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原昌克

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七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13)

1. 胸腹部第三

直骨,灸遠年咳嗽不愈者。將本人乳下大約。離一指頭。看其低陷之處。與乳直對。不偏者此名為直骨穴。如婦人。即按其乳頭直向下。看其乳頭所到之處。即是直骨穴之地位。灸艾三炷。其艾只可如赤豆大。男灸左。女灸右。不可差錯。其嗽即愈。如不愈。則其病再不可治矣。(壽世保元○綠竹堂簡便方同。)

按乳根也。

乳下,小兒癬。灸兩乳下一寸。各三壯。(千金)

按灸乳下者。多其穴處又小異。並錄於此。千金曰。治反胃。灸兩乳下各一寸。以瘥為度。又灸乾嘔。三十壯。又灸五屍。隨病左右。多其壯數。灸卒吐逆。七壯。又嗽。灸兩乳下。黑白際。各百壯。又轉筋四厥。灸兩乳根黑白際。各一壯。又曰。小兒溫瘧。灸兩乳下一指。

三壯。又婦女人。月經不嘗來。服黃芩牡丹湯。後灸乳下一寸黑圓際。各五十壯。千金翼曰。一切惡注。氣急不得息。欲絕者。及積年不瘥者。男左手虎口紋。於左乳頭。並四指。當小指節下間灸之。婦人以右手也。活人書間咳逆曰。若服藥不瘥者。灸之必愈。其法婦人屈。

乳頭向下盡處骨間。灸三壯。丈夫及。乳小者。以一指為牽正。以男左女右。艾炷如小豆許。與乳相直間。陷中動脈處是。資生云灸咳逆法。乳下一指許。正與乳相直。骨間陷中。

中胞門,太倉左右三寸。(脈經)關元左邊二寸是也。右二寸。名子戶。(千金)

按脈經。胞。又作膀。

子戶,關元穴旁右二寸。(金鑑)

按胞門子戶者。氣穴之別名。詳於第三卷中。

子宮,中極兩旁各開三寸。(大成)

按醫經小學曰。治婦淋。關元兩旁。各開三寸半。濟世良方云。子宮虛冷。不能成孕。灸子宮三穴。各七壯。揣心坎中高骨以墨記之。用草心一條。從墨記至胸中。折斷。揩作七分。以四分量臍上灸之。補血。三分。量臍中灸之。補氣。仍以臍下三分折半。正子宮穴。灸之溫暖精氣受孕之所。有神效。

錢孔,度乳至臍中。屈肋頭骨是。灸百壯。治黃疽。(千金)

臍四邊穴,治小兒暴癇者。身軀正直。如死人。及腹中雷鳴。灸太倉及。臍中上下兩旁。各一寸。凡六處。(千金)又治小兒卒腹皮青黑。灸臍上下左右。去臍半寸。並鳩尾骨下一寸。凡五處。各三壯。(同上)

臍上下,小兒囟陷。灸臍上下。各半寸(千金)又療黃疽。當灸臍上下兩邊。各一寸半。一百壯。(外臺。引崔氏。)

鳩尾骨穴,小兒囟陷。灸臍上下及。鳩尾骨端。各一壯。(千金)漏。灸鳩尾骨下。宛宛中。七十壯。(同上)又少年房多短氣。灸鳩尾頭。五十壯。(同上)

按醫學綱目。引田氏云。胸下骨尖上。灸三壯。主小兒疳瘦。

身交,胞落頹。灸身交。五十壯。三報之。臍下橫紋中。(千翼)

白話文:

胸腹部第三

直骨穴,治療多年咳嗽不癒。找到乳房下方約一指寬的位置,觀察低陷處,與乳房垂直對應,不偏斜的部位就是直骨穴。女性則沿著乳頭垂直向下,乳頭所到達的部位就是直骨穴。艾灸三壯,每壯艾絨如赤豆般大小。男性灸左邊,女性灸右邊,不可弄錯。咳嗽就會痊癒。如果沒有痊癒,那麼這種病就再無可治了。

按:此穴位於乳根。

乳房下方一寸處,治療小兒癬,灸兩乳房下方各三壯。

按:灸乳房下方,穴位位置略有不同,故一併記錄於此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反胃,灸兩乳房下方各一寸,以痊癒為度;治療乾嘔,灸三十壯;治療五屍(一種疾病),根據病情灸左右,增加灸的次數;治療突然嘔吐,灸七壯;治療咳嗽,灸兩乳房下方黑白交界處各百壯;治療轉筋四厥,灸兩乳根黑白交界處各一壯;治療小兒溫瘧,灸兩乳房下方一指寬處,三壯;治療婦女經期不規律,服用黃芩牡丹湯後,再灸乳房下方一寸的黑色圓圈處各五十壯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:治療一切惡性腹痛、氣喘不過氣、將要死亡,以及久治不癒的疾病,男性在左手虎口紋,與左乳頭並排四指,在小指指節下方灸;女性則用右手。治療咳嗽逆氣,《活人書》中記載:如果服用藥物後沒有痊癒,灸此穴位必然痊癒。方法是女性沿著乳頭垂直向下到骨頭間隙處灸三壯;男性及乳房較小的女性,用一指寬度作為定位,男性灸左邊,女性灸右邊,艾絨如小豆般大小,與乳房垂直對應,在低陷的動脈處。 《資生經》記載治療咳嗽逆氣的方法:乳房下一指寬處,與乳房垂直對應,骨頭間隙的低陷處。

胞門穴,位於太倉穴左右各三寸。《脈經》記載,關元穴左邊二寸是胞門穴,右邊二寸名子戶穴。《千金方》記載。

按:《脈經》中“胞”也作“膀”。

子戶穴,位於關元穴旁右二寸。《金鑑》記載。

按:胞門、子戶是氣穴的別名,詳見第三卷。

子宮穴,位於中極穴兩旁各開三寸。《大成》記載。

按:《醫經小學》記載:治療婦女尿淋,在關元穴兩旁各開三寸半。《濟世良方》記載:治療子宮虛寒,不能受孕,灸子宮三穴各七壯。在心窩處高起的骨頭上用墨標記,用一根草莖,從墨記處到胸中折斷,擦成七份,取四份的量在肚臍上方灸,補血;取三份的量在肚臍中灸,補氣;再取臍下三分的量的一半,在子宮穴灸,溫暖精氣,有助受孕,效果神奇。

錢孔穴,在乳房到肚臍中間,肋骨末端骨頭處。灸百壯,治療黃疽。《千金方》記載。

臍周圍穴位:治療小兒暴癇,身體僵直如死人,以及腹部雷鳴,灸太倉穴及肚臍上下左右各一寸,共六處。《千金方》記載。又治療小兒突然腹部皮膚青黑,灸肚臍上下左右各半寸,以及鳩尾骨下一寸,共五處,各三壯。《千金方》記載。

肚臍上下:治療小兒囟門凹陷,灸肚臍上下各半寸。《千金方》記載。又治療黃疽,灸肚臍上下兩邊各一寸半,一百壯。《外台秘要》引崔氏。

鳩尾骨穴:治療小兒囟門凹陷,灸肚臍上下及鳩尾骨尖端,各一壯。《千金方》記載。治療尿漏,灸鳩尾骨下宛宛中,七十壯。《千金方》記載。又治療少年房事過多導致氣短,灸鳩尾骨尖,五十壯。《千金方》記載。

按:《醫學綱目》引田氏記載:胸下骨頭尖上灸三壯,治療小兒疳瘦。

身交穴:治療胞衣不下,灸身交穴五十壯,三次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位於臍下橫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