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三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3)

1. 腹部第六

以為期門,在不容旁一寸五分。則此穴亦在胸中骨間,故謂陷中。杜撰也。甲乙經作期門下一寸五分,蓋據期門在不容旁之文,後人謾補入一寸字也。故今從千金等。聚英、日月無,說見輒筋。

腹哀(甲乙)。日月下一寸五分(甲乙)。禁針灸(入門)。

按入門,作日月下一寸,非也。說見期門。

大橫(甲乙),一名腎氣(醫綱)。腹哀下三寸,直臍旁(甲乙)。

按千金,作二寸。資生、聖濟、發揮、類經、聚英、醫統、吳文炳,作三寸五分。寶鑑作一寸六分。共非也。說見上。腎氣穴,醫學綱目引扁鵲曰:「臍旁相去各四寸,主治腳氣。」蓋此穴也。乃今移入一名。千金膀胱篇曰:「挾臍兩邊,各二寸五分。」非也。

腹屈(甲乙),一名腹結(甲乙),一名腸結(千翼),一名腸窟(外臺),一名陽窟(聚英、吳文炳)。大橫下一寸三分(甲乙)。

按資生作三分,蓋脫一寸字也。

府舍(甲乙),腹結下三寸(甲乙)。

按千金,針灸篇婦人病,作去大橫五寸。聚英、吳文炳,作腹哀下三寸。入門、寶鑑,作大橫下三寸。大成作腹結二寸,寶鑑同之。共非也。醫門摘要曰:「衝門上七分。」是也。

衝門(甲乙),一名慈宮(甲乙),一名上慈宮(聚英)。上去大橫五寸,在府舍下橫骨兩端,約紋中動脈(甲乙)。

按千金曰:「泄利所傷,煩欲死者,灸慈宮,二七壯。」在橫骨兩邊,各二寸半。不是。

白話文:

腹部第六

關於期門穴的定位,古籍記載不一。《甲乙經》說期門穴在不容穴旁一寸五分,因為它位於胸中骨骼之間,所以稱為「陷中」,但這是杜撰的。《甲乙經》又將期門穴定位在期門穴下一寸五分,這應該是根據「期門穴在不容旁」的說法,後人錯誤地添加了一個「一寸」字。因此,現在多採用《千金方》、《聚英》、《日月無餘錄》、《說見輒筋》等書的說法。

腹哀穴,《甲乙經》和《日月無餘錄》記載其位置在日月穴下一寸五分,並禁忌針灸。《入門》一書則記載在日月穴下一寸,與其他說法不符,應參考期門穴的定位。

大橫穴,《甲乙經》又稱腎氣穴,《醫學綱目》記載其位置在腹哀穴下三寸,與臍旁相對。《甲乙經》記載其位置。不同古籍記載位置差異很大,有二寸、三寸五分、一寸六分等說法,均不準確。應參考腎氣穴的定位。《醫學綱目》引用扁鵲的說法:在臍旁各四寸,主治腳氣,可能指的就是這個穴位。但現今將其列為另一穴位,《千金方》膀胱篇記載其位置在臍旁各二寸五分,也不準確。

腹屈穴,《甲乙經》又名腹結穴,《千金翼方》又名腸結穴,《外臺秘要》又名腸窟穴,《聚英》、《吳氏醫通》又名陽窟穴,位置在大橫穴下一寸三分。《資生經》記載為三分,可能遺漏了一個「一寸」字。

府舍穴,《甲乙經》記載其位置在腹結穴下三寸。不同古籍記載位置差異很大,有五寸、三寸、三寸等說法,均不準確。《醫門摘要》記載其位置在衝門穴上七分,比較準確。

衝門穴,《甲乙經》又名慈宮穴,《聚英》又名上慈宮穴。位於大橫穴上五寸,在府舍穴下,橫骨兩端,約在紋中動脈處。《千金方》記載治療泄瀉導致煩躁欲死的情況下,灸慈宮穴二七壯,位置在橫骨兩旁各二寸半,與其他記載不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