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5)

1. 手部第八

手腕後圓骨,亦名踝。圓銳,形異,何其言之妄也?腕骨注曰:「起骨下。」陽谷注曰:「銳骨下。」養老注曰:「踝骨上。」豈一踝骨而有三名乎?說詳於後。予故以自肘至腕一尺二寸半法,定之。先取掌後橫紋後一寸,當小指間點之,此為通里穴。次取橫紋與通里之中央動脈中,此掌後五分,乃為陰郄穴。

則神門自在掌後尖骨端,橫紋微後,可見也。後人泥滑張之說,以心經取諸側腕,故以神門為腕骨中側,腕宛宛中,誤矣。繆刺篇云:「少陰銳骨之端。」次注曰:「謂神門穴也。」今取心經於掌內側小指無名指間,直到肘外銳骨之內也。掌後側腕為小腸經,說見於後。

俗醫之取此四穴,唯布四指以定之,妄謬甚矣。次注作掌後五分,不取。

少陰郄(甲乙):掌後脈中,去腕五分。(甲乙)當小指、無名指間。(增注)

按:《甲乙》「少陰」上,有「手」字;《外臺》、《次注》作「少陰郄」;《千金》並《翼方》、《資生》、《聖濟》無「少」字,後世皆同。

通里(靈樞):掌後一寸,別走太陽。(靈樞)陷者中。(明堂)直陰郄後。(增注)

按:「里」字,《千金》、《千金翼》作「理」;「掌」字,《甲乙》作「腕」。《經脈篇》云:「去腕一寸半。」馬蒔曰:「『半』字衍,觀下『掌後一寸』可見,是也。」諸書共無「半」字。《類經》作「腕側」,非也。說見下。

靈道(甲乙):掌後一寸五分,為經。(甲乙)

按:《甲乙》或曰:「一寸諸書皆載之,掌後一寸,此通里也。」《千金》不載,或曰:「一說是也。」

少海(甲乙):一名曲節。(甲乙)肘內廉,節後,陷者中,動脈應手為合。(甲乙)與小腸經小海挾肘內大骨相對。(增注)

禁灸。(甄權)

按:小海、少海二穴,唯隔一骨內外耳,故諸醫聚訟紛紛。小海注曰:「挾肘內大骨外廉。」少海注曰:「挾肘內大骨內側。」其義較然著明。故增注曰:「與小腸經小海挾肘內大骨相對。」小腸經支正既取外廉,則小海又在大骨外可知也。故《甲乙》少海注云:「肘內廉、節後。」可見已。

《外臺》所引甄權曰:「穴在臂側曲肘內,橫紋頭,屈手向頭而取,是少海穴。」欲取此經,仰手微屈腕,又微屈肘,內向。自掌後神門穴,就分肉緩緩到肘內,過大骨,又內側數寸,留腋下中央,聚毛里,是極泉也。取小腸經,亦屈腕屈肘,若前法自後溪緩緩隨外側,到肘內,挾大骨出外廉,是小海穴也。

俱以分肉探之,奚疑?故取小海,唯過肘內大骨,取陷者中,則不拘甄氏所謂橫紋頭,自得之也。《千金翼》、《銅人》、《資生》、《入門》、《類經》、《聚英》、《醫統》共從甄氏說。如《次注》、《明堂》、《資生》、《發揮》、《吳文炳》、《聚英》、《醫統》並云:「肘內大骨外,去肘端五分。」岡本氏以為小腸經小海穴注混於此,是也。

青靈(明堂):肘上三寸,伸肘舉臂取之。(明堂)禁刺。(入門)

按:《甲乙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不載此穴,近時針灸書皆有。《入門》作「青靈泉」。《發揮》無「伸肘」字。吳文炳作「伸臂舉臂」。《折衷》曰:「小海後三寸。」

白話文:

手部第八

手腕後方的圓骨,也叫踝骨。圓的、銳利的,形狀各異,這些說法怎麼這麼不一致呢?關於腕骨的註解說:「起於骨頭下方」。陽谷穴的註解說:「銳骨下方」。養老穴的註解說:「踝骨上方」。難道一個踝骨會有三個名稱嗎?詳細的說明在後面再解釋。所以我用從肘到腕1尺2寸半的標準來確定穴位位置。首先,在手掌後橫紋後方一寸,小指下方,點穴,這就是通里穴。其次,在橫紋與通里穴的中間,動脈之中,手掌後方五分處,就是陰郄穴。神門穴則位於手掌後方尖骨的末端,橫紋稍後方,很容易看見。後世醫家拘泥於張仲景的說法,把心經取穴點放在側腕,所以把神門穴定位在腕骨的側面,腕關節的正中央,這是錯誤的。繆刺篇說:「少陰經在銳骨的末端」,其註解說:「指的是神門穴」。現在我們把心經取穴點放在手掌內側,小指與無名指之間,一直到肘外側銳骨的內側。手掌後方側腕處屬於小腸經,詳細說明在後面。

