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原昌克

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八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7)

1. 四肢第四

腎系,消渴小便數。陰市二處在膝上當伏兔。上行三寸。臨膝取之。或三二列灸。相去一寸。名曰腎系者。注曰。黃帝經云。伏兔下二寸。(千金)

華佗,療男子卒疝。陰卵偏大。取患人足大指。去爪甲。五分。內側白肉際。(明堂)

按千金曰。癰腫。灸兩足大拇指奇中。立瘥。又老人小兒。大便失禁。灸兩腳大指。去甲一寸。三壯。又灸大指奇間。各三壯。程敬通曰。奇間。當是岐間。資生作岐是也。千金又曰。瘑瘡。灸足大指奇間。二七壯。又大人小兒。癰腫。灸兩足大拇趾奇中。立瘥。仍隨病左右。大抵似華佗穴。

足大指節橫理(千金)

按詳於大敦。

承命,狂邪驚癇病。灸承命。三十壯。(千金)

按穴注。詳於三陰交。

少陽維,內踝後一寸。動筋中。是。(外臺)

按筋。當作脈。

太陰蹺,內踝下向。宛宛中。是。(外臺)

太陰,內踝上一夫。(千金)

按此穴。治㿗疝名太陰者。一載中都。一載三陰交。又千金翼曰。婦人逆產。足出。針足太陰。入三分。足入乃出針。穴在內踝後。白肉際。陷骨宛宛中。又外臺曰。太陰二穴。在內踝上八寸。骨下陷中。是指地機邪。宜與三陰交條。並考。外臺又曰。黃帝三部針灸經。並銅人腧穴經。並無少陰維。太陰。太陰蹺。三穴名。

厥陰,治卒㿗。灸足厥陰。在左灸右。在右灸左。三壯。在足大趾本節間。(千金)

按是蓋指大敦穴也。

八風八穴(大成)一名八邪。(外科全書)足五指岐骨間。兩足共八穴。故名八風。

按靈樞曰。五指間。各一。凡八痏。足亦如是。乃是手八邪。足八風之祖。外科全書曰。足八邪。足左右五指岐骨間。各有四穴。其衝陽穴。亦可刺。(在足背。對中指近曲處左右亦同。)嘗考針經。在足。又名八風穴。衝陽穴。既見。宜合考。

氣端(千金)

八沖,足十趾去指奇一分。兩足。凡八穴。曹氏名曰八沖。極下氣有效。其足十趾端名曰氣端。日灸三壯。並大神。要其八沖。可日灸七壯。氣下即止。(千金)

按外臺。引蘇恭曰。若腳十指。痠疼悶。漸入趺上者。宜灸指頭正中甲肉際。三炷即愈。千金翼。作足十指奇端去奇一分。

八會,狂走易罵。灸八會。隨年壯。穴在陽明下五分。(千金)

獨陰(大成)一名獨會。(小學)足三指下橫紋。灸外腎腫平。(小學)足趾下橫紋中。(類經)足第二指下(大成)

按大全曰。婦人產難。不能分娩。獨陰。即至陰穴。類經曰。即至陰穴。當是足小指。也未詳孰是。皆主治小腸疝氣。心腹痛。乾嘔吐。女人經血不調。死胎胞衣不下。又醫學綱目有獨陰穴。在足四指間。灸三壯。主治月經不調。又醫經小學曰。獨會。在足二指下橫紋中間。又治產難。獨陰。獨會。蓋同穴也。

白話文:

四肢第四

腎經相關疾病,例如消渴(糖尿病)和小便次數頻繁,可在膝蓋上方,伏兔穴上方三寸處取穴,臨近膝蓋處也可取穴。可以灸三到二列,穴位間隔一寸。此穴稱為腎系,黃帝內經記載,伏兔穴下二寸即為此穴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。

