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三 (14)
卷之三 (14)
1. 側脅部第七
(凡二十穴)
骨度篇曰:角以下,至柱骨,長一尺;行腋中不見者,長四寸;腋以下,至季脅,長一尺二寸;季脅以下,至髀樞,長六寸。
按:角,額角也;柱骨,天柱骨也。共見面部。
淵腋(靈樞),一名腋門(千金注)。腋下三寸(素問),宛宛中,舉臂取之(甲乙)。禁灸(甲乙),禁刺(入門)。
按:千金等作泉腋,唐祖諱淵,故避之。太淵亦作太泉。類經、聚英以下諸書,終以為一名,不是。《千金注》引《中風篇》曰:「腋門在腋下攢毛中,一名泉腋,即淵腋是也。」今本無此文。諸風篇有腋門穴,與此文相似,詳於奇穴部。
輒筋(甲乙)。腋下三寸,復前行一寸,著脅(甲乙);淵腋前一寸(入門)。
按:「著」,《次注》作「搓」;「復」,《發揮》作「腹」。《聚英》曰:「一名神光,一名膽募。期門下五分,陷中,第三肋端,橫直蔽骨旁,二寸五分,上直兩乳,側臥屈上足取之,是。」《次注》:「日月之註文」,而神光、膽募,日月之別名也。《聚英》輒筋下缺日月穴,蓋脫簡,吳文炳、醫統、大成,受其誤也。
《金鑑》亦不知其誤,而作「從淵腋下行,復前一寸,三肋端,橫直蔽骨旁,七寸五分半,直兩乳」,謬妄不可讀。
大包(靈樞),脾之大絡,名曰大包,出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(靈樞);出九肋間及季脅端(甲乙);側脅(入門);腋下六寸(大全)。脅下至季肋一尺二寸,此穴居其中(增注)。
按:《聚英》吳文炳作「皃肋間」,「皃」疑「九」誤。
天池(靈樞),一名天會(甲乙)。乳後一寸,腋下三寸,著脅直掖撅肋間(甲乙);側脅陷中(入門)。
按:「脅」,《千金》作「肋」,而無「三寸」字。「撅」,《千金翼》作「掘」。《本輸篇》曰:「腋下三寸,手心主也,名曰天池。」語而不詳。《次注》作乳後二寸,《入門》作乳外二寸,《金鑑》作乳旁一二寸許。《骨空論》云:「撅骨。」王冰曰:「尾窮謂之撅骨。」「撅」、「䕅」通用。《說文》曰:「撅,臀骨也。」「䕅」本作「蒚」,非此義。
《醫門摘要》曰:「按《禮·內則》云:『不涉不撅矣。』」 「撅」字,言肋骨形如「撅」。《字彙》云:「撅,揭衣也。」「肋骨皆如撅,何特此穴曰『撅肋』?」或曰:「撅與掘通,又轉與崛通,崛起貌。」《金鑑》作「撅起肋骨」。按直腋下乳後有肋骨,稍高大崛起者是也。余嘗刳剝刑屍觀肋骨,枚枚無所異,不見崛起者。按《字書》曰:「撅,投也。」蓋此穴逼骨而取之也。
腋下三寸,前行一寸,乃輒筋;當肋後其肋前,是天池也。大包言側脅,天池言著脅,則以僅著脅部也。「脅」或作「肋」,「著肋」亦通。乳中、天溪二穴相併,然在膺骨陷中;則天溪微高,天池在乳後一寸,逼肋骨。胸鄉、天溪、食竇諸穴,胸部四行,雖在側脅屬胸部,實是著脅處。則以乳後一寸取此穴,逼骨欲投肋下之處也。
章門(脈經),一名長平,一名脅窌(甲乙),一名脾募(千金),一名肋髎(大全)。大橫外,直臍季脅端,側臥屈上足伸下足,舉臂取之(甲乙)。
白話文:
側脅部第七
總計二十個穴位。
《骨度篇》記載:從角(額角)向下到天柱骨,長一尺;從腋窩中看不見的部分,長四寸;從腋窩向下到季脅,長一尺二寸;從季脅向下到髀樞,長六寸。
