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原昌克

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1)

1. 奇穴部第十一

奇穴者。乃所謂阿是天應是也。而無共名目者。及此土灸法。傳漢地者。載在神應經。聖濟總錄。總收諸主治部中。不錄於此。以無其名目也。岡本氏阿是要穴曰。皇甫士安甲乙經。素問氣府論。王注。及滑伯仁十四經發揮。所載俞穴。今所存。惟有三百五十六穴。此佗四花。

白話文:

奇穴:是指那些沒有特定名稱、沒有記載在古代醫書中的穴位,以及從海外傳入的灸法。這些穴位和灸法在《神應經》、《聖濟總錄》等書中都有記載,但由於沒有具體的名稱,所以沒有被收錄在這裡。岡本氏稱阿是要穴,在皇甫士安的《甲乙經》、素問的《氣府論》王注、滑伯仁的《十四經發揮》等書中都有記載。俞穴中,現在留存的只有三百五十六個,這是華佗和他的四個弟子發現的穴位。

風市。腰眼。痞根。等諸穴。以為之奇俞亦皆阿是也。內經。無奇輸。靈樞刺節直邪論有奇輸二字而非云三百五十六穴之外。別有奇輸也。又阿是名素靈所無。千金方。始見之。經筋篇云。以痛為輸。馬玄臺。注證發微曰。俗曰天應穴者。是也夫輸穴。本系經絡者。而奇輸阿是。

白話文:

風市、腰眼、痞根等穴位,認為它們是奇特的俞穴,也都如此。內經中沒有奇輸的說法,靈樞刺節直邪論中有“奇輸”二字,但並非說三百五十六穴之外,還有其他的奇輸。而“阿是”這個名稱也非素靈所載,是千金方中才首次出現的。經筋篇中說:“以痛為輸”。馬玄臺在注證發微中說:“俗稱天應穴的,就是這個意思。”輸穴是經絡的本系,奇輸和阿是都是經絡以外的。

豈有外經絡之理乎。風市者。足少陽膽經之所注。腰眼者。足太陽膀胱經之所流。其佗可類推也。崔氏四花穴。四明高武考之為足太陽第二行膈俞膽俞四穴。凡奇俞。明所屬之經絡及本穴。而針灸之效始可照然也。乃今以阿是要穴。所載遺漏不為不少。更輯奇輸名目。散在諸書者。

白話文:

難道有外經絡的道理嗎?風市:是足少陽膽經的交接處。腰眼: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通路。其他也可以類推。崔氏四花穴:四明高武考證為足太陽第二行、膈俞、膽俞四穴。凡奇俞:說明瞭所屬的經絡及本穴。而針灸的效果才開始顯著。如今以阿是要穴為例。遺漏的地方不少。更蒐集奇俞的名稱,分散在各本書中。

以錄之。又只淺見寡聞。何能盡於此乎。又以俟後進君子。而如馬蒔所謂其奇穴。必系經絡者間有與諸書所載。不符者云。

白話文:

將這些穴道記錄下來。但我才疏學淺,哪裡能夠把這些穴道詳細記載完畢呢?這就等待後代的賢者來完成吧。至於馬蒔所說的奇穴,一定是在經絡之間,但與其他書上記載的有所不同。

2. 頭面第一

天聰,傷寒三四日以上。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。盡髮際。中屈繩斷去半。便從髮際。入發中灸繩頭。名曰天聰。(千金)

按千金翼。聰。作窻。胸。作匈。

白話文:

患有天聰病,傷寒已經超過三四天。最好先在胸部灸二十分鐘,再用繩子測量從鼻子正上到髮際的距離,並將繩子折成兩半。然後從髮際開始,將灸繩頭插入頭發中灸療,這樣做就能治癒天聰病。

神聰四穴(資生),前神聰後神聰(類經)百會四面。各相去一寸。(資生)去前頂五分。自神庭。至此穴。共四寸。後神聰去百會一寸(類經)神聰百會四花求。各取一寸。(大全)以百會穴為中四邊各開二寸半。(銀海精微)

