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七 (14)
卷之七 (14)
1. 胸腹部第三
遺道,遺溺。灸遺道。挾玉泉五寸。(千金)
按千金翼。作遺尿針遺道。入二寸。補之。灸隨年壯。
腸遺,挾玉泉。相去各二寸。(千金)
按寶鑑。作腸逵。千金翼作二寸半。類經從之。
玉泉,男陰卵大。㿗病。灸玉泉。百壯。報之。穴在屈骨下陰以其處卑。多不灸之。及泉陰穴。亦在其外。(千金)腰痛小便不利。苦胞轉。灸玉泉。七壯。穴在關元下一寸。大人從心下。度取八寸。是玉泉穴。小兒斟酌以取之。(同上)
按玉泉。與中極。同名異穴。
泉門,婦人絕嗣不生。漏赤白。灸泉門十壯。三報。穴在橫骨當陰上際。(千金)
按千金翼作漏下。
泉陰,陰卵偏大㿗病。灸泉陰百壯。三報。在橫骨邊(千金)
按邊字上當有兩字。千金翼。邊下。有三寸二字。千金又曰。㿗病灸橫骨兩邊。二七壯挾莖是。蓋指此穴。類經。邊。作旁。
尿胞,一名屈骨端。(千金)見曲骨下。
金門(千金),見會陰下。
按與四肢部金門同名異穴。
羊矢,氣衝外一寸。(入門)會陰旁三寸。股內橫紋中。按皮肉間。有核如羊矢。(類經)
按入門。入足厥陰經。
蘭門,曲泉兩旁。各三寸。(大全)歸來下。莖根毛內旁五寸。(小學)毛際玉莖旁開二寸。針入二寸半。主治水腎紅腫。如升大不痛。(醫綱)
按寶鑑曰。蘭門。在玉莖旁二寸。治疝氣衝心欲絕。
男陰縫,一名鬼藏。拔陰。反向上灸。治馬黃黃疽等病。若女人。玉門(十三鬼穴。並千金翼。有頭字。)是穴。男女針灸無在。(千金)
按千金風癲篇。灸陰囊縫。三十壯。令人立。以筆正注當下。已臥核卵上灸之勿令近前中卵核。恐害陽氣也。又十三鬼穴。陰下縫風癲篇。囊下縫即是。醫學綱目曰。小兒偏墜若非胎中所有。在後生者。於莖中腎囊前中間弦子上。灸七壯。立愈。此法相似在囊前縫上。
關門,玉莖旁二寸。針入二寸半。灸二七壯。主治疝氣衝心欲死(醫綱)
鬼門,牛釣。弄舌撮口。灸鬼門。穴在乳下一麥粒。七壯。(幼幼新書)
按與十三鬼穴鬼門。同名異穴。
氣衝,一名氣中。(醫綱)氣衝。在氣海旁。各一寸半。針入二寸半。灸五十壯。主治腹痛腸鳴。又名氣中主治婦人血溺氣喘。(醫綱)
按與胃經氣衝。同名異穴。千金曰。失欠頰車蹉。灸背第五椎。一日二七壯。滿三日不瘥。灸氣衝。二百壯。胸前喉下。甲骨中是。亦名氣堂。此氣衝。亦是異穴。說既見。
水分,在水分旁各一寸半。針二寸半。灸五十壯。主治單蠱脹氣喘。(醫綱)
食倉,食關,治脾胃。在中脘旁寸半位。(小學)
血門,血門中脘旁三寸。(小學)
神庭,在龜尾。注曰一作鳩尾下五分。(脈經)
水道,三焦膀胱腎中熱氣。灸水道。隨年壯。穴在挾屈骨相去五寸。(千金)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。水道挾兩旁。各二寸半。(千翼)
白話文:
胸腹部第三
遺尿或大小便失禁,灸遺道穴。遺道穴位於玉泉穴旁五寸處。(引自《千金方》)
按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治療遺尿,針刺遺道穴,針深二寸,補法。灸的壯數依據年齡而定。
腸道脫垂,在玉泉穴旁各二寸處施治。(引自《千金方》)
按《太平聖惠方》記載,此處穴位稱為「腸逵」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為二寸半,各家醫書記載略有差異。
