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八 (8)
卷之八 (8)
1. 四肢第四
內踝尖,足內踝骨尖(大成)
按千金曰。若筋急。不能行者。內踝筋急。灸內踝上。四十壯。外踝筋急。灸外踝上。三十壯。立愈。又曰。癥瘕。灸內踝後宛宛中。又諸惡漏。中冷。息肉。灸足內踝上。
外踝尖,卒淋。灸外踝尖七壯。(千金)重舌。灸外踝上。三壯。(同上)外踝尖上三寸。(類經)
按內外踝上。針灸多效。千金。外臺。所載。極多。詳於主治部中。而有言白肉際。青脈上交脈。又踝上容爪甲者。幼幼新書曰。臈釣不熱乳食尋常。多睡。眼不開。灸足踝上四寸。男內踝女外踝各三七壯。綱目引東陽曰。治久漏瘡。足內踝上一寸。灸三壯。至六壯。
通理,足小指上二寸。主婦人崩中。及經血過多。針入二分。灸二七壯。(寶鑑)
大趾甲下,屍厥而死。脈動如故。刺大趾甲下內側。去甲三分。(千金)
按千金又曰。扁鵲云。卒中惡風。心悶煩毒。欲死。急灸足大趾下橫紋。隨年壯。立愈。今按大趾甲下。十三鬼穴中。鬼壘也。指隱白。
髖骨,膝蓋上。梁丘旁。外開一寸。(類經)委中上三寸。髀樞中。垂手取之。(大成)梁丘兩旁。各開一寸五分。兩足共四穴。(大成)
按三說不同。又小學有腕骨。
腕骨,腕骨四穴梁丘旁。各開寸半腿痛。(小學)
按與髖骨同處。髖腕。若有一誤。
跨骨,即梁丘穴也。(大成)
維會,足外踝上三寸。此即玉泉穴也。(大成)
按楊繼洲曰。此兩解不可俱屬經外奇穴並存。以俟知者。
前承山,小兒望後趺。將此穴。久掐久揉有效。(秘旨)
按無穴注。而所圖。在䯒前對承山處。
鞋帶穴,小兒望後仰。掐此。(秘旨)
按無穴注。而所圖在跗上。外臺引文仲曰。療傳屍。立腳於系鞋處橫紋。以手四指。於紋上量脛骨。外逼脛當四指中節按之。有小穴。取一縷麻刮令薄。以此麻緩繫上灸。令麻縷斷。男左女右。患多滅。
鼠尾,瘰癧穴法。用草一莖。男比左手。女比右手。中節橫紋。攢量過四肢。紋盡處。比交折斷。將至絲螺骨尖中。比至腳後惣筋中。是穴。鼠尾。左灸左右灸右。俱有俱灸。一年五壯。年深多灸。又曰。二鼠尾。在手臂上大肉處。是穴。(瘡瘍經驗全書。)
內崑崙,治腳轉筋。針內崑崙。穴在內踝後陷中。入六分。氣至瀉之。(千翼)
按千金翼又曰。少腹堅大。如盤盂。胸腹中脹滿。飲食不消。婦人癥聚。瘦瘠。灸內踝後宛宛中。隨年壯。
上崑崙(資生)
下崑崙,上崑崙。針五分。下崑崙。外踝下一寸。大筋下。(資生引明堂。)
按資生曰。明堂。有上崑崙。又有下崑崙。銅人只云崑崙。而不載下崑崙。豈銅人不全耶。抑名不同。未可知也。但上經云。內崑崙。在外踝下一寸。下經曰內崑崙。在內踝後五分。未知其孰是。予謂既云內崑崙。則當在內踝後矣。下經之穴。為通上崑崙。在外踝故也。
白話文:
四肢第四
內踝尖,即足內踝骨尖。
《千金方》記載:筋急不能行走,內踝筋急,灸內踝上方四十壯;外踝筋急,灸外踝上方三十壯,即可痊癒。又記載,治療癥瘕,灸內踝後方凹陷處;治療各種惡性陰道出血、腹部寒冷、息肉,灸足內踝上方。
