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六 (6)
卷之六 (6)
1. 足厥陰肝經
(左右凡二十八穴)
經脈篇云。肝。足厥陰之脈。起於大指叢毛之際。(大敦)上循足跗上廉(行間太衝)去內踝一寸(中封)上踝(三陰交。蠡溝。中都)八寸。交出太陰之後。上膕內廉。(膝關。曲泉)循股陰。(陰包。五里。陰廉)入毛中。(急脈。衝門。府舍。)過陰器。抵小腹(曲骨。
白話文:
經脈篇中說:肝是足厥陰之脈。起始於大腳趾縫隙中(大敦穴)。向上沿著腳背內側向上(經過行間穴、太衝穴),離開內踝一寸(中封穴),向上到腳踝(三陰交穴、蠡溝穴、中都穴),這裡與足太陰脾經相交,經過後向上沿著大腿內側(膝關穴、曲泉穴),沿著腹股溝(陰包穴、五里穴、陰廉穴),進入陰毛中(急脈穴、衝門穴、府舍穴)。經過陰器,抵達小腹(曲骨穴)。
中極。關元)挾胃屬肝絡膽。上貫膈(章門。期門)布脅肋。循喉嚨之後。上入頑顙連目系。上出額。與督脈會於巔。其支者。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。其支者。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。(會於巔下。甲乙經注。有一云其支者。從小腹結於腰髁挾脊下。第三第四骨孔中之文)
白話文:
中極穴:在關元穴的兩側,屬於肝經和膽經。沿著膈肌向上貫穿(章門穴,期門穴)布滿脅肋,沿著喉嚨後面向上到達頭頂,連接眼系,向上出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會合。它的分支從眼系下來,經過兩頰裡面,環繞口脣內側。它的另一分支從肝臟分出來,穿過膈肌,向上注入肺中。(在頭頂之下會合。甲乙經注:有一條說,它的分支從小腹結於腰部,沿著脊柱下面,在第三四塊骨頭的孔中。)
又云。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。去內踝五寸。別走少陽。其別者。循脛結於莖。
經別篇云。足厥陰之正。別跗上上至毛際。合於少陽。與別俱行。此為二合。
衛氣篇云。足厥陰之本。在行間上五寸所。標在背腧也。
白話文:
又說,足厥陰肝經的分支名叫蠡溝,在內踝骨上方五寸的地方分出,然後交會到少陽經。它的另一分支沿著小腿肚結於腳莖。
在經別篇中有提到,足厥陰肝經的主脈,在足背部分向上到達毛際處,與少陽經相合,這條分支與前面提到的一同運行,稱為兩經相合。
衛氣篇中有提到,足厥陰肝經的根本部位,在行間穴往上五寸的地方,而它的標記則是在背部的肝俞穴。
經筋篇云。足厥陰之筋。起於大指之上。上結於內踝之前。上循脛。上結內輔之下。上循陰股。結於陰器絡諸筋。
熱論云。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。
白話文:
《經筋篇》中說:足厥陰經筋起於大拇指上面,向上連結到內踝前面,然後沿著小腿內側向上,連結到膝蓋內側下方,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側,與陰器的筋脈相連接。
大敦(足厥陰脈之所行。)行間(所溜)太衝(所注)中封(所注○聚英。作所行。)蠡溝(絡別走少陽。)中都(郄)膝關(所發○千金曰。足厥陰郄)曲泉(所入)陰包(絡。別走○注曰。此處有缺。)五里,陰廉,急脈(次注曰厥陰之大絡)章門(足厥陰少陽之會。)期門(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。)
白話文:
大敦(足厥陰脈所經過之處。)運行於腳趾縫隙間(所流注之處),太衝(所注之處),中封(所注之處),蠡溝(聯絡並另走足少陽膽經。)中都(郄穴)膝關(所發之處),曲泉(所入之處)陰包(聯絡並另走足厥陰肝經。)五里,陰廉,急脈(相次注之處為足厥陰肝經之大絡)章門(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交會穴。)期門(足太陰脾經,足厥陰肝經,陰維脈之交會穴。)
