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二 (1)
卷之二 (1)
1. 卷之二
2. 肩部第三
(凡二十六穴)
凡取肩部諸穴。為三次。取肩髃。肩髎。肩貞。是一次也。上肩端。取巨骨。秉風逾骨取天宗。臑俞是二次也。取肩井。其後定天窌。舉臂取曲垣。肩外。肩中是三次也。而後取臑會肩貞。肩部諸穴難分。故今定此法。
肩井(甲乙)一名膊井(資生)肩上陷者中。缺盆上。大骨前。(甲乙)大骨前一寸半。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。陷者是。(聖濟)前直乳中。(增注)禁深刺(聖濟)孕婦禁刺。(類經)
按膊。聖濟。作髆陷者。千金。千金翼。次注。聖濟。類經。作陷解。寶鑑。作陷罅。大骨。肩上大骨也。非胸前大骨。一寸半。資生類經。聚英。入門。皆同。不可。必拘也。肘後方曰。兩肩。小近頭凹處。指捏之安令正。得中穴耳。千金曰。卵偏大。㿗病。灸肩井。在肩解臂接處。
龔廷賢萬病回春曰。拿棍一條。伸手主棍在地。與肩一般高。肩上有窩。名肩井穴。
肩中俞(甲乙)肩胛內廉去脊二寸。陷者中。(甲乙)
按胛。舊作甲。千金翼。外臺。明堂。同。古字通用。今據千金訂之。從易讀。下皆效此。入門。作脾字誤。金鑑作𩨹。類經曰。大椎旁二寸。金鑑從之。拘。入門曰。大杼旁二寸。非矣。就胛內廉而取之。
肩外俞(甲乙)肩胛上廉去脊三寸。陷者中。(甲乙)
按類經云。與大杼平。似拘。入門。作去大杼旁三寸寶鑑從之。並誤。但可就胛上廉而取之。
大窌(甲乙)肩缺盆中。毖骨之間陷者中。(甲乙)一曰直肩井後一寸。(類經)須缺盆陷處上有空。起肉上(聚英)誤針陷處令人卒死。(聚英。所引銅人。今本無所見。)
按資生。作天上髎毖骨。千金。入門。吳文炳。大成。作上毖骨。千金翼。外臺。聖濟。類經。作上毖骨。次注。作上伏骨。張介賓曰。毖音秘。肩髃向肩井缺盆中。兩叉骨之際。內間有秘伏之小骨。此毖骨也。作毖誤。
秉風(甲乙)挾天髎外。肩上。小髃骨後。舉臂有空。舉臂取之。(甲乙)
按天。舊作人。刊誤。今訂之。在字衍。外臺。在挾字上。是也。千金。並翼方。作肩上髃後。外臺。聖濟。發揮。作小髃後。資生髃作髎字誤。吳文炳作天髎髎肩上小顒後。不可讀。蓋錯置。入門曰。天宗前。疑窌誤。
曲垣(甲乙)肩中央。曲胛陷者中。按之動脈應手(甲乙)
按動脈應手。千金。以下諸書。作應手痛。外臺作按之痛應手央。作尖字誤。
天宗(甲乙)肩解下三寸(素問)秉風后。大骨下。陷者中。(甲乙)
肩貞(素問)肩曲胛下。兩骨解間。肩髃後。陷者中(甲乙)禁灸(入門)
按解。入門。作罅。通評虛實論云。刺大骨之會各三。次注曰。大骨之會肩也。謂肩貞穴。在肩髃後。骨解間。
白話文:
肩部第三
取肩部穴位共分三次取穴。第一次取肩髃、肩髎、肩貞三個穴位。第二次取上肩端(巨骨)、秉風(經穴位於骨頭上方,需舉起手臂才能觸摸到)、天宗、臑俞四個穴位。第三次取肩井、天窌(需舉起手臂才能觸摸到)、曲垣、肩外俞、肩中俞五個穴位。然後再取臑會、肩貞兩個穴位。由於肩部穴位位置相近,容易混淆,因此制定了這個取穴順序。
肩井穴:位於肩部凹陷處,鎖骨上緣,大骨(肩胛骨外端)前方一寸半,用三指按壓,當中指下凹陷處即是。孕婦禁用,且不可刺得過深。古籍對此穴位位置描述略有差異,但都指肩部上方凹陷處。
肩中俞穴:位於肩胛骨內側緣,脊柱旁開二寸,凹陷處即是。古籍對此穴位所在骨頭的稱呼略有不同,但位置基本一致。
肩外俞穴:位於肩胛骨上緣,脊柱旁開三寸,凹陷處即是。古籍中對其位置描述與其他穴位略有出入,但都在肩胛骨上緣附近。
天窌穴:位於鎖骨上窩,兩骨之間凹陷處。亦可描述為肩井穴後方一寸處。需注意此穴位位置,誤針易致死。古籍中對其所指骨骼的稱呼略有差異。
秉風穴:位於天髎穴外側,肩部上方,小髃骨(肩胛骨外側小骨)後方,需舉起手臂才能觸摸到穴位空隙處。
曲垣穴:位於肩部中央,肩胛骨彎曲處凹陷中,按壓時可感覺到動脈搏動。
天宗穴:位於肩胛骨下緣,秉風穴後方,大骨下方凹陷處。
肩貞穴:位於肩胛骨下緣,肩髃穴後方,兩骨之間凹陷處。禁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