白話文:

神聰四穴(出自《資生經》):前神聰穴、後神聰穴、百會穴的四個方向。每個穴位相距一寸。(出自《資生經》)前神聰穴距離前頂五分。從神庭穴到前神聰穴,共四寸。後神聰穴距離百會穴一寸(出自《類經》)神聰穴、百會穴的四個方向求得四個花,每個花取一寸。(出自《大全》)以百會穴為中心,向四個方向各開二寸半。(出自《銀海精微》)

按資生經曰。明堂。有此四穴。而銅人無之。其穴治頭風目眩。狂亂風癇。亦所不可廢者。

明堂,鼻直上入髮際一寸。(資生)

白話文:

根據《資生經》所述,明堂這個位置有四個穴位,在銅人上並未標示這幾個穴位。這些穴位可以治療頭風、視物眩暈、精神錯亂以及癲癇等症狀,所以這些穴位也是很重要的。

明堂的位置是在鼻子正上方,進入頭髮邊緣約一寸的地方。

按資生曰。按銅人明堂。及諸家針灸經。鼻直上入髮際一寸。皆云上星穴。明堂經。於此復云明堂穴不知何所據。所謂疑以傳疑也。大全曰。府下五分。(府下言風府)啞門中。門下五分發際終。更有明堂一穴差。

白話文:

《資生經》中說,沿著銅人明堂穴,及其它各家的針灸經,鼻樑直上進入髮際線一寸,都叫做上星穴。明堂經中,在此又說到明堂穴,不知道依據是什麼。這真是所謂的「疑以傳疑」啊。《大全》中說,在風府穴向下五分,啞門穴之中,門下五分至髮際邊,另有一個明堂穴。

大門,猥退風。半身不隨。灸大門。腦後尖骨上一寸。(千翼)

髮際,兩眼小眥上髮際(資生)平眉上三寸。(類經)

白話文:

大門穴,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半身不遂。應灸刺大門穴。該穴位於腦後尖骨上方一寸處。

髮際穴,位於兩眼眼角上方的髮際處。該穴水平位置在眉毛上方三寸處。

按資生曰。岐伯。灸頭旋目眩。及偏頭痛不可忍。牽眼䀮䀮不遠視。灸一壯立瘥。類經曰。主治頭風眩暈疼痛延久不愈。灸三壯又曰治衄血。於項後髮際。兩筋間宛中穴。灸三壯。蓋血自此入腦注鼻中。故灸立止。

白話文:

資生書記載,岐伯說:頭暈目眩,偏頭痛嚴重到無法忍受,牽連到眼睛,使人看不遠。用灸法治療,一壯即愈。類經書記載:用灸法主治頭風、眩暈、疼痛,疼痛延續很久不癒。灸三壯。

又記載:用灸法治療鼻出血。在項後的髮際,兩條筋之間的穴位(宛中穴),灸三壯。因為血從這個地方進入大腦,流入鼻子,所以用灸法治療,可以立即止血。

寅門,從鼻頭直入髮際。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。取一分。入髮際。當繩頭。針。是穴。治馬黃疽等病。(千金)

按千金翼。針。作鋥。

陽維,耳風聾雷鳴。灸陽維。五十壯。在耳後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。(千翼)

囟中(千金)

額上(千金)

白話文:

寅門穴位於鼻尖直上,到達髮際線的位置。用繩子測量髮際線到鼻尖的距離,將繩子分成三段,取其中一段的長度,從鼻尖開始沿著鼻樑直上,到達髮際線,繩子末端的位置就是寅門穴。針灸寅門穴可以治療馬黃疽等疾病。