華佗治療男性突發疝氣,陰囊腫大偏一邊時,會在患側腳的大拇指,指甲後方五分,內側白肉交界處取穴(出自《明堂針灸》)。
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治療癰腫,灸兩腳大拇指奇骨(趾骨)中間,則能立即痊癒。又記載,老人小孩大便失禁,灸兩腳大拇指,指甲後方一寸處,灸三壯;再灸大拇指奇骨中間,各三壯。程敬通說,奇骨間,應是岐骨間,資生也認為是岐骨。 《千金要方》也記載,治療瘑瘡(潰瘍),灸足大拇指奇骨間,灸十四壯。大人小孩癰腫,灸兩足大拇指奇骨中間,立即痊癒,需根據病情在左右腳選擇。此方法與華佗的取穴方法大致相同。

足大拇指關節橫紋處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。

此處詳見大敦穴。

承命穴,治療狂躁、癲癇等疾病,灸承命穴三十壯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。

此穴詳見三陰交穴。

少陽維穴,位於內踝後方一寸,動脈(筋)中間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。

文中「筋」應為「脈」。

太陰穴,位於內踝下方,凹陷處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。

太陰穴,位於內踝上方一寸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。

此穴治療疝氣,稱為太陰穴,一年治療用中都穴,一年治療用三陰交穴。《千金要方翼》記載,婦女難產,胎兒足部先露,可用針刺足太陰穴,針入三分,胎兒出來後再拔針。此穴位於內踝後方,白肉交界處,凹陷的骨頭中間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太陰穴有兩個,位於內踝上方八寸,骨頭下方凹陷處,是指地機穴,應該與三陰交穴一起參考。《外台秘要》又記載,《黃帝三部針灸經》及《銅人腧穴經》中都沒有少陽維、太陰、太陰蹺這三個穴位名稱。

厥陰穴,治療突發疝氣,灸足厥陰穴,左側灸右側,右側灸左側,灸三壯,位於足大拇指本節間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。

此穴大概是指大敦穴。

八風穴(出自《大成秘要》,又名八邪穴(出自《外科全書》),位於足部五指的岐骨間,兩腳共有八個穴位,故名八風。

《靈樞》記載,五指間各有ㄧ個穴位,共八個穴位,腳部也是如此,這是手八邪和足八風的基礎。《外科全書》記載,足八邪位於左右腳五指岐骨間,各有四個穴位,衝陽穴也可以針刺(位於足背,對應中指近關節處,左右腳都一樣)。參考針經,在腳部,又名八風穴,衝陽穴既然已經出現,應該一起參考。

氣端穴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。

八沖穴,位於足部十個腳趾,指甲後方一分處,兩腳共八個穴位,曹氏稱之為八沖穴,治療下焦氣虛有效。足部十個腳趾尖稱為氣端,每日灸三壯,配合大神穴,八沖穴每日可灸七壯,氣往下走就停止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。

《外台秘要》引蘇恭的話說,如果腳趾痠痛麻木,逐漸蔓延到腳背,應該灸腳趾正中指甲肉交界處,灸三壯即可痊癒。《千金要方翼》記載為足部十個腳趾的尖端,指甲後方一分處。

八會穴,治療狂躁易怒,灸八會穴,壯數隨年齡而定,穴位位於陽明穴下方五分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。

獨陰穴(出自《大成秘要》),又名獨會穴(出自《醫經小學》),位於足部三指下橫紋處,灸治外腎腫痛(出自《醫經小學》),位於足趾下橫紋中間(出自《類經圖翼》),位於第二指下方(出自《大成秘要》)。

《針灸大全》記載,婦女難產,不能分娩,獨陰穴即至陰穴。《類經圖翼》記載,即至陰穴,位於足小指,但尚未確定哪個說法正確。都用於治療小腸疝氣、心腹痛、乾嘔、婦女經血不調、死胎胞衣不下。又《醫學綱目》記載獨陰穴位於足部四指間,灸三壯,治療月經不調。《醫經小學》記載,獨會穴位於足部二指下橫紋中間,也治療難產。獨陰、獨會大概是指同一個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