按類經曰。急脈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。外臺。二十二穴。無章門(入膽經)期門(入脾經)入門。大全。有羊矢詳於奇穴部。
三陰交(本經之會)
府舍,衝門,曲骨,中極,關元(本經之會)
白話文:
根據《類經》記載,急脈在甲乙經以下的各種醫書中均無記載。外臺記載了22個穴位,其中沒有章門(入膽經)、期門(入脾經)和入戶。大全記載有羊矢穴,詳見奇穴部。
2. 督脈
(凡二十八穴)
氣府論云。督脈氣所發者。二十八穴。(次注今少一穴。)項中央二(謂風府啞門也。)髮際後中八。(謂神庭。上星。囟會。前頂。百會。後頂。強間。腦戶。八穴也。)面中三。(謂素髎。水溝。齦交。三穴也。)大椎以下。至尻尾及旁十五穴。(脊椎之間。有大椎。陶道。
白話文:
「氣府論」中記載:督脈的氣發於二十八個穴位(後注:現在缺少一個穴位)。項部中央有兩個穴位(指風府穴和啞門穴)。髮際後部有八個穴位(指神庭穴、上星穴、囟會穴、前頂穴、百會穴、後頂穴、強間穴、腦戶穴,共八個穴位)。面部有三個穴位(指素髎穴、水溝穴、齦交穴,共三個穴位)。大椎穴以下,到尻尾及其旁的部位有十五個穴位(脊椎之間,有大椎穴、陶道穴、身柱穴、命門穴、腰俞穴、神闕穴、關元穴、氣海穴、中脘穴、膻中穴、玉堂穴、天突穴、廉泉穴、水溝穴、靈臺穴,共十五個穴位)。
身柱。神道。靈臺。至陽。筋縮。中樞。脊中。懸樞。命門。陽關。腰俞。長強。會陽。十五俞也。)至胝下。凡二十一節。脊椎法也。
白話文:
身柱:位在脊柱最頂端,連接頭部的骨頭。
神道:脊柱中央的通道,是靈氣通過的地方。
靈臺:位在脊柱中間偏上的部位,是神志和精神的所在。
至陽:位在脊柱中間偏下的部位,是陽氣最盛的地方。
筋縮:位在脊柱下端,是肌肉收縮的部位。
中樞:位在脊柱中間,是人體的中心部位。
脊中:脊柱的中間部分。
懸樞:位在脊柱最下端,是脊骨與骨盤連接的地方。
命門:位在腰部,是生命之門,是人體元氣的根本。
陽關:位在腰部,是陽氣出入的關口。
腰俞:位在腰部,是腎俞穴所在的部位。
長強:位在腰骶部,是督脈的起點。
會陽:位在腰部,是督脈和任脈交匯的地方。
十五俞:是脊柱上十五個俞穴的總稱,是臟腑經絡與脊柱相交會的部位。
至胝下:是從頸椎到尾椎的全部脊柱。
凡二十一節:脊柱總共有21節骨頭。
脊椎法: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,通過按摩和調整脊柱來治療疾病。
骨空論云。督脈者。起於小腹。以下骨中央。女子入系廷孔。其孔溺孔之端也。其絡循陰器。合篡間。繞篡後。別繞臀。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。少陰上股內後廉。貫脊屬腎。與太陽起於目內眥。上額交巔上。入絡腦。還出別下項。循肩髆內。挾脊抵腰中。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。
白話文:
- 長強(督脈別絡,少陰脈所凝聚的脈點)
至篡與女子等。其少腹直上者。貫臍中央。上貫心。入喉上頤環唇。上系兩目之下中央。
營氣篇云。上額。循巔。下項中。循脊入骶。是督脈也。
經脈篇云。督脈之別。名曰長強。挾膂上項。散頭上。下當肩胛左右。別走太陽。入貫膂。
難經曰。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。並於脊裡。上至風府入屬於腦。
長強(督脈別絡。少陰所結○聚英曰。足少陰少陽結會。督脈別走任脈。)腰俞(所發)陽關(次注曰。督脈氣所發。)命門(所發)懸樞(同上)脊中(同上)中樞(次注曰。督脈氣所發)筋縮(所發)至陽(同上)靈臺(次注曰督脈氣所發)神道(所發)身柱(同上)陶道(督脈。足太陽之會)大椎(三陽督脈之會○聚英。
- 腰俞(所發出的穴位)
- 陽關(督脈之氣所發出的穴位)
- 命門(所發出的穴位)
- 懸樞(同上)
- 脊中(同上)
- 中樞(督脈之氣所發出的穴位)
- 筋縮(所發出的穴位)
- 至陽(同上)
- 靈臺(督脈之氣所發出的穴位)
- 神道(所發出的穴位)
- 身柱(同上)
- 陶道(督脈,足太陽經脈相交的穴位)
- 大椎(三陽經督脈相交的穴位)