陽維穴位於耳後,沿著耳廓前方的弦弦筋向上延伸的位置。灸灼陽維穴五十壯可以治療耳鳴、耳聾等病症。

囟中穴位於額頭正中央。

額上穴位於額頭上。

耳上(千金)若目反上視。眸子動。當灸囟中。取之法。橫度口盡兩吻際。又橫度鼻下。亦盡兩邊。折去鼻度半都合。口為度。從額上髮際。上行度之。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。隨手動者是。此最要處也。次灸當額上入髮際二寸許。直望鼻為正。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。

白話文:

耳朵上面(千金方)假如眼睛反向上看。眼珠子轉動。應該灸囟門穴。取穴的方法。橫向度過嘴巴,盡頭位於兩邊嘴脣的交界處。再橫向度過鼻下,也盡頭位於兩邊。折去鼻子的長度的一半,然後合併,嘴巴作為度量單位。從額頭上,髮際的地方。向上度量。灸頭上的度量點,正好在囟門穴上、未閉合的骨頭中間。用手一碰就會動的那個地方,就是穴位。這個穴位是最重要的穴位。然後再灸額頭上,進入髮際的地方,大約二寸左右。正對著鼻子就是穴位。再灸兩邊,與瞳孔相對的就是穴位。

直上入髮際二分許。次灸頂上回毛中。次灸客主人。穴在眉後際動脈是。次灸兩耳門。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是也。次灸兩耳上。卷耳取之。當卷耳上頭。是也。一法。大人當耳上。橫三指。小兒各自取其指也。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。亦可以針刺令血出。次灸玉枕。項後高骨是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直往上灸到髮際大約二分左右。

  2. 然後灸頭頂,在旋毛中間。

  3. 接着灸客主人穴。此穴在眉梢動脈處。

  4. 再灸兩側耳門穴。當耳朵開口處,骨頭開始分開的凹陷處即爲耳門穴。

  5. 然後灸兩耳上部。穴道在卷耳上部。

  6. 另一種方法是:以成人爲例,在耳朵上橫三指處取穴。小孩則可以根據各自的手指長度取穴。

  7. 接着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。也可針刺該穴,以出血爲度。

  8. 最後灸玉枕穴。此穴在項後高骨處。

次灸兩風池。在項後兩轅動肋(肋恐當作脈)外發際陷中是也。次灸風府。當項中央髮際。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。次灸頭兩角。兩角當回毛兩邊。起骨是也。(千金)

耳尖,按耳尖上。卷耳取尖上。(大成)

白話文:

  1. 先灸兩側的風池穴。這個穴位位於後項兩側,脊柱外側,髮際的凹陷處。

  2. 然後灸風府穴。這個穴位在項部的正中央,髮際附近。它也可以和兩側的風池穴等高、等低灸。

  3. 最後灸頭部的兩角。這個穴位在旋毛的兩側,骨頭突出處。

耳孔中,耳門孔上橫梁是。針灸之。治馬黃。黃疽。寒暑疫毒等病。又治卒中風口喎不正。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。四畔以面密塞之。勿泄氣。一頭納大豆一顆並艾燒令燃。灸七壯。即瘥。患右灸左患左灸右。千金不傳。耳病亦可灸之。(千金)

白話文:

耳孔中,耳門孔上橫梁那裡是。針灸它。治療肺結核。黃疸。寒暑疫毒等疾病。又治療中風,口歪一邊不正。用五寸長的蘆葦管,一頭刺入耳孔中。四面用麵粉緊緊塞住。不要漏氣。另一頭放一粒大豆,並用艾草點燃。灸七壯。就痊癒了。患了右邊病灸左邊,患了左邊病灸右邊。這是《千金要方》裡沒有傳的。耳病也可以用艾灸。

郁中,耳前兩邊(雲林神谷)

按雲林神谷曰。灸哮吼神法。患者耳前兩邊名郁中。二穴壽世保元。耳前。作胸中。未知孰是。

顳顬,眉眼尾中間。上下有來去絡脈。(千金)

按與腦空異。千金曰。針灸之。治四時寒暑所苦疽氣溫病等。

當陽,眼急痛。不可遠視。灸當瞳子上入髮際一寸。隨年壯。(千金)去臨泣五分。(類經)