「淵腋」穴(《靈樞經》),又名腋門(《千金要方》注),位於腋下三寸(《素問》),在腋窩的中央位置,舉起手臂取穴。(《甲乙經》)禁灸、禁刺。(《入門》)
根據《千金要方》等書籍,曾作「泉腋」,因唐太宗諱「淵」,故避諱改名。太淵穴也曾作太泉,《類經》、《聚英》等書最終都認為是一個穴位,並非如此。《千金要方》注引《中風篇》說:腋門穴位於腋下毛髮叢生處,又名泉腋,即淵腋穴。現今本經無此記載。《諸風篇》有腋門穴,與此記載相似,詳見奇穴部。
「輒筋」穴(《甲乙經》),位於腋下三寸,向前一寸,靠近脅部。(《甲乙經》)位於淵腋穴前一寸。(《入門》)
「著」字,次注作「搓」,「復」字,發揮作「腹」。《聚英》說:又名神光、膽募,位於期門穴下五分,凹陷處,第三肋骨末端,橫直在蔽骨旁二寸五分,向上直達兩乳之間。側臥,屈上肢取穴。這是次注、日月注的記載,神光、膽募是日月穴的別名。《聚英》中,「輒筋」穴下缺日月穴,大概是脫漏了簡文,吳文炳、醫統、大成等書因此而誤。
《金鑑》也不知其誤,記載為從淵腋穴向下,向前一寸,在第三肋骨末端,橫直在蔽骨旁七寸五分半,直達兩乳之間,記載謬誤,不可採信。
「大包」穴(《靈樞經》),脾經的大絡穴,名曰大包,位於淵腋下三寸,佈於胸脅。(《靈樞經》)位於第九肋間,到達季脅端。(《甲乙經》)位於側脅。(《入門》)位於腋下六寸。(《大全》)位於脅下,到季肋一尺二寸,此穴位於其中。(增注)
根據《聚英》、《吳文炳》,記載為「皃肋間」,「皃」疑為「九」字之誤。
「天池」穴(《靈樞經》),又名天會。(《甲乙經》)位於乳頭後一寸,腋下三寸,靠近脅部,直達腋窩下肋骨間。(《甲乙經》)位於側脅凹陷處。(《入門》)
「脅」字,《千金要方》作「肋」,而無三寸字。「撅」字,《千金翼方》作「掘」。《本輸篇》記載:位於腋下三寸,手心為主,名曰天池,說明不夠詳盡。次注作乳頭後二寸,《入門》作乳外二寸,《金鑑》作乳旁一二寸許。《骨空論》云:「撅骨」,王冰曰:「尾端稱為撅骨」。「撅」、「䕅」通用,《說文解字》曰:「撅,臀骨也」,「䕅」本作「蒚」,非此意。
《醫門摘要》曰:按《禮記·內則》云:「不涉不撅矣」,「撅」字,形容肋骨形狀如「撅」字,《字彙》云:「撅,揭衣也」,肋骨皆如撅,何獨此穴曰撅肋?或曰:撅與掘通,又轉與崛通,崛起之貌。《金鑑》作「撅起肋骨」。按直達腋下,乳頭後有肋骨,稍高大崛起者是也。我曾剖開屍體觀察肋骨,每一根都無差異,未見崛起者。按字書曰:「撅,投也」,蓋此穴靠近骨頭取穴。腋下三寸,向前一寸,即輒筋穴,在肋骨後,其肋骨前,是天池穴。「大包」穴指側脅,「天池」穴指靠近脅部,則僅僅位於脅部。脅或作肋,「著肋」亦通。乳中、天溪二穴相鄰,位於胸骨凹陷處,則天溪穴略高,天池穴在乳頭後一寸,靠近肋骨。胸鄉、天溪、食竇等穴,胸部四行,雖然位於側脅,屬胸部,實際是靠近脅部的地方。
因此,以乳頭後一寸取此穴,靠近骨頭,欲投於肋骨下之處。
「章門」穴(《脈經》),又名長平、脅窌。(《甲乙經》)又名脾募(《千金要方》)、肋髎(《大全》)。位於大橫穴外,直對臍部與季脅端。側臥,屈上肢,伸下肢,舉起手臂取穴。(《甲乙經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