有手足二字)啞門(督脈陽維之會)風府(同上○聚英曰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。)腦戶(督脈。足太陽之會。)強間(所發)後頂(同上)百會(督脈足太陽之會○聚英曰。手足三陽督脈之會。)前頂(所發)囟會(同上)上星(同上)神庭(督脈。足太陽陽明之會。)素髎(所發)水溝(督脈手足陽明之會○外臺。
次注。無足字。)兌端(手陽明。脈氣所發)齦交(次注曰任督二經之會○聚英曰。任督足陽明之會。)
白話文:
啞門是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,風府也是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,腦戶是督脈和足太陽脈的交會點,強間是頭部穴位,後頂也是頭部穴位,百會是督脈和足太陽脈的交會點,前頂是頭部穴位,囟會也是頭部穴位,上星也是頭部穴位,神庭是督脈和足太陽陽明脈的交會點,素髎是頭部穴位,水溝是督脈和手足陽明脈的交會點,兌端是手陽明脈氣所發之處,齦交是任脈和督脈的交會點。
按甲乙。千金。外臺。無陽關。中樞。靈臺。外臺。無兌端。(入大腸經。)折衷。有會陽。曰。氣府。甲乙。本穴明系督脈。至銅人經。系之足太陽經。蓋推其意。甲乙。千金無嫌他經之相混以本穴。列於足太陽第三行之末。故遂襲取之耳。今系之於督脈。以復其舊。比之他經之有絡穴者發揮穴歌。
白話文:
根據《甲乙經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記載,原本在足太陽經的「陽關」穴,在《中樞》、《靈臺》、《外臺》中卻沒有這個穴位。同樣,在《外臺》中也沒有「兌端」穴。而《折衷》則記載有「會陽」穴,稱為「氣府」。《甲乙經》明確指出「陽關」穴屬於督脈,而《銅人經》則將它歸類於足太陽經。因此,推測古人可能誤將「陽關」穴與其他經脈的穴位混淆,才將它列在足太陽經第三行末端。如今,將它歸屬於督脈,恢復其原本的歸屬,並以發揮穴歌的方式,將其與其他經脈的絡穴進行比較。
作二十七穴。無會陽。滑壽曰。按內經。督脈所發者。二十八穴據法十椎下一穴。名中樞。陰尾骨兩旁二穴。名長強。共有二十九穴。今多齦交一穴少中樞一穴。會陽二穴則系督脈別絡。與少陽會。故止載二十七穴。此說謬誤不可讀也。又長強一穴。為兩傍者。古所無也。不可從焉。
風門(本經之會),會陽(督脈氣所發)
白話文:
共有27個穴位,沒有會陽穴。滑壽說,根據《內經》,督脈所發出的穴位是28個,按照方法,在第十椎骨下一個穴位,名為中樞。在陰尾骨兩旁兩個穴位,名為長強。共有29個穴位。現在多了一個齦交穴,少了一個中樞穴。會陽兩個穴位是督脈別絡,與少陽會合。因此,只記載了27個穴位。這種說法錯誤,不可信。另外,長強一個穴位,是兩旁的,古時候沒有這種說法,不能採用。
3. 任脈
(凡二十四穴)
氣府論云。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。(次注。今少一穴)喉中央二(謂廉泉。天突。二穴也。)膺中骨陷中各一。(謂璇璣。華蓋。紫宮。玉堂。膻中。中庭六穴也。)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。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。(新校正云。詳。一字疑誤。)腹脈法也。(鳩尾。巨闕。
白話文:
引用「氣府論」中記載的脈穴:「任脈」之氣經過的穴位共有二十八個。喉嚨中央兩個(指「廉泉」、「天突」兩個穴位),胸部中央凹陷處一個(指「璇璣」、「華蓋」、「紫宮」、「玉堂」、「膻中」和「中庭」六個穴位),鳩尾下方三寸,胃脘五寸,以下至橫骨六寸半的身體部位。以上是腹部脈位的分佈。
上脘。中脘。建里。下脘。水分。臍中。陰交。脖胦。丹田。關元。中極。曲骨。十四俞也。)下陰別一。(謂會陰一穴也。)目下各一。(謂承泣二穴也。)下唇一。(謂承漿穴也。)齦交一。(齦交穴名也。)
白話文:
上脘、中脘、建裏、下脘、水分、臍中、陰交、氣海、丹田、關元、中極、曲骨,共十四穴。
下陰另有單獨的穴道。(指會陰穴)
兩眼下方各一個穴道。(指承泣穴)