按資生曰。銅人。無當陽穴。而明堂下經有之。亦不可廢者。其穴與臨泣相近。大全曰。當陽二穴當瞳人。

白話文:

「郁中」指的是耳朵前方兩側,也稱為「雲林神谷」。

根據「雲林神谷」記載,灸治哮吼的方法是:患者耳前兩側的「郁中」穴,左右各有一個,分別稱為「壽世」和「保元」,灸灼這兩個穴位可以治療哮吼。

至於「耳前」和「胸中」,哪個才是正確的穴位位置,目前尚不清楚。

「顳顬」位於眉眼尾的交界處,上下方有來回的經絡。

根據「千金」記載,顳顬和腦空是不同的穴位。「千金」也提到針灸顳顬可以治療因四季寒暑引起的各種病症,例如疽氣、溫病等。

「當陽」穴位於眼睛急痛處,患者無法遠視。「千金」記載灸治方法是:在瞳孔上方,髮際邊緣往上一寸處灸灼,隨著年齡增長,灸灼的次數也會增加。「類經」則記載:當陽穴位於臨泣穴上方五分處。

根據「資生」記載,銅人模型中並沒有「當陽」穴,但明堂下經有記載此穴位,因此不能忽略它的存在。「當陽」穴和「臨泣」穴位置相近。「大全」記載,當陽穴位於瞳孔下方。

當容,肝勞邪氣眼赤。灸當容。百壯兩邊各爾。穴在眼小眥近後當耳前。三陽三陰之會處。以兩手按之。有上下橫脈。則是。與耳門相對。是也。(千金)

白話文:

當容穴:用於治療肝氣勞倦、邪氣侵襲導致的眼赤。在此穴位進行艾灸治療,施以灸壯百壯,左右各五十壯。當容穴位於眼角的小眥處,靠近耳朵前面,是三陽三陰經脈會聚的地方。以雙手按壓該穴位,如果有上下走向的橫脈,則為當容穴。此穴位與耳門穴相對,也是當容穴。

按千金翼。無小眥近三字。外臺。耳前下。有客主人三字。

眉沖,一名小竹。當兩眉頭。直上入髮際。(資生),禁灸。(入門)

白話文:

根據《千金翼方》的記載,沒有「小眥近」這三個字。在《外台秘要》中,耳朵前方下方有「客主人」這個詞。

眉沖穴,又名為小竹穴,位於兩眉頭的正上方,進入髮際處。(資生)禁止進行灸療。(入門)

按資生曰。明堂上經有眉衝穴。而銅人經。無之。又曰。其穴與曲差相近。入門曰。直眉頭上。神庭。曲差之間。大全曰。眉沖二穴兩眉頭。直上入髮際相求。針灸大成。作直眉頭。神庭。曲差之間。膀胱經攢竹後有此穴。

白話文:

《資生經》中說:明堂正上一寸有眉衝穴。而《銅人經》中卻沒有這個穴位。又有說法是:此穴位緊挨著曲差穴。《入門》中說:在直眉頭上,神庭穴與曲差穴之間。《大全》中說:眉衝穴在兩眉頭上,直上至發際線處。而《針灸大成》中記載,眉衝穴在直眉頭、神庭穴和曲差穴之間,膀胱經攢竹穴的後方。

曲眉,兩眉間。(千翼)

按面風遊風雲云。灸二百壯。

魚腰,眉中間。(大成)

印堂,兩眉中間(大全)陷中(大成)

按此穴曲眉魚腰穴同處。蓋異名也。針之治目疼灸之治急慢驚風。大全曰。兩眉角痛不已。

太陽,眉後陷中。太陽紫脈上。(大成)

白話文:

曲眉,就是兩眉之間的部位。按壓這個位置,可以治療面風、遊風等症狀,可以用艾灸方法治療,灸二百壯。

魚腰,指的是眉間的部位,跟印堂穴的位置是一樣的,只是不同的名稱而已。針灸這個穴位可以治療眼睛疼痛,艾灸可以治療急慢驚風。

太陽穴,位於眉後凹陷處,也就是太陽經脈紫色的血管上。

按絲竹空也。洗冤錄曰眉際之末者。太陽穴。宜與瞳子髎合考。奇效良方曰。太陽二穴。在眉後陷中。太陽紫脈上是穴。治眼紅腫及頭痛宜用三稜針出血。出血之法。用帛一條。緊纏其頂紫脈即見。刺見血立愈。

魚尾,目眥外頭。(類經)

白話文:

太陽穴,又稱為「按絲竹空」,記載於《洗冤錄》中,位於眉際的末端,與瞳子髎穴相關。根據《奇效良方》的記載,太陽穴位於眉後凹陷處,屬於太陽經的脈絡。對於治療眼紅腫痛和頭痛有療效,可以採用三稜針出血的方法來治療。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:

  1. 用一條手帕緊緊纏繞患者的頭頂,以使太陽穴的紫脈顯現出來。

  2. 用三稜針刺入太陽穴的紫脈,刺至見血即可。

  3. 刺血後,症狀即可立即康復。

按銀海精微曰小眥橫紋盡處。大全曰眉外頭。小字是外之誤。眉字是目之誤。此穴似瞳子髎。疑是其穴。千金曰。眼戴精上插。灸目兩眥後。二十壯。蓋指魚尾。

白話文:

《銀海精微》記載,小眥橫紋的盡頭。《大全》記載,眉毛的外端。《小字》記載是「外」字的誤記。《眉字》記載是「目」字的誤記。此穴類似於瞳子髎穴,懷疑就是此穴。《千金》記載,眼睛戴上精上插的帽子,灸目兩眥後面,二十壯。大致是指魚尾穴。

睛中,眼黑珠正中。取穴之法。先用布搭目外以水淋一刻(吳文炳。作冷水)方將三稜針。於目外角離黑珠一分許。刺入半分之微。然後入金針。約數分深。旁入(吳文炳。無旁入二字。)自上層轉撥向瞳人輕輕而下。斜插定目角。即能見物。一飯頃。(吳文炳。作一法要。

白話文:

眼睛的中部,眼珠中央黑色部分。取穴方法:先用布蓋住眼睛外側,淋水片刻後,再用三稜針刺入眼外角距離眼珠一分之所在的部位,深度約半寸,然後換金針,針入深度不超過幾分。再向旁邊刺入(吳文炳沒有「旁入」二字),從上層轉向眼珠輕輕刺下,斜插在眼角處,即可見物。等待一段時間。

)出針輕扶偃臥仍用青布搭目外。再以冷水淋。三日夜止初針之時正坐盤膝。將筋一把兩手握於胸前。寧心正視。其穴易得。治一切內障。年久不能視物頃刻光明。神秘穴也。(大成)

白話文:

取出針後,輕輕扶起患者並臥倒,仍然用青布蓋住眼睛。再用冷水淋洗患處。三天三夜後,停止治療。最初針灸時,患者要端正地坐在蒲團上,雙腿盤膝而坐。將一根筋拿在手裡,雙手握於胸前,心平氣和,視線專注。這樣,穴位很容易找到。用此法治療各種內障,多年看不見東西的患者,頃刻間就能恢復光明,真是神奇的穴位啊。(已完畢)

光明,對瞳人上。眉中。是光明穴。(銀海精微)

內迎香,鼻孔中。治目熱暴痛。用蘆管子。搐出惡血。效。(大成)

鼻交頞中,鼻孔頞中一穴。針入六分。得氣即瀉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不補。亦宜灸。然不如針。(千翼)

按經脈篇曰。足陽明之脈。起於鼻之交頞中。是其名稱所出。

鼻準,鼻柱尖上是穴。專治鼻上生酒酢風宜三稜針出血效。(大成)

鼻柱,治涕出不止。灸鼻兩孔與柱齊七壯。(千金)