外踝尖:治療卒發性尿淋,灸外踝尖七壯(《千金方》);治療重舌,灸外踝上方三壯(《千金方》);外踝尖上三寸(《類經》)。
內外踝上方針灸療效甚多,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等書記載甚詳,詳見主治部分。書中提及白肉際、青脈上交脈,以及踝上能容納指甲的部位。《幼幼新書》記載:小孩臘月不發熱,飲食如常,嗜睡,睜不開眼,灸足踝上方四寸,男孩灸內踝,女孩灸外踝,各灸三七壯。《綱目》引《東陽》記載:治療久漏瘡,灸足內踝上方一寸,三壯至六壯。
足小指上方二寸:治療婦女崩漏及經血過多,針刺二分,灸二七壯(《寶鑑》)。
大趾甲下:治療屍厥而死,脈搏卻仍在跳動,刺大趾甲下內側,距指甲三分(《千金方》)。
《千金方》又載,扁鵲曰:卒中惡風、心悶煩躁、將死之人,急灸足大趾下橫紋,壯數隨年齡而定,即可痊癒。今按,大趾甲下為十三鬼穴中的鬼壘穴,即隱白穴。
髖骨:膝蓋上方,梁丘穴旁開一寸(《類經》);委中穴上方三寸,髀樞穴之中,垂手可取(《大成》);梁丘穴兩旁各開一寸五分,兩足共四穴(《大成》)。
以上三說略有不同,此外,《小學》中記載腕骨穴。
腕骨:腕骨四穴位於梁丘穴旁,各開寸半,主治腿痛(《小學》)。
此處與髖骨位置相同,髖與腕,恐有一誤。
跨骨:即梁丘穴(《大成》)。
維會:足外踝上方三寸,即玉泉穴(《大成》)。
楊繼洲曰:此兩種說法不能同時歸屬經外奇穴,有待後人考證。
前承山:小兒後仰時,此穴位明顯,久掐久揉有效(《秘旨》)。
此處無穴位註釋,圖示位於承山穴前方。
鞋帶穴:小兒後仰時,掐此穴(《秘旨》)。
此處無穴位註釋,圖示位於跗骨上方。《外台秘要》引文仲曰:治療傳屍病,患者站立,以腳繫鞋處橫紋為基準,用四指在紋上量脛骨外側,約四指中節寬度處按壓,可找到一小穴,用細麻線刮薄後緩慢綁紮在穴位上灸,直至麻線斷為止。男左女右,療效甚佳。
鼠尾:治療瘰癧,取一根草莖,男性以左手,女性以右手的中節橫紋為基準,量過四肢,紋盡處,草莖斷折處,至絲螺骨尖處,及腳後跟總筋處,即為鼠尾穴。左側病灶灸左側,右側病灶灸右側,一年灸五壯,病程長者多灸幾壯。另有記載,手臂上大肉處亦有二鼠尾穴(《瘡瘍經驗全書》)。
內崑崙:治療腳抽筋,針刺內崑崙穴,穴位在內踝後方凹陷處,針刺六分,得氣後瀉之(《千金翼方》)。
《千金翼方》又載:少腹堅硬腫大如盤,胸腹脹滿,飲食不消,婦女癥瘕,消瘦,灸內踝後方凹陷處,壯數隨年齡而定。
上崑崙(《資生經》)
下崑崙:上崑崙針刺五分,下崑崙位於外踝下約一寸,大筋下(《資生經》引《明堂經》)。
《資生經》曰:《明堂經》記載有上崑崙,又有下崑崙,而銅人腧穴圖只記載崑崙穴,而不記載下崑崙,莫非銅人圖不完整?抑或名稱不同?尚不可知。但上經記載內崑崙位於外踝下約一寸,下經記載內崑崙位於內踝後方約五分,不知孰是孰非。我認為既然稱為內崑崙,則應位於內踝後方。下經所載穴位,應是與上崑崙相通的穴位,故位於外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