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3)

1. 足部第九並圖

按次注曰:「爪甲角,非也。」此穴取爪甲上,近三毛之中處,是古來之說也。《類經》載一說曰:「內側為隱白,外側為大敦。」《聚英》、《醫統》從之,非也。凡井穴,《靈樞》有言內外側,又有不言之,似不可混焉。《甲乙》有《靈樞》所不言而言之者,乃古傳不可廢。唯此穴曰「及三毛之中」,又《繆刺篇》云:「三毛上,何取外側?」《千金》曰:「足大指聚毛中,是也。」又云:「石淋,灸水泉,三十壯,大敦是也——今為一名。」又云:「衄時癢癢,便灸足節理三毛中,十壯。劇者百壯。衄不止灸之,並治陰卵腫,蓋指大敦。」《聚英》、《醫統》作「大指縫間」,非也。

行間(《靈樞》):足大指間也,為滎(《靈樞》)。動脈陷者中(《甲乙》)。大指次指岐骨間,上下有筋,前後有小骨尖,其穴正居陷中(《類經》)。 按:《大全》作「大指外間」。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脈下有「應手」二字。

太衝(《靈樞》):行間上二寸,陷者之中也,為腧(《靈樞》)。足大指本節後二寸,或曰一寸五分(《甲乙》)。動脈應手(《次注》)。 按:《甲乙》載二說,諸書從之。考之,其云「自行間二寸」,則帶本節而言;云「自本節後二寸」,則除本節也。然則一寸五分之說,近是。今據《靈樞》,取行間穴上二寸,是矣。《外臺》作二寸半。《類經》曰:「在足大指本節後,行間上二寸內間,有絡亙連至地五會二寸,骨罅間,動脈應手陷中。」 資生曰:「診太衝脈,可決男子病死生。」《聚英》作「診病人太衝脈有無,可以決死生」。又注太谿曰:「男子婦人病,有此脈則生,無則死。」張介賓注衝陽曰:「仲景所謂趺陽也。」按:仲景「趺陽」者,非穴名,指趺上動脈;太衝、衝陽、太谿,共所謂趺陽也。

中封(《靈樞》),一名懸泉(《千金》)。內踝之前一寸半,陷者之中,搖足而得之,為經(《靈樞》)。斜行小脈上(《千金》),貼足腕上大筋陷中(《類經》),為原(《千金》)。 按:「一寸半」,《甲乙》、《千金》並《翼方》、《外臺》以下諸書,作一寸,與商丘混。今從古說,《千金雜病論》、《次注》作一寸半,是也。「搖足」,《甲乙》以下,皆作「仰足取之」。「陷者中」,伸足乃得之。《千金筋極篇》作「內踝前,筋里,宛宛中」;《癭瘤篇》作「兩足趺上曲尺宛宛中」。《千金》曰:「為原說」既見。

蠡溝(《靈樞》),一名交儀(《資生》)。去內踝五寸,別走少陽(《靈樞》),陷者中(《明堂》)。 按:諸書作「內踝上」。《儀》、《大全》作「交儀」。《千金》曰:「交儀,在內踝上五寸」,不言蠡溝一名,故從《資生》。

中都(《甲乙》),一名中郄(《千金》),一名太陰(《外臺》),厥陰郄。內踝上七寸,䯒中,與少陰相直(《甲乙》)。脛骨中(《外臺》),為經(《千金》)。 按:「與少陰相直」五字未詳,「少」恐「太」之誤。以上二穴,取䯒骨中;《外臺》一作「陰陵泉、三陰交中間」。

膝關(《甲乙》):犢鼻下二寸,陷者中(《甲乙》)。 按:《千金》、《千金翼》作三寸,非。《類經》、《聚英》、《寶鑑》、《大成》、《吳文炳》作「犢鼻下二寸旁」。《千金》曰:「厥陰郄」,蓋誤。

白話文:

足部第九並圖

這段文字記載了幾個穴位的定位和相關論述,多有不同版本和說法,以下為現代白話文解釋:

