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五 (9)
卷之五 (9)
1. 足部第九並圖
髓會絕骨。滑壽曰:「絕骨,一名陽輔。」按與懸鐘同一名,恐有差謬。去丘墟七寸,則以踝骨為三寸。《外臺》作「膝蓋下外側,三寸旁,廉骨當小指兩筋間」,非也。《類經》引次注曰:「作如後二分。」今本與《甲乙》同。《醫門摘要》曰:「輔骨當作䯒骨」,非也。《千金翼.諸風篇》曰:「外踝上三寸,
一云四寸,又云一夫。」
光明(靈樞),去踝五寸,別走厥陰(靈樞)。外踝上(甲乙),陷者中(明堂)。
外丘(甲乙),足少陽郄。少陽所生在外踝上七寸(甲乙),骨陷中(入門),陽交後(增注)。
按丘,《金鑑》作「邱」。《甲乙》舊作「內踝」,寫誤。陽交已作外踝。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以下諸書作外踝,故今訂之。
陽交(甲乙),一名別陽,一名足窌(甲乙)。陽維之郄,在外踝七寸,斜屬三陽分肉間(甲乙)。與外丘並(入門),下廉後,外丘前(增注)。
按陽明經下廉,本經外丘,太陽經飛揚,共踝上七寸,是三陽之分肉也。
陽陵泉(靈樞),膝外陷者中也,為合。伸而得之(靈樞)。膝下一寸,䯒外廉(甲乙)。膝下外尖骨前(千金),陷中(千翼)。側骨下,宛宛中(外臺)。
按《靈樞》曰:「陽之陵泉」,說已見。《神應經》無「泉」字,蓋脫字也。《臟腑病形篇》曰:「其寒熱者,取陽陵泉。」《刺腰痛篇》云:「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。」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。婁善全曰:「按此謂陽陵泉。」吳昆曰:「陽關穴也。」張注曰:「此乃胻骨之上端,所以成立其身,故曰成骨。」《甲乙》「成」
作「盛」。《氣穴論》曰:「寒熱俞,在兩骸厭中,二穴。」次注曰:「骸厭謂腳外挾膝之骨厭中。」王水舍兩字為「骸厭」,兩字不可除。《集註》曰:「膝解為骸,兩骸厭中二穴,謂少陽之陽陵泉也。」《入門》作「膝品骨下一寸,外廉兩骨陷中」。《類經》作「尖骨前筋骨間」,亦通。《神應經》作「膝下外骨前六分」,拘矣。
《類經》、《入門》、《聚英》、《醫統》、吳文炳、《金鑑》、《大成》作「蹲坐取」,是。原於《臟腑病形篇》「陽陵泉者,正豎膝予之齊取之」之說也。
陽關(甲乙),一名關陵(千金注),一名陽陵(聚英),一名關陽(寶鑑)。陽陵泉上三寸,犢鼻外,陷者中(甲乙)。外輔骨上,膝蓋旁筋骨間(岡本)。禁灸(甲乙),禁針(入門)。
按《千金》作「關陽」,蓋錯置,後人遂以為一名歟?《資生》、《入門》作「二寸」。《金鑑》作「膝上二寸」,非也。《素問》云:「寒府在附膝外解營。」《類經》曰:「謂在膝下外輔骨解間也。凡寒氣自下而上者,必聚於膝,是以膝臏尤寒,故名寒府。營,屈也。當足少陽經之陽關。」
中犢(甲乙),髀骨外,膝上五寸,分肉間陷者中(甲乙)。禁刺灸(入門)。
按犢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以下諸書作「瀆」,未知孰是。《入門》作「下瀆」,字誤。又作「大骨外」。《聚英》、吳文炳並曰:「少陽之絡,別走厥陰。」諸書所不言也。本經之絡,乃光明也,恐誤。《本事方》曰:「風市是中瀆」,非。詳於奇穴部。
白話文:
足部第九並圖
髓會於絕骨。絕骨,又名陽輔。古籍記載中,陽輔與懸鐘同名,可能存在錯誤。絕骨位於外踝骨上七寸處(以踝骨為三寸計算)。某些古籍將其描述為膝蓋下外側三寸,或小指兩筋間廉骨處,這些說法都不正確。 不同古籍對其位置記載不一,存在差異。有些古籍認為應是輔骨(應作䯒骨),也並不準確。另有記載為外踝上三寸、四寸或一寸五分。
光明穴(出自《靈樞》)位於外踝上五寸,另有一支走向厥陰經。另有記載在踝骨上,或凹陷處。
外丘穴(出自《甲乙經》)是足少陽經的郄穴,位於外踝上七寸的骨頭凹陷處。與陽交穴位置相近,外丘穴在前,陽交穴在後。
關於外丘穴,有些古籍記載有誤,應為外踝而非內踝。
陽交穴(出自《甲乙經》),又名別陽、足窌,是陽維經的郄穴,位於外踝上七寸,斜著分布在三陽經的肌肉間隙中,與外丘穴相近。
陽明經的下廉穴、本經的外丘穴、太陽經的飛揚穴,都在外踝上七寸處,是三陽經交匯的地方。
陽陵泉穴(出自《靈樞》)位於膝蓋外側凹陷處,是合穴。伸直腿就能找到它。不同古籍記載其位置在膝蓋下一寸、膝蓋外側尖骨前、凹陷處或側骨下方。有些古籍中缺失「泉」字,可能是抄寫錯誤。古籍中對陽陵泉穴的描述,有的指它在膝蓋外側突出骨頭的末端,也有人認為是陽關穴,或是腓骨上端。還有的古籍將其位置描述為膝蓋外側夾著膝蓋的骨頭凹陷處。不同古籍對其取穴方法也有出入,有的建議蹲坐取穴。
陽關穴(出自《甲乙經》),又名關陵、陽陵、關陽,位於陽陵泉穴上三寸,犢鼻穴外側凹陷處,或外輔骨上、膝蓋旁筋骨間。此穴禁針灸。不同古籍對其位置和名稱記載不一。
中瀆穴(出自《甲乙經》)位於股骨外側,膝蓋上五寸,肌肉間隙凹陷處。此穴禁針灸。不同古籍對其位置和名稱記載有出入,有的稱作下瀆或大骨外,有的認為是少陽經的絡脈通向厥陰經,但此說法在其他古籍中並未提及。另有古籍認為風市穴才是中瀆穴,但此說法也有待考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