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七 (12)
卷之七 (12)
1. 胸腹部第三
九曲中府,旁廷注市下三寸。(千金)刺入五分。灸三十壯。主惡風邪氣。遁屍。內有瘀血。(千金)
帝門,脾胃之間。名曰帝門。在季肋下。前一寸半。(脈經)
按類經所載九門。無此穴。
腋門,一名大陽陰。一名腋間。腋下攢毛中一寸。灸五十壯。主風。(千金)
按手少陽液門。易混。又與大巨。同名異穴。千金。淵腋穴下。注。引中風篇曰。腋門在腋下攢毛中。一名泉液。即淵腋是也。今本無此文。
氣門,婦人絕嗣。不生灸氣門。穴在關元旁三寸。各百壯。(千金)
按類經。載九門曰。氣門溲溺之門。居前陰中。由氣化而出。故曰氣門。不與此同。大抵與水道相似。
薜息(千金)見乳根下。
神府,心痛。暴絞急絕欲死。灸神府。百壯。在鳩尾正心。有忌。(千金)
按千金翼。作附鳩尾正當心。
肓募,結氣囊里。針藥所不及。灸肓募。隨年壯。肓募二穴。從乳頭。邪度至臍中。屈去半從乳下行度頭。是穴。(千金)
按千金翼。邪。作斜。行下有盡字。肓。一本作胃。非也。
乳上,以繩橫度口。以度從乳上行。灸度頭。(千翼)
按千金。治卒癲。灸兩乳頭。三壯。又曰。小兒暴癇。灸兩乳頭。女兒灸乳下二分。又幼科準繩曰。小兒喘脹。俗謂馬脾風。又謂之風喉者。以草莖。病兒手中指里。近掌紋至中指尖截斷。如此二莖。自乳上微斜直立兩莖。於稍盡頭橫一莖。兩頭盡頭點穴。灸三壯。此法。多曾見愈。
通谷,心痛惡氣。上脅急痛。灸通谷。五十壯。在乳下二寸。(千金)
按與腹部二行。通谷。同名異穴。
魂舍,小腸泄痢膿血。灸魂舍。一百壯。小兒減之。穴在挾臍兩邊。相去各一寸。(千金)
按千金翼。無各字。天樞云魂魄之舍。不可下針。蓋天樞之異名。分寸稍差。大抵似肓俞穴。暫俟再考。
肋頭,第一屈肋頭。近第二肋下。即是灸處。第二肋頭。近第三肋下。向肉翅前。亦是灸處。(千翼)
肋罅,以繩量病人兩乳間。中屈之。又從乳頭。向外量。使當肋罅。於繩頭灸。隨年壯。(千翼)
長谷,一名循際。泄痢。不嗜食。雖食不消。灸長谷五十壯。三報。穴在挾臍相去五寸。(千金)
按千金。天樞注。以長谷為天樞一名。說已見。千金翼曰。多汗。四肢不舉少力。灸長平五十壯在挾臍相去五寸。不針。按長平章門一名。而此穴似章門。說見章門。醫學綱目。作循元。
腋下,噫噦。膈中氣閉塞。灸腋下聚毛下。附肋宛宛中。五十壯。(千金)
按千金又云。一切瘰癧。灸患人背兩邊腋下後紋上。隨年壯。千金翼曰灸癭法。垂兩手。兩腋上紋頭。各灸三百壯。針亦良。千金又曰。一切瘰癧。灸兩胯里。患癧處。宛宛中。日一壯。七日。止。神驗兩胯。外臺。作兩腋。
白話文:
胸腹部第三
九曲中府穴位於中府穴旁,下移三寸處。(《千金要方》)針刺深度五分,灸三十壯。主治惡性風邪、屍厥(一種昏迷不醒的病症)以及體內瘀血。(《千金要方》)
帝門穴位於脾胃之間,在季肋下,前一寸半處。(《脈經》)
按《類經圖翼》記載的九個門穴,並沒有這個穴位。
腋門穴,又名大陽陰、腋間,位於腋下毛髮叢生處向上約一寸。灸五十壯,主治風疾。(《千金要方》)
