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八 (4)
卷之八 (4)
1. 四肢第四
按千金又曰。水通身腫。灸兩手大指縫頭。七壯。
八邪八穴(大成)一名八關(醫綱)在手五指岐骨間。左右各四穴。(大成)
大都二穴,在手大指次指。虎口赤肉際。握拳取之。(大成)
按良方曰。治頭風牙疼。類經曰。治虛勞一法。取手掌中。大指根稍前肉魚間。近內側。大紋。半指許。外與手陽明合谷。相對處。按之。極酸者。是穴。此穴同長強。各灸七壯。甚妙。更按此穴與大指節理。宜合考。
上都二穴,在手食指中指。本節岐骨間。握拳取之。(大成)
中都二穴,一名液門在手中指無名指。本節岐骨間。(大成)
按少陽經液門。同名下都一名中渚。亦少陽經之穴名。
下都二穴,在手無名指。小指本節後。岐骨間。一名中渚也。中渚之穴。在液門下五分。兩手八穴。故名八邪。(大成○良方曰。以上三穴。治手臂紅腫。)
按醫學綱目引潔古曰。眼痛睛欲出者。須八關。大刺十指出血。即十指縫。今移入八邪之一名。五云抄。又載八關。即八邪。刺瘧篇云。諸瘧而(千金。作血。)脈不見。刺十指間出(千翼作見。)血。血去必已。千金。引此文。且曰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。盡取之。八邪八關之名。古典不載。大成。所說主治。同良方。
三門,一名少骨。手次指本節後。內側陷中。治蜂窩疽。(外科大成)
鬼眼四穴,手大拇指。去爪甲角。如韭葉。兩指並起。用帛縛之。當兩指岐縫中。是穴。又二穴。在足大趾取穴。亦如在手者。治五疳等症。當正發時。灸之。大效。(良方)
按醫燈續焰曰。足大拇指。離爪甲。一韭葉許。名鬼眼穴。金鑑曰。鬼眼在足兩大指內。去爪甲如韭葉許。此二說不說手鬼眼。又有鬼哭穴。其法亦同。蓋奇穴。隨意命名。頗致紛煩。
鬼哭,治鬼魅。狐惑恍惚。振禁。以患人兩手大指。相併縛定。用艾炷於兩甲角。及甲後肉四處。騎縫著火。灸之。則患者哀告我自去。為效。(入門)
按千金曰。治卒中邪魅恍惚。振禁。灸鼻下人中。及兩手足大指爪後甲本。令艾丸半在爪上。半在肉上。七壯不止。十四壯。炷如雀屎大。千金翼曰野。(千金無野字)狐魅。合手大指。急縛大指。灸合間。二七壯。當狐鳴而愈。外臺。引備急方。曰。卒死而口噤不開者縛兩手大拇指。灸兩白肉中。二十壯。蓋皆同處。資生。引秦承祖。而共無鬼哭之名。
手五冊,手髓孔
足五冊,足髓孔
灸手五冊。次灸手髓孔。次灸手少陽。次灸足五冊。次灸足髓孔。(千金偏風篇)灸猥退風。半身不隨。法。先灸天窗云云。次手髓孔。腕後尖骨頭。宛宛中。次手陽明大指奇後。次腳五冊。屈兩腳。膝腕紋。次腳髓孔。足外踝後一寸。(千翼)癲狂二三十年者灸天窗云云。次足五冊。(同上)
白話文:
四肢第四
根據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治療全身水腫,可在雙手大拇指指縫處施灸,灸七壯。
八邪八穴(《外科大成》稱之為八邪,另名八關,《醫學綱目》亦有記載),位於雙手五指骨間,左右手各四穴。
大都穴,位於雙手大拇指與食指虎口赤白肉交界處,握拳取穴。