玉泉穴,男性陰囊腫痛,灸玉泉穴一百壯,分三次施灸。此穴位於屈骨(恥骨)下方陰部,因位置較低,多不施灸。泉陰穴也在附近。(引自《千金方》)腰痛、小便不利、子宮疼痛,灸玉泉穴七壯。此穴位於關元穴下約一寸處;成人則從心窩處向下量八寸,即為玉泉穴;小兒需根據其體型調整取穴位置。(同上)
按:玉泉穴與中極穴名稱相同,但穴位不同。
泉門穴,婦女不孕、白帶或月經異常,灸泉門穴十壯,分三次施灸。此穴位於恥骨聯合上方。(引自《千金方》)
按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此穴位為「漏下」。
泉陰穴,陰囊偏大或腫痛,灸泉陰穴一百壯,分三次施灸。位於恥骨旁。(引自《千金方》)
按:原文「邊」字附近可能缺失文字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此穴位於恥骨旁三寸處。《千金方》又記載,陰囊腫痛可灸恥骨兩側,每側灸七壯,夾著陰莖施灸。各家醫書記載略有不同,「邊」字亦有不同說法,如《類經》中作「旁」。
尿胞穴,又名屈骨端。(引自《千金方》)位於恥骨下方。
金門穴(引自《千金方》),位於會陰下方。
按:此金門穴與四肢部的金門穴名稱相同,但穴位不同。
羊矢穴,位於氣衝穴外一寸處。(引自《入門針灸》)位於會陰旁三寸,股內橫紋的中間,按壓皮膚肌肉間,可摸到如羊矢大小的腫塊。(引自《類經》)
按《入門針灸》記載,此穴位屬足厥陰肝經。
蘭門穴,位於曲泉穴兩旁各三寸處。(引自《針灸大全》)位於龜頭下方,陰毛內側旁五寸處。(引自《針灸小學》)位於陰毛邊緣,陰莖旁開二寸,針刺深度二寸半,主治水腫、腎臟紅腫,如腫脹明顯但無疼痛感。(引自《醫學綱目》)
按《太平聖惠方》記載,蘭門穴位於陰莖旁二寸,治療疝氣、心痛欲死。
男陰縫穴,又名鬼藏穴。拔起陰莖,向上施灸,治療黃疸等疾病。女性則以玉門穴代替。(引自《千金方》,亦見於《十三鬼穴》及《千金翼方》)
按《千金要方》風癲篇記載,灸陰囊縫三十壯,能使人站立。施灸時需注意位置,避免傷及陽氣。《十三鬼穴》及《醫學綱目》中也記載了類似方法,用於治療小兒陰莖偏墜。
關門穴,位於陰莖旁二寸,針刺深度二寸半,灸十四壯,主治疝氣、心痛欲死。(引自《醫學綱目》)
鬼門穴,又名牛釣。治療口吐白沫、抽搐,灸鬼門穴七壯。此穴位於乳頭下方約一粒麥子大小的位置。(引自《幼幼新書》)
按:此鬼門穴與《十三鬼穴》中的鬼門穴名稱相同,但穴位不同。
氣衝穴,又名氣中穴。(引自《醫學綱目》)位於氣海穴旁各一寸半處,針刺深度二寸半,灸五十壯,主治腹痛、腸鳴。又名氣中,主治婦女血崩、氣喘。(引自《醫學綱目》)
按:此氣衝穴與胃經的氣衝穴名稱相同,但穴位不同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失眠、面頰腫痛,可灸背部第五胸椎,每日灸十四壯,連續三天未癒,則灸氣衝穴二百壯。此氣衝穴位於胸前喉嚨下方,甲狀軟骨處,又名氣堂。此為不同穴位,在此說明。
水分穴,位於水分旁各一寸半處,針刺深度二寸半,灸五十壯,主治單純性腹脹、氣喘。(引自《醫學綱目》)
食倉穴、食關穴,治療脾胃疾病,位於中脘穴旁約一寸半處。(引自《針灸小學》)
血門穴,位於中脘穴旁三寸處。(引自《針灸小學》)
神庭穴,位於尾閭穴(或鳩尾穴下五分)。(引自《脈經》)
水道穴,治療三焦、膀胱、腎臟的熱症,灸水道穴,壯數依據年齡而定。此穴位於恥骨旁各五寸處。(引自《千金方》)恥骨下五寸處為屈骨端,水道穴位於其兩旁各二寸半處。(引自《千金翼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