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七 (11)
卷之七 (11)
1. 胸腹部第三
氣堂,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。一日二七壯。滿三日未瘥。灸氣衝。二百壯。胸前甲骨中。是亦名氣堂。(千金)
按氣堂恐氣衝之誤。甲。千金翼。作寅。
通關,中脘旁。各五分。主五噫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。右捻能和脾胃。此穴一針有四效。凡下針後。良久覺脾磨食。覺針動。為一效。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。為二效。次覺流入膀胱。為三效。又次覺氣流行腰後骨空間。為四效(醫綱)
龍頷,心痛冷氣上灸龍頷百壯。在鳩尾頭上行一寸半。不可刺。(千金)
天瞿旁穴,癭。灸天瞿三百壯。橫三間寸灸之。(千金)
按天瞿即天突一名東洋先生曰。按瞿疑當作衢。千金明堂云。天衢在耳上如前三寸。此解不是。說見天衝。
胸堂,上氣厥逆。灸胸堂百壯。穴在兩乳間。(千金),不刺。(千金)
按千金曰。吐血唾血。灸胸堂百壯。又出驚癇篇。千金翼。堂。作膛。並無穴注。此穴似指膻中。醫學綱目以為膻中。然千金既言灸膻中次灸胸堂。則非膻中。
疰市,一切疰。無新久先仰臥。灸兩乳邊斜下三寸。第三肋間。隨年壯。可至三百壯又治諸氣神良。一名疰市(千金)
按疰。千金翼。作注。與旁廷同名。其處不遠。
石關,在心下二寸。兩旁各五寸。灸五十壯。主產後兩脅痛。不可忍(衛生寶鑑)
按與腹部石關。同名異穴。
轉谷,在旁二骨間。陷者中。主胸脅支滿。不欲食。谷入穀不化。嘔吐復出。舉腋取之。(外臺)
按此穴。在後腋條後。在旁。蓋指後腋歟。似有脫字。後腋見背部。外臺。以後腋。飲郄。應突。脅堂。旁廷。始素。七穴。入足少陽經。今移入於奇穴。
飲郄,食門下一寸。骨間。陷者中。主腹滿臚腫痛。引臍旁腹鳴濯濯。若中有水聲。仰腹取之(外臺)
按食門。未知何處。蓋指轉谷歟。
應突,飲郄下一寸。主飲食不入。腹中滿。大便不得節。腹鳴泄注。仰腹取之。(外臺)
脅堂,腋陰下二骨。陷者中。主胸脅支滿。臚脹賁㹠。噫噦喘逆。膽視目黃。舉腋取之。(外臺),忌針。(千翼)
按東洋先生曰。膽。疑當作瞻。千金翼曰。吐血唾血。灸脅堂百壯。資生曰。在腋下。引明堂下經。居髎下。載此穴。大全曰。居髎合。取八寸三。脅堂二骨門腋下。
按門腋。蓋指章門淵腋。而不的。是作歌括之弊也。
旁廷,一名注市。腋下四肋間。高下正與乳相當。乳後二寸陷中。俗名注市。舉腋取之。刺入五分。灸五十壯。主卒中惡。飛屍。遁屍注。胸脅滿。(千金)脅堂下二骨間。陷者中。舉腋取之。(外臺)
按廷。外臺。作庭。與前條疰市。同名。其處亦不遠。
始素,腋脅下廉下二寸。骨陷者中。主脅下支滿。腰痛引腹。筋攣陰氣上縮。舉臂取之(外臺)
白話文:
胸腹部第三
氣堂穴治療方法:若氣虛不足,可灸頰車穴和背部第五椎,每次灸70壯,一日兩次,連續三天若未痊癒,則灸氣衝穴200壯。胸前甲骨之間也稱為氣堂穴。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 註:關於氣堂穴,可能與氣衝穴混淆。《千金要方翼》中將「甲」字作「寅」字解釋。
通關穴治療方法:位於中脘穴旁開各五分處,針刺八分,左旋可促進飲食,右旋可調和脾胃。此穴一針可有四種療效:一、針後很久感覺脾胃運作;二、針刺破除病根,腹部有響聲;三、感覺氣血流入膀胱;四、感覺氣血運行到腰後骨之間。(出自《醫學綱目》)
龍頷穴治療方法:心痛伴有寒氣上逆時,灸龍頷穴100壯,該穴位於鳩尾穴上方一寸半處,不可針刺。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
天瞿穴(或天突穴)治療方法:治療癭病(甲狀腺腫大),灸天瞿穴300壯,並在橫三間穴旁灸治。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 註:《千金要方》中關於天瞿穴的記載可能與天突穴或其他穴位混淆,一些醫家認為「瞿」應作「衢」。
胸堂穴治療方法:治療上氣逆症,灸胸堂穴100壯,穴位位於兩乳之間,不可針刺。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 註:《千金要方》記載胸堂穴可用於治療吐血、唾血,但其確切位置不明確,可能指膻中穴,但考慮到《千金要方》中將膻中穴與胸堂穴區分開來灸治,故二者應非同一穴位。《醫學綱目》認為胸堂穴即膻中穴。《千金要方翼》中將「堂」作「膛」字解釋。
疰市穴治療方法:治療一切疰病(指消化不良等),不論病程長短,患者仰臥,灸兩乳旁斜下三寸,第三肋間,灸的壯數根據年齡而定,最多可灸300壯,也可治療各種氣病。《千金要方》中又稱此穴為疰市。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 註:《千金要方翼》中將「疰」字作「注」字解釋,與旁廷穴同名,位置相近。
石關穴治療方法:位於心下二寸,兩旁各五寸處,灸50壯,主治產後兩脅疼痛劇烈。(出自《衛生寶鑑》) 註:此穴與腹部石關穴同名而穴位不同。
轉谷穴治療方法:位於兩側脅骨之間的凹陷處,主治胸脅脹滿、不欲飲食、食入難化、嘔吐。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 註:此穴位於後腋下,可能原文有遺漏,後腋應指背部後腋下。《外台秘要》中將轉谷穴、飲郄穴、應突穴、脅堂穴、旁廷穴、始素穴等七穴列入足少陽經,現多歸為奇穴。
飲郄穴治療方法:位於食門穴下一寸,骨間凹陷處,主治腹滿、腫脹疼痛、臍旁腹鳴如水聲。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 註:食門穴位置不明,可能指轉谷穴。
應突穴治療方法:位於飲郄穴下一寸處,主治飲食不下、腹脹、大便秘結、腹鳴泄瀉。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
脅堂穴治療方法:位於腋下陰部下方兩脅骨之間的凹陷處,主治胸脅脹滿、腹脹、呃逆、喘息、膽黃(或目黃)。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 註:不可針刺(出自《千金要方翼》)。有醫家認為「膽」應作「瞻」。《千金要方翼》記載灸脅堂穴可治療吐血唾血。《針灸資生經》記載脅堂穴位於腋下,與明堂穴、居髎穴相關。《針灸大全》記載脅堂穴取穴方法。 註:原文中「門腋」可能指章門穴和腋窩之間,但記述不夠明確。
旁廷穴(又名注市穴)治療方法:位於腋下第四肋間,高低與乳頭相當,乳頭後方二寸的凹陷處,主治中風、屍厥、胸脅脹滿。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及《外台秘要》) 註:《外台秘要》中將「廷」作「庭」字解釋。與疰市穴同名,位置相近。
始素穴治療方法:位於腋下脅部下緣下方二寸,骨間凹陷處,主治脅下脹滿、腰痛牽引腹部、筋攣、陰氣上逆。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