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三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6)

1. 側脅部第七

五樞,(甲乙)帶脈下三寸。一曰:水道旁,一寸五分。(甲乙)陷中。(資生)

按:旁,《千金》、《千金翼》、《外臺》作下,《入門》作外。自章門至居髎,凡八寸三分,骨度。季脅至髀樞六寸間,不可容此四穴。岡本斜從小腹向陰毛際,取此諸穴恐非也。《甲乙》、《千金》載五樞水道旁一寸五分。一說今量之,自季脅章門穴至五樞,四寸八分。章門直臍旁也,水道臍下四寸也。

骨度篇:季脅下至髀樞六寸,以臍下至橫骨六寸半之寸當之,略相同。然水道間府舍,說分寸者不穩,但取之帶脈下三寸可也。《明堂》作帶脈下二寸,《大成》作水道旁五寸五分,非也。

維道,(甲乙)一名外樞。(甲乙)章門下五寸三分。(甲乙)

按:類經作中極旁八寸五分,不可從。

居窌,(甲乙)章門下八寸三分,監骨上,陷者中。(甲乙)

按:監骨,次注作骼骨,蓋《內經》云:「兩骼髎者是也。」髀樞與少腹交腰之處,崛起骨,謂之髂骨,說已見。骨度篇曰:「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。」據此,則八寸三分當作六寸三分。脅側六寸之際,何容八寸三分?髂骨上三分許,陷者是也。謂章門下,則維道微前行,居髎亦旁骨斜下。

何則?帶脈、五樞謂季脅下,帶脈下者可見。凡謂髎者,取骨罅,巨髎、顴髎、肩髎、八髎類,可徵也。或取之環跳下股骨頭,而合八寸三分之法,然其上有環跳而屬足部,居髎在其下,屬季脅之中,謬誤較然。次注作章門下四寸三分,四恐字誤。《金鑑》從維道下行三寸,非也。

白話文:

側脅部第七穴位的定位,在帶脈下三寸處。也有人說它位於水道穴旁一寸五分處。 文獻記載中,其位置说法不一。《千金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等書對其位置描述各有不同,有的說在章門穴到居髎穴之間,全長八寸三分;也有根據骨度量法,說在季脅到髀樞之間六寸處,但這範圍內無法容納這四個穴位。 岡本氏的說法是從小腹斜向陰毛際尋找,但這可能不正確。《千金方》記載五樞穴在水道旁一寸五分處,但根據現代測量,從季脅到章門穴再到五樞穴,實際距離為四寸八分。章門穴在臍旁,水道穴在臍下四寸。

《骨度篇》中,季脅下到髀樞的距離是六寸,這與臍下到橫骨六寸半的距離大致相同。然而,關於水道穴、間府穴等穴位的分寸定位,在不同文獻中並不一致,因此,還是以帶脈下三寸來定位較為可靠。有些文獻記載五樞穴位於帶脈下二寸或水道旁五寸五分,這都不準確。

維道穴,又名外樞穴,位於章門穴下五寸三分處。 《類經》中記載維道穴位於中極穴旁八寸五分,但這是不正確的。

居髎穴位於章門穴下八寸三分,在髂骨上方凹陷處。 文獻中對髂骨的稱呼略有不同,但根據《內經》的描述和《骨度篇》中季脅到髀樞六寸的記載,八寸三分的說法顯然不正確,應為六寸三分左右。在肋骨下六寸處,不可能容納八寸三分的距離。 髂骨上大約三分處的凹陷就是居髎穴。 如果從章門穴往下量,維道穴會稍微向前一點,居髎穴則斜向下偏外。

帶脈與五樞穴的關係是,五樞穴位於季脅下,也位於帶脈之下。凡是帶「髎」字的穴位,都取穴於骨縫處,如巨髎、顴髎、肩髎、八髎等。 有人認為居髎穴可以取於環跳穴下股骨頭處,但這樣就與環跳穴(屬足少陽膽經)位置相衝突,而居髎穴屬足少陰腎經。 有的文獻記載居髎穴位於章門穴下四寸三分,但「四」字可能為誤記。《金鑑》記載居髎穴在維道穴下三寸,這也不準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