夾上星,治鼻中息肉。夾上星相去三寸。各百壯。(千金)

上齦里,正當人中及唇。針三鋥。治馬黃黃疽等病。(千金)

按千金翼。作三分鋥。

上齶,入口裡邊在上縫赤白脈是。針三鋥。治馬黃黃疽四時等病。(千金)

按千金翼。脈下有上字。

舌下,挾舌兩邊。針治黃疸等病。(千金)

白話文:

光明穴位於瞳孔上方,眉心處。內迎香穴位於鼻孔中,可治目熱暴痛,用蘆管吸出惡血有效。鼻交頞穴位於鼻孔與鼻樑交接處,針刺六分,得氣後瀉氣,留針三呼,瀉氣五吸,不必補針,也可灸,但不如針刺效果好。足陽明經脈起於鼻交頞穴,故以此為名。鼻準穴位於鼻柱尖端,專治鼻上生酒酽風,用三稜針出血有效。鼻柱穴位於鼻柱上,可治鼻涕不止,灸鼻孔兩側與鼻柱齊平處各七壯。夾上星穴位於鼻樑兩側,相距三寸,可治鼻中息肉,灸各百壯。上齦里穴位於人中與嘴唇正中間,針刺三鋥,可治馬黃黃疽等病。上齶穴位於口腔內上縫處,赤白脈處,針刺三鋥,可治馬黃黃疽等病。舌下穴位於舌頭兩側,針刺可治黃疸等病。

按千金翼。灸黃法。作舌下挾舌兩邊針鋥。次注曰足少陰。舌下二穴。在人迎前是曰舌本。不與是同。口齒類要曰。舌下廉泉。此屬腎經。說已見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千金翼方》的記載,使用艾灸黃法治療舌頭疾病。在舌頭下方和兩側施灸,使針灸部位發出金屬光澤。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足少陰經的兩個穴位,位於人迎穴之前,叫做舌本穴,與這個穴位不同。而《口齒類要》中提到,舌下的廉泉穴,屬於腎經。詳細的說明,已經在其他地方見過。

唇里,正當承漿裡邊。逼齒齦。針三鋥。治馬黃黃疽寒暑溫疫等病。(千金)

按內經集註曰。任脈之齦交。入下齒。詳齦交下。

俠人中,火針。治馬黃黃疽。疫。通身並黃。語音已不轉者。(千金)

俠承漿,去承漿。兩邊各一寸。(千金)

燕口,狂風罵詈。撾斫人。名為熱陽風。灸口兩吻邊。燕口處。赤白肉際。各一壯。(千金)

白話文:

唇里,位於承漿穴的下方,靠近牙齦。針刺三寸,用於治療馬黃病、黃疸、寒暑病、溫疫等病症。

根據《內經》集註,任脈經過牙齦交接處,進入下齒。詳細來說,就在牙齦交接處下方。

俠人中穴,用火針治療馬黃病、黃疸、疫病,患者全身發黃,說話含糊不清。

俠承漿穴,位於承漿穴兩側各一寸處。

燕口,患者狂風般地罵詈、打人,稱之為熱陽風。灸刺口兩側邊緣,即燕口處的赤白肉交界處,每側灸一壯。

按千金。風喑狂邪。口眼相牽等往往灸之。宜據本類考之。千金曰狂走刺人。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鬼神語。灸口吻頭赤白際一壯。又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口兩吻各一壯。

白話文:

根據千金方記載,風喑狂邪、口眼相牽等病症,往往需要採用艾灸治療。在施灸時,應該根據具體的病症,選擇合適的穴位。千金方中提到,狂走刺人、或欲自死、罵詈不息、稱鬼神語等症狀,可以艾灸口脣、頭部赤白交際處,各灸一壯。此外,小兒大小便不通,可以艾灸口脣兩側,各灸一壯。

頰裡,從口吻邊。入往對頰裡。去口一寸。針主治馬黃黃疸。寒暑溫疫等。頰兩邊同法。(千金)

