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原昌克

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五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1)

1. 足部第九並圖

崑崙(靈樞)外踝之後。跟骨之上。為經。(靈樞)陷中。細脈動應手。(甲乙)外踝。從地。直上三寸。兩筋骨中。(千金)妊婦刺之落胎。(聚英)

按入門。作崑崙誤。大全曰。一名下崑崙。資生曰。明堂。有上崑崙。又有下崑崙。銅人。只云崑崙。而不載下崑崙。按千金翼。明堂。有內崑崙。然則下崑崙非一名。自是異穴也。三崑崙。詳於奇穴部。蓋其中一崑崙。即此穴。素問云。外踝後。灸之。次注曰崑崙穴也。

跗陽(甲乙)一名附陽(大全。大成。)陽蹺之郄。足外踝上。三寸。太陽前。少陽後。筋骨間。(甲乙)陷者中。(明堂)宛宛中。(資生)飛揚下。(入門)

按跗。千金。千金翼。次注。外臺。聖濟。資生。大全。寶鑑。作付。明堂。類經。聚英。入門。金鑑。醫統。作附。吳文炳。陽。作揚。少陽膽經也。太陽本經也。諸書。皆無異論。然太陽。恐少陰之誤也。大成。引聚英。作一名付陽。大全。亦同。附。付。跗。相通。非一名。暫記而不削。

飛揚(靈樞)一名厥陽。(甲乙)去踝七寸。別走少陰。(靈樞)足外踝上。(甲乙)陷者中。(明堂)骨後。(入門)

按靈樞。揚。作陽。聖濟。發揮。類經。金鑑。同。資生。大全。作九寸。非。刺腰痛篇曰。刺飛揚之脈。在內踝上五寸。少陰之前。與陰經之會。似指此穴。靈樞。甲乙。並云。飛揚。足太陽之絡。別走少陰。然內踝上五寸。則蠡溝穴也。按內。當作外。五。當作七。暫記俟智者。刺腰痛篇。新校正。有五寸作二寸為復溜穴之說。其文繁。故不記於此。

承山(靈樞)一名魚腹。一名肉柱。(甲乙)一名傷山。(千金)腨下去。地一尺所。(素問)兌腨腸下。分肉間。陷者中。(甲乙)

按傷山。寶鑑。大成。作腸山。果是也。腨。外臺。作踹。非也。資生。聚英。一雲腿肚下。類經。作腿肚下尖。入門。作拱足去地一尺取之。

承筋(甲乙)一名腨腸一名直腸(甲乙)腨下陷脈。(素問)腨腸中央。陷者中。(甲乙)禁刺(甲乙)

按腨。外臺。作踹。非。千金曰。脛後。從腳跟上七寸。類經。聚英。入門。大全。金鑑。從之。七寸二字。誤。次注作腨中央如外。如外二字。亦誤。外臺。引救急方云。以繩從腳心下。度至腳踵便截斷度。則回此度從腳跟縱量向上。盡度頭當腨下際。宛宛中。是穴。千金霍亂篇注。又有取繩度之之法。恐致差謬。並不取。

合陽(甲乙)膝約紋中央下二寸。(甲乙)

按千金。發揮。聚英。大成。金鑑。作三寸。入門。大全。寶鑑。一說。作一寸。並非也。

委中(素問)一名郄中。(素問)委中央。(靈樞)一名血郄。(類經)一名腿凹(金鑑)膕中央。為合。委而取之(靈樞)約紋中。動脈。(甲乙)曲腳之中。背面取之。又云。膝後屈處。(次注)兩筋間(神應)陷中(類經)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。(資生)一云。禁灸。(發揮)

白話文:

足部第九並圖

崑崙穴位於外踝後面,跟骨上方,是經脈循行之處。穴位細小,脈搏細微,按壓可感受到。孕婦禁用此穴,以免造成流產。 古籍對崑崙穴的記載有所出入,有些書稱之為下崑崙,甚至還有上崑崙、內崑崙等名稱,但本圖所指的崑崙穴,應是這些穴位中的一個。

跗陽穴,又名附陽、飛揚下,位於足外踝上三寸,太陽經前方、少陽經後方,在筋骨之間。古籍中對此穴名稱和位置記載不一,但基本位置一致。

飛揚穴,又名厥陽,位於足外踝上七寸,與少陰經相連。部分古籍記載位置有出入,與蠡溝穴有所混淆,但經考證應為外踝上七寸。

承山穴,又名魚腹、肉柱、傷山(或腸山),位於腨(小腿肚)下陷處。古籍中對「腨」字的解釋略有不同,但位置基本一致。

承筋穴,又名腨腸、直腸,位於腨下陷脈處,禁針。古籍中記載此穴位置及取穴方法繁雜,有些方法可能存在偏差。

合陽穴位於膝窩橫紋中央下二寸。古籍中對此穴的具體位置記載不一。

委中穴,又名郄中、血郄、腿凹,位於膝窩中央,是經脈的交會點。穴位位於兩筋之間,按壓可感受到動脈搏動。部分古籍記載禁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