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3)

1. 項頸部第二

凡十九穴

骨度篇曰:結喉以下,至缺盆長四寸。

廉泉(靈樞),一名本池(甲乙),一名舌本(資生)。頷下結喉上,舌本下(甲乙);當頤直下骨後,陷者中(千金諸風篇);結喉上中央(類經)。

按:舌本,大成作舌水,大全作吉本。氣府論曰:喉中央,二。次注曰:謂廉泉、天突二穴也。刺瘧篇曰:舌下兩脈廉泉也,是謂兩脈中央也。千金、並翼方、聖濟、發揮,無舌本下之下字。入門、寶鑑,下作間。聚英、醫統作頷下結喉上四寸。此穴何須折量?類經曰:仰而取之,說見下。

人迎(素問),一名天五會(甲乙)。挾喉之動脈也;又頸側,在嬰筋之前(靈樞);頸大脈,動應手,挾結喉,以候五臟氣(甲乙)。不灸,禁深刺(甲乙)。

按:資生、聖濟、聚英、醫統、大全、吳文炳、寶鑑、大成,無天字。千金翼作大筋脈。次注、發揮、類經、聚英、入門、醫統、大成、金鑑作結喉側一寸五分。此依甲乙、扶突注。然頸側諸穴,不須分寸,但取筋之前後,此古法也。此穴挾結喉。聖濟曰:仰而取之,不取。

水突(甲乙),一名水門(甲乙)。頸大筋前,直人迎下,氣舍上(甲乙);人迎下,氣舍上,二穴之中(入門)。

按:突,甲乙作天,字誤。類經曰:挾氣舍上,內貼氣喉。千金注曰:曲頰下一寸,近後,並非。

氣舍(甲乙)。頸,直人迎下,挾天突,陷者中(甲乙);貼骨尖上有缺(類經)。

按:類經作挾天突邊。入門、寶鑑作挾旁,拘矣。金鑑作結喉下一寸,非。

扶突(素問),一名水穴(外臺)。嬰筋之後(靈樞);人迎後一寸五分(甲乙)。

按:一寸五分,說見前。與人迎隔一大筋,是穴也。千金作氣舍後一寸半。發揮、吳文炳、寶鑑、聚英從之。大成作氣舍上,並非。千金翼、外臺、次注作曲頰下一寸人迎後,拘矣。次注曰:仰而取之,非是。凡頸側諸穴,仰則筋脈難摸索,故正面而取之。

天鼎(甲乙),一名天頂(大全)。缺盆上,直扶突,氣舍後一寸五分(甲乙);側頰(入門)。

按:天突側皆言缺盆,取其形狀,故靈樞指天突言缺盆之中者,可見焉。直扶突絕句,言此穴在扶突直下當氣舍後也。扶突與人迎隔筋,其直下就氣舍後取之。次注作半寸,蓋寸半之誤。資生、聖濟以下諸書作扶突後一寸,拘矣。千金作頸缺盆,直扶突,曲頰下一寸,人迎後,與扶突注混,不可從。明堂作天頂,蓋音通,人以為一名,暫從之。

天窗(素問),一名窗籠(甲乙)。挾扶突(素問);曲頰下,扶突後,動脈應手,陷者中(甲乙);頸大筋前(資生)。

按:窗,資生作牕;籠,外臺作聾,聚英、大全作龍。靈樞云:窗籠者,耳中也。張介賓曰:即聽宮,與此不同。入門曰:完骨下發際上,頸上大筋處,誤也。前大成作間。又奇穴部有天窗,與之不同。

白話文:

項頸部第二

共計十九個穴位。

《骨度篇》記載,從結喉(喉結)往下,到鎖骨上窩(缺盆)長四寸。

廉泉穴(《靈樞經》):別名本池(《甲乙經》)、舌本(《資生經》)。位於頷下(下巴下方)、喉結上方、舌根下方(《甲乙經》),在頤(下巴)正下方骨頭後方凹陷處(《千金要方諸風篇》),喉結上方正中央(《類經圖翼》)。

關於「舌本」的記載,《大成》說是治療舌水病,《大全》則作「吉本」。《氣府論》說此穴在喉嚨中央;注釋說指廉泉、天突兩個穴位。 《刺瘧篇》說舌下兩條脈絡就是廉泉穴,也就是兩條脈絡的中央。《千金方》、《翼方》、《聖濟總錄》、《醫學發揮》等書沒有「舌本之下」的記載;《入門》、《醫學寶鑑》寫作「間」;《針灸聚英》、《醫統》則作「頷下喉結上四寸」。這個穴位,不必拘泥於尺寸, 《類經圖翼》說:仰頭取穴,詳見下文。

