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原昌克

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五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2)

1. 足部第九並圖

按委屈也。緩緩屈膝而取之病形篇曰。屈而取之。即是也。素問曰。刺解脈。在郄中。結絡如黍米。刺之血射以黑。見赤血而已。次注曰。郄中則委中穴。靈樞曰。膀胱合入於委中央。又曰。若脈陷。取委中央。併入一名。資生。引甄權曰。曲踿內。

委陽(素問)三焦下輸。在足於太陽之前。少陽之後。出於膕中外廉。名曰委陽。是太陽絡也。手少陽經也。三焦者。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。上踝五寸。別入貫腨腸。出於委陽。並太陽之正。入絡膀胱。約下焦。(靈樞)屈伸而索之。(同上)膝腕橫紋尖。(入門)

按四時氣篇云。邪在三焦約。取之太陽大絡。甲乙。索。作取。足太陽之陽。舊作指。今據甲乙及諸書訂之。前。千金翼。資生。作後。而無少陽之後四字。蓋脫文也。甲乙。外廉下有兩筋間。扶承下六寸。此足太陽之別絡也。屈身而取之之文扶承是承扶之穴。千金。資生。

聖濟等。並作扶承。詳於承扶下。扶承下六寸。千金。外臺。資生。聖濟等皆從之。然承扶下六寸者。殷門穴也。殷門注曰。肉郄下六寸肉郄。承扶一名也。因知承扶下六寸五字。殷門之注。誤寫於茲也。否則扶承二字。殷門之訛。故不取也。屈身是屈伸之訛。外臺。入門。

同。資生。類經。吳文炳。寶鑑。醫統。金鑑。既作屈伸是也。委陽。實在委中之外。兩筋間。不問分寸自明。委。屈也。委陽名義。固然故扶承下六寸五字。為衍文次注曰。去臀下橫紋六寸。亦承甲乙謬。醫學綱目曰。詳銅人云。委陽。在承扶下六寸。以今經文考之。當一尺六寸。

蓋銅人說。始於甲乙。甲乙之說。乃脫簡而脫去一尺二字也。今按其取穴是。雖然甲乙等。必取近穴以註釋。故言膕外廉。豈歷殷門。浮郄而取諸承扶乎。未見經注用尺余。聚英。六寸。作二寸六分。醫統。吳文炳。作一寸六分。不可解矣。入門。作委中外二寸。鑿矣。諸家於經注。

讀承扶下六寸字。而不讀膕中外廉字。此何心哉。注證發微。削膕中外廉字。其疏謬最甚。次注。謂浮郄穴上側也者。亦誤矣。

浮郄(甲乙)委陽上一寸。屈膝得之(甲乙)膕外廉橫紋上。一寸。(增注)

按後人不知甲乙委陽注有衍文。於承扶下五寸。取此穴者。妄也。甲乙。為屈膝得之。可以證也。千金。千金翼。作展足。外臺。資生。發揮。聚英。寶鑑。作展膝。非。

殷門(甲乙)肉郄下六寸(甲乙)膝後膕上。兩筋之間。去臀下橫紋六寸。(次注)禁灸(入門)

按肉郄者。承扶一名。大成。作浮郄下三寸。非也。

承扶(甲乙)一名肉郄。一名陰關。一名皮部。(甲乙)尻臀下。股陰腫上約紋中。(甲乙)禁灸(入門)

白話文:

足部第九並圖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幾個足部經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,主要涉及委中、委陽、扶承、殷門、浮郄等穴位。古籍中對這些穴位的描述存在一些差異,本文旨在釐清這些差異。

關於委中穴,古籍記載其位置與屈膝的動作相關,並指出其與膀胱經的關係。

委陽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的路線上,靠近膕窩外側,與三焦經也有關聯。古籍對其準確位置的描述略有出入,有些記載與承扶穴的距離,但這些記載存在矛盾和錯誤,需要根據經絡走向和臨床經驗來判斷。

扶承穴與殷門穴的關係也存在爭議。一些古籍將扶承穴與殷門穴混淆,或將其位置描述錯誤。實際上,扶承穴和殷門穴是兩個不同的穴位,其位置不能混為一談。

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方,取穴方法是屈膝。

殷門穴位於承扶穴下方,古籍對其位置描述也存在出入,但都與臀部和股部的關係。

總而言之,本文分析了古籍中關於委中、委陽、扶承、殷門、浮郄等穴位位置描述的差異,並指出了一些錯誤和矛盾之處,以期澄清這些穴位的準確位置和取穴方法。 需要根據經絡走向和臨床經驗綜合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