下脣一個穴道。(指承漿穴)
牙齦交接處一個穴道。(齦交穴)
骨空論云。任脈者。起於中極之下。以上毛際。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。上頤循面入目。(按骨空論。督脈者。起少腹之條。有其少腹直上者。貫臍中央。貫心上頤環唇。上系兩目之下中央之文。宜合考。)
營氣篇云。絡陰器。上過毛中入臍中。上循腹裡入缺盆。下注肺中復出太陰。(馬蒔曰。此任脈也。)
白話文:
骨空論說:任脈起始於肚臍下方,沿著肚臍上方毛際往上,經過腹腔內部、關元穴,到達咽喉,再沿著下顎骨順著臉部,進入眼睛。
(註:骨空論中還提到,督脈起始於小腹,有一條分支直接向上貫穿肚臍中央,貫穿心臟、下顎骨,環繞嘴脣,並連接兩眼下方中央。這兩段文章應該一起參考。)
五音五味篇云。衝脈。任脈。皆起於胞中。上循背裡。為經絡之海。其浮而外者。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。別而絡唇口。
白話文:
出自《五音五味篇》中所說,衝脈和任脈,都起於胞中,沿著後背的裡面向上運行,是經絡的海洋。浮在外面的一支,沿著腹部右側向上行,會合於咽喉,另外一支絡於嘴脣和口腔。
經脈篇云。任脈之別名曰尾翳。下鳩尾散於腹。
難經曰。任脈者。起於中極之下。以上毛際。循腹裡。上關元。至喉咽。
白話文:
經脈篇裡面提到,任脈的分支名為尾翳,從鳩尾分散到腹部。
難經裡面說,任脈起源於中極下方,然後向上到毛際的位置,沿著腹部內部往上走,經過關元穴,一直到喉嚨部位。
會陰(任脈別絡。挾督脈衝脈之會。)曲骨(任脈。足厥陰之會。)中極(足三陰任脈之會。)關元(同上)石門(所發)氣海(同上)陰交(任脈氣衝之會○外臺曰。任脈衝脈。少陰之會。次注作任脈。陰沖之會。銅人曰。任脈氣所發。)神闕,水分(所發)下脘(足太陰任脈之會)建里中脘(手太陽少陽。
白話文:
會陰(任脈的別絡。挾督脈衝脈的會合之處。)
曲骨(任脈。足厥陰的會合之處。)
中極(足三陰任脈的會合之處。)
關元(同上)
石門(所發)
氣海(同上)
陰交(任脈氣衝的會合之處。外臺說,任脈衝脈,少陰的會合之處。次註作成任脈,陰沖的會合之處。銅人說,任脈氣所發。)
神闕,水分(所發)
下脘(足太陰任脈的會合之處)
建裏中脘(手太陽少陽。
足陽明所生。任脈之會○次注曰。手太陽少陽。足陽明三脈所生。任脈氣所發也。)上脘(任脈。足陽明。手太陽之會。)巨闕(所發)鳩尾(任脈之別)中庭,膻中,玉堂,紫宮,華蓋,璇璣(中庭以下六穴。任脈氣所發。)天突(陰維任脈之會。)廉泉(同上)承漿(足陽明任脈之會。
白話文:
根據《氣府論》的記載,任脈主導的穴位共有二十八個。王冰說,現在少了其中一個,因此現今記載的只有二十四個穴位。加上承泣、齦交穴,一共是二十七個穴位。然而根據《外臺祕要》的記載,其中不包括承漿穴(屬於胃經),而《折衷》則不包括廉泉穴(屬於腎經)。根據《口齒類要》的記載,舌下的廉泉穴屬於腎經。另外,《氣府論》還提到,足少陰經在舌下有一個穴位,厥陰經在毛中急脈有一處穴位。王冰說,足少陰經在舌下有兩個穴位。
在人迎前。陷中。動脈前。是曰舌本左右二也。又類經曰。按刺瘧論所載曰。舌下兩脈者廉泉也。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。各一。衛氣篇曰。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。然則廉泉非一穴。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。而且為足少陰之會也。
承泣(本經之會),齗交(次注曰任督二經之會)
白話文:
在人迎穴前方,陷下處,動脈前方,就是所謂的舌本左右兩穴。
又根據《類經》記載,在《刺瘧論》中說,舌下兩條血脈就是廉泉穴。
《氣府論》中說,足少陰舌下兩脈,各一支。
在《衛氣篇》中,說,足少陰之標在背腧,與舌下兩脈相同。
那麼,廉泉穴就不止一個穴位,而是舌根下左右兩條泉脈。而且是足少陰經的會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