按《千金要方》中手少陽經的液門穴容易與其混淆,且與大巨穴同名而穴位不同。《千金要方》中淵腋穴下註解,引用《中風篇》所言:「腋門在腋下攢毛中,一名泉液,即淵腋是也。」但現存版本中並無此文。
氣門穴,婦女不孕不育者不宜灸此穴。穴位在關元穴旁開三寸處,灸一百壯。(《千金要方》)
按《類經圖翼》記載的九個門穴中,氣門穴是指排泄尿液的通道,位於前陰部,由氣化而排出,故名氣門,與此穴不同。總之,此穴與水道穴相似。
薜息穴(《千金要方》)位於乳根下方。
神府穴,治療心痛,劇烈絞痛,危急欲死時,灸神府穴一百壯,但需注意禁忌。(《千金要方》)
按《千金要方翼》記載,此穴位於鳩尾穴正對心臟處。
肓募穴,治療氣滯結於胸腹之間,針藥難以奏效時,灸肓募穴,壯數依年齡而定。肓募二穴位於乳頭處,斜向肚臍,距乳頭一半處,從乳下斜向肚臍方向,此處即為穴位。(《千金要方》)
按《千金要方翼》記載,「邪」應作「斜」,「行下」後有「有盡」二字,「肓」一本作「胃」,但此說錯誤。
乳上穴,用繩子橫量過嘴巴,再從乳頭向上量取穴位,灸至盡頭。(《千金要方翼》)
按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治療突然發生的癲癇,灸兩乳頭各三壯;又說,小兒突然發病的癇證,灸兩乳頭,女孩灸乳房下方二分;又《幼科準繩》記載,小兒喘脹,俗稱馬脾風或風喉者,用草莖,以患兒中指掌紋至指尖的長度截斷兩根,從乳頭上方微斜向上放置兩根草莖,在盡頭處橫放一根草莖,在兩端盡頭處點穴,灸三壯。此法屢見奇效。
通谷穴,治療心痛、惡氣、上脅部劇烈疼痛,灸通谷穴五十壯,位於乳房下方二寸。(《千金要方》)
按與腹部二行的通谷穴,同名而穴位不同。
魂舍穴,治療小腸泄瀉、痢疾、膿血便,灸魂舍穴一百壯,小兒減量。穴位在肚臍兩側各開一寸。(《千金要方》)
按《千金要方翼》無「各」字。《天樞穴》記載為魂魄的居所,不可針刺,此處應是天樞穴的別名,穴位位置略有差異,大致與肓俞穴相似,暫且待考。
肋頭穴,第一肋骨與第二肋骨之間的肋骨頭,靠近第二肋骨下方,即為灸治之處;第二肋骨頭,靠近第三肋骨下方,朝向肉翅前,也是灸治之處。(《千金要方翼》)
肋罅穴,用繩子量取病人兩乳頭之間的中點,再從乳頭向外量取,使之與肋間隙相對應,在繩頭處灸治,壯數依年齡而定。(《千金要方翼》)
長谷穴,又名循際,治療泄瀉、不思飲食、即使進食也消化不良,灸長谷穴五十壯,灸三次。穴位在肚臍兩側各開五寸。(《千金要方》)
按《千金要方》中《天樞穴》註解,以長谷穴為天樞穴的別名,其說法已見於前。《千金要方翼》記載,治療多汗、四肢無力,灸長平穴五十壯,位於肚臍兩側各開五寸,不針刺。按長平穴為章門穴的別名,此穴似章門穴,其說法已見於《章門穴》條目。《醫學綱目》作循元穴。
腋下穴,治療噫氣、膈肌氣閉塞,灸腋下毛髮叢生處,靠近肋骨處,灸五十壯。(《千金要方》)
按《千金要方》又說,治療一切瘰癧,灸患處背部兩側腋下後紋上,壯數依年齡而定。《千金要方翼》記載灸治癭瘤的方法:垂下雙手,在兩腋上紋頭處,各灸三百壯,針刺亦可。《千金要方》又說,治療一切瘰癧,灸兩胯內側患處附近,每日一壯,連續七日,效果神奇。兩胯,外台本作兩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