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八 (5)
卷之八 (5)
1. 四肢第四
按五冊髓孔。其法不詳。未見他籍載之。
手太陽,手小指端。灸隨年壯。治黃疽。(千金)苦心下急。熱痹。小腸內熱。小便赤黃。刺手太陽。治陽。在手第二指本節後一寸。動脈。(千翼)鼻中擁塞。針手太陽入三分。在小指外側後一寸。白肉際。宛宛中。(同上)
按第二指者。食指也。凡手十指各有灸刺穴。拳尖。中魁。大小骨空。既舉之。綱目曰。主治困睡多。無名指第二節尖。灸一壯。屈指取之。千金曰。一切病食疰。灸手小指頭。隨年壯。男左女右。又曰。男㿗。灸手季指端。七壯。病在右可灸左。左者灸右之類不可枚舉。凡無名稱者。
詳載於主治部中。足趾亦同。但如大拇指頭。十指頭。雖非穴名。舉其一二。使後學知每指有刺灸之穴而已。
奪命(聚英)一名惺惺。(入門)一名蝦蟆。(醫綱)手膊上側筋骨陷中。(聚英)曲澤上一尺。(醫綱),禁灸(醫綱)
按聚英引劉宗厚曰。暈。針奪命穴。救之。男左女右。取之不回。卻再取右。女亦然。此穴正在手膊上側。筋骨陷中。蝦蟆兒上。自肩至肘。正在當中。注曰。劉氏止言奪命穴。而不言何經何絡。今按此穴分。是肺大腸脈分。而古亦無奪命穴。醫學綱目曰。在曲澤上一尺。針入三分。
主治氣昏暈。東醫寶鑑。作目昏暈。入門曰。針暈者。神氣虛也。不可。起針。以針補之急用袖掩病人口鼻。回氣內與熱湯飲之。即蘇。良久再針。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。即蝦蟆肉上惺惺穴。或三里。即蘇。若起針壞人。綱目又曰。直兩乳頭。以篾量過。當兩臑脈絡上。
灸之臑絡脈。俗呼為蝦蟆穴也。主治紫白癜風。按奪命。惺惺。蝦蟆。三名。共是同穴。今併名為一頃。或傳小兒丹毒治法。其法以口吮臑膊上。久而滿口皆血。甚良。蓋是奪命穴也。
鸖頂,膝蓋骨尖上。灸七壯。主治。兩足癱瘓。兩腿無力。(醫綱)
腳後跟,白肉後際。針灸隨便。治馬黃。黃疽。寒。暑。諸毒等病。(千金)
按外臺引救急方曰。霍亂轉筋。灸足跟後黑白肉交際。當中央。千金曰。腰痛灸腳跟上橫紋中。白肉際。十壯。良。
漏陰,女人。漏下赤白。四肢酸削。灸漏陰。三十壯。穴。在內踝下五分。微動腳脈上。(千金)
按千金翼。無腳字。
膝眼四穴(千金)一名膝目。(外臺)一名鬼眼。(金鑑)膝頭骨下。兩旁陷者。宛宛中是。(千金)膝蓋下兩邊。(外臺)膝前。(大全)禁灸。(資生)
按大全。作膝根誤。金鑑曰。膝蓋骨下。胻骨上陷中。千金。八種灸法。有膝眼穴。曰腳氣初得腳弱。使速灸之。
關儀,女人陰中痛。引心下及小腹。咬痛。腹中五寒。灸關儀百壯。穴在膝外邊上一寸。宛宛中。是(千金)
白話文:
四肢第四
五臟經絡在骨髓的孔穴,其方法記載不明,其他醫書也未見記載。
手太陽經在小指尖,灸法根據年齡增強體質而定,治療黃疸(《千金方》)。苦心下急、熱痹、小腸內熱、小便赤黃,刺手太陽穴治療陽虛,位於食指本節後一寸,動脈處。(《千翼方》)鼻塞,針刺手太陽穴入三分,位於小指外側後一寸,白肉際處。(同上)
食指等十指都有灸刺穴位,如拳尖、中魁、大小骨空等。綱目記載,這些穴位主治困睡;無名指第二節尖,灸一壯,屈指取穴;《千金方》記載,一切飲食積滯,灸手小指尖,根據年齡增強體質而定,男左女右;又說,男子疝氣,灸手小指端七壯,病在右側灸左側,左側則灸右側,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。凡是沒有名稱的穴位,都詳載於主治部分。足趾穴位也類似,即使是大拇指尖、十指尖等,雖然不是正式穴名,但也列舉一二,讓後學知道每個手指都有刺灸穴位。
奪命穴(《聚英方》),又名惺惺穴(《入門》)、蝦蟆穴(《醫綱》),位於手臂上側筋骨凹陷處(《聚英方》),曲澤穴上一尺(《醫綱》),禁灸(《醫綱》)。
《聚英方》引劉宗厚所言:暈厥,針刺奪命穴急救,男左女右,取穴後針不回抽,再取對側,女性亦然。此穴位於手臂上側筋骨凹陷處,在蝦蟆穴上方,從肩到肘的中間部位。註釋說:劉氏只提到奪命穴,未說明屬於哪條經絡。今按此穴,應屬肺經和大腸經的分支,而古籍中也並無奪命穴之記載。《醫學綱目》記載,位於曲澤穴上一尺,針刺入三分。
主治氣昏、暈厥。《東醫寶鑑》作目昏、暈厥。《入門》記載:針刺暈厥者,是神氣虛弱,不可起針,應以針補之,急用衣袖掩住病人鼻口,回氣,內服熱湯,即能蘇醒,良久之後再針。嚴重者針刺手臂上側筋骨凹陷處,即蝦蟆肉上的惺惺穴,或三里穴,即可蘇醒。若起針傷人,《綱目》又記載,以竹篾從兩乳頭量過,在兩肱脈絡之上灸之,此肱絡脈,俗稱蝦蟆穴,主治紫白癜風。按奪命、惺惺、蝦蟆三名,都是同一個穴位,今統稱為一穴。也有傳說用於治療小兒丹毒的方法:以口吮吸手臂上此穴,吮吸很久,口中充滿血液,效果甚佳,這就是奪命穴。
鸖頂穴,位於膝蓋骨尖上,灸七壯,主治兩足癱瘓、兩腿無力(《醫綱》)。
腳後跟,白肉後際,針灸隨意,治療麻疹、黃疸、寒熱、各種毒症等(《千金方》)。
《外台秘要》引《救急方》記載:霍亂轉筋,灸足跟後黑白肉交際的中央處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腰痛灸腳跟上橫紋中,白肉際,十壯,效果很好。
漏陰穴,女性漏下赤白,四肢酸軟,灸漏陰穴三十壯,穴位位於內踝下五分,微動脈之上(《千金方》)。
《千金翼方》中無“腳”字記載。
膝眼四穴(《千金方》),又名膝目(《外台秘要》)、鬼眼(《金鑒》),位於膝蓋骨下兩側凹陷處(《千金方》),膝蓋下兩側(《外台秘要》),膝前(《大全》),禁灸(《資生經》)。
《大全》將“膝根”誤作“膝根”。《金鑒》記載,位於膝蓋骨下,腓骨上凹陷處。《千金方》記載八種灸法,其中有膝眼穴,說明腳氣初期,腳弱,應立即灸之。
關儀穴,女性陰部疼痛,牽引至心下和小腹,疼痛劇烈,腹中五臟寒冷,灸關儀穴一百壯,穴位位於膝蓋外側上一寸,凹陷處。(《千金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