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穴匯解》~ 卷之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3)

1. 手部第八

按內經、甲乙、諸書,無內外側字。次注、聚英,言爪甲角,亦無內外文。大全,言內端者,原於邪客篇。稻垣道恆筋骨銅人圖曰:手厥陰中衝穴,古來不辨中指之內外。靈樞二篇曰:勞宮,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。勞宮在內間,則中衝,亦當在中指內側也。七十一篇曰:心主之脈,出於中指之端,內屈,循中指內廉,以上留於掌中。既曰端內,曰內廉,明是中指內側。

爪甲角。按本腧篇曰:心出於中衝,手少陰也。是厥陰而言少陰。張介賓曰:以心與心胞本同一臟,其氣相通,皆心所主。又引邪客篇曰:手少陰之脈,獨無腧。然而此篇既論井、滎、腧、經、合,則不當為無腧之解也。金匱真言論曰: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脅。又論俞者,可見也。只與邪客篇,異例也。本腧一篇,不及手厥陰,乃知脫少陰一條,傳寫誤以厥陰作少陰。邪客篇明言心主之脈,出於中指端,內屈,循中指內廉以上,厥陰起中指者,可知也。又經筋篇曰: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;手少陰之筋,起於小指之內側。此篇不曰脈,而曰筋,其所通亦不同。張曰:經脈營行表裡,經筋出入臟腑。然而終篇不論此事,蓋臆說。古人皆言內經,不出於一時一人之手。若靈樞無異論,然間亦有可疑者焉。至心與心主之兩脈,多不吻合,蓋以不出一口之論也。

勞宮(靈樞),一名五里(甲乙),一名鬼路(千金),一名掌中(類經)。掌中,中指本節之內間也,為滎(靈樞)。掌中央,動脈中(甲乙)。橫紋(資生)。

按掌中,手掌中央也。明堂經作手心中,以無名指屈指頭著處是也。發揮曰:資生經云:屈中指;以今觀之,莫若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為允。今按資生經曰:屈無名指著處是,與滑氏所引不同。入門曰:屈中指取之,皆捷法也。予試之,間有不合者,不可用也。屈指使掌中凹,直中指內間,橫紋中,陷者,此穴也。捷法不可悉廢,亦不可深泥也。十三鬼穴,鬼路,即勞宮也。詳於間使。

大陵(靈樞),一名心主(脈經),一名鬼心(大全)。掌後兩骨之間,方下者也,為腧(靈樞)。手腕第一約理中,當中指(肘後)。

按千金注,以鬼心為太淵;大全,為大陵;折衷,引千金亦為大陵。蓋以千金掌後橫紋名鬼心,有兩說,未知孰是,姑存二說。方下謂陷中也。脈經曰:心主在掌後橫理中。肘後曰:心主云云,其紋以肘後為詳,故系之本注。又以心主為一名。千金曰:吐血、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;千金翼云大陵是也。甲乙、千金翼、外臺、資生、發揮,作兩筋間,陷者中。千金,作兩骨間。次注,作掌後骨兩筋間。類經、聚英、醫統、金鑑,作掌後骨下橫紋中,義同。十二原篇曰:陽中之太陽心也,其原出於大陵。是心包經,而為心之原者,說已見。

白話文:

手部第八

古代醫書關於手部經穴的記載,在內外側的描述上並不一致。有些書提到爪甲角,也沒有明確內外之分。而認為穴位在內側的說法,則源於《邪客篇》。稻垣道恆的《筋骨銅人圖》中,將手厥陰經的中衝穴位於中指內側。但古來對於中指的內外側定位,一直存在爭議。《靈樞經》中提到勞宮穴位於「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」,說明勞宮穴在中指內側,因此中衝穴也應在中指內側。《靈樞經》七十一篇記載:「心主之脈,出於中指之端,內屈,循中指內廉,以上留於掌中。」這裡的「端內」、「內廉」都明確指出中指內側。至於爪甲角的定位,根據《本腧篇》,心經由中衝穴起始。而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經關係密切,張介賓認為二者氣息相通,皆屬心臟所主。雖然《邪客篇》說手少陰經脈無腧穴,但考慮到該篇也論述了井滎腧經的關係,故此說法存疑。

《金匱要略》提到夏季心臟疾病的俞穴在胸脅,這與《邪客篇》有所不同。《本腧篇》未提及手厥陰經,可能是抄寫錯誤,將少陰誤作厥陰。《邪客篇》明確指出心主之脈起於中指內側。《經筋篇》記載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,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內側。需要注意的是,《經筋篇》用的是「筋」而非「脈」,其循行路線也不同。張介賓認為經脈循行於表裡,經筋出入臟腑,但《經筋篇》未詳細闡述,故此說法有待商榷。古籍《內經》並非一人一時所作,各篇觀點偶有出入,例如心經與心主之脈的描述便多有不同,這可能是由於不同作者觀點的差異所致。

勞宮穴,《靈樞經》稱之為勞宮,《甲乙經》稱之為五里,《千金方》稱之為鬼路,《類經》稱之為掌中。其位置在掌心,中指本節的內側。《靈樞經》稱其為滎穴,《甲乙經》稱其位於掌中央動脈處,《資生經》稱其位於橫紋處。

關於勞宮穴的取穴方法,古籍記載不一。《明堂經》將其定位於手心,無名指屈指頭著處。《發揮》一書則認為應在屈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取穴。《資生經》則指出在屈無名指處取穴,與滑氏所引不同。《入門》則說屈中指取穴,都是簡便方法。但實際操作中,這些簡便方法並不總是準確,所以不能完全依賴。 屈指使掌心凹陷,在中指內側橫紋處的凹陷處即為勞宮穴。簡便方法雖然方便,但不能完全照搬。勞宮穴又名十三鬼穴之一的鬼路。

大陵穴,《靈樞經》稱之為大陵,《脈經》稱之為心主,《大全》稱之為鬼心。其位置在掌後兩骨之間,凹陷處。《靈樞經》稱其為腧穴,《肘後備急方》也記載了其位置。

《千金要方》註釋將鬼心穴等同於太淵穴,《大全》則將其等同於大陵穴。綜合來看,由於《千金要方》將掌後橫紋稱為鬼心,因此存在兩種說法,暫且保留兩種說法。掌後凹陷處,《脈經》和《肘後備急方》對大陵穴(心主穴)位置的描述有所不同,其中《肘後備急方》的描述較為詳細,故採用其說法。另外,《千金要方》中提到治療吐血、嘔逆可以用灸大陵穴(心主穴),《千金翼》也將大陵穴等同於此。

《甲乙經》、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、《資生經》、《發揮》等書都將大陵穴定位在兩筋間的凹陷處;而《千金要方》則將其定位於兩骨之間;《次注》則定位於掌後兩骨與兩筋之間;《類經》、《聚英》、《醫統》、《金鑑》則將其定位於掌後骨下橫紋中。其意義與《十二原經》中所述的「陽中之太陽心也,其原出於大陵」相符,說明大陵穴是心包經的原穴,也是心的原穴。