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原昌克

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0)

1. 足部第九並圖

環跳(甲乙)一名臏骨。(大全)一名分中。(吳昆)兩髀厭分中。(素問)髀樞中。側臥伸下足。屈上足。取之(甲乙)硯子骨下。宛宛中。(神應)屈上足橫紋頭。骨下。容指陷中。(增注)

按千金。作鈈銚。千金翼。作環銚。髀厭猶兩骸厭中軸。髀樞謂髀上廉。就小腹動搖處。其下直下行當膝頭者也。氣府論。有髀樞中旁。各一之。紋。恐陰股橫紋將盡之中。碾子骨下旁。是穴也。屈上足按之則自有陷。可容指。伸則筋骨張起。其陷。即無焉。硯子骨。入門。

作碾子骨。千金翼一說。無子字。大全。作硯子骰。與股通。分中是分肉之分。中即繆刺論。所謂刺樞中。厥病篇。所謂側而取之。在樞閤中之中。言髀樞中。吳昆曰。分中穴名。即環跳也。以其當身之半。故曰分中果是異說。暫系之一名。以示學者。外臺曰。環跳風市。疑其別名。

非。醫門摘要曰。按此穴。肩上前後左右之中央。自兩乳引繩。而取之。妄誕。

足太陽膀胱及股。凡三十六穴

至陰(靈樞)足小指之端也。為井。(靈樞)爪甲上。與肉交者。(素問)小指外側。去爪甲如韭葉。(甲乙)爪甲角。(千金)宛宛中。(明堂)

通谷(靈樞)本節之前。外側也。為滎。(靈樞)陷者中。(甲乙)

按本節小指之本節也。承上文。

束骨(靈樞)本節之後。陷者中也。為腧。(靈樞)足小指外側。(甲乙)赤白肉際。(次注)

京骨(靈樞)足外側。大骨之下為原。(靈樞)赤白肉際。陷者中。按而得之。(甲乙)

按聚英曰。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。其穴在骨下。而赤白肉。作赤白骨。字之誤。

金門(甲乙)一名關梁(甲乙)足太陽郄一空。在足外踝下間陷中。(千金)外踝下一寸。(類經)陽維所別屬。(甲乙)

按聚英。作梁關。醫統。吳文炳。大成同。一空。骨空也。聚英。作申脈下一寸。即外踝下。一寸五分。近白肉處。何有骨空。又神應經。作外踝下少後。丘墟後。申脈前。可謂欠其詳。外踝下。可容爪甲。而定申脈。當其下。摸索骨空而得之。

申脈(甲乙)一名鬼路。(千金)一名陽蹺。(大全)外踝之下半寸所。(素問)陽蹺所生足外踝下。陷者中。容爪甲許。(甲乙)禁灸(入門)

按資生。發揮。入門。吳文炳。大成。作白肉際。恐非。此穴。外踝下五分所。容爪甲許則不至白肉際。故不取。千金曰。勞冷氣逆腰臗冷痹。屈伸難。灸陽蹺。一百壯。在外踝下。容爪指此穴。大全。為一名。據此。

僕參(甲乙)一名安邪。(甲乙)跟骨下。陷者中。拱足得之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(甲乙)白肉際。(明堂)

按下。醫統。作上。誤。為經。本輸篇。及本書。以崑崙為經穴。疑誤。故今削之。

白話文:

足部第九並圖

環跳穴(甲乙本稱其為臏骨;《大全》稱其為分中;《吳昆》稱其為兩髀厭分中;《素問》稱其為髀樞中)。取穴方法:側臥,伸直下肢,屈曲上肢。在硯子骨(即碾子骨)下方,凹陷處取穴。(《神應經》記載:在屈曲上肢的橫紋盡頭,骨骼下方,凹陷容指處取穴;《增注》記載:在屈曲上肢的橫紋盡頭,骨骼下方,凹陷容指處取穴)。

《千金方》作“鈈銚”,《千金翼方》作“環銚”。“髀厭”指兩腿骨之間的中軸線。“髀樞”指大腿上部的內側,靠近小腹能活動的地方,其下方直線向下延伸至膝蓋附近。“氣府論”中提到髀樞中旁各有此穴。“橫紋”指陰股橫紋將盡之處。“碾子骨”下方,此穴位於屈曲上肢時可按到凹陷處,容納手指;伸直時筋骨繃緊,凹陷消失。硯子骨,《入門》作碾子骨,《千金翼方》一說無“子”字,《大全》作硯子骰。分中,指肌肉的分界點,中即指《繆刺論》所說的刺樞中;《厥病篇》所說的側臥取穴,即在樞闔之中;“髀樞中”是指環跳穴在髀樞之中。《吳昆》說,分中是環跳穴的別名,因為它位於身體的中間,所以叫分中。此說法不同,暫且列為別名,供學習者參考。《外臺秘要》說環跳與風市穴相連,疑為別名,實則不然。《醫門摘要》說,按此穴時,應在肩前前後左右的中央,從兩乳頭連線取穴,此說謬誤。

足太陽膀胱經及股部,共有三十六個穴位。

至陰穴(《靈樞》):位於足小指的末端,為井穴。(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)位於小指外側,距指甲約一韭葉寬。(甲乙本)位於指甲角。(《千金方》)位於凹陷處。(《明堂經》)

通谷穴(《靈樞》):位於小指本節前方外側,為滎穴。(《靈樞》、《甲乙》)位於凹陷處。

小指本節是指小指的本節,承接上文。

束骨穴(《靈樞》):位於小指本節後方,凹陷處,為腧穴。(《靈樞》、《甲乙》)位於足小指外側。(《次注》)位於赤白肉際。

京骨穴(《靈樞》):位於足外側,大骨下方,為原穴。(《靈樞》、《甲乙》)位於赤白肉際,凹陷處,按壓可找到。

《聚英》說,小指本節後方的大骨名為京骨,此穴位於骨骼下方,赤白肉際,應為“赤白骨”,是文字上的錯誤。

金門穴(甲乙本):別名關梁(甲乙本),足太陽經郄穴。位於足外踝下方凹陷處。(《千金方》)位於外踝下一寸。(《類經》)屬於陽維脈的分支。(甲乙本)

《聚英》作梁關,《醫統》吳文炳,《大成》相同。一空指骨骼空隙。《聚英》作申脈下一寸,即外踝下一寸五分,靠近白肉處,並無骨骼空隙。又《神應經》作外踝下方稍後,丘墟穴後,申脈穴前,記載較為簡略。外踝下方可容納指甲,以此確定申脈穴在其下方,摸索骨骼空隙即可找到。

申脈穴(甲乙本):別名鬼路(《千金方》)、陽蹺(《大全》)。位於外踝下方半寸處。(《素問》)陽蹺脈發生的部位,位於外踝下方,凹陷處,可容納指甲。(甲乙本)禁灸。(《入門》)

《資生經》、《發揮》、《入門》、《吳文炳》、《大成》作白肉際,恐非正確。此穴位於外踝下方五分處,可容納指甲,不至於到達白肉際,故不取白肉際。《千金方》說,勞損、寒冷之氣逆行,導致腰腿冷痛、屈伸困難,灸陽蹺穴一百壯。位於外踝下方,可容納指頭。此穴,《大全》列為別名。據此推斷。

僕參穴(甲乙本):別名安邪(甲乙本)。位於跟骨下方凹陷處,拱起腳可找到。為足太陽經脈循行的經穴。(甲乙本)位於白肉際。(《明堂經》)

《醫統》作“上”,錯誤。為經穴,《本輸篇》及本書以崑崙穴為經穴,懷疑有誤,故刪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