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三 (15)
卷之三 (15)
1. 側脅部第七
按千金、明堂,作大橫文外文,蓋之誤。千金肺臟篇及千金翼,無文字。季脅者,淵腋直下,肋骨到此。其末不似偃月,其骨頭向前,其尖曰端脅與腹部之交。就脅之所盡曰季脅,而不言季肋者,向後更有小肋也。愈知言季脅之有字法也。京門下注,有季肋之文,可證也。
千金、千金翼、外臺次注以下諸書,皆作季肋,不辨其義也。神應、類經、大成,作臍上二寸,兩旁各六寸。入門,作橫取六寸。資生注所引難疏及聚英,作兩旁九寸,皆拘矣。類經又曰:「臍上一寸八分,兩旁各八寸半,是帶脈之注,不可從。」肘後曰:「小肋屈頭也。」大全,一名季肋,是京門也,故不取。
類經曰:「肘尖盡處是穴,此捷法也。」假令用此法,必取季脅端可也。凡用捷法者,說既見。醫門摘要曰:「類經云,脾募也。」按在腹曰募,在背曰俞。募者,募結之義,而經脈結聚於此;俞者,輸也,脈氣轉輸於此也。千金翼曰:「多汗,四肢不舉,少力。」灸長平五十壯,在挾臍相去五寸。不針,而言不針者,可疑。千金曰:「泄痢,不嗜食,雖食不消。」灸長谷五十壯,三報,穴在挾臍相去五寸,一名循際,是天樞異名。而穴注與章門同。大全曰:「飛虎,即童門也。」童、章字相似,恐是章門誤。又支溝一名,又奇穴有飛虎。
京門(甲乙),一名氣府,一名氣俞(甲乙),一名腎募(大成)。監骨腰中,季肋本,挾脊(千金)。屈上足,伸下足,舉臂取之(類經)。
按俞,外臺作輸;季肋,資生、類經作季脅,蓋據《素問》「兩季脅之間灸之」之文也。然言兩季脅之間,未辨何穴也。或誤讀章門下注言季脅也。季脅、季肋,說既見。監骨,次注作骼骨;又居髎下注云,監骨,次注作骼骨。骼與髂通。監有攝守義,《左傳》:「君行則有守,守曰監。」
監骨,攝持腰股之骨也。髂,《玉篇》:「腰骨也。」曰:「監骨」、「腰髖骨」、「腰髁骨」。由此觀之,監、髖、髁,共髂之轉音同義。古書皆言監骨,蓋古言也。而此穴如與腰骨不相與;而章門當季脅,淵腋直下則在向後季肋之本。肋末連接腰骨,略屬腰部,故曰「監骨腰中」。王太僕監骨下加「與」字,益通。就脅腹之交取章門,故曰季脅;向後更有小肋,其本是京門也,即曰季肋,是也。章門曰端,京門曰本,可以見也。千金翼、外臺與千金同。甲乙作「監骨下腰中,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」,是以帶脈註文混入於此,傳寫之誤,故從千金。折衷曰:「以帶脈之法,恐非也。」「法」疑注誤。可謂能解書也。類經作臍上五分旁九寸半,拘矣。
帶脈(甲乙):季脅下一寸八分(甲乙);陷者,宛宛中(明堂)。
按千金、千金翼、外臺作季肋,後人不辨章門、季脅之義,妄改作肋也。果其說之是乎?帶脈當微如後而下也,不得取於季脅、章門下。神應經曰:「季肋下一寸八分,臍上二分旁七寸半。」類經作臍旁八寸半,肥人九寸,瘦人八寸拍。何則肥瘦人人殊?如腹便便者,豈得用折量乎?
白話文:
側脅部第七
本文討論了古代醫書中關於「季脅」和「季肋」穴位位置的歧義。許多醫書如《千金方》、《千金翼》、《外台秘要》等都將其記作「季肋」,但其意義並未明確界定。《千金方》中雖有「季脅」的記載,但其他相關書籍並無說明。作者認為「季脅」指的是腋窩下緣肋骨末端與腹部交界處,並非肋骨的全部,因其後方還有更小的肋骨。而其他醫書如《神應經》、《類經圖翼》、《大成》、《入門》、《資生經》等則給出了不同的穴位定位,多以臍上若干寸,兩旁若干寸來描述,這些說法都過於拘泥,不夠準確。《肘後方》則將其描述為小肋彎曲的地方。《大全》則將其等同於京門穴,故而認為不應採用其定位方法。作者認為,如果採用捷徑定位法,只需找到季脅的末端即可。
關於季脅的相關描述,另有醫書提到其為脾募穴。募穴指經脈氣血聚集之處,與背部的俞穴(經脈氣血輸注之處)相對應。《千金翼》中記載,治療多汗、四肢無力等症狀,可用灸法於長平穴(位於臍旁五寸),但書中註明不針灸,此點存疑。《千金方》則指出,治療泄瀉、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等,可用灸法於長谷穴(位於臍旁五寸,與天樞穴同名,穴位註釋與章門穴相同)。《大全》將「飛虎」穴等同於童門穴,但因字形相似,作者懷疑是章門穴的誤記。另外,還有支溝穴以及一個名為「飛虎」的奇穴。
京門穴的其他名稱包括氣府、氣俞、腎募。其位置,《千金方》記載為屈上肢伸下肢,舉臂取穴;《類經圖翼》則認為其位置在肘尖盡處。
許多醫書將季肋記載為「輸」穴,而《資生經》、《類經圖翼》則記載為「季脅」,這可能源於《素問》中「兩季脅之間灸之」的記載,但該記載並未明確指出具體穴位。《素問》中關於季脅的描述可能被誤讀為章門穴的註釋。
關於監骨穴,《次注》中將其作「骼骨」,與「髂骨」同義。「監」字有守護之意,監骨即守護腰股的骨骼,也就是髂骨、髖骨、髁骨。古書中多稱其為監骨,而此穴位與腰骨相連,章門穴則位於季脅處,季肋的根部則連接著腰骨,因此稱其為「監骨腰中」。
作者認為,章門穴位於季脅與腹部交界處,而京門穴則位於季肋的根部。因此,章門為端,京門為本。一些醫書中將帶脈的定位混入監骨穴的描述中,可能是抄寫錯誤。作者認為,帶脈的定位方法並非正確的。
總而言之,古代醫書中關於季脅、季肋、章門、京門等穴位的位置描述存在諸多歧義和錯誤,需要仔細甄別和考證,不能簡單地以某一醫書的記載為準。 肥瘦體型也會影響穴位定位,不能一概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