關於「爪甲角」穴,古籍記載取穴在指甲上靠近三根毛髮中間的位置。但《類經》等書將內側穴位定位為「隱白」,外側為「大敦」,與其他醫書說法不一。《靈樞》提到井穴在內外側,但也有未提及的情況,故不可混淆。有些穴位定位在不同醫書中有不同記載,但古傳說法亦不可輕易廢棄。「爪甲角」穴的定位,應取指甲上三根毛髮中間。另《繆刺篇》提到在三根毛髮上方取穴,但《千金方》則說在足大趾毛髮聚攏處,與前者說法不符。《千金方》也記載治療石淋可用灸法刺激「水泉」穴(即「大敦」穴)三十壯;治療鼻出血伴隨搔癢,則灸足部三毛中十壯,嚴重者灸百壯,並可治療陰卵腫脹(指「大敦」穴)。《醫統》則將「大敦」穴定位在足大趾縫隙間,與其他說法不同。

「行間」穴(《靈樞》)位於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,屬滎穴,位於動脈凹陷處。《甲乙經》則描述其位於大趾與次趾(第二趾)的岐骨間,上下有筋,前後有小骨尖,穴位正位於凹陷處。《類經》的記載則有所不同。其他醫書如《大全》則將其定位在足大趾外側間隙。

「太衝」穴(《靈樞》)位於「行間」穴上方二寸,凹陷處,屬腧穴。《靈樞》也記載其位於足大趾本節後二寸。《甲乙經》則說是距本節一寸五分,並記載其在動脈處。《次注》等多種說法存在。經考證,「行間」穴上二寸的說法較為可信,與《靈樞》記載相符。《外臺秘要》則說為二寸半。《類經》記載其位於足大趾本節後,行間穴上二寸的內側間隙,並有絡脈連至地五會(足厥陰肝經)二寸,位於骨縫隙間,動脈凹陷處。

《資生經》認為診斷「太衝」脈可以判斷男子的生死。《聚英》也記載可根據「太衝」脈的虛實判斷生死。《資生經》還記載診斷「太谿」脈也能判斷生死。張介賓注釋《衝陽》穴時提到,張仲景所說的「趺陽」並非穴位名稱,而是指足背部的動脈,指「太衝」、「衝陽」、「太谿」三穴。

「中封」穴(《靈樞》),又名「懸泉」(《千金方》),位於內踝前方一寸半的凹陷處,搖動腳踝才能找到。《靈樞》記載其位於斜行小脈之上。《千金方》則記載其位於足腕上方大筋的凹陷處。《類經》記載其為原穴。多數醫書記載其距離為一寸,與「商丘」穴混淆,但根據《千金要方》雜病論及次注,一寸半的說法更為準確。關於取穴方法,多數書籍記載為仰足取穴,但《千金方》筋極篇則記載為內踝前方筋內凹陷處,而《癭瘤篇》則記載為兩足跗骨上曲尺凹陷處。《千金方》認為其為原穴。

「蠡溝」穴(《靈樞》),又名「交儀」(《資生經》),位於內踝上方五寸,與少陽經相通。《明堂》記載其位於凹陷處。多數書籍記載其位於內踝上方,而《千金方》則記載為「交儀」穴,位於內踝上五寸,並未提及「蠡溝」為其別名,因此採用《資生經》的說法。

「中都」穴(《甲乙經》),又名「中郄」(《千金方》)、「太陰」(《外臺秘要》)、「厥陰郄」,位於內踝上方七寸,脛骨中,與少陰經相直。《甲乙經》記載其位於脛骨中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其為經穴。多數醫書記載其在脛骨中,但「與少陰相直」五字含義不明,且「少」字可能為「太」字之誤。關於「中都」、「中封」兩穴,大多取穴於脛骨中。《外臺秘要》將其與「陰陵泉」、「三陰交」穴混淆。

「膝關」穴(《甲乙經》)位於「犢鼻」穴下方二寸的凹陷處。《千金方》及其翼方則記載為三寸,與其他說法不同。《類經》、《聚英》、《寶鑑》、《大成》、《吳氏醫通》等則記載其位於「犢鼻」穴下方二寸旁。《千金方》將其與「厥陰郄」穴混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