按千金翼。針作鋥。

白話文:

臉頰裡面,從嘴角邊進入,通往對側臉頰內部,距離嘴角約一寸的位置。針刺這個位置可以治療馬黃(黃疸)以及因寒熱、季節交替所引起的瘟疫等疾病。兩側臉頰的針刺方法相同。按照《千金翼經》的說法,針應該是斜向刺入。

聚泉,舌上。當舌中。吐出舌中直有縫。陷中是穴。治哮喘咳嗽。及久嗽不愈。若灸則不過七壯。灸法用生薑薄切一片。搭於舌上穴中。然後灸之。如熱嗽。用雄黃末少許。和於艾炷中。然後灸之。如冷嗽用款冬花為末和艾炷中。灸之。灸畢以清茶連生薑細嚼嚥下。又治舌苔。舌強亦可治。用小針出血。(大成)

左金津右玉液,舌下兩旁紫脈上。(類經)捲舌取之。(大成)

白話文:

聚泉穴,位於舌面上,在舌頭的正中間。吐出舌頭,正中間有一條縫,這條縫洞的正中就是聚泉穴。可以治療哮喘、咳嗽、久咳不止。如果使用艾灸治療,則不超過七壯。艾灸的方法是:用新鮮的生薑切成薄片,覆蓋在舌頭穴位上,然後進行艾灸。如果患有熱咳,可在艾灸炷中加入少量的雄黃粉末,然後再進行艾灸。如果患有冷咳,可在艾灸炷中加入款冬 花粉末,然後再進行艾灸。艾灸後,用清茶與生薑一起細嚼,然後嚥下。聚泉穴還可以治療舌苔、舌強。治療時,可用小針刺破穴位,使其出血。(《大成》)

按大全曰。金津一穴。在舌下左邊。玉液一穴在舌下右邊。醫經小學曰。舌底紫脈。有二穴。左為金津。右為玉液。奇效良方曰。在舌下兩脈。紫脈上是穴。捲舌取之。治重舌腫痛喉閉。用白湯煮三稜針出血。

海泉,舌下中央脈上。(類經)

白話文:

《大全》裡面記載:金津穴位於舌下,左邊。玉液穴位於舌下,右邊。《醫經小學》裡面記載:舌底的紫脈上,有兩個穴位。左邊的是金津穴,右邊的是玉液穴。《奇效良方》裡面記載:在舌下的兩條紫脈上,就是穴位。把舌捲起來就可以找到。用來治療舌頭腫痛、喉嚨閉塞。用白湯煮過的三稜針刺出血。

按大全曰。在舌理中。奇效良方曰。在舌下中央脈上。是穴治消渴。用三稜針出血。瘧論曰舌下兩脈。廉泉也。海。疑是廉字之誤。廉泉之說既見。

舌柱,舌下之筋如柱者(類經)

按終始篇曰。重舌刺舌柱。又按海泉。舌柱疑是同處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大全》記載,在舌理治療中,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舌下中央脈上針灸。這個穴位可以治療消渴症。用三棱針刺出血。在《瘧論》中提到,舌下兩脈就是廉泉穴。海,可能是廉字的誤寫。廉泉穴的說法既見於《大全》,也見於《瘧論》。

懸命,一名鬼祿。鬼邪妄語。灸懸命十四壯。穴在口唇里中央。弦弦者。是也。又用剛刀決斷絃弦者。乃佳。(千金)

白話文:

懸命,又稱鬼祿。鬼魅邪惡所致的妄言。用艾灸治療懸命,取十四壯。穴位在嘴脣內側中央。緊繃硬直處,就是此穴。也可以用鋒利的刀切斷緊繃硬直處,效果更佳。(千金方)

按千金翼。剛。作鋼。明堂。作上唇中央弦上。

頭縫,額角發尖處。治頭目昏沉太陽痛。(大全)

按是頭維穴歟。

下頤,頤下骨陷中。(次注)

白話文:

根據《千金翼》的記載,「鋼」是指鋼鐵,「明堂」是指上唇中央的垂直線。

頭縫,位於額角頭髮的尖端處,可以治療頭暈目眩以及太陽穴的疼痛。(出自《大全》)

這裡所說的是不是頭維穴呢?

下頤,指的是下巴下方,頜骨凹陷中的位置。(次注)

按骨空論云。髓空。在腦後五分。顱際銳骨之下。一在齦基下。次注曰。當頤下骨陷中。有穴。容豆。中誥圖經。名下頤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按骨空論》的說法,髓空穴位於腦後五分,顱骨尖銳骨頭下面。另一個位於牙齒根部下方。在《次注》中記載,這個穴位位於下巴骨凹陷處,有一個容納豆子的空穴。《中誥圖經》稱其為下頤穴。

面八邪穴,外科全書云。面八邪。

一承光,兩穴在髮際。

二攢竹,兩穴在眉心。

三禾窌,在口上唇人中兌端左右。

四人迎,在口下唇

白話文:

面八邪穴,根据《外科全书》所述,包括以下穴位:

一、承光穴,有两个穴位位于发际线上。

二、攒竹穴,有两个穴位位于眉心处。

三、禾窌穴,位于上唇人中部位及两侧。

四、人迎穴,位于下唇。

回發五處,以繩橫度口。至兩邊。既得口度之寸數便以其繩一頭。更度鼻。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。中屈之。取半。合於口之全度。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。當回發。(千翼。有中字)灸之。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後。當繩端而灸。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。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。

白話文:

在五處頭髮旋轉的地方,用繩子橫著量度嘴的寬度,到達左右兩邊。得到了嘴的寬度的寸數,就用繩子的一端,再量度鼻子,到達左右兩孔之間,得到鼻子的寬度的寸數。把量度鼻子的繩子中間對折,取一半。加上量度嘴的全長的尺寸。在頭髮旋轉的地方中間折疊,找頭頂的頭髮旋轉的地方,對準頭髮旋轉的地方灸。用繩子量度上下左右四邊。在繩子的末端灸。前面以臉為正面,並考慮年齡和體力有多壯。一年一共灸三次,灸到傷口癒合為止。

又灸壯數如前。若連灸。火氣引上。其數處。回發者。則灸其近當鼻也。若回發近額者。亦宜灸。若指面為瘢。則缺其面處。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。(千金)

白話文:

再灸壯的數量和前面一樣。如果連續灸,火氣會上升到頭部,那幾個地方就會再次發病。那就灸鼻子附近。如果鼻子附近再次發病了,也應該灸一灸。如果把臉灸出疤痕,那就把臉上的疤痕做缺損。但是病情嚴重的,就顧不上這些美觀問題了。(《千金方》)

按千金翼。連灸。作速灸。

督脈,卒癲。灸督脈三十壯。三報。穴在直鼻中上入髮際。(千金)

左角

結喉

維角

舌根

按以上四穴。出千金翼方。雜法篇中。無穴注。

額頂

按出大全鶴膝風條。無穴注。未知何處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千金翼》記載,治療卒癲的方法是使用連灸和速灸的方式,灸督脈三十壯,分三次施灸。督脈的穴位位於直鼻中上,向上延伸至髮際。此外,還有左角、結喉、維角和舌根等穴位,這些穴位在《千金翼》雜法篇中沒有詳細說明。額頂穴則出自《大全鶴膝風條》,但同樣沒有詳細說明穴位位置。

中矩,一名垂矩。在齆下骨里曲骨中。此一穴。出□華佗傳也。主中風舌強不能語。及舌乾燥。(丹波康賴醫心方)

按燥。一本作濿。誤也。

白話文:

中矩,又名「垂矩」,位於下顎骨裡面的曲骨中。這個穴位出自華佗傳,主治中風、舌頭僵硬而不能說話,以及舌頭乾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