。新校正曰。按甲乙經陽白。
足少陽陽維之會。今王氏注云。足陽明陰維之會。詳此在足陽明脈氣所發中。則足陽明近是。然陽明經。不到此。又不與陰維會。疑王注非。發揮曰。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。五脈之會。聚英曰。手足陽明少陽。陽維五脈之會。)臨泣(足太陽。少陽陽維之會。○外臺。無陽維。
白話文:
這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。現在,王氏注云。這是足陽明經與陰維脈的交會穴位。詳細研究一下,在足陽明脈氣所發的地方,那麼足陽明穴位就很近了。但是,陽明經沒有到達這裡,而且也不與陰維穴位相交會。懷疑王氏的注釋不正確。發揮說。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,五條經脈的交會穴位。聚英說。手足陽明少陽,陽維是五條經脈的交會穴位。)臨泣(足太陽。少陽陽維的交會穴位。○外臺。沒有陽維。
)目窗(足少陽。陽維之會。)正營(同上)承靈(同上)腦空(同上)風池(同上○氣府論云。足少陽脈氣之所發。)肩井(手少陽。陽維之會。○手。外臺。作手足。)環跳(所發○次注曰。足少陽。太陽之會。)淵腋(次注曰。足少陽脈氣之所發)輒筋(所發○聚英曰。
白話文:
足少陽經脈經過眼睛、頭部、肩頸等部位,其中「目窗」、「正營」、「承靈」、「腦空」、「風池」等穴位都屬於足少陽經脈,而「肩井」則同時是手少陽經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。「環跳」、「淵腋」、「輒筋」等穴位也屬於足少陽經脈,並且分別是足少陽經脈起始、氣血發散和筋脈聚集的地方。
足太陽。少陽之會。)日月(足太陰少陽之會。○類經曰。太陰少陽。陽維之會。)京門(腎募也。)帶脈(次注曰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。)五樞(次注曰。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)維道(足少陽帶脈之會。)居髎(陽蹺足少陽之會。)中犢(所發○聚英曰。絡。別走厥陰。)陽關,陽陵泉(所入)陽交(陽維之隙)外丘(隙。
白話文:
足太陽和少陽經的交會點。
日月,足太陰和少陽之經的交會點。
京門,腎的募穴。
帶脈,足少陽帶脈二經的交會點。
五樞,足少陽帶脈二經的交會點。
維道,足少陽帶脈之會。
居髎,陽翹和足少陽經的交會點。
中犢,所發出。
陽關,陽陵泉,所流入。
陽交,陽維之隙。
外丘,隙。
少陽所生。)光明(絡別走厥陰。)陽輔(所行)懸鐘(足三陽絡○外臺曰。大絡。)丘墟(所過)臨泣(所注)地五會,俠谿(所溜)竅陰(所出)
白話文:
少陽經交於光明穴。(絡別走向厥陰。)陽輔穴(分佈行走)懸鐘穴。(足三陽的絡脈)丘墟穴(經過)臨泣穴。(歸屬)地五會。俠谿穴(流入)竅陰穴。(華佗講的)
按外臺曰。兩傍一百四穴。無肩井(入三焦經)日月(入脾經)而有頭維(胃經)顱息(三焦經)大包(脾經)天池(心包經)章門(肝經)後腋。轉谷。飲隙。應突。脅堂。旁庭。始素。(此七穴今入奇穴部)千金。丘墟下。有跗陽。(膀胱經)資生。神應。入門。大全。
白話文:
根據《外臺祕要》的記載,在兩側身體上有14個穴位。沒有肩井穴(屬於三焦經)、日月穴(屬於脾經),但有頭維穴(屬於胃經)、顱息穴(屬於三焦經)、大包穴(屬於脾經)、天池穴(屬於心包經)、章門穴(屬於肝經)、後腋穴、轉谷穴、飲隙穴、應突穴、脅堂穴、旁庭穴、始素穴(這七個穴位現在歸類為奇穴)。《千金要方》中,在丘墟穴下方,有跗陽穴(屬於膀胱經)、資生穴、神應穴、入門穴。《大全》中,記載了丘墟穴下方有跗陽穴、資生穴、神應穴、入門穴。
寶鑑。有風市。(今入奇穴部)聚英。闕日月。發揮。聚英。無絲竹空。(入三焦經)天容。(入小腸經)而有聽會。(三焦經)寶鑑。有角孫。(重複也。)按膽經流注。據經脈篇。則其經穴。有所不經瀝者。岡本氏。實如所辨。但絲竹空。天容。二穴。(說見於小腸經。
白話文:
《寶鑑》:有「風市」穴位,屬於奇穴部。
「聚英」穴和「闕日月」穴,可發揮作用、聚集英氣。
「無絲竹空」穴,位於「三焦經」中。
「天容」穴,位於「小腸經」中,與「聽會」穴相關。
「寶鑑」提到,「角孫」穴重複,位於膽經的流注路線上。
根據「經脈篇」的記載,角孫穴不經過瀝穴,岡本氏的辨別是正確的。
但是,絲竹空穴和天容穴,這兩個穴位見於小腸經。
)甲乙云。足少陽脈氣所發。外臺。既屬此經。聽會一穴。甲乙云。手少陽脈氣所發。外臺。亦屬之三焦經。不言其會。發揮。以曲差。睛明為會者。諸書所不說也。又頰車。大迎。氣街。三穴。經脈篇。明言其會。甲乙。以下不記者蓋。遺脫也。
頭維,下關,聽宮,和窌,角孫,翳風(本經之會),缺盆(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所發)
白話文:
- 甲乙說:足少陽膽經的氣血所發散的部位。外臺祕要:既屬於膽經。聽會穴:甲乙說:手少陽三焦經的氣血所發散的部位。外臺祕要:也屬於三焦經。沒有說到它的會穴。發揮:以曲差、睛明穴為會穴的人,其他的書都沒有這樣說過。另外,頰車、大迎、氣街三個穴位,經脈篇裡明確說明是會穴。甲乙以下沒有記載的穴位,可能是遺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