根據《良方》記載,治療頭痛、牙痛,以及《類經》記載的治療虛勞的方法,可在手掌中央,大拇指根部稍前、肌肉豐滿處,靠近內側,大紋路處,約半指寬的位置取穴(此穴與手陽明經合谷穴相對),按壓此穴,會有明顯酸痛感,即為穴位。此穴與長強穴一樣,各灸七壯效果甚佳。此穴位與大拇指關節的關係,需要綜合考慮。
上都穴,位於雙手食指與中指本節骨間,握拳取穴。
中都穴,又名液門穴,位於雙手中指與無名指本節骨間。
少陽經的液門穴與下都穴(又名中渚穴)同名,都是少陽經的穴位。
下都穴,位於雙手無名指與小指本節後方骨間,又名中渚穴。中渚穴位於液門穴下方五分。雙手共有八個穴位,故名八邪。根據《良方》記載,以上三個穴位(上都、中都、下都)可以治療手臂紅腫。
《醫學綱目》引述《潔古》記載,治療眼睛疼痛、眼球欲突出的症狀,需要針刺八關穴(即十指縫),大量出血。目前已將其改為八邪穴之一。此外,《五雲抄》和《刺瘧篇》也記載八關穴(即八邪穴)的治療方法。治療瘧疾時,如果脈象不明顯,就針刺十指間出血,出血後疾病即可痊癒。《千金要方》引用此段文字,並說明先要找出像小豆一樣的紅點,全部針刺。八邪、八關的名稱,古籍中未有記載,《外科大成》記載的主治與《良方》一致。
三門穴(又名少骨穴),位於手食指本節後方內側凹陷處,治療蜂窩織炎。
鬼眼穴,位於雙手大拇指指甲角旁,如同韭菜葉般寬的位置,兩指併攏,用布條捆綁,位於兩指縫隙中,即為穴位。足部鬼眼穴取穴方法相同,位於雙足大拇指。治療五疳等疾病,在疾病發作時施灸,效果顯著。
《醫燈續焰》記載,足部鬼眼穴位於足大拇指指甲旁,約一韭菜葉寬。而《金鑑》記載,鬼眼穴位於雙足大拇指內側,指甲旁約一韭菜葉寬。這兩種說法都沒有提到手部的鬼眼穴。此外還有鬼哭穴,取穴方法也類似,都是一些奇穴,命名較為混亂。
鬼哭穴,治療鬼魅、狐惑、神志恍惚、驚癇等症狀。方法是將患者雙手大拇指併攏捆綁,在兩指甲角及指甲後方的肌肉四處,用艾炷施灸,直到患者哀求停止為止,療效顯著。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治療中風、邪魅、神志恍惚、驚癇等症狀,可灸鼻下人中穴以及雙手足大拇指指甲後方的甲根部,艾炷一半在指甲上,一半在肉上,灸七壯或十四壯,艾炷大小如雀屎。 《千金翼方》記載治療狐魅的方法是將雙手大拇指併攏捆綁,灸合縫間,灸十四壯,狐鳴聲停止後即可痊癒。《外臺秘要》引用《備急方》,治療猝死、口不能張開的症狀,方法是捆綁雙手大拇指,灸兩白肉中二十壯,這些穴位位置基本相同。《資生經》引用秦承祖的說法,但都沒有提到鬼哭穴。
手五冊、手髓孔;足五冊、足髓孔:
治療偏風、半身不遂等症狀,先灸手五冊,再灸手髓孔,然後灸手少陽經,再灸足五冊,最後灸足髓孔。(《千金要方》偏風篇)治療風邪導致的肢體麻木、半身不遂等症狀,先灸天窗穴……,再灸手髓孔(位於腕後尖骨頭的凹陷處),再灸手陽明經大拇指關節後方,再灸足五冊(位於屈膝時膝蓋與小腿交界處的紋路),再灸足髓孔(位於足外踝後方一寸)。(《千金翼方》)治療癲狂症數十年者,灸天窗穴……,再灸足五冊。(同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