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原昌克

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4)

1. 足部第九並圖

曲泉(靈樞)輔骨之下。大筋之上也。屈膝而得之。為合。(靈樞)大筋上。小筋下。陷者中。(甲乙)膝內屈紋頭。(千金)

按輔骨。內輔骨也。

陰包(甲乙)一名陰胞(大全)膝上四寸。股內廉。兩筋間。足厥陰別走。(甲乙)陷者中。(明堂)踡足取之。看膝內側。必有槽者中。(類經)

按包。資生曰。明堂。作胞。今從徐鳳為一名。別走。甲乙注曰。此處有缺。外臺。類經。同。

五里(甲乙)陰廉下。去氣衝三寸。陰股中。動脈(甲乙)

按千金。千金翼。作陰廉下二寸。外臺。作陰廉下二寸。去氣衝三寸。未知孰是。陰廉去氣衝二寸。則此穴在陰廉下一寸。恐字誤。岡本。以為陰股橫紋中亦可疑。刺禁論曰。刺陰股下三寸。張注曰。五里穴也。

陰廉(甲乙)羊矢下。去氣衝二寸。動脈中。(甲乙)陰股橫紋中。(岡本)

按類經。金鑑。作羊矢下。斜里三分。直上。未詳。類經。曰。羊矢在陰旁股內。約紋縫中皮肉間。有核如羊矢。入門。載羊矢穴。詳於奇穴部。

足少陰腎及股。凡二十穴

湧泉(靈樞)一名地衝(甲乙)足心也。為井(靈樞)足下中央之脈。(素問)取足心者。使之跪。(素問)陷者中。屈足卷指。宛宛中。(甲乙)

按沖。聚英。作衢。足心腳掌中心也。肘後曰。灸蹶心。當拇指大聚筋上。六七壯。名湧泉。此說恐有訛。千金。作腳心大趾下大筋。又作足心下。當拇指大筋上。外臺。所引甄權。明堂。並作白肉際非。

然谷(靈樞)一名龍淵。(甲乙)一名然骨。(類經)然骨之下者也。為滎(靈樞)足內踝前。起大骨下。陷者中。(甲乙)內踝前。直下二寸。(千金)

按淵。千金。作泉。說已見。素問曰。傷少陰之絡。刺足內踝之下。然骨之前。又曰。無積者。刺然骨之前。次注曰。然谷穴也。千金翼。聚英。作一寸。

太谿(靈樞)一名呂細。(類經)內踝之後。跟骨之上。陷者中也。為腧。(靈樞)動脈。(甲乙)內踝後五分。(類經)即原也。(類經)

按聚英曰。男子婦人病。有此脈則生。無則死。說已見。類經曰。原者。未知何據。

大鐘(靈樞)當踝後。繞跟別走太陽。(靈樞)動脈。(次注)大骨上。兩筋間。(聚英)

按甲乙。千金。外臺。資生等。作足跟後沖中。次注。作內踝后街中。又作足跟後。聚英。吳文炳。大成。作踵中。按沖。街踵皆傳寫之誤。當作陷。入門。作太谿下五分。拘矣。

照海(甲乙)一名陰蹺。(大全)足內踝下一寸。(甲乙)容爪甲。(千金)前後有筋。上有踝骨。下有軟骨。其穴居中。(神應)

按神應經曰。內踝下四分。類經一云。內踝下四分。微前高骨陷中。非也。千金。千金翼。外臺。無一寸二字。素問云。陰陽蹺四穴。王冰注之。以為陰蹺照海。陽蹺申脈。

白話文:

足部第九並圖

曲泉穴位於輔骨下方、大筋上方,屈膝就能找到它,是合穴。 輔骨指的是內側的輔骨。

陰包穴,也叫陰胞穴,位於膝蓋骨上方四寸,大腿內側邊緣,兩條筋之間,是足厥陰經的別絡循行處。

五里穴位於陰廉下方,距離氣衝穴三寸,在大腿內側動脈處。 關於五里穴的具體位置,古籍記載略有出入,但大致都在陰廉下方附近。

陰廉穴位於恥骨聯合下方,距離氣衝穴二寸,在大腿內側動脈處,也在大腿內側橫紋中間。

湧泉穴,也叫地衝穴,位於足心,是井穴。

然谷穴,也叫龍淵穴或然骨穴,位於然骨下方,是滎穴。

太谿穴,也叫呂細穴,位於內踝後方、跟骨上方,是腧穴。

大鐘穴位於踝骨後方,跟骨上方,繞過跟骨與太陽經相通。

照海穴,也叫陰蹺穴,位於足內踝下方一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