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八 (6)
卷之八 (6)
1. 四肢第四
按五寒。恐有訛謬。蓋五臟寒之言歟。
營池四穴,一名陰陽。女人。漏下赤白。灸營池四穴。三十壯。穴在內踝前後兩邊池中脈上。(千金)
按千金翼。作池上脈。
陰陽,女人漏下赤白泄注。灸陰陽。隨年壯。三報。穴在足拇趾下。屈里表頭白肉際是。(千金)橫紋兩旁。乃陰陽二穴。就橫紋上以兩大指中分。望兩旁。抹為分陰陽。治肚腹膨脹泄瀉。二便不通臟腑虛。並治。(秘旨)
按千金翼。同。秘旨。不言足大指者。蓋遺脫也。
環谷(靈樞)
按出於四時氣篇。說見下。
風市,兩髀外。可平倚垂手直掩髀上。當中指頭。大筋上捻之。自覺好。(肘後)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。垂兩臂。直下舒十指。掩著兩髀。便點當手中央指頭。髀大筋上。是。灸之百壯。多亦任人。輕者。不可減百壯。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。勿令頓灸。三報之。(千金)平立垂手。
當中指頭。髀兩筋間。是。(外臺)膝上七寸。外側兩筋間。(類經)從環跳。下行膝上外廉。(金鑑)
按四時氣篇曰。徒㽷。先取環谷下三寸。以鈹針。針之。馬蒔曰按各經。無環谷穴。止足少陽膽經。有環跳穴。今曰三寸。意者。風市穴乎。外臺曰黃帝三部針灸經。無風市二穴。此處恐是環跳。風市。疑其別名。未詳所出。本事方曰。風市即中犢。在髀骨外。膝上五寸。分肉間陷中。並非。千金曰尿床。垂兩手兩髀上。盡指頭上有陷處。灸七壯。是指風市。
膝下,妊娠三月灸膝下一寸。七壯。(千金)轉筋。脛骨痛不可忍。灸膝下廉。橫筋上。三壯。(同上)
按千金翼。作屈膝下廉。
膝外,灸癧瘍法。五月五日午時。灸膝外屈腳當紋頭。隨年壯。兩處灸。一時下火。不得轉動。(千翼)
女膝,一名丈母。一名女須。一名女壻。(癸辛雜識)足跟後。(同上)
按周密癸辛雜識曰。劉漢卿即中。患牙槽風。久之頷穿。膿血淋漓。醫皆不效。在維陽。有丘經歷。益都人。妙針法。與漢卿。針委中及。女膝穴。是夕膿血。即止。旬日後。用此法。頷骨蛻去。別生新者。其後又張師道。亦患此證。復用此法針之而愈。殊不可曉。丘嘗治消渴者。
以酒酵作湯。飲之而愈。皆出於意料之外。委中穴在腿䐐中。女膝穴在足後跟。俗言丈母。腹痛。灸女壻。腳後跟。乃舛而至。此亦女膝是也。然灸經。無此穴。又云女須穴。
巨陽,腰痛。灸足巨陽。七壯。巨陽。在外踝下。(千金)
足太陽,一名鬼路。胞衣不出。刺足太陽。入四分在外踝後一寸。宛宛中。(千金)身重腫。坐不欲起。風勞腳疼。灸尺太陽。五十壯。針入三分。補之。(千翼)
按巨陽。太陽。共是同義。然不可。合以為一。並存以備後考。千金曰。狂癲鬼語。灸足太陽。四十壯。千金翼曰。足太陽。名鬼路。千金。十三鬼穴。鬼路注曰。申脈。足太陽。蓋申脈歟千金翼。尺字。恐足之誤。
白話文:
四肢第四
關於五臟寒邪的記載,可能存在錯誤,應當是關於五臟寒邪的描述。
營池四穴,又名陰陽穴。婦女赤白帶下,灸營池四穴三十壯。穴位位於內踝前後兩側的凹陷處,在脈搏跳動的線上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《千金翼方》中記載,穴位在池上脈搏跳動的線上。
陰陽穴,治療婦女赤白帶下。灸陰陽穴,壯數依年齡而定,灸三次。穴位在足大拇指下方,屈指時,白肉際的橫紋兩旁,即陰陽二穴。在橫紋上方,用兩個大拇指分開,尋找兩旁的穴位,以此來區分陰陽穴。治療腹部膨脹、泄瀉、大小便不通、臟腑虛弱等症。(出自秘方)
《千金翼方》記載與秘方相同。《秘旨》中未提及足大拇指,可能是遺漏了。
