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四 (4)
卷之四 (4)
1. 手部第八
內關(靈樞)去腕二寸,出於兩筋之間(靈樞),絡別走少陽(甲乙),與外關相對(類經),大陵後二寸(入門),為源(千金)。
按靈樞曰:刺兩關者,伸不能屈。兩關者,內關外關也,謂伸肘而取之也。千金注曰:外臺作五寸,今本作二寸。
間使(靈樞)一名鬼路(千翼),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,為經(靈樞)。掌後三寸,陷者中(甲乙),大陵後三寸(入門)。
按三寸之中言掌後三寸,兩筋之中間也。肘後作兩腕後,兩字衍。鬼路,千金翼云:從手橫紋上三寸,兩筋間,針度之,名鬼路。此名間使。大全、歌括、類經併為一名。千金,《十三鬼穴注》,為勞宮者,恐非也。千金《風癲篇》,作腕後五寸臂上兩骨間。千金翼《諸風篇》作二寸,誤。
郄門(甲乙),手心主之郄,去腕五寸(甲乙)。掌後(千金),大陵後五寸(入門)。
按千金注曰:外臺云去內關五寸,今本無此語。
曲澤(靈樞),肘內廉下,陷者之中也,屈而得之,為合(靈樞)。大筋內側,橫紋中,動脈(神應)。
按屈者,屈肘也。甲乙作屈肘。入門作肘腕內橫紋中央,非也。
天泉(甲乙),一名天溫(甲乙)。曲腋下,去臂二寸,舉臂取之(甲乙)。
按溫,外臺、資生、類經、聚英、寶鑑、吳文炳、醫統、大成,並作濕。千金無去臂二字,是也。類經作去肩臂,不穩。據去臂二字,則當曲澤上二寸,對腋處,然前人共取之於臑內廉,對腋處。腋下二寸。自曲澤隨分肉而上,則至腋下退二寸,此穴也。千金、並翼方、外臺作舉腋取之,無異義。
手少陰心及臂。凡十八穴。
少衝(甲乙)一名經始(甲乙),手小指內廉之端,去爪甲如韭葉,手少陰脈之所出也,為井(甲乙)。爪甲角(資生)。
按凡手指言內外者,以伏掌而取之,故此穴取小指爪甲角對無名指處,直少府後也。靈樞缺少陰一條。《本輸篇》曰:心出於中衝,手少陰也。說既見。
少府(甲乙),小指本節後,陷者中,直勞宮,為滎(甲乙)。掌內(大全)。
按本,千金作大。在掌中小指次指間,橫直勞宮。今世人取掌外側者,非也。類經、聚英、大成作骨縫,亦粗。《金鑑》曰:小指本節末,外側。非也。
神門(甲乙),一名兌沖,一名中都(甲乙),一名銳中(聚英)。掌後銳骨之端(靈樞),陷者中,為俞(甲乙),當小指(次注),動應於手(同上)。
按甲乙經作兌骨,千金、外臺等同。兌銳通。凡稱兌骨,皆言骨頭尖者也。兌眥、兌肉,共同。滑壽、張介賓以兌骨為腕下踝骨。後世諸人不曉,遂以據之。岡本氏《和語抄》,辨之詳矣。果滑張之說是乎?《素問》曰:顱際兌骨。又曰:肘外銳骨。豈頭肘有踝骨邪?類經曰:足跗後圓骨曰踝。
白話文:
手部第八
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上兩寸,在兩條筋腱之間。與外關穴相對應,位於大陵穴後兩寸,是經脈的起始點。
靈樞經記載,針刺內關和外關穴,會導致手臂伸展不能彎曲。千金要方注釋中,外台記載為五寸,現行版本作兩寸。
間使穴,又名鬼路,位於兩筋腱之間,手腕橫紋上三寸處的凹陷中,是經脈循行的部位,位於大陵穴後三寸。
關於間使穴位置的三寸,指的是掌後三寸,在兩筋腱之間。肘後指的是手腕後方,「兩」字應是多餘的。千金翼方記載,鬼路穴位於手橫紋上三寸,在兩筋腱之間,針刺的部位就是間使穴。多種醫書皆將其稱為間使穴。千金要方將其與勞宮穴混淆,恐非正確。千金要方風癲篇記載其位置為手腕後五寸,肱骨之間;千金翼方諸風篇記載為兩寸,有誤。
郄門穴位於手掌心的主要郄穴,距手腕五寸,位於大陵穴後五寸。
千金要方注釋中,外台記載郄門穴距內關五寸,但現行版本並無此記載。
曲澤穴位於肘窩內側橫紋的凹陷處,屈肘時才能找到,是經脈的合穴,位於大筋內側、橫紋中央,動脈搏動處。
屈肘是指屈曲肘部。甲乙經記載為屈肘取穴,入門記載為肘腕內橫紋中央,是不正確的。
天泉穴,又名天溫,位於腋窩下,距臂部二寸,舉起手臂才能找到。
溫字,外台、資生經、類經、聚英、寶鑑、吳文炳醫統、大成等醫書皆作濕。千金要方無「去臂二寸」的記載,較為準確。類經記載為距肩臂,不夠精確。根據「去臂二寸」的記載,應位於曲澤穴上二寸,與腋窩相對應。前人多在肱骨內側,與腋窩相對應處取穴,即腋窩下二寸,從曲澤穴沿著肌肉向上,到達腋窩下退二寸處,即為天泉穴。千金要方及翼方、外台記載為「舉腋取之」,與此無異。
手少陰心經臂部,共有十八個穴位。
少衝穴,又名經始,位於小指內側末端,距指甲邊緣如韭菜葉寬度,是手少陰經脈的起始穴位,屬井穴,位於指甲角。
關於手指內外側的描述,是以手掌朝上為準。少衝穴位於小指指甲角,與無名指相對,正對少府穴後方。靈樞經少陰經一條中,本輸篇記載:心經起於中衝,屬手少陰經,此說法已明確說明。
少府穴位於小指掌指關節後方的凹陷處,與勞宮穴垂直相對,屬滎穴,位於手掌內側。
本經及千金要方記載為大,位於手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,與勞宮穴垂直相對。現今多數人取穴於手掌外側,是錯誤的。類經、聚英、大成等記載為骨縫,較為粗略。金鑑記載為小指掌指關節末端外側,也是錯誤的。
神門穴,又名兌沖、中都、銳中,位於手掌後方尺骨莖突末端的凹陷處,屬俞穴,與小指相對應,與手部經脈相應。
甲乙經記載為兌骨,千金要方及外台等書皆同。兌與銳同義,凡稱兌骨皆指骨頭尖處。兌眥、兌肉皆同。滑壽、張介賓將兌骨理解為腕下踝骨,後世之人多不理解,據此取穴。岡本氏和語抄詳加辨析,滑壽張介賓的說法有誤。素問記載,顱際兌骨,肘外銳骨,頭肘豈有踝骨?類經記載,足跗後圓骨稱為踝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