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一 (14)
卷之一 (14)
1. 項頸部第二
天容(靈樞):耳下曲頰之後。(靈樞)頰車後陷中。(入門)
按:甲乙無下字;千金、外臺等皆作耳下;千金翼無曲字。
天牖(素問):頸筋間、缺盆上、天容後、天柱前、完骨後、髮際上。(甲乙)禁灸(資生;醫統曰:資生云「宜灸一壯」,今本無此文)。禁刺。(入門)
按:完骨後,千金、千金翼、外臺以下諸書作完骨下,不是。氣府論云:「下完骨後,各一。」次注曰:「天牖二穴可以見也。」(靈樞)
任脈側,七次動脈:一次人迎,足陽明也;二次扶突,手陽明也;三次天窗,手太陽也;四次天容,足少陽也;五次天牖,手少陽也;六次天柱,足太陽也;七次風府,督脈也。發揮作天窗後,窗、容字相似故誤耳。千金作髮際上一寸,入門從之。就髮際上,求之於嬰筋頸筋間。
乃上兩筋合,下髮際也。故不須折量分寸。其言一寸者,誤。入門作耳下大筋外。類經云「上挾耳後一寸」,亦誤矣。明堂云:「貌骨穴下髮際,宛宛中。」貌骨穴未詳,恐完骨之誤。
缺盆(素問):一名天蓋。(甲乙)肩上橫骨,陷者中。(甲乙)禁深刺。(甲乙)
按:天,聚英、吳文炳作尺。骨空論云:「失枕在肩上橫骨間。」次注曰:「謂缺盆穴也。」資生、發揮、聚英、醫統、吳文炳並作下,非是。入門、寶鑑作前。馬蒔注證發微作去中行寸半,非矣。
白話文:
項頸部第二:
天容穴位於耳垂下方,顴骨後方凹陷處。 不同醫書記載略有出入,有些記載在耳下,有些則沒有提及「曲」字。
天牖穴位於頸部肌肉之間,鎖骨上方,天容穴後方、天柱穴前方、完骨穴後方,髮際上方。此穴禁灸禁刺,但也有醫書記載宜灸一壯,但此說法存疑。不同醫書對於完骨穴的相對位置記載也不一致,有說在其下方,但實際上應在其後方。天牖穴位置可參考附近其他穴位來辨認。
任脈旁側,依序排列著七個穴位,分別對應七條經脈:第一個是人迎穴(足陽明胃經);第二個是扶突穴(手陽明大腸經);第三個是天窗穴(手太陽小腸經);第四個是天容穴(足少陽膽經);第五個是天牖穴(手少陽三焦經);第六個是天柱穴(足太陽膀胱經);第七個是風府穴(督脈)。有些醫書將天窗穴誤記為天容穴後方,這是因為兩字字形相似所致。關於天容穴在髮際上方的距離,不同醫書記載不一,有些說一寸,但實際上不需要嚴格測量,應在兩條頸部肌肉交會處,髮際下方即可找到。有些醫書記載天容穴位置在耳下大筋外側或耳後一寸,皆有誤。關於「貌骨穴」位置尚不明確,可能與完骨穴混淆。
缺盆穴,又名天蓋穴,位於肩部橫骨上方凹陷處,禁深刺。不同醫書對於其相對位置的記載也有出入,有些說在橫骨下方,有些說在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