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四 (1)
卷之四 (1)
1. 卷之四
2. 手部第八
夫欲取手足經穴。先以指按井穴經渠。緩緩從指所之。而上則筋肉自分。到肘中大筋外。尺澤之處乃為流注之溪谷。內經。所謂。分肉之間。溪谷之會。以榮衛舍大氣者。是也。如絡穴別走他經者。則須據其經考之。
骨度篇曰。肩至肘。長一尺七寸。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。腕至中指本節。長四寸。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。
按正誤曰。自大椎下脊中。至肘尖。為一尺七寸妄。
手太陰肺及臂。凡十八穴。
少商(靈樞)一名鬼信。(千金)手大指內側。去端如韭葉。(素問)為井。(靈樞)爪甲上與肉交者。(同上)禁灸(聖濟,資生)
按凡去爪甲如韭葉者。去其爪甲所與肉交形似韭葉者也。故古典。言爪甲上與肉交者。俗人不悟。以為去爪甲容韭葉許。誤矣。何則甲後容韭葉。則過第一節也。妄哉。折衷云。甲乙少澤穴下曰。在手小指端。去爪甲。一分。據之則韭葉之分寸。當為一分。凡爪甲上。謂甲後也。
手之上下。指尖頭為下。前後指尖頭。為前手指之內外。以伏掌言之。外臺甄權曰。大拇指甲。外畔當角。是以反掌言之。與古說不合。外。恐寫訛。聖濟曰。唐刺史成君綽。忽頷腫大如升。喉中閉塞。水粒不下三日。甄權以三稜針。刺之。微出血立愈。
魚際(素問)手魚也。為滎。(靈樞)手大指本節後。內側。散脈中(甲乙)禁灸。(入門)
按魚者。謂手魚腹也。此穴。世人多取掌後橫紋內側。誤矣。靈樞曰。魚際者。手魚也。滑壽曰。曰魚曰魚際云者。謂掌骨之前。大指本節之後。其肥肉隆起處。統謂之魚。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。又孫真人脈論曰。從肘腕中橫紋至掌魚際後紋。卻而十分之。所謂魚際。指魚腹赤白肉際也。
凡魚腹四邊。皆可謂魚際也。脈論所說者。非穴名也。折衷曰。凡手足拇指之節數。原與諸指不同。故於諸指也。第三節為本節也。於拇指也。第二節為本節也。即入門。所謂魚際。在大指二節後。內側散脈中。是也。獨張氏以為本穴在寸口之前。魚之後。以側腕高骨。強為本節。
非也。十四經鈔曰。經曰。入寸口上魚循魚際。出大指之端。是可見經脈流行之次序然滑氏取穴於魚腹下腕骨上。故於本文上魚下。為句。學者其再詳之。
太淵(素問)一名鬼心。(千金)魚後一寸。陷者中也。為腧(靈樞)掌後。(甲乙)橫紋頭。(明堂)
按魚後魚腹後也。魚際後。有腕骨。阻腕骨。是即一寸弱。故此穴取腕後也。聚英曰。一名太泉。非是。說見淵液。大成。作掌後內側。橫紋頭。非也。十二原篇云。陽中之少陰。肺也。其原出於太淵不與本輸篇合。
經渠(靈樞)寸口中也。動而不居。為經。(靈樞)陷者中。(甲乙)脈中。(聖濟)禁灸。(甲乙)
白話文:
手部第八
想要尋找手足經穴位,應先用手指按壓井穴和經渠穴,然後緩緩地沿著經脈走向向上尋找,肌肉會自然分開,到達肘關節內側大筋外側,尺澤穴所在的地方,就是經脈流注的溪谷,如同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分肉之間,溪谷之會,以榮衛舍大氣者」,就是指這個地方。如果經絡穴位另有分支走向其他經脈,則需要根據經脈圖譜考證。
《骨度篇》記載:肩膀到肘關節長一尺七寸,肘關節到手腕長一尺二寸半,手腕到中指指節的根部長四寸,指節根部到指尖長四寸半。
《正誤》中記載:從大椎穴往下沿脊柱到肘尖,長一尺七寸,這是錯誤的。
手太陰肺經在手臂上的穴位共有十八個。
少商穴(《靈樞》),又名鬼信(《千金方》),位於手拇指內側,距離指尖如同韭菜葉的寬度(《素問》),為井穴(《靈樞》),在指甲與肉相交的地方(《靈樞》),禁灸(《聖濟總錄》、《資生經》)。
凡是說到距離指甲如同韭菜葉寬度,指的是指甲與肉相交的地方,形狀像韭菜葉的寬度。古代典籍說「指甲與肉相交處」,現代人多誤解為距離指甲韭菜葉寬度這麼遠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如果距離指甲韭菜葉的寬度,就超過第一個指節了,這是錯誤的。折衷的說法是:少商穴、少澤穴都在指尖,距離指甲一分,根據這個說法,韭菜葉的寬度應為一分。凡是說「指甲上」,指的是指甲的後方。
手的上下,指尖為下,前後是指尖的前後,手指內外,以手掌朝下而言。外台《甄權》記載說,大拇指指甲外側邊緣像角一樣,這是以手掌朝上而言,與古代的說法不符。「外」字,可能是寫錯了。 《聖濟總錄》記載,唐朝刺史成君綽,忽然頷下腫脹如升,喉嚨阻塞,三日不能飲食,甄權用三稜針刺穴,略微出血,立刻痊癒。
魚際穴(《素問》),手魚腹之處,為滎穴(《靈樞》),位於手大拇指指節後方,內側,散脈之中(《甲乙經》),禁灸(《針灸入門》)。
所謂「魚」,是指手魚腹。這個穴位,世人多取在掌後橫紋內側,這是錯誤的。《靈樞》說:「魚際者,手魚也。」滑壽說:「所謂魚、魚際,指的是掌骨前方,大拇指指節後方,肥厚的肌肉隆起之處,統稱為魚,魚際則是其中的一個穴位名稱。」孫真人《脈論》說:從肘腕橫紋到掌魚際後紋,取其十分之一,所謂魚際,指的是魚腹赤白肉交界處。
魚腹的四邊,都可以稱為魚際。脈論中所說的,並不是穴位名稱。折衷的說法是:手足拇指的指節數,與其他手指不同,其他手指的第三個指節為本節,拇指的第二個指節為本節,也就是《針灸入門》中所說的魚際,位於大拇指第二指節後方,內側散脈之中。只有張氏認為本穴位於寸口前,魚的後方,以側腕高骨強行作為本節,這是錯誤的。《十四經考》說:「經脈循行於寸口上,經過魚際,到達大拇指的指尖。」由此可見經脈循行的次序。但滑氏取穴於魚腹下腕骨上,所以本文中「魚下」作為一句話的結束,學習者應仔細研究。
太淵穴(《素問》),又名鬼心(《千金方》),位於魚際穴後一寸,凹陷處,為腧穴(《靈樞》),在掌後(《甲乙經》),橫紋的末端(《明堂經》)。
魚後,指的是魚際後方。魚際後方有腕骨阻擋,所以大約在一寸弱的位置,因此這個穴位取在腕後。《聚英》記載,又名太泉,這是錯誤的,詳見《淵液》、《大成》。《大成》記載,位於掌後內側,橫紋末端,這是錯誤的。《十二經原》說:「陽中之少陰(肺經)其原氣出於太淵穴」,這與《本輸》篇不符。
經渠穴(《靈樞》),位於寸口之中,跳動而不固定,為經穴(《靈樞》),位於凹陷處(《甲乙經》),脈中(《聖濟總錄》),禁灸(《甲乙經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