民間醫生取這四個穴位,只用四指來確定位置,太過草率、錯誤了。另有註解說:「手掌後方五分」,這是不對的。

少陰郄穴(甲乙經書記載)位於手掌後方脈搏的中間,距手腕五分。(甲乙經書記載)位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。(增補註解)

分析甲乙經書記載:少陰經上,有「手」字。外台秘要的註解,寫作少陰郄穴。千金要方、千金翼方、資生經、聖濟總錄等書都沒有「手」字,後世都一致認為沒有「手」字。

通里穴(靈樞經記載)位於手掌後方一寸,另外它也與太陽經相通。(靈樞經記載)在凹陷處的中間。(明堂經記載)與陰郄穴在同一直線上。(增補註解)

分析通里穴:千金要方、千金翼方寫作「理」;甲乙經書寫作「腕」。經脈篇說:「距手腕一寸半」,馬蒔說:「半字是多餘的」,從下面手掌後方一寸的描述來看,確實如此,其他書籍都沒有「半」字;類經圖翼寫作「腕側」,這是錯誤的,詳細說明在後面。

靈道穴(甲乙經書記載)位於手掌後方一寸五分,為經穴。(甲乙經書記載)

分析甲乙經書記載,或說一寸,各書皆有記載,手掌後方一寸,這是通里穴;千金要方沒有記載「或說一寸」,這也是一種說法。

少海穴(甲乙經書記載),又名曲節(甲乙經書記載),位於肘內側的橫紋,凹陷處的中間,動脈搏動處,與手太陰肺經相合。(甲乙經書記載)與小腸經的小海穴夾著肘內側的大骨相對。(增補註解)

禁灸。(甄權)

分析少海穴:少海穴和小海穴只隔著一塊骨頭,內外之分,所以各家醫書說法不一。小海穴的註解說:「夾著肘內側大骨的外側」。少海穴的註解說:「夾著肘內側大骨的內側」。其意義比較明顯,所以增補註解說:「與小腸經的小海穴夾著肘內側大骨相對」。小腸經的支脈,既然取穴點在外側,那麼小海穴就在大骨的外側,這就可以明白了。所以甲乙經書中少海穴的註解說:「肘內側的橫紋,凹陷處的中間」,這就可以看出來了。

外台秘要引用的甄權的說法是:穴位在手臂外側屈肘的內側,橫紋的盡頭,屈手向頭的方向取穴,這是少海穴。想要取這個經絡的穴位,仰手稍微屈腕,也稍微屈肘,內向,從手掌後方神門穴沿著肌肉緩緩地到肘內側,超過大骨,再往內側數寸,到腋窩中央,毛髮聚攏的地方,就是極泉穴。取小腸經的穴位,也屈腕屈肘,像之前的辦法,從後溪穴緩緩地沿著外側,到肘內側,夾著大骨出來,到外側的邊緣,就是小海穴。

都用手指探尋肌肉來確定穴位,有什麼疑問呢?所以取少海穴,只要超過肘內側大骨,取在凹陷處的中間,就不必拘泥於甄權所謂的「橫紋盡頭」了,就能找到穴位了。千金翼方、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、資生經、針灸入門、類經圖翼、醫統大全都沿用甄權的說法,如同後面的註解。明堂經、資生經、針灸發揮、吳文炳針灸學、醫統大全都說在肘內側大骨外側,距肘端五分。岡本先生認為小腸經小海穴的註解與此混淆了。

確實如此。

青靈穴(明堂經記載)位於肘上三寸,伸肘舉臂取穴。(明堂經記載)禁刺。(針灸入門)

分析甲乙經書、千金要方、外台秘要都沒有記載這個穴位,近世的針灸書籍都有記載。針灸入門寫作「青靈泉」。針灸發揮沒有「伸肘」二字。吳文炳針灸學寫作「伸臂舉臂」。折衷一下說:在小海穴後方三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