環谷穴(出自《靈樞經》)
《靈樞經》四時氣篇有記載,詳見下文。
風市穴,位於大腿外側。平躺,垂手,直掩大腿,中指尖所指,大筋之上即是穴位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 病人可站直,垂下雙臂,直下舒展十指,掩住大腿,中指尖所指,大腿大筋上即是穴位,灸百壯,壯數可依病情增減,輕者不可少於百壯,重者可灸至五六百壯,不可一次灸完,分三次灸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站直,垂手,中指尖所指,大腿兩筋之間即是穴位。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膝蓋以上七寸,外側兩筋之間。(出自《類經圖翼》)從環跳穴向下,沿大腿外側至膝蓋上方。(出自《金鑒》)
《靈樞經》四時氣篇記載,治療徒步行走困難,先取環谷穴下三寸,用鈹針刺之。馬蒔說,各經脈中無環谷穴,只有足少陽膽經有環跳穴,此處三寸之說,意指風市穴。 《外台秘要》說,《黃帝三部九針》中無風市穴。此處可能指環跳穴或風市穴,其名稱可能不同,其出處不明。《本事方》說風市穴即中犢穴,位於髀骨外側,膝蓋上方五寸,肌肉間的凹陷處,與此處描述不符。《千金方》記載治療尿床,垂下雙手至大腿上,中指尖所指的凹陷處灸七壯,是指風市穴。
膝下穴,妊娠三月,灸膝蓋下一寸,七壯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治療轉筋、脛骨疼痛難忍,灸膝蓋下緣,橫筋上,三壯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穴位在屈膝下緣。
膝外穴,灸治癧瘍的方法,五月五日中午,灸膝蓋外側屈膝處的紋頭,壯數依年齡而定,兩處各灸一次,灸後立即下火,不可移動。(出自《千金翼方》)
女膝穴,又名丈母穴、女須穴、女婿穴。(出自《癸辛雜識》)位於足跟後。(出自《癸辛雜識》)
周密《癸辛雜識》記載:劉漢卿患牙槽風,久病頷部穿孔,膿血不止,多位醫生都無效。維陽的丘經歷(益都人),精通針灸,為漢卿針刺委中穴和女膝穴,當晚膿血即止,十天后,頷骨脫落,重新長出新的骨頭。之後,張師道也患此病,再次使用此法針灸而痊癒。令人費解的是,丘經歷曾用酒酵湯治療消渴病而痊癒,這些都出乎意料。委中穴位於腘窩中,女膝穴位於足跟後,俗稱丈母穴,腹部疼痛灸女婿穴(足跟後),名稱混亂,此處也是指女膝穴。然而,經書中並無此穴記載,另稱女須穴。
巨陽穴,治療腰痛,灸足巨陽穴七壯。巨陽穴位於外踝下方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足太陽穴,又名鬼路穴。治療胞衣不下,刺足太陽穴,針入四分,位於外踝後一寸,凹陷處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治療身體沉重腫脹,坐著不想站起來,風寒勞損腳痛,灸足太陽穴五十壯,針刺三分,補法。(出自《千金翼方》)
關於巨陽穴和太陽穴,意思相同,但不可混為一談,需分別記載,以便後人參考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狂癲、鬼語,灸足太陽穴四十壯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足太陽穴又名鬼路穴。《千金方》十三鬼穴中,鬼路穴注釋為申脈,足太陽穴,可能就是申脈。《千金翼方》中的“尺”字,可能是“足”字的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