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原昌克

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2)

1. 足部第九並圖

金鑑。從之非也。凡踝上踝下之屬。皆除骨言之。資生曰。昔宋太子善醫術。出苑逢一妊婦。太子診曰。女。令徐文伯診曰。一男一女針之。瀉三陰交補合谷應針而落。果如文伯言。外臺引集驗方曰。內踝上大脈。並四指是也。捷法之說。既見上。

漏谷(甲乙)一名太陰絡。(資生)內踝上六寸。骨下。陷者中。(甲乙)禁灸(入門)

按谷。大全。作裕。絡。千金。作胳。聚英。作經誤。聚英。吳文炳。並大成。骨下作䯒骨下。金鑑。作夾骨。

地機(甲乙)一名脾舍。(甲乙)膝下五寸。(甲乙)膝內側。輔骨下。陷中。伸足取之。(明堂)

按甲乙曰。太陰郄。別走上一寸。空在膝下五寸。刺腰篇曰。刺散脈。在膝前骨。肉分間。絡外廉束脈。王冰注之曰。是地機。機。入門。作箕。蓋以音通。輔。舊作轉。資生同。傳寫之誤。內輔骨至踝骨。一尺三寸。先取其中為六寸半。少下為漏谷。其下取中乃三陰交也。

其六寸五分中。除一寸半取地機。共著䯒骨。金鑑。作從漏谷上行五寸。在膝下五寸。內側夾骨陷中。非矣。從漏谷。上行則五寸半。

陰陵泉(靈樞)輔骨之下。陷者之中也。伸而得之為合。(靈樞)膝下內側。(甲乙)與陽陵泉內外相對。一曰。稍高一寸許(類經)禁灸(入門)

按靈樞曰。陰之陵泉。或無之字。陽陵泉亦同。伸而得之。言伸足而得之也。以指按輔骨後。旁骨而上則至輔骨下指自止者。此穴也。資生。作當曲膝取之。金鑑。作曲膝橫紋頭。非也。類經。聚英。作或曲膝。取之。廢古書。一何至於此。岡本。以此穴為曲泉上。是曲膝之失也。

血海(甲乙)一名百蟲窠。(大全)膝臏上內廉。白肉際二寸半。(甲乙)骨後筋前(入門)陷中(類經)

按外臺。資生。發揮。半。作中。誤。千金翼。聖濟。作二寸。千金注。入門。大成。作三寸。金鑑。作一寸。並非也。類經。作膝內輔上橫入五分。拘矣。

箕門(甲乙)魚腹上。越兩筋間。動脈應手。太陰內市。(甲乙)陰股內。(資生)血海上六寸。(入門)禁刺。(入門類經一說)

按越兩筋。千金。無越兩二字。千金翼。外臺。無兩字。又按外臺。一作股上起筋間。類經。聚英。醫統。從之。資生。發揮。大全。寶鑑。醫統。吳文炳。亦作越筋間。越。起字之訛。字畫相近而誤寶鑑引靈樞曰。股上起筋間。是外臺一說之祖。然今本無此語。甲乙曰太陰內市千金。

千金翼。外臺。並作陰市內。蓋字之訛。太陰內市。疑是入陰股內。暫記俟來哲。今以資生系本注。

足厥陰肝及股凡二十二穴

大敦(靈樞)一名水泉(千金)一名大順(醫學正傳)足大指之端。及三毛之中也。為井(靈樞)爪甲上。與肉交者。(素問)去爪甲如韭葉。(甲乙)

白話文:

足部第九並圖

古代醫書記載關於足部經絡穴位的不同說法,多有出入。以下彙整各家觀點:

關於踝部上下的穴位,都以骨骼為參考點。據《資生經》記載,宋朝一位太子醫術精湛,曾遇到一位懷孕婦女,太子診斷為女孩,而另一位醫生徐文伯則診斷為一男一女,並用針灸治療,在三陰交穴瀉血,合谷穴補氣,結果孩子果然如徐文伯所言。另有醫書記載,內踝上方大脈,約為四指寬。

漏谷穴,又名太陰絡穴,位於內踝上六寸,骨骼下方凹陷處。此穴禁灸。不同醫書對其位置描述略有差異。

地機穴,又名脾舍穴,位於膝蓋下方五寸,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凹陷處,伸直腿才能找到。不同醫書對其位置及名稱有不同的說法。 其位置描述也存在差異,有些記載與漏谷穴的距離和位置關係描述不一致。

陰陵泉穴,位於輔骨下方凹陷處,伸直腿才能找到。此穴與陽陵泉穴內外相對,位置略高於陽陵泉穴一寸左右。此穴禁灸。不同醫書對其位置和名稱略有出入,有些記載認為應在曲膝時取穴,但這些說法有爭議。

血海穴,又名百蟲窠,位於膝蓋骨上方內側,白肉際(肌肉與皮膚交界處)二寸半處。不同醫書對其位置描述略有差異。

箕門穴,位於恥骨上方,兩筋之間,動脈搏動明顯。位於陰股內,血海穴上六寸。此穴禁刺。不同醫書對其位置和名稱略有出入,有些記載缺少“越兩筋”的描述。

大敦穴,又名水泉、大順,位於足大拇指末端,三條紋理的中央,指甲上與肉交接處。

以上是古代醫書對足部經絡穴位的記載,不同醫書之間存在著一些差異,需要綜合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