人迎穴(《素問》):別名天五會(《甲乙經》)。位於喉嚨旁跳動的動脈處,也在頸側、嬰筋(頸部肌肉)前方(《靈樞經》)。頸部大動脈搏動的地方,可以由此診察五臟之氣(《甲乙經》)。禁灸,禁止深刺(《甲乙經》)。

關於「天」字,《資生經》、《聖濟總錄》、《針灸聚英》、《醫統》、《大全》、《吳氏醫宗金鑒》、《醫學寶鑑》、《大成》等書沒有記載;《千金要方翼方》作「大筋脈」。注釋、《醫學發揮》、《類經圖翼》、《針灸聚英》、《入門》、《醫統》、《大成》、《醫宗金鑒》等書記載在喉結旁一寸五分處。此處根據《甲乙經》及扶突穴的註釋。然而,頸側諸穴不必拘泥於尺寸,只要取穴於肌肉的前後即可,這是古法。此穴位於喉結旁,《聖濟總錄》說:仰頭取穴。不取穴。

水突穴(《甲乙經》):別名水門(《甲乙經》)。位於頸部大筋前方,在人迎穴下方、氣舍穴上方(《甲乙經》),也在人迎穴下方、氣舍穴上方兩個穴位的中間(《入門》)。

關於「突」字,《甲乙經》作「天」,字有誤。《類經圖翼》說:在氣舍穴上方,靠近喉嚨。《千金要方》注釋說:在頰部(臉頰)下方一寸,靠近後方,這是不對的。

氣舍穴(《甲乙經》):位於頸部,在人迎穴下方,靠近天突穴,凹陷處(《甲乙經》)。緊貼骨頭尖端,有凹陷處(《類經圖翼》)。

《類經圖翼》說:靠近天突穴旁邊;《入門》、《醫學寶鑑》說:靠近旁邊,太過拘泥。《醫宗金鑒》說:在喉結下一寸,這是不對的。

扶突穴(《素問》):別名水穴(《外台秘要》)。位於嬰筋(頸部肌肉)後方(《靈樞經》),在人迎穴後一寸五分(《甲乙經》)。

關於一寸五分,詳見前面說明。與人迎穴之間隔著一條大筋,就是這個穴位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在氣舍穴後一寸半,《醫學發揮》、《吳氏醫宗金鑒》、《醫學寶鑑》、《針灸聚英》都採納此說;《大成》說在氣舍穴上方,這是不對的。《千金要方翼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注釋說:在頰部(臉頰)下方一寸,人迎穴後方,太過拘泥。注釋說:仰頭取穴,這是不對的。凡是頸側諸穴,仰頭則筋脈難以觸摸,因此應該正面取穴。

天鼎穴(《甲乙經》):別名天頂(《大全》)。位於鎖骨上窩(缺盆)上方,在扶突穴的垂直下方,氣舍穴後方一寸五分(《甲乙經》),也在臉頰旁邊(《入門》)。

關於天突穴旁邊都提到鎖骨上窩,取其形狀。所以《靈樞經》提到天突穴在鎖骨上窩中間。扶突穴的垂直下方,也就是說這個穴位在扶突穴的正下方,位於氣舍穴後方。扶突穴與人迎穴之間隔著一條筋,其正下方就在氣舍穴後方取穴。注釋說:半寸,大概是寸半寫錯了。《資生經》、《聖濟總錄》以下諸書,記載在扶突穴後一寸,太過拘泥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在頸部鎖骨上窩,在扶突穴垂直下方,頰部下方一寸,人迎穴後方,與扶突穴的記載混淆,不可採信。《明堂經》記載為天頂,大概是音同,人們認為是其別名,暫且採信。

天窗穴(《素問》):別名窗籠(《甲乙經》)。位於扶突穴旁(《素問》),在頰部(臉頰)下方,扶突穴後方,動脈搏動的地方,凹陷處(《甲乙經》),也在頸部大筋前方(《資生經》)。

關於「窗」字,《資生經》作「牕」;《外台秘要》作「聾」;《針灸聚英》、《大全》作「龍」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窗籠」指耳中,張介賓說:就是聽宮穴,與此不同。《入門》說:在枕骨下方髮際上方,頸部大筋處,錯誤。《前大成》作「間」。另外,《奇穴》也有天窗穴,與此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