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穴匯解
《經穴匯解》一書,係由日本江戶時代的醫學家原昌克所撰。此書作為一部集大成的經絡腧穴專著,不僅彙整了前代中醫典籍中關於穴位的論述,更融入作者個人的考證與見解,對於後世學習與研究針灸經穴,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。雖然書介資料稱作者朝代為清朝,此乃因日本文化四年(1807年)與享和癸亥(1803年)等成書及自序年份,正值中國清朝時期,反映了當時東亞醫學交流的背景,但作者實為日本醫家,其著作應置於日本漢方醫學史的脈絡中理解。
本書的誕生,從其「敘」與「自序」可窺見其緣起與作者的抱負。根據丹波元簡的敘,原昌克,字子柔,出身水戶藩,擔任侍醫,學養深厚。丹波元簡追溯了自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以降,經《明堂》、《甲乙經》、王惟一的銅人、《十四經發揮》等針灸重要著作的流傳與得失,指出歷代雖有許多撰述,但難免混亂,後學容易迷失方向。他盛讚原昌克(子柔)的《經穴匯解》「蒐羅眾說,會粹精要,考證辨訂,定為一家之學」,集二十餘家之說於一爐,並能以經脈循行、尺度分寸、觸診感應等方式加以驗證,達到「莫有孔穴乖錯之弊」的目標,可謂完成了《明堂》所未盡之功。丹波元簡的敘述,為本書的學術地位與作者的貢獻,提供了權威性的肯定。
原昌克在自序中則揭示了寫作此書的個人契機與修訂過程。他提到,其舅舅淡園碕翁曾為其失明的季子學習針刺而撰寫《經穴匯解》上下二卷,但因季子夭折而中斷。原昌克幼時曾參與校訂,後因自己學習針刺時常有「失其對」的困擾,遂向舅舅乞求此書,發現原稿所引用的資料有限(僅三五家)。這促使他決心以家中所藏書籍為基礎,增補修訂,最終擴充為八卷。他在修訂過程中,參照了包括堀立考、安井元越《俞穴折衷》等當時日本醫家的著作,雖然對《俞穴折衷》採擇不精的部分有所批評,但也坦誠自己「淺見寡聞,引證疏脫」,虛心求教於後來的讀者,期望得到指正。自序的記述,展現了作者承繼家學、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,以及力求完善、不囿於一家的廣博精神。成書年份為享和癸亥(1803年),而丹波元簡的敘則寫於四年後(文化四年,1807年)書籍上梓之際,這段時間差可能包含了定稿、校對、刻印等出版流程。
《經穴匯解》的體例與內容架構,根據書介及凡例可知,雖書介籠統地分為三卷,但凡例及序言均明確提及是「八卷」,這或許是後世不同版本的編排差異。無論三卷或八卷,其核心內容圍繞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循行、腧穴位置及其主治。凡例詳細闡述了作者編寫此書的方法論,這部分是理解本書特色的關鍵所在。
首先,在引用文獻方面,本書嚴格遵循學術傳統,以《甲乙經》為最古老的權威,並參照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。對於後世著作諸說紛紜的情況,作者抱持辨偽糾謬的態度,力求讓讀者「知所適從」。這種對經典的尊重與對後世注釋的批判性審視,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態度。
其次,在腧穴取法上,本書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,也是其區別於當時流行的滑壽《十四經發揮》穴歌之處。滑壽的學說雖然普及,但其主要依據經脈流注來記憶穴位,導致在穴位密集或相近處容易混淆。原昌克認為,正確的取穴方法應是首先根據人體的各個部位(頭面、腹背、項頸等)確定穴位所在的大致位置,再結合經脈循行去精確定位。他強調應當依據《甲乙》、《千金》分部繪製圖解,先知曉穴位在身體部位上的具體處所,再結合經絡流注,這樣才能如「指掌」般清晰。這一方法論上的轉變,強調了腧穴的解剖定位基礎,對於提高取穴的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。
第三,本書對「同身寸」的態度,是其凡例及開卷第一篇「折量分寸法」中濃墨重彩討論的部分。作者對當時普遍依賴同身寸取穴的做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。他認為,古人取穴主要依賴觸診(索宛陷、摸動脈)和解剖標誌(肌肉分理、骨縫、節解),而非僵化的尺寸度量。《靈樞》中的「骨度篇」才是古人度量身體的依據,而「同身寸」或「同指寸」雖見於孫真人等醫家論述,但其方法本身就不統一,且人體有老少、肥瘦、長短之異,簡單套用同一標準必然導致偏差。他通過實例說明不同身高的人,其同身寸的實際長度各不相同,並批評了以兩乳間八寸等方法類推全身尺寸的無稽之處。雖然承認在急診情況下可以參考同身寸,但其核心觀點是:精確取穴應回歸到對解剖結構的體認和臨床的觸診經驗,尺度度量僅是輔助手段。這一論述,糾正了後世過度依賴同身寸而忽略解剖與觸診的偏頗,對於提升針灸臨床技能具有指導意義。
第四,關於穴位的主治與應用,凡例提到本書將這部分內容獨立出來,置於「續編主治部」中,而非羅列於每個穴位之下。雖然書介稱「書中附有大量的臨床應用案例」,這或許正是指續編的內容。這種處理方式,可能是為了使卷一、卷二(或原著的前幾卷)的穴位介紹更加聚焦於位置、循行等基本信息,而將複雜多樣的臨床主治與配穴方法集中於後,便於讀者系統查閱。凡例還提到了禁刺灸穴的標記,這也是臨床安全性的重要提示。對於阿是穴(天應穴),作者引用《千金方》的論述,承認其「痛所為腧」的臨床有效性,但告誡不能僅執著於阿是穴而忽視正規經穴,認為那樣是「去大道而從捷徑」,「療其病不知其所以愈也」。未命名的阿是穴則收錄於續編主治部,而已命名的奇穴則單獨列為一部,顯示了作者對不同類型穴位的區分與處理。
第五,本書在圖解方面強調「圖文並茂」,凡例中也提及「分諸部為圖」。雖然提供的資料中未見實際圖解,但文字描述中對依據《甲乙》、《千金》繪製分部圖的重視,說明圖解在本書中佔有重要地位,對於讀者直觀理解穴位位置、尤其是在不同身體部位上的分布,提供了極大便利。這也是繼王惟一銅人圖經、各家針灸圖冊之後,又一部重視圖像傳播經穴知識的著作。
綜合來看,《經穴匯解》展現了以下幾個顯著特色:
- 資料彙集與考證辨訂的學術深度: 作者廣泛蒐集了二十餘家醫書的記載,對比異同,考證真偽,對穴位位置的準確性進行了嚴謹的辨析與訂正。這使得本書超越了簡單的資料羅列,而成為一部具有學術批判精神的著作。
- 強調解剖定位與觸診經驗: 作者對當時流行的同身寸取穴法進行了深刻反思與批判,力主回歸經典的骨度法和臨床的觸診經驗,將穴位視為具有特定解剖標誌的點,而非僅僅依賴比例尺寸。這一點對於後世針灸教育和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。
- 清晰的體例與圖文結合: 通過凡例可知,本書在編排上力求條理清晰,先按身體部位分部定位,再結合經絡循行,並輔以圖解,有利於讀者系統學習與記憶。將基礎穴位信息與臨床主治分離處理,也使得不同讀者可以根據需求重點查閱。
- 實用性與廣泛性: 書中涵蓋了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幾乎所有主要腧穴,並將臨床應用案例(可能在續編中)和禁忌等信息納入其中,旨在為讀者提供全面的經穴知識與實用指導。作者對阿是穴的討論也體現了對臨床實際的關注。
- 日本漢方醫學背景下的創新: 作為一部由日本醫家撰寫、基於中國古典醫學並結合自身研究成果的著作,本書也反映了江戶時代日本漢方醫學的發展水平與特色。作者引用了一些日本同時代醫家的著作,表明了其研究是在當時日本的學術環境下進行的。
不過,僅從提供的資料,也存在一些未能完全解答的問題,例如:八卷的具體內容分配、圖解的詳細樣貌與風格、續編主治部中臨床案例的具體形式與數量,以及奇穴部的收錄範圍等。此外,雖然作者對同身寸提出了質疑,但其在實際圖解和描述中如何具體標示穴位位置,以及如何平衡經典骨度法與臨床的靈活變通,需要結合全書內容才能有更全面的了解。
總體而言,《經穴匯解》是一部集經典精髓、學術考證、臨床思考與體例創新於一體的經絡腧穴專著。它不僅是學習人體經絡穴位的重要參考書籍,其在取穴方法、尤其對同身寸的批判性審視,以及強調解剖定位與觸診經驗的觀點,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學術價值。作者原昌克通過此書,為針灸醫學的傳承與發展,貢獻了一份寶貴的遺產,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求實的臨床